《把脉问诊寻良方 让综合实践活动大放异彩》(课题“课堂教学展示"总结)

追忆

<h3> <b>晋城市城区2018年省级初中数学课题中期汇报“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期三天</b>,13所学校,39位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规模大,历时长,参加人数多,这是城区初中数学学科组织的一次空前的盛会。从刚入职的新手到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无论年龄大小,他们都努力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课改的教法学法诠释着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领悟。<b>不一样的课堂,但同样的精彩。</b></h3><h3> </h3><h3> 他们的展示让我看到了两点:</h3><h3> <b>一看到他们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b>,每位教师课前都做了认真充分的准备,有的老师为了一节课食不知味、夜不能寐。集体荣誉感趋使他们竭尽全力,努力呈现自己最精彩的一面。</h3><h3> <b>二看到了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b>,每一位教师都不是单打独斗,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在支持和助力,每一节课都是全体数学教师反复打磨,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今天13位教师能在这个平台上大胆展示,是胸有成竹的,是信心百倍的。</h3><h3> “<b>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但在城区,无论在哪所学校都能为桔,因为我们是大的集团化教研模式。</b></h3><h3> <b>三天领略了13位教师的风采,茹振奇老师的爱与担当,刘晓波老师的朝气蓬勃,赵娜老师的理性干练,李俊利老师的才略与胆识,宋江丽老师的柔美与智慧,岳静老师的自信优雅,原瑜杰老师的阳光与自信,李裴裴老师的细腻执着,郜丽玲老师的能言善辩,白新霞老师的</b><b>敏捷与利落,陈强拽老师的朴实与机智,张瑞媛老师的大气从容,崔文军老师的沉稳淡定。</b></h3><h3> 他们的课堂可圈可点,精彩纷呈,值得大家细细品鉴。具体凸显以下几个特色:</h3><h3> <b>一、是充满智慧的课堂。(体现在教学设计巧妙)</b></h3><h3> 由于本次比赛的具体内容是华东师大版教材“综合与实践“和"阅读材料"部分,它的特点有三个“无"<b>:1是没有相应的课标具体要求,找不到教学依据。2是网上没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可供参考,3是都这方面没有相关的教学经验,即使教学30多年的教师,有的还从未涉及过相关内容的教学,对老师来说,都是一次极大挑战,确实为难大家了。</b></h3><h3> 但一段文字,几幅图片,老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大胆整合重组教材,策划了精致的教学设计,呈现了精美的课堂展示。我们所有的设计都是100%的原创,填补了华东师大版教材相关内容的空白,确实有点为难大家,但同时也给了大家很多思考和发挥的空间。<b>这里没有对与错,只有怎样更适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b></h3><h3><b> 二、是思维飞扬的课堂(体现在课堂中思维的培养和发展。)</b></h3><h3>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很多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问题串的形式驱动落实新知。尤其是<b>原瑜杰老师的《贾宪三角》,善于问题设计,层层追问,</b>思维在系数和字母的指数变化规律中得到飞扬,值得肯定。<b>白新霞老师</b>的《四边形变身术》,从任意四边形通过中点旋转拼成平行四边形,补充条件拓展为菱形、正方形,渗透了四边形之间图形变换的特殊关系。<b>郜丽玲老师</b>以数解形的设计,换了一种方法,让人脑洞大开。诸多设计,出乎意料,我必须拍手叫好。</h3><h3> <b>三、是严谨理性的课堂(体现在能抓住数学学科本质进行教学,严谨而又理性)</b></h3><h3> <b>宋江丽老师</b>对丢番图的墓志铭的解答,用了正向的方程和逆向的算式等多种方法,一题多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b>李俊丽老师</b>从立体到平面,从平面到立体,展示了正逆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普遍存在。<b>刘晓波老师的《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b>对生活中的常见号码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了它的特殊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数字表示的简洁与便捷。</h3><h3> <b>四、是灵动生态的课堂(凸显了新的课堂教学观“以生为本”)</b></h3><h3><b> 13节课的角色定位都能以生为本,</b>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b>尤其是赵娜、李裴裴、岳静、张瑞源、崔文军的课堂,</b>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高,展示自然大方得体,学生的作品设计非常有观赏性,给人壮美的视觉享受,原来枯燥的数学知识也能展现出如此美丽的一面。</h3><h3> <b>五、是有情有味的课堂(看到他们勤耕不辍的教育情怀)</b></h3><h3> 13位教师在教学瞬间,无意中流露出一种对教育教学工作,对初中数学课堂,对学生的浓浓的爱与情怀,<b>他们树立的是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的四有好教师形象,</b>正如电影《无问西东》里所说,他们的爱与风华,只问奉献,只问盛放,只问专注,只问初心,无问西东。</h3><h3> <b>特别是茹振奇、陈强拽老师,天命之年,老当益壮,尽管他们的普通话都不太标准,但方言听起来也是那么入耳。能走上今天的课堂,是他们献身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他们给我们所有的年青一代做了示范和榜样,传递的是城区初数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他们有比</b><b>较</b><b>,没有伤害,没有第一,都是第一。</b></h3><h3> 说、评课活动一定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从教书型教师向科研型发展的有效途径。26位教师的说评课都能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情学情,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教学得失等方面进行,大部分都能抓住本节课的核心关键,内容全面,流程完整,详略得当,针对性强。有部分教师能评说真诚,有自己的思考,有对他人的合理化建议,有对教学现状的质疑,但有一些教师还是第一次,所以教师说、评课的整体水平还需大幅度提升,望各校加强这方面的引导。</h3><h3> 课堂是缺憾的艺术,说评课也一样,教学研讨的落脚点是优化、改良我们的课堂。</h3><h3> 透过课堂我们也看到些许问题,今后有待改进:</h3><h3> <b>一是对教材理解把握有偏差,设计浮于表层没有深度。</b></h3><h3><b> 二是教学重点不能突出,有平均用力现象,面面俱到,正好是面面不到。</b></h3><h3><b> 三是自主、合作、探究新型教学方式都能深入课堂,但这只是课堂的前半段,巩固、反思、提升更需要教师及时追问的能力,精准点拔的能力,高度总结概括的能力,这些能力就是教师的基本功,还需锤炼。</b></h3><h3> <b>四是辅助教学手段与课堂之间融合度的拿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及时追问,引发深度思考,设置有价值的情境,提练有价值的问题仍需加强。</b></h3><h3>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初数教师的冰山一角,但期望的是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美好愿景,相信我们老师从课堂中一定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h3><h3> <b>“我将无我,不负教育”,课题的春天即将到来,愿我们一起携手同行,明年三月,一起踏春。</b></h3>

课堂

老师

教师

教学

展示

课堂教学

思维

评课

数学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