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孩子”与“赢了”孩子之间的区别

小溪

<h3><br></h3><h3> 我们都知道养育孩子是一个长期工程,家长的养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朋友又是怎么做的呢?</h3><h3> 在家庭生活中经常上演这样的纷争,当遇到问题或矛盾时,家长往往怒不可遏,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大加指责,遇上反抗还要追上严苛的惩罚,甚至羞辱,直到孩子“老实”为止。家长极尽所能“赢了”孩子,但却没有“赢得”孩子的心。</h3><h3><br></h3><h3> 下面我们先说个案例,来看看这是“赢得”了孩子还是“赢了”孩子?</h3><h3> 今天凌凌放学回到家就跟妈妈抱怨,说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朝她吼叫。这时妈妈眼睛一瞪,以一种叱责的口气问道:“哼,你肯定做了什么,说,你做了些什么?”</h3><h3> 凌凌垂下眼皮,生气地回答道:“我什么也没做”。</h3><h3> 妈妈说:“得了吧,老师才不会无缘无故地吼学生呢。你到底做了些什么?”</h3><h3> 凌凌阴着脸颓丧地坐在了沙发上,怒视着妈妈。妈妈继续以指责的口吻说道:“那么,你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h3><h3> 凌凌怒气冲冲地回答道:“没什么可做的。”妈妈继续喋喋不休的数落指责孩子,并说你平时就怎样怎样不听话,捣乱等等,孩子生气的进自己房间关上了房门。双方进入了生气的状态。</h3><h3>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赢了”孩子的案例。</h3><h3><br></h3><h3> 那么什么是“赢了”孩子?什么又是“赢得”孩子?采用这两种方式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h3><h3> “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孩子。</h3><h3> “赢得”孩子――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做到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h3><h3> “赢了”孩子,会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这两种品格都非我们所愿,都不是我们想要的。</h3><h3> 家长错误的认为,孩子若不为 错误的行为吃些苦头,就不会得到教训。控制、惩罚、羞辱的确有可能会激发孩子做得更好,但只是一时的,并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造成巨大的损伤,他们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认为自己的价值取决于别人的认可。他们虽然做得很好了,却因为害怕将来失败而不再敢冒险,他们会在大人的责备、羞辱和痛苦以及造成的失望中所得到的教训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不自信。</h3><h3> “赢得”孩子是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孩子从大人的同情、鼓励、无条件的爱和所赋予的权力中所学到的东西能使他们获得人生技能和锻炼以及健康的自我价值感。</h3><h3> 当孩子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量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只有在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下面我们就说说“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它能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h3><h3> <b>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b></h3><h3>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h3><h3>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h3><h3>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h3><h3>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h3><h3><br></h3><h3> 还是上面这个案例,我们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来看看怎样解决。</h3><h3> 当凌凌放学回到家跟妈妈抱怨,说老师在全班面前朝她吼叫她时,妈妈换了一种态度,是这样做的,她以一种友善的语气说:“我敢肯定老师当着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觉得非常丢脸。”(第一步,表达理解。)</h3><h3> 凌凌抬起头来,有些疑惑地望着妈妈。妈妈接着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英语考试,我无意识的读了出来,并且声音很大,老师就当着全班的面吼了我。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第二步,表达同情,而不是宽恕――并且告诉孩子自己有也类似经历。)</h3><h3> 凌凌这时感兴趣了。“真的?”她说,“我不过是向别人借支铅笔。我当然认为老师为这么点小事吼我很不公平。”</h3><h3> 妈妈说:“嗯,我很理解你肯定会那么想。你看能不能想一个什么办法,免得以后自己再这么难堪?”(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第三步在这个案例中没有必要。)</h3><h3> 凌凌回答道:“我想我可以多准备几只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h3><h3> 妈妈说:“这听上去像是个好主意。”</h3><h3> 妈妈的一个目的是要帮助凌凌找到一些办法,免得惹老师生气和批评。注意,当她第一次让凌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凌凌正因为心里充满了敌意而无法与妈妈合作。一旦妈妈采用了鼓励的方法(通过“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凌凌就感到了亲近和信任,而不再是疏远和敌意,并且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了。当妈妈能够从凌凌的角度来看问题时,凌凌就不再觉得需要戒备了。</h3><h3><b> 如何做到“赢得”孩子总结几点如下:</b></h3><h3> <b>一、控制孩子是不尊重的,而且极大地减少了你赢得合作的机会,只有采取尊重的方法会带来亲密和信任,从而催生良好的合作。</b></h3><h3> 没有人能够在感觉糟糕时,去往好的方面改变,面对你的叱责和惩罚。孩子第一反应都是将力量转移到对抗你的批评,而非意识到错误,负面评价也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从而愈发自暴自弃<b>。</b></h3><h3><b> 二、赢得孩子的心,并不是说满足孩子他们想要的一切。而是指通过一种尊重、友好的方式去表达你的理解和支持,首先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爱,他才能听你的话。</b></h3><h3> 例如孩子总忘记倒垃圾时,你随手帮忙倒了然后去唠叨“说了多少遍还是忘!”。严厉的叱责下他短暂屈服了说下次不会忘,你“赢了”他,但下一次他还是照忘不误。</h3><h3><b> 三、“赢得”孩子不是替孩子做事,而是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共同遵守,使孩子成为自律,敢于承担责任的人。</b></h3><h3> 还是忘记倒垃圾这件事,你可以在家庭会议上指出这个问题,和孩子一起探讨怎样才不会忘倒垃圾。</h3><h3> 这个时候孩子表现出的创造力,往往超乎你的想象,并且自己建立的规则,孩子往往更乐于遵守。</h3><h3> 限定一定的范围,让孩子在范围内自由选择,拥有权力的孩子将会是最自律也是最乐于承担责任的孩子。</h3><h3> <b>四、在和孩子沟通问题和矛盾时,禁借题发挥,想要“赢得”孩子,不抨击不评价的倾听和陪伴,更有助于孩子吐露心声</b>。</h3><h3> 在孩子试图向你倾诉的时候,家长往往听到几句不好的行为,就打断开始说教,借题发挥,试图说服孩子改变想法,这样“赢了”孩子一次,就再难听到孩子的心声。</h3><h3>当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时,才会信任你,更多地与你沟通,你才能知道孩子真正考虑的是什么。</h3><h3> 只有当你真正“赢得”孩子的时候,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与你合作,从而慢慢成为你期望中的那个孩子。</h3>

孩子

赢得

妈妈

凌凌

合作

理解

他们

家长

老师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