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国的玺印有着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其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密不可分,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之前,玺印虽是一种以实用为主的征信器物,但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宋元时期,玺印的作用逐步扩大到书画艺术领域和欣赏领域。明代中叶起,文人治印之风渐盛,篆刻又和文人书画相结合,于是出现了明清至近代具有革新精神的文人篆刻艺术,改变了玺印历史的漫长进程。</h3><h3>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历代玺印,能够较为完善的展示从先秦至近代的各类样式与流派。希望大家能从本展览中欣赏中国玺印篆刻艺术的流传与演变,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h3><h3><br></h3><h3> 中国玺印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战争比较少,这样促使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业比较发达。各个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和贸易活动增多,彼此之间货物的交易,就需要双方有个凭信的保障,所以玺印就应运而生了。</h3><h3> 先秦时期的所有印章都称为古玺,这个时期还没有印的说法。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规定皇帝用的印才能叫玺;臣子、官吏用的印,才叫印。汉代又规定,将帅使用的印,叫“章”。到了唐代,武则天又把玺称之为“宝”。唐代有两个改动:第一,把钱由计重制改为宝钱制---“开元通宝”;第二,把印,由“玺”改为了“宝”。后来宝、玺并用,一直延续到清朝。你看清朝有“乾隆御览之宝”,还有“三希堂精鉴玺”。那老百姓的叫什么呢?叫“戳子”,过去领个钱物什么的,常说“盖个戳儿”。</h3><h3><br></h3><h3> <br></h3><h3> 早期玺印的体积都非常小,他们的初始模样小巧又精致形如戒指大小。这是因为当时跟现在不同。过去对印章的涵义认识不深,使用也仅是功能性的,更注重实用性,为方便携带所以印章就比较小。战汉时期,印还有保密作用,所以也不能做得太大。比如我们现在的文件都有加密功能,没有密码解不开。战国、秦汉时期,纸还没有发明,当时的书籍、 公文、 信件都是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书上。 有些公文、信件在传递时,需要保密,那怎么办呢?方法就是用丝绳把简牍或帛书捆扎起来,打上结。然后,用一块软泥将绳结封住,再在软泥上按下印纹。这样,重要的简牍或帛书在传递过程中,信使就无法、也不敢私拆偷窥了。</h3><h3>
<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先秦玺印</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先秦玺印发现于商周之际,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主要作为行施职权及征信凭证存在。古玺文字的章法自然,结体多样,并出现了印钮和印文具有差异的地域特点。春秋以后玺印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官玺的形制和文字具有规范性,私玺制作更注重便利和美观,有的极为精工,并出现图形玺、吉语印等多种品式。古玺上的文字通常为大篆。</h3> <h1><b>先秦官私玺印</b></h1><h3></h3><h3> 先秦官私玺印质地以铜为主,金玉材质比较罕见。大多随身佩带,使用上主要为直接抑印或钤于封泥,因而产生了相应的形制。玺印文字书法、布局技巧渐趋娴熟,达到了朴实、生动、和谐的艺术效果。因各国的地域文化差异,在文字及形制风格上也出现了不同的特色。</h3><h3> 目前夏商周三朝的玺印存世极为罕见,所以辽博陈展的玺印均为春秋战国以后的玺印。</h3><h3><br></h3><h3> 古玺的来源一共有三种途径。第一种:由河水冲刷上岸被发现,其实这种也是遗留在废墟或者古战场上的。第二种:是在古战场发现的。将军随军打仗随时可能会阵亡,阵亡后会有新的将军来代替他,那么原来将军的玺印就作废了,也没有人追索它的下落,之后就随着尸体遗留在战场的废墟里。