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名“甲寅”的由来

宗者

<h3> —— 宗者</h3><h3><br></h3><h3> 甲寅镇位于红河县境内中东山区,镇政府驻地甲寅村距离县城迤萨37公里。全镇国土面积87平方公里,境内有哈尼族、彝族、汉族、瑶族四种民族,其中哈尼族占87%以上,世居的哈尼族自称和互称或他称都为哈尼支系,口操哈雅方言哈尼次方言红河县甲寅哈尼土语。全镇辖6个村委会,境内风景名胜众多,有他撒十二龙泉,绿树格梯田,作夫哈尼蘑菇房,江外六大土司之首瓦渣土司遗址等,因这里四季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被人们称为“红河县的小香格里拉”。</h3><h3></h3> <h3>  现甲寅镇镇政府的驻地甲寅村委会是瓦渣司署遗址所在地,也是红河县哈尼十月年长街宴的举办地,其全村辖8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有1343户。甲寅村的哈尼名叫“加依”,“加依”是古代建寨人的名字,人们要哈尼族传统的取寨名方式之一—要建寨人的名字命名寨名,来命名这个地方。按哈尼族父子连名谱牒,“加依”的谱系如:噢呼—呼和—和通—通玛—玛肖—肖能—能本—苏米窝—窝退雷—退雷早—早米耶—米耶恰—恰提形—提形里—里保白—保白乌—乌米然—米然杂—杂来崩—来崩卜—卜好算—好算堂—堂里咀—里咀麻—麻黑—黑云—云把—把欧—欧昆—昆地—地曲—曲依—许乙—乙加—加依—依斗—斗者—者欧—欧车—车波—波玛—玛撒—撒作—作博—博也—也卜—卜保—卜车—车通—通济—济登—登波—波撒—撒本—本交—交撒—撒阿—阿黑—黑者—者老—老撒—撒国—国周—周博—博于—周渺—辅仁。辅仁之后成为汉名,接外曾祖父一辈,外公一辈,一直到舅舅他们的曾孙一辈。结合甲寅村“加依”后裔老胎李氏的探访记录及其翻新过的墓碑碑文,从“加依”到老胎李氏最小的一代,子子孙孙前后共传39代,按一代为20-25年折算,建寨至今已有780-975年。</h3> <h3>  从建寨至今,甲寅村都有传统,在“苦扎扎”--六月节、“车腊好世”--十月年、“昂玛突”--祭寨神林等重大的哈尼节日时,德高望重的“昂斯”(哈尼族传统节日祭祀活动的主持者)只能在李氏族人和后面最早迁入寨子的寨脚杨氏、别则郭氏,岁数一定、妻儿健全健在的人里挑选胜任。但有几届“昂斯”一职分别由寨脚杨氏和别则郭氏担任,那几年寨子里总是发生一些灾难,要么村子里着火,要么有年轻人在外死于非命。因此,甲寅村寨的村民认为,杨郭二氏不适合担任此职,之后一直由生活在甲寅村三组的“加依”后裔老胎李氏来担任此职。</h3> <h3>  据老胎李氏的老人讲,在很久很久以前,“加依”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沙岗蒿胎”安家。他以放牛为生,有一天他赶着牛来到甲寅这个地方,他发现这里气候宜人,阳光充沛,茂密的森林里流淌着清凉可口的泉水,肥沃的土地上青草一望无垠,山坡上的鲜花漫山遍野,徐徐微风里飘逸着阵阵花草的清香,蔚蓝的天空下彩蝶在花丛中若隐若现的自由飞舞,鸟儿在牛群中嬉戏歌唱。这里美丽富饶的净土,不止深深的吸引住了“加依”,他的牛儿也喜欢上了这里,怎么赶也赶不回去。于是他在这里搭起了田棚,过起了睡着田棚放养牛的生活。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他落脚的地方,安起了家。</h3> <h3>光阴似水,岁月无声,就这样,“加依”的后代们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且把寨子取名为“加依”。后面陆陆续续有来自不同地方的氏族迁进这里杂居安家,发展壮大成为哈尼大寨,且把”加依”这个寨名代代相传至今。现在,邻近乡镇及村寨的哈尼人都以“昂甲加依”(瓦渣甲寅)的哈尼名来称呼甲寅村。</h3> <h3>“加依”是土司时期瓦渣甸的一部分。唐南昭时瓦渣属官桂思陀部,元时从思陀分析,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其甸酋阿因(钱因)归附,明朝庭赐姓钱,授瓦渣甸长官司副长官世袭,官从七品。司署设在现在的甲寅镇老博村,于清康熙 二十八年(1689年),世袭第十三代土司钱龙登迁建于“加依”。康熙 二十八年刚好为甲寅年,顾借“加依”的谐音更名为“甲寅”。 &nbsp;自康熙二十八年“加依”更名谐音“甲寅”至今已330年。</h3> <h3>瓦渣传袭土司家谱:钱因—钱玉—钱威远—钱丰—钱定芳—钱盛—钱德—钱奉—钱珍—钱爵—钱觉耀—钱运—钱龙登—钱正元—钱锡荫—钱升元(代办)—钱继祖—钱谨—钱国勋—钱煊—钱勇基—钱滨—钱白氏(代办)—钱俊—钱荣光—钱奇光(代办)—钱祯祥。</h3> <h3>  钱贞祥是最后一任世袭土司,其追随国民党,先后两次扫荡浪堤等解放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并追剿“边纵队”武装“红护团”,烧杀抢掠垤丕。</h3> <h3>甲寅村的村东和村西有两潭村中防火蓄水塘,在没有解放之前,钱贞祥计划把村东和村西的两潭防火蓄水塘两通开来,让村房依塘而建。</h3> <h3>但不久,于1950年2月,滇南战役胜利结束,钱祯祥见大势已去,便出逃国外,几经辗转,最后到了台湾,1999年在台病故。随着钱贞祥的落荒而逃,这个“伟大”的计划也随之沉入历史长河中,而甲寅村原来的风貌得以保留。红河建县后,“加依”的谐音“甲寅”没有被更改,一直沿用至今。</h3> <h3> 自清康熙二十八年钱龙登把司署迁建于“加依”,把前身“加依”脱变成谐音“甲寅”;从地域辽阔,水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强盛瓦渣甸(那时的地域包括现在的整个甲寅镇,部分迤萨镇,大部阿扎河乡,大部绿春县戈奎乡,部分洛恩乡,是江外六司中实力最强),特别在钱奇光代办土司时期,兴办学校,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百姓讲究吃穿,故有“瓦渣牌子”的美誉;</h3> <h3>到钱贞祥承袭土司后,实行暴政,民不聊生,直到钱贞祥的出逃,瓦渣甸一蹶不振;再到红河县建县,甲寅村作为乡政府驻地,甲寅成为行政乡镇名称,经济在县内成为各大乡镇中除迤萨镇以外的排头兵。“甲寅”作为瓦渣甸行政中心,从古至今历经330年,它见证了旧社会瓦渣甸的繁荣与没落,见证了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与繁荣昌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