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致家人的一封公开信</h3><h3>各位家人贤达:</h3><h3> 连日来看在微信上看见关于宗亲事务闹得是沸沸扬扬,同宗家人剑拔弩张,形同水火,大有不惜一战之势。同为金桥公后裔难道可试为敌吗?这样合乎我们敦亲睦族之宗旨吗?作为陆氏一员甚为揪心,思之再三,写下这封公开信希望与大家共勉。</h3><h3> 我们的宗祠理事会本就是一个松散型民间组织,它的存在方便了宗亲的交流联络,共谋发展,充分体现陆氏一家亲之情怀。各地宗亲会之间是肩膀头儿四齐之,完全平等之关系,没有谁可以凌驾于谁之上,谁可以代表谁、领导谁的关系。而文化研究只是它的功能之一,维修仙人台陆氏宗祠是传承陆氏文化的美德,使之陆氏文化发扬光大。我是仙台金桥祖后裔十四代嗣孙,也是鹏祖后裔,鉴于大家对仙台陆氏宗祠的修缮工作,众说纷纭,根据陆久念《忆仙台宗祠的昨天》获悉:仙人台宗祠始建距今约四百年左右那是正确的。家谱前言略叙: 桥公初入仙台、人丁无几、传至三代、稍须发皇、名为三人、仅立两房、两房人丁、远爵相阳、芝祖五代、十二大房、赫赫勋宗、族无祠堂、四房会议、修建祠堂、其屋三间、其形甚陋。由此可见,仙人台陆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末年是正确的。鹏祖舍业建祠,创胚基于更替也是正确的。因为鹏祖生于1711年,到至今都还没有400岁,哪来的鹏祖建祠四百余年?</h3><h3> 从宗祠内碑文记载:鹏祖建祠后庠生陆俊才在后院建造五岳朝天(又名曰:叙乐亭),并设柴箐祖为序八代灵位、碑序;禀生陆伟才设灵龛。清朝末期陆升堂老爷择立四柱;民国年间,由于年代长远,很多建筑腐朽,陆氏族贤陆季恒经手修复宗祠破烂,撤换腐朽柱头,并添修前厅戏台。</h3><h3> 又从翁昌华老师回忆录中记载:民国二十五年(即一九三五年),民国政府下令:“凡是祠产必需归公,用于办学。”现在的木人台村,原属桐梓县回龙乡第八保,犹、陆二姓祠堂都在此,二姓族长商议,将附近三所私塾合并,集中在陆氏宗祠开设新学,按私塾的程度定年级,共开设一至三年级,有学生一百余人。由陆泽培任校长,在外地聘请两位老师任教,校名为“木人台新学堂”,一九三九年由政府接办,校名为“回龙乡保国民学校”,这时教师增加到五人。进入四十年代,民国三十年(即一九四一年),桐梓县县长李紫珊来回龙乡视察,当地组织群众和学生欢迎他时,县长李紫珊要大家跟着他朗诵“保保有学,甲甲施教。”等口号,一九四五年,地下党员李坦(浙江人)在该校任教,并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李坦的学生现在还健在的有八十多岁的陆安前等人。</h3><h3> 新中国成立后仍然是学校,但很大一部分在文革期间被破坏,曾经先后在木人台村任支部书记的陆久武、陆治山、陆久万等人为宗祠的维护维修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九六八年陆治山支书将正厅房盖进行翻新改造,一九八八年陆久万支书将祠内破烂不堪的学校进行了重新修建,二零零一年学校迁出宗祠,二零零二年,由陆久武提议维修宗祠,当年九月十一日召集会议成立了宗祠维修筹委会,筹委会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发动族人捐资,历经三个月时间宗祠简略维修完工,2018年在陆久全会长的带领下发动族人捐资维修完善了一期工程。</h3><h3> 综上所述,仙人台陆氏宗祠的原样已经多次修改,现今何有原样?如说一意孤行保留原样,岂不滑天下之大稽。</h3><h3> 其实无论怎么维修,我认为都是把宗祠搞好,不是搞坏,以前的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从历史的角度来衡量,陆鹏祖的功劳最大,是不可磨灭的,怎么能说现在维修或者改建陆鹏祖的功劳就不见了呢?原来的老家谱中的记载要继续记载,不能改变,还要延续。</h3><h3> 无论说是老四房建祠也好,还是说鹏祖建祠也好,我们都是从族谱书上记载而知,没有哪一个人亲自见老祖宗建祠堂,所以资料记载很重要,所以我们要资料记载延续下去,使之流芳百世。</h3><h3> 各位陆氏家人,现在宗祠的大厅也经是腐烂不堪,摇摇欲坠。要是真有一天宗祠垮塌,伤及到你我任何一个人,谁都承担不起,我建议近期组织一批家人进行实地细致考察,包括拥护维修宗祠和有异议维修宗祠的人都有代表参加,作好详细记录,能保留则保留,不能保留就更新,最后形成综合意见。</h3><h3> 大家举个人之精力财力,多出谋划策,才开创了我们陆氏宗亲组织今天之声势。大好形势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让我们共同努力,抛开一切私心杂念,携手共建仙台陆氏宗祠,使之宗祠雄风再展,愿陆氏族人明天更辉煌!</h3><h3> 各位宗亲贤达,有识之士,希望我们都认清本末,团结一心,立志做陆氏的一名义工,为我们陆氏的兴旺发达而努力吧!</h3><h3> 顺颂康安!</h3><h3> 陆远刚</h3><h3> 2019年12月20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