再一种:就是从墓葬中发掘的。<br></h3> <h3> 此件展品为战国时期古玺,这一时期正值七雄争霸天下。如何判断它为哪一国的玺呢?看第一个字为“襄”是楚国的古玺。第二个字目前还没有破译。</h3><h3> “襄”字,考证是有来源的,在“鄂君启节”上就有相同的字。因此判断这些是楚系文字。</h3><h3> “鄂君启节”是战国中期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启为楚怀王之子)用以运输商品的免税通行证,由青铜铸造,形似竹节,上面刻着错金铭文。<br></h3><h3> 这个古玺的用法是在战国时期,很多国、城之间都要置关设卡,向进出门关货物征收赋税后,证明课税的凭证。可以视为海关的雏形。证明战国时期,国家之间已经有了征收赋税的意识。</h3><h3> 玺身呈正方形,字面为铸造。古玺上方有一如鼻孔大小的孔,这个孔我们叫做鼻钮。古人所有玺都要随身佩戴。因为一个人要随身佩戴几方玺,有自己的私名玺、官玺,官玺可能还有几种,官员走到哪里要带到哪里,所以要用一条绶带,从鼻钮的孔当中穿过,然后系在腰上,像玉佩一样的佩戴。同时要求这些玺的大小必须要轻便,所以中国早期玺的体积都很小巧。</h3> <h3> 第四件展品:这件展品是白文带边框玺。带白文字中有很多是带边框、边栏或者是中间有界栏的。</h3><h3> 印文由右至左来阅读,为“郉歇”。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三晋系氏名玺”。第一件展品属于楚系文字,这件展品的文字属于三晋系文字。大家都知道三家分晋的典故,三家分晋被视为是春秋的终结,战国的开始。因为这三家文字非常相近,所以我们称其为三晋系文字。</h3><h3> 什么是姓和氏呢?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中国的姓和氏是分开的。姓和氏分别代表什么含义?“男子称氏所以别贵贱,女子称姓所以别婚姻”。古代只有贵族的男子才配有氏,平民是不可以有氏的。而女子,只能有姓。姓是用来区别婚姻的,同姓之间不可以通婚。我们看古装电视剧,只有表兄妹能结婚,而堂兄妹是不可以结婚的。这个就是通过女子的姓来判断两家是否能结为秦晋之好。</h3><h3>氏有三种来源。第一种:由分封地而来。比如说大家都很熟知的项羽。项是氏,是项氏家族很早被分封在项这个地方。第二种:由官职得来。我们熟知的司马昭这个家族,这个司马是由官职而来。还有一种:是自己的居住地,也就是自己的籍贯或者过去故里。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百里奚,秦穆公时期著名的宰相,他就是来自于百里这个地方,所以百里为氏。古代,只要有氏就证明你已经进到了一定的阶级。普通平民百姓,你不管出生于哪里都不能有氏。</h3><h3> 而女子的姓呢?一般都从母系社会沿袭而来。最开始出现的姓都是“女”字旁,比如说周朝的国姓“姬”;比如说姜子牙的“姜”;还有烽火戏诸侯当中的这个女主叫“褒姒”,褒姒姓“姒”,他是出生在褒国的一个姓“姒”的家庭。 接下来了解一下这个“井歇”。井在这里也是氏。井氏家族也很了不起,他是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儿子,被分封在“井”这个地方,他的后代都以“井”为氏,但仍然保留了自己的国姓“姬”。虽然后来这个“井氏”被魏国所灭,但是“井氏”却就一直流传了下来。</h3> <h1><b>吉语印</b></h1><h3> 吉语印也称成语印,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先秦吉语印在内容上大多是有吉祥、规诫意义的格言、成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这些印章字数不一,印面活泼多姿,型质多样,每个时代各具特色,开创了后世“闲章”的先河。</h3><h3> 吉语印既没有行使职权的功能,也没有征信凭借的作用。它主要作用是个人用来欣赏把玩的。</h3><h3><br></h3> <h3> 通过这一枚玺上铸造的阳文字体,笔画线条流程,纤细如发,大篆书体的精美。我们大家能看到我国在先秦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水平就已经就是达到了如此巅峰水准。在这么小的玺印上能把文字铸造得如此的精细和精美,实属不易!</h3><h3> 这个“百牛”的意思是:“百”取的是概数,表示多的意思。“牛”是农耕社会中家庭重要的财富。所以百牛就表达了人对这种更高的生活阶层的向往和对更多的家庭财富的追求。</h3> <h3>20和21这两枚玺,可以看上面有放大的字。这个玺面上有四个大篆字(来自于甲骨文、青铜器和石刻上面的字统称为大篆),除了有边框,中间还有界栏。界栏的作用是除了可以让这四个字更加均匀、美观,还可以使字体更有章法。