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个学生如果对老师连起码的尊敬、尊重都没有,他还会努力认真去听老师讲的课吗?他还会懂得感恩、孝敬自己的父母吗?显然不会,他只会带着抵触的情绪和无所谓的态度上课,随时开小差,想听则听,想睡则睡,如果老师提醒他或对他进行应有的批评教育,他甚至于还会捣蛋胡扯,影响其他同学正常听课!造成这一严重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是对老师没有“敬畏之心”,敬则是尊敬、敬重,畏则是畏惧、惧怕。</p><p> 无“敬畏之心”,他对家长则是不耐烦,自私自利,家长更是拿他没办法!这实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三五岁之前基本都是家庭教育,这个时期对孩子人格、性格的形成十分重要。</p><p> 要想孩子学习好,又懂感恩孝顺,培养学生对老师的“敬畏之心”就尤为重要了。要怎样培养才切实可行呢?根据这些年来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遇到的一些实际例子,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谈一谈这个问题,希望对家长和老师有所帮助。</p><p> 第一,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处于家庭教育的这一环节中,不管孩子表现怎样,一定不要溺爱,对的则表扬奖励,错了则批评教育,千万不要忽视这一点,这是孩子心生敬畏的关键期。家长做好了这一点,孩子良好的是非观自然而然就会逐步形成雏形,敬畏之心就会油然而生!</p><p> 第二,在孩子上幼儿园或读小学中学后,家长一定要时刻懂得尊敬老师,感恩老师,因为家长对老师的一言一行和态度怎样,小孩便怎样,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家长对老师友善和好、尊敬感恩,且对小孩绝不护短包庇,那么在孩子心里他就会想:爸爸妈妈都尊敬老师,都怕老师啊,看来老师一定很厉害了,我也得小心了。孩子对老师的“敬畏之心”便自然而然得到强化!家长的榜样力量是非常之大的。</p><p> 第三,作为老师,是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对学生“敬畏之心”的培养,有各自的方式方法,但有一点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对学生最真诚和最无私的“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或兄弟姐妹来教育和培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仁爱之师,那么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必定不会失败,孩子们会从心灵深处感知、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这一点最深沉的“爱”!你对他们真诚的付出,会让他们对老师更加心生敬畏和对老师产生深深的爱戴,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爱上读书,喜欢学校,成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老师的榜样示范是潜移默化的,其影响力更是无穷的。</p><p> 曾经,我接手过这样一个学生,别班都不要他,非要转到我班上来,我矣欣然接受(在我的班主任经历中其实这种例子是比较多的,映像特别深刻的就有三四个)!在别人眼里,他是个特别不听话的孩子。我深知,要改变这样的学生难度实非不易!我的教育方式方法无非也是千篇一律:首先把真诚的无私的爱洒向他,关心他的生活,关心他的家庭,最后关心他的学习;其次深入了解他的一切,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最后充分信任他,用他之长,培养他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最终我是大获全胜,这个学生也成了我的骄傲,逢年过节都会发来问候短信,家长对我也是满怀感激!</p><p> 这样的例子真的还很多,好比另一个学生,我并不是她的班主任,仅仅是在课外时间教她下棋,用心用情地去教她们,在这个过程中,她那种感恩之心,认真负责的责任之心油然而生,从她的一言一行中便知晓了她巨大的变化和进步。进而形成了她非常良好的个性,在家懂得了感恩孝顺,在外知道了和睦相处,在校明白了尊师重教!</p><p> 学生对老师有了敬畏之心,他便会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努力上进,这正是家长所期待的,所以,家长跟老师配合得好,教育则成功,家长不懂得尊敬老师,不配合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则多为失败!敬畏老师,会让学生成功,敬畏老师,会让学生成才,敬畏老师,会让你的家庭幸福满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