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苔花精神<br></h3><h3><br></h3><h3> 九年级(2)班 赵邦烯</h3><h3><br></h3><h3>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从书中看到这首诗,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一块青石一面沐浴着阳光,一面浸没在无尽的黑暗与阴冷中,而就在这一小块地方,长着一株不起眼的苔,小小如米粒,竟然也像牡丹一样自豪的盛开”。</h3><h3> 苔花,随处可见,毫不起眼,但她没有自惭形秽,妄自菲薄,生活在阴影之中仍坚持绽放。“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无臂钢琴师刘伟,当命运束住双臂,他依追逐梦想。”用双脚都可以弹出如此美妙的旋律。刘伟处劣境而从不抱怨,只有进取,没有做不到。绿了荒山,白了头发,杨善洲用自己60年的岁月,默默无闻,勤勤恳恳,悄然之中给民族留下一片绿荫。</h3><h3> 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国的海防事业。</h3><h3> 苔花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的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精神。“恰自来”并不是从何而来,而是它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自强不息。</h3><h3> 刘伟、杨善州、王继才他们都拥有这种苔花精神,大多数人也都具各这种品质。我们也要拥有这种苔花精神,立志要像牡丹那样,成为在石缝间独自怒放的最美的苔花。</h3><h3><br></h3> <h3> 苔花如米小</h3><h3><br></h3><h3> 九年级(2)班 蔡维超</h3><h3><br></h3><h3> 我不由地停下了脚步。</h3><h3> 眼前是教学楼的一处墙角。海潮般的绿叶红花下,有星星点点的白点眨着眼睛。这些白点多么不起眼啊——仅被系鞋带时我的目光捕捉到。</h3><h3> 我好奇地蹲下身来,眼前竟有一个苔藓的世界,浓碧的地毯默默无闻地与泥土连为一体,其上则是那些米粒一般的小球,跳跃着,潜滋暗长,渴望着微弱的阳光,这也许是苔藓的孢子,便是“苔花”。这些小花啊,那么小,那么小,小的看不到花瓣花蕊,默默地开在阴暗的地方,不引人瞩目,更无人喝彩。<br></h3><h3>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叹息道。而此时阳光灿烂,春暖花开。桃花在枝头跳动嬉戏,月季也如同张满帆的航船——一切都如此耀眼。可又有多少人注意到苔藓呢?她的开放又孕育着什么呢?有什么意义呢?在无数个黑夜里,你把全部的执着和热情封存在一米粒般大小的世界里,饮着轻风细雨中微微的苦涩,不被冠似以花的名分,让内心蕴藏的爱,绽放生命的光华,与岁月同辉。</h3><h3> 走回刚才的地方,繁花似锦。我轻轻采下底下的一撮青苔,一捏,青苔如海绵般唤出水珠,手里顿觉温润清爽。植被的馥郁在空中荡漾,心旷神怡。再看被覆盖的泥土,如同刚浇过水一般湿润,滋养着上面的苔花。</h3><h3> 我若有所悟,苔藓并不是一无是处,它有自己的使命——为植被储藏水分。它有自己的成功——孕育了一个个为自己延续生命的苔花。尽管她只绽放花朵,尽管结出硕果对于她来说可望而不可即,但她依然以绵薄之力悄然奉献——这便是它的价值。</h3><h3> 世间万物不都像这一朵朵苔花吗?在自己的位置上平凡而不平庸,你我皆是啊!</h3><h3><br></h3><h3><br></h3> <h3> 文美字好!未来可期!</h3> <h3>声明:学生原创未修改</h3><h3>文:赵邦烯 蔡维超</h3><h3>图:源于网络</h3><h3>编辑:看云追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