“正行无私”,这是一枚箴言玺,起到规劝和劝诫的作用。让人们修身正行,居本无私。第二个字“行”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像一条道路四通八达,样子非常的形象。<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秦汉六朝玺印</font></b></h1><h3>秦并六国,贯彻“书同文”政令,玺印的文字、钮式趋向统一,与中央集权相适应的官印制度逐步建立,至西汉臻于完备。各级官印的质料、形制确定了严格的规范,缪篆成为印章的专用书体,由此形成延续八百年的秦汉印系。东晋至南北朝常出现政权更迭,促使官印篆书走向蜕变,形制不再统一,制作较为粗犷。</h3> <h1><b>秦汉六朝官印</b></h1><h3> 秦代开始,官印制度等级界限渐趋明确,对印文、材料、绶带长短及颜色等,都有详细规定。秦印使用小篆,多为白文凿印,惜传世稀少。两汉官印印文更为鳖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达到了印章艺术的第一个高峰,后世篆刻家均从仿秦效汉学起。六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仓促之间刻凿而成将军章和各种武官印数量较多,艺术水准也随之下降。为了适应战争环境,这一时期官印制作开始使用凿刻技术,将军领兵在外,军队随带凿刻官,便于临时凿刻官印。此前的玺印多为铸造。</h3><h3><br></h3><h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令宰相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开创了新的字体—小篆。小篆的字体不仅结体精美,且字体易于篆刻,可以根据玺面大小来随宜调整笔画的弯曲、回绕、上挑、下摆,均不影响字体的美观和字意的表达。直到现在很多篆刻学家们还是竞相使用那种文字。</h3><h3> </h3> <h3> 由于秦代印玺流传稀少,在这里只能看到汉代官印。</h3><h3> 看这几枚印---印面上字体为汉代的隶书“军司马印”。汉代兵制采取部曲制。部曲制是指:兵为将所有,作战时是部曲,平时是佃客,即且耕且战的武装耕作者。 部曲为军事单位,这个军司马是其中的一个将官。后汉书中曾有记载说“军司马大将军有五部,军司马一人抵千担”。这里的千担指的是俸禄,汉朝时,1000担以上都是高级将领,2000担相当于现在省委书记的收入。<br></h3> <h3> 随着印形制上的变化,印钮也在慢慢发展。先秦古玺大多为鼻钮。到了汉代,开始出现了更多的钮饰。比如这一件钮饰像坛子一样,这种钮饰称为坛钮。</h3> <h3> 这种有如房屋上的瓦片一样的钮饰,称为瓦钮。</h3> <h3> 这两件展品都是动物的钮饰。马具有少数民族的象征意义,所以这种装饰有马、羊、兔钮饰的印都是朝廷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印。</h3><h3> “晋鲜卑率善佰长”是晋朝颁发给鲜卑少数民族的一枚官印。因为鲜卑是成长与马背上的民族,所以马钮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意义。“率善”是一个荣誉称号,“佰长”是个官职的名称,百人之长的意思。</h3><h3> 钮饰中还有狮钮和豹钮,一般多用于领兵打仗的将帅使用。龟钮取长寿的意思,意寓长寿安康。帝后所使用的玉玺上面,都使用螭钮作为装饰,“龙生九子,其一为螭”。像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西汉皇后吕雉的玉玺上就蹲着一只螭虎。</h3> <h1><b>汉封泥—又名“封缄”</b></h1><h3></h3><h3> 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记写公文等内容,为严守机密和防奸杜伪,故在简牍的绳结处加上软泥,然后钤盖玺印,即所谓的缄。由于玺印在泥上的挤压,钤盖后出翻“白”成“朱”的特殊效果和古拙厚重的艺术特色。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汉,因为竹简制作工艺繁复,一卷竹简需要一个工匠用时三个月才能完成,所以造价昂贵,到魏晋后纸帛发明出来并盛行,封泥之制渐废。</h3><h3> </h3> <h3>因为封泥容易风干碎裂,保存起来非常的艰难,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展品都有残损。第11件展品保存的相对完好,是一个正方形的形状,这种形状的印泥是将书简卷起后在两端用方形木框塑印上印泥。