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文化,传承戏曲艺术——钦州市“非遗(戏曲)进校园”专场演出走进大垌镇中心小学

琼子

<h3>  为弘扬优秀文化,传承戏曲艺术,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艺术修养。2019年12月20日下午,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和钦州市白海豚演艺有限公司的演员们给钦北区大垌镇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带来了钦州市“非遗(戏曲)进校园”的专场表演。<br></h3><h3> </h3> <h3> 宋知远老师带来的钦州本地原创歌曲《英雄梦》。</h3> <h3>  富有穿透力的歌声冲击了同学们的听觉,声情并茂的表演让同学们精神亢奋。</h3> <h3>  主持人黄冲老师介绍了海歌剧《窑变》的历史背景。</h3> <h3>  《窑变》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钦州龙窑村几代制陶人围绕追逐坭兴陶的窑变“洒金皮”梦想,在民族灾难和危机之中所展现的民族大义和屈曲求全、追求梦想和毁灭文明,人性的觉醒和灵魂的蝉变,人物命运跌宕沉浮,感天动地的凄美故事。 </h3><h3><br></h3> <h3>  制陶人八公、五叔两人之间的恩怨;阿海和阿妹的爱情遭遇;也是制陶人后代的日本人山口,在逼迫八公等为他烧窑、渴望做出梦寐以求窑宝的“洒金皮”,到最后被中国人的爱国情操及伟大中华文明所折服.</h3> <h3>  《窑变》通过正直与屈曲、正义与邪恶的生死搏斗,讴歌了不畏强势、宁折勿弯的民族气节和滚烫的家国情怀;昭示了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的永恒真理。</h3> <h3>  《窑变》表现的是制陶人淳朴善良、坚韧不拔、为维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个性特征。展现了龙窑村人与坭兴陶难以泯灭的生死关系,以及对真善美的向往。同时揭示了龙窑村人在落后文化背景下,人的悲剧性和扭曲的灵魂。但无论何等人,他们共同的理想即是:“矢志不移,我以我命追逐和保卫心中的梦想&nbsp;”、“谨守善美,矢志追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br></h3> <h3>  坚持文化自信,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这便是海歌剧《窑变》的主题思想。</h3> <h3>  钦州海歌于2016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被列入第五次全国地方戏曲普查名录库。《窑变》整部剧采用了钦州海边方言“海察话”来演唱,展现钦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h3> <h3>  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阵阵喝彩声。</h3> <h3>  演员们手中逼真的道具也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同学们私私窃语,相互猜测,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呢?</h3> <h3>  鲜明的角色个性表演,过硬的表演基本功折服了台下的同学们。</h3> <h3> 戏曲表演中呈现的生活场景,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h3> <h3>  演员们 幽默风趣的对话,让人忍俊不禁,记忆深刻。</h3> <h3>  看了台上的海歌剧,同学们感慨:“原来,我们钦州的海察话,也能这样唱的?”</h3> <h3>  钦州坭兴陶,简称坭兴陶,以广西钦州市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将东泥封闭存放,西泥取回后经过四至六个月以上的日照、雨淋使其碎散、溶解、氧化,达到风化状态,再经过碎土,按4:6的比例混合,制成陶器坯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骨肉得以相互支撑并经过坭兴陶烧制技艺烧制后形成坭兴陶。</h3> <h3>  据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考证。在广西近百年来,其传统工艺能够保持和继承并得到发展的只有壮锦及坭兴陶,为此,钦州坭兴陶被认定为目前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二件宝之一。也是钦州最名著名的特产之一。 </h3> <h3>  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广西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  主持人给大家介绍《窑变》的剧中人物。</h3> <h3>紧接着,李雪琴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表演戏曲中女生的动作要领。</h3><h3><br></h3><h3><br></h3> <h3>  好学的孩子们认真地跟着老师学兰花掌、兰花指。</h3> <h3>  好学的孩子最可爱。</h3> <h3>  学生们勇敢地走上舞台和李老师同台学艺。</h3> <h3>  一板一眼地学。</h3> <h3>  台下的同学也不甘落后,也跟着老师有模有样地演起来了。</h3> <h3> 戏曲中男生的动作要领由杨洋老师手把手教学。</h3> <h3> 最接地气的传承方式。</h3> <h3>  很有男子汉的气概!</h3> <h3>认真的小男孩,赞一个!</h3> <h3>  学得多带劲。</h3> <h3>  一群小男子汉上台接受杨洋老师的检阅。</h3> <h3>  现学现卖,成效良好。</h3> <h3>  黄仕泽老师的乐器独奏《映山红》。</h3> <h3>  悠扬动听的葫芦丝演奏。</h3> <h3>  黄冲老师带来的歌曲《中华好汉子》,充满了力量和正能量。</h3> <h3>  舞蹈《相聚北部湾》。</h3> <h3>  演员们舞姿优美,造型漂亮,镜头总想把每一个瞬间都定格住。</h3> <h3>  曼妙的身姿,轻盈的动作,一招一式都在传递无以伦比的美。</h3> <h3>  最后演员们和全体师生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大家将所有的爱都融入嘹亮自豪的歌声中。</h3> <h3>  同学们意犹未尽,期待下一次的遇见。</h3> <h3>  演出结束,大垌镇中心小学莫贵政校长上台与演员握手言谢,并和全体演员合影留念。</h3> <h3>  "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生活,还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将地方戏曲文化传承下来,使学生更加了解地方文化,热爱地方文化,热爱祖国。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h3><h3><br></h3> <h3>  "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h3> <h3>  "非遗(戏曲)进校园" 活动对保护钦州市传统文化,以及对钦州市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是成才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注入戏曲文化细胞,使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传统戏曲文化熏陶,培养对戏曲的兴趣,这样钦州市戏曲就有了接班人了。</h3> <h3><br></h3><h3>摄影、美篇编辑:黄联琼</h3><h3>审核:邓义桂</h3><h3>发布:钦北区大垌镇中心小学办公室</h3>

戏曲

钦州

兴陶

钦州市

窑变

文化

同学

非遗

老师

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