根据印泥的印记,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上面的四个字写的是“梁邹丞印”,梁邹是汉代济南有个梁邹县,就是现在济南的邹平县。“丞”是官名,每县有丞一人,是掌管文书工作的官员,是基层文官。</h3> <h1><b>汉私印</b></h1><h3>汉代私人用印是古玺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 一类。 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进而有多面印、子母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h3> <h3>这些印都叫绶带印,佩戴轻巧方便,几乎感受不到它的重量。</h3><h3><br></h3> <h3> 私印还出现子母印和套印等等形式。这几方印就是字母印,但是现在大多数只剩下母印子印已经遗失了。</h3><h3><br></h3> <h3> 第14件展品是一方完整的子母印。这两个印非常小巧和精致,左侧是母印为狮钮,右侧的是子印为坛钮。母印中空,子印像抽屉一样坐于母印腹中,一枚印的体积呈现两枚印效果,可见古代匠人之巧思。</h3><h3> 上面这个字呢,是“桥骑将印.桥伯印”,这个人姓乔,名骑将,字伯,为自己的字和名分别刻了一个印章。</h3> <h1><b>肖形印</b></h1><h3> 肖形印是印面只有图像没有文字的一种古代玺印,起源可上溯至商周时期。肖形印在古代玺印中别具一格。由于用它钤押的标记十分鲜明,甚至比刻出文字更加显豁,使人一目了然,故沿用的时间很久,自战国至元明,各代均加以使用。</h3> <h3>肖形印上面几乎看不到文字,基本上是以图形为主。这么小的印面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动物。</h3><h3>肖形印用法主要有三种,目前推测出来的第一种:就是表达人们趋吉避凶的想法。因为在古代,人们比较崇敬大自然的力量,尤其在统治者不停的制造各种祥瑞现象的情况下,人们更相信各种神力。于是就把这种象征吉祥如意的各种神物刻于印章之上,表达人们对神力的崇敬,期待保佑自己的生活能够平安如意。第二种:就是在汉代时候娱乐生活有限,人们会把很多的活动包括蹴鞠、茶饮文化等娱乐形式和喜欢这种珍稀动物都刻在印章之上,彼此之间把玩甚至比玩,像斗蟋蟀一样,作为一个业余生活爱好。第三种:是在一些的器物上,比如说陶器或者瓦当上,在制作中把它作为一种印压工具来存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唐宋辽金元玺印</font></b></h1><h3>唐承隋制,完成了用印方式由封泥向钤色印的转换,官印从此也形成新的体系。隋唐篆书印文圆润疏朗,宋代趋向平实整齐,至金元时纯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唐宋时出现隶楷书的官私印,书法清新质朴。 宋代开始流行签字式的花押,印文的表现形式更趋丰富。辽、西夏、金、元曾以自创的民族文字入印,亦独具特色。</h3> <h1><b>唐宋辽金元官印</b></h1><h3> 官印制度在唐代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印面开始加大,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朱文逐渐代替白文,印背开始有年号凿款。宋、辽、金、元的官印制度完全承袭了唐代官印制度,辽、金、元三代还偶用本民族文字仿效汉字篆体入印。</h3> <h3> 唐代的官印流传至今非常的稀少,第一件展品是唐代的泥封。通过这个泥封我们可以看出,到这个时期已经不再使用挤压式的钤盖方式了,而是呈现为红色的印文。因为到了唐代出现了红色的颜料,用官印蘸着红色颜料,直接盖在泥封之上。这样的文字更醒目,而且可以保存持久。</h3><h3> 泥封上有七行墨书小楷,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字了解这个泥封是唐代开元2年,也就是唐玄宗执政期间褒州这个地方向唐代宫廷进贡大蒜,用来封缄框笼所使用的一枚泥封。</h3><h3> 这个展品是个人的私藏品,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罗振玉的旧藏,那个匣子上是他个人的物品,收藏的时候上面有他的提字,然后捐献给了博物馆。</h3> <h3>这个展柜上的展品有明显的变化。整个器型都变大了,是之前玺印的十倍的大小。为什么会变这么大呢?因为在这个时期,官印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官印全部放置在官衙中,由专门的掌印官来保管,官员不用再随身佩戴。为了体现国家权威和国家机器的高尚地位,那就越大越好,所以整个器型都变大了,而且上面印钮已经没有孔了。</h3> <h3>这是一枚宋代官印。我们能发现这个印上又发生新的变化,那就是在印的背面会有年款的题识。“端拱元年5月铸”通过这年号,可以清楚了解官印的制造时间。“端拱”是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期间的第三个年号,他只执政21年,用了五个年号,“端拱”只用了两年。这是端拱元年所使用的一枚印章。</h3><h3>皇帝改变年号有很多种原因,主要是为了祈福纳祥,和与前位君王相区别。</h3><h3>“神社第十二指挥军督印”是指:宋代时期的一个步兵将官所使用的,这是比较低级的将官。</h3> <h3> 通过玺印,我们也可以了解这个文字上的变化。之前我们看到了玺印文字从大篆演变成小篆,并且到汉代出现了更多的隶书入印。而到了唐宋时期,“九叠文”开始入印。我们看到这种文字很难识别,就像迷宫一样,看起来很每个都像回字屈曲回绕,这种文字是“九叠文”。</h3><h3>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文字呢?这个文字其实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变形而来的。主要是从宋朝开始使用的这种文字。这个文字出现的背景就是因为印面变大,人们认为在这么大的印面上只有几个字,很难分布得当,所以将文字进行了复杂的演变 ,主要目的是为了把页面铺满,同时保持这个中华文字的精美。</h3><h3>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文字,其实是少数民族模仿九叠文入印的。</h3> <h3> 这枚印文是元代的八思巴文。这种文字是元代统治者的官方文字。</h3><h3> 因为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元代的统治者基本上是目不识丁,文化素养非常低。他们的政权成立后,也想创造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字,于是他们请学识渊博的国师八思巴为元朝创建文字。八思巴是藏族人,他回到了藏区闭关研究,终于创造出这种文字。这种文字只有元代的统治者在使用,虽然他们也想普及全国,却根本不被大众所接受。因为蒙古族本身已经使用回鹘文多年,他们不想改变。汉族人有我们自己汉族的文字,我们也不想用这种复杂的符号。尽管统治者强行推广,仍然收效甚微。元朝执政的90多年中,这种文字始终只作为一种象征的符号,没有实际推广开来。</h3> <h1><b>花押印</b></h1><h3> 花押印也称署押印,是起源于宋,盛行于元的刻有花押样式的私印 。花押印将个人姓名或字号草写为类似图案的符号,兼具不易识别和难于模仿的作用。花押印皆为朱文,形式多样,字体或楷或隶,皆具古拙凝重之美。</h3> <h3> 花押印---相当于现在的艺术签名。被元代统治者所广泛使用,所以也叫“元押印”。因为之前我们说他们目不识丁,实在没有文化基础。为了控制这么大的汉民族国家,需要在各种文书上签名、签字。所以他们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就把自己的名字用一个符号来代替。这个符号可能也很难识别,只有他自己知道。</h3><h3> 最常见的是这种长方形印面。很多统治者都喜欢用汉字形式把自己的姓入印,然后再把自己的字以符号形式入印,这样还能起到一种防伪的作用。</h3><h3> 因为元代统治者所使用的印很多以楷书入印,他们为了让字体美观,请到楷书高手为他们设计,所以元代花押印的字的精美程度可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堪称楷书精品。然后<br></h3> <h3> 这些印从印扭就能看出是少数民族的印。他们将自己的民族信仰、民族文化、民族图腾融入到印钮制作之中,惟妙惟肖,精美绝伦。</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明清官印</font></b></h1><h3>明代官印印文采用叠篆,官员的等级除了反映在金、银、铜、木等不同的印材上,还反映在叠篆的不同叠数上。清代官印继承了明制,稍有不同的是,清代官印为显出满汉一家的思想,其印面文字使用左清篆右汉篆的形式。明清官印有严格的铸造规范,事实上已无艺术特性。</h3> <h1><b>明清篆刻</b></h1><h3> 明代中叶的文彭、何震是明清篆刻流派辉煌业绩的开拓者,他们力追秦汉,开辟了明清篆刻艺术的昌盛局面。 清代篆刻在明代文、何之后,理论与实践上得到更大发展,风格各异,流派繁多,逐步形成了“浙派”与“皖派”。 至晚清,篆刻艺术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流派格局,从技法到理论已趋于完备,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h3><h3><br></h3><h3> 中国玺印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就是明清时期的文人篆刻。</h3><h3>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印章除了具有行使职权和征信凭证的功能外,全面进入了文化艺术时期。尤其是在书画领域的广泛使用,开创了一个新的这个艺术高峰。<br></h3> <h1><b>明清文人篆刻</b></h1><h3> 文人篆刻流派起自明代。明中叶石质印章普及,便利了以艺术鉴赏为主要功用的篆刻创作。 当时文人书画的空前发展,也推动了和书画创作有密切关系的文人篆刻的兴起,由此引导出明清五百年间篆刻艺术波澜壮阔的历史。</h3><h3><br></h3><h3> 最开始将石材入印的这个人非常了不起,我们应该记住他。他就是著名诗人王冕,曾经写过一首小学生都会背的《墨梅》。他最开始发现花乳石非常的细腻温润,容易入刀,所以从他开始,尤其从明代中叶后期大量的石材被明清时期的文人纷纷入印。因为石材的出现,让文人可以从最开始的印石的拓稿,到整个石材的打平,再到最后的入刀,完全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不再依赖于工匠铸造,所以他们更好地将中国的篆刻艺术结合石材之美融为一体。</h3> <h3> 这件展品,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丁敬的作品。上面写的四个朱文小字:“密庵秘赏”,而且三面都有边款。这方印是黄寿山石的质地,印身长方,上面没有印钮。丁敬是著名的篆刻家,是浙派的创始人,西泠八家之首。到了明清时期,篆刻分成几大流派,最著名的是浙派和皖派。</h3><h3> 明清时期的文人大多集中于江浙地区,他们活动的主要地区在西湖一带,所以他们就把西湖上的著名的西泠桥作为他们这个组织的名字。</h3><h3> “密庵”是丁敬的好朋友方辅。这个方辅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我们通过边款可以了解这枚印章的来历:方辅曾经赠送给丁敬一方唐墨,丁敬专门刻此印作为回礼送给自己的好友。所以通过小小的一枚印看到他背后鲜活的故事。</h3><h3> </h3><h3> 丁敬生活一直都非常拮据和清苦,他的印在当时可以说万金难求,靠着刻印完全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他却没有,他只以艺术相交却坚决不向权贵低头。</h3><h3> 传言说曾经有一个人跑到他家里跟他说:“我是奉刘中堂之命而来,向您求一方印”(刘中堂具体是谁已无从考究了)。于是就在门口等了很久,也没有人接待他。一直到傍晚,丁敬的家人拿了一个小纸包儿出来交给了他。他非常高兴的打开了,看到里面还是两方印。仔细一看这个印文上,一方写的是:“鬼魅登门”,一方印写的是“狗仗人势”,再一看纸包上写着:“篆刻原为雅事,权贵焉能强求?”。可见他文人的高洁风骨。</h3> <h3> 这是一对寿山石印章。之前我们看到的是黄寿山石,通体泛着温润的黄色。而这一件颜色是青中带着黑色的絮状物寿山石。这是一对印章,一枚朱文印,一枚白文印。上面写的是“闻香我亦来,不俗人皆竹”。古人都喜欢以梅、兰、竹、菊等植物来提醒自己保持品行的高洁。</h3><h3> 作者是陈介祺。我们结合这个边款上面写的小字“丙武方春之月,做于万印楼”。可以得知这对印章作于道光二十六年。这个陈介祺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一生喜欢收藏。尤其是对印章的收藏达到七千方之多,为了存放自己的印章,还专门还专门修建一栋“万印楼”。这些印当中有很多的珍品,据说有夏、商、周时期的玺,这三朝的玺印流传至今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可见此人对印章的收藏已经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h3> <h3> 接下来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篆刻大家:赵之谦。后世很多篆刻家都竞相师从的一个名家。赵之谦的诗、书、画、印无一不精,无一不绝,无一不可为后世之师。赵之谦的篆刻自成一派,称为“赵派”,与“浙派”、“皖派”相并。一生饱学诗书却不曾入仕。而且为人极有风骨,像丁敬一样,他的印虽万金难求,却从不靠卖印为生,清苦一生。</h3><h3> 上面这些都是他的作品,我们以其中的第六件展品作为代表作来介绍一下。白文,字“汉学居”,青田石的质地,印身正方形。根据上面的边款可以得知印章的出处及其背后的故事。这枚印章是赵之谦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潘祖荫的。潘祖荫很多印都出自于赵之谦之手。</h3><h3> 潘祖荫:在咸丰时期大理寺少卿时曾向咸丰皇帝举荐过左宗棠。并且是著名的大盂鼎的收藏者。</h3><h3> 汉学居:是潘祖荫的的居所,二人一生至交。赵之谦到了54岁的时候,刻制的最后一方印,相当于封山之作,也是送给自己的好友潘祖荫的,可见二人友谊之深。<br></h3><h3> </h3> <h1><b>明清印材</b></h1><h3> 宋元以前治印大多以质地坚硬的金属为主。及至元代,王冕始以花乳石治印,因其质地细腻温润,容易受刀,渐为普遍用料。明代以来,石质材料越来越被印人广泛采用。
</h3><h3> 各类石章产地不同,质地、性能和色泽也各异,最常见的有青田石,寿山石和昌化石,质量上乘的石材本身也具备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h3> <h3> 经常入印的,这个石材有黄寿山石、巴林石、鸡血石等。</h3><h3> 寿山石当中的田黄价值最为昂贵。田黄石本身就很稀有,实际属于寿山石类,因其材质温润凝腻,在软质刻石中居第一。明、清两朝都被作为贡品献入皇室,被雕刻成御用玺印及艺术摆件。凡经雕刻的艺术品都可以当作文物来看,而且田黄石的“黄”又和皇帝的“皇”谐音,所以它就更加得到了皇家的喜爱。
田黄是田料。什么是田料呢?就是田地里出现的石料,有点类似玉石的籽料。玉器籽料要比山料贵很多,它要经过千百年的时间在田地里经过水流冲刷磨成石头子。田黄石只有福建寿山一块不到1公里的水田底下的砂层里才有,非常地稀少。 过去素有“一两田黄一两金”的说法。可见其价值。</h3> <h3> 因为有这么多适合篆刻的石材,篆刻印钮到了明清时期,每一件印都堪称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h3><h3> 在一方小小的印石上进行篆刻的时候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印面很小,就需要刻刀尖锐和锋利。所以有时候一枚印刻完之后,很多刻印者都是鲜血淋漓。</h3> <h1><b>印纽雕刻</b></h1><h3> 中国印章历来重视印组雕刻,清康熙,乾隆之世,印纽雕刻题材多样,技法纯热,福建寿山和浙江青田的印纽雕刻历史悠久。而晚清与绘画相融合的浅浮雕装饰也颇为流行。</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近现代篆刻</font></b></h1><h3>到了近现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全盛时期,印家们已不再满足于流派的门户之间,而是从先秦玺印到明清流派之间融会贯通,锐意创新,形成个性突出,面目新颖而多元的局面。</h3><h3>齐白石的篆刻老辣苍劲,独辟蹊径,影响甚巨;王光烈善以彝器泉布文字入印,成就卓著,为近代东北翘楚;还有江南“四铁”:“瘦铁”钱崖,“冰铁”王冠山,“苦铁”吴昌硕,“钝铁”邓散木。</h3><h3>还有“毛泽东诗词”篆刻集近代篆刻家力作,为本馆馆藏特色。</h3> <h3></h3><h1><b>近现代篆刻</b></h1> 受晚清治印风格影响的一些名家,至近现代仍继续活跃于印坛,特别是一些书画家,以治印为兼善,作品意趣率真,具有清新的风貌。 刀法含蓄稳健,风格典雅,章法多变,影响直至当代。<br><h3><br></h3><h3>最后来了解一下近现代史形状,和说是近现代,其实距离现在已有百年之久了,近现代史的转课呢,已经打破了明清时期的这种流派和门户之见,而把各派索偿融为一体,也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呈现了更多的篆刻大家<br></h3> <h3> 吴昌硕,号称江南四铁之一。很遗憾,这里没有吴昌硕的作品,但是有他的儿子吴涵的作品。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次子吴涵来一窥他父亲当年的风采。</h3><h3> 第八件展品:上面是朱文“完禅”,最难得的是五面都有边款。更加难得的是,其中这面刻有佛像的边款出自于和吴昌硕并称为“江南四铁”之一的王冠山之手。王冠山一生致力于思冰之学的研究,就是李斯和唐代李阳冰的篆刻技法。所以他把自己命名为冰铁。王冠山其实是仿造吴昌硕的刀法来入刀的。</h3><h3> 这枚完禅印是吴涵于1922年所刻。吴涵完全继承了父亲的家学,而且喜欢游历。于1922年的时候来到上海,决定在上海居住。给当时上海著名的实业家、书画家和宗教界的人士王一廷做秘书。在1922年的这一天,王一廷当选为佛教会的会长,所以吴涵专门刻了此印,送给他作为贺礼。</h3> <h1><b>齐白石篆刻</b></h1><h3>齐白石(1864-1957),名璜,字濒生,号白石、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以绘画著称于世,亦工书法,精篆刻。齐白石的篆刻从赵之谦入手,上溯秦汉,经过刻苦的努力,形成单刀直冲的率真风格,自成一派,影响深远。</h3> <h3> 这件展品为寿山石的质地,印身扁方状,上刻白文小篆“雕虫小技家声”。它的边款非常简单“如儿保”。</h3><h3> 这枚印是齐白石送给他第三子齐良琨的。齐良琨继承了父亲的家学,擅长花、鸟、虫、鱼的绘画,师从陈半丁---陈年。</h3><h3> 陈年是和齐白石在同一时代,而且在画技上完全可以说并驾齐驱的一个著名绘画大师。因为陈年的性格非常耿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害,过早的去世了。所以他的作品影响力远不如齐白石的作品影响那么深远。但是能让齐白石的儿子拜师学艺的人,他的绘画技巧一定不会低于齐白石。所以陈年的作品在近些年,很多的专家开始研究他的作品。他作品的价值也在逐渐上升。</h3><h3> 这个雕虫小技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因为齐白石擅长绘画花、鸟、虫、鱼,他对自己这个绘画非常的谦虚,说自己这是雕虫小技?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在明清以前,所有的玺印都是由匠人来铸造或凿刻出来的。匠人属于社会底层。直到明清开始,文人才开始自己进行篆刻。这种艺术在明代仍然属于末流之技,登不了大雅之堂,也被认为是匠人的手艺。经过明清时期几代文人,几百位著名的篆刻家的努力,才将篆刻发展成为一门可以于唐晋书法、宋元绘画、并行的一门熠熠生辉的艺术。所以齐白石在这里自谦为“雕虫小技”。</h3> <h1><b>“毛泽东诗词”篆刻</b></h1><h3>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毛泽东诗词"为篆刻内容翰然成风,本馆面向全国征集此类篆刻作品,众多篆刻名家鼎力相助,故收藏颇丰,这些篆刻作品体现了时代特色,是近现代篆刻史的独特篇章。</h3> <h3>这几方印为来楚生篆刻。来楚生尤其擅长肖形印,可以说后无来者,无人能出其右。</h3> <h3> 这一件展品“”风扇红旗如画”,就是号称四铁之一:钱崖的作品。这是在1964年索克啊,钱瘦铁是1967年去世,所以这是他晚年的作品。虽然已经是暮年,但仍然不影响作品的精美程度。</h3> <h3>东北沈阳人哦,东北三大才子之一,王光烈的作品,这王光烈呢,一生所学,包括他这个饱读的诗书,还有人篆刻的这个技能都是得益于自己的祖父,所以在他晚年的时候呢,非常想念自己的祖父一九,这也是1946年了,比如第五件展品我们能看到,这是今天试制的一生正方,上面是诗Niu1946年索克,这个一年,这个王光烈已经是年过六旬了,目不能视身体状况的极度糟糕,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这么印仍然刻画的栩栩如生,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看到这边管,所以这个诗牛市背朝大家的。所以能看出,这个就是王光烈在专科领域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小小的一枚喜宴体量非常小,貌不惊人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这种饮食之美自然之美文学之美和张海之内,而且从中这个方寸之间,我们能看到这个历史的变迁政权的更迭,还有心情时期的民生,明敏煤炭,还能看到明清时期文人之间交往一曲。接下来给大家可以自由欣赏<br></h3> <h3> 看到这么多的印章,在历史上最牛的玉印是哪一枚呢?</h3><h3> 就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我们现在除了在电视剧能偶尔地看见跟肥皂块儿似的,真正的我们实在看不到了。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相传是奉秦始皇之命用和氏璧雕刻而成。正面刻有秦代丞相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
这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凭证,但后来失传了,何时丢的谁都说不清。<br></h3><h3> 这些展品安静的陈列在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温度。但是他们却承载着历史的流转和文化的印记,也浅唱着他们主人身前身后的故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