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原创:2019.12.19 徐明 下甲文学</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i>上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希望的田野上参加劳动的广大农村青年向往着进乡镇企业。1988年5月,我部队退伍回来,根据“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文件精神,我没有回到当兵前的单位——淼泉供销社。而选择去了在常熟当地有名的乡镇纺织企业常熟市淼泉布厂当了一名秘书。9年乡镇企业工作,干了6年秘书,3年艺术灯画厂厂长,每一项工作生活和经历,都是我人生的财富,我在工厂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我也亲历、经历、参与了一些重要的接待。上至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文化部副部长王济夫,下至省内外一些著名人物和社会名流。</i></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公私合营布厂放异彩</font></h3><h3> </h3><h3> 常熟,历史上被称为“纺织之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纺织行业曾在常熟经济中占居“半壁江山”。因而,纺织企业被称为“摇钱树”。</h3><h3> 常熟市淼泉布厂的前身同禾布厂,同禾,意为同稻禾一样岁岁丰收。六十年代,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同禾布厂改称“红星布厂”,进入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成为了淼泉布厂。淼泉布厂历史悠久,是四十年代初全国最早的一家为新四军生产布匹的公私合营布厂,是由淼泉本地、常熟布厂业殷实的红色资本家毛柏生创办。1940年,谭震林来到江南,“江抗”声威大震。苏州、常熟、太仓等地农村,到处是抗日的旗帜。游击根据地已初具规模,就在此时,同禾布厂出现了。</h3><h3> 淼泉布厂是几代纺织工人用艰苦劳动和血汗发展起来的,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红色基因,为我国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淼泉布厂座落在淼泉老街以南的雉浦河边的陶家村,今淼泉大桥边。原为淼泉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对门,两者相隔一条马路。淼泉布厂不仅在常熟,乃至在全国也有名气,所以,能进入这家企业工作的人都感到很光荣、很骄傲。最多时,厂里职工多达1500多人,生产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亚梅牌”色织布远销世界各地,是名副其实的“江苏省明星企业”。淼泉布厂很大,在全国都有影响。厂的四周打起了高高的围墙,围墙内走上厂区一顶石桥,白底红字的墙上,“全国职工守则”赫然入目。围墙外石驳岸边,经常停靠着铁驳大船,等着装运棉纱、布匹。岸上,有一个大的车队,大小卡车七八辆,等待出厂的布匹运送全国各地。每天,上班下班的工人骑着自行车从四面八方浩浩荡荡涌进工厂又涌向田野,自行车的铃声响成一片,汇聚成美妙动听的田野交响。雪后的冬天,路上的积雪和薄冰转眼间被潮水般的人流冲刷了。这是我在江南水乡看到的最美的风景。七八百辆自行车整齐划一地停放在厂区内的车棚内,外国人见了发出由衷的感叹:“太妙了!太美了!”,来中国的乡镇企业考察还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日本友人看后也翘起了大拇指,这只有在中国的企业里看到。</h3><h3> 进了生产车间,全是织机隆隆的响声、女工巡回忙碌的身影和讲话的声音。</h3><h3> 门卫传达室,值守的全是训练有素的退役军人,工厂给他们取了个好听的名称“厂警”。每天,门卫的收发室一片繁忙……每天,厂长、企业家张林坐镇办公室,井然有序指挥着全厂的运转……对于张林来说,八十年代的“明星企业家”远远不能反映这个厂和他本人的历史。因为,它是全国最早的公私合营布厂。</h3> <h3><font color="#ed2308"> 韩培信为乡镇企业题词</font></h3><h3><br></h3><h3> 1989年,那个百花盛开的春天。大地莺歌燕舞,人们在赞美着这个新的时代,也在为新的一年播种着希望。春天里,百花香。在淼泉布厂办公室当秘书的我,军人的那股气质还没褪去,上班时我不忘记穿上那件草绿色的军装,倒像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投入到新的一天的工作。然而,就在一个平淡的日子里,谁都不会想到,一个重要的人物会来到常熟东乡的一个小镇淼泉。春风习习,杨柳依依。上午10点多,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韩培信踏上了淼泉这块红色的土地,他在常熟市委书记周福元、淼泉乡党委书记金有恒等的陪同下,来到淼泉布厂视察,我有幸担负了这次摄影任务,并全程记录了韩培信来访的过程。韩培信一行刚进入淼泉布厂厂区,厂长张林满面笑容,迎面走了过去,伸出了那双有力的手,与韩培信握起手来:“韩书记,欢迎你!”一旁的金有恒介绍说:“这,就是企业家张林!”韩培信听了点点头。</h3><h3> 在淼泉布厂圆屋内的一间豪华会客室里,灯火辉煌,墨绿色的丝绒窗帘显得高贵典雅,一排沙发和茶几环形整齐地摆放着,内设是根据三星级接待外宾的规格要求设计,浅色的地毯,高级的茶具,玻璃艺术制品,两棵长得茂密的铁树。室内陈设,环境一流。乡里来了重要人物都安排到这里接待。</h3><h3> 韩培信曾任江苏省委书记,早前也当过常熟县委书记。这次来淼泉,正值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高潮,韩培信在这个时间节点选择视察乡镇企业,有其深意。他与当地领导、企业家座谈,认真听取汇报,在听取汇报后,韩培信发表了重要简短的讲话,他希望常熟的乡镇企业放眼全国、放眼世界,加快改革步伐,步子迈得大一点,发展得再快一些。临走时,他为淼泉布厂题词:“乡镇企业要深化改革,再上新水平。”这个题词后来成为了常熟的题词,也上升到了全省的高度。韩培信的题词,给发展中的苏南乡镇企业以巨大的鼓舞,常熟全市上下为之振奋。现在的我,想起那次零距离面对面见到韩培信,值得我一生铭记的。</h3> <h3><font color="#ed2308"> 欢迎日本川内市访中团</font></h3><h3><br></h3><h3>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常熟市与日本川内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九十年代初,日本川内市友好访中团来到常熟,并访问了淼泉布厂。我参与了接待外宾的任务。日本川内市友好访中团来访前,我接到厂长张林通知,让我和后勤做好接待准备。厂里食堂釆购了食材,准备了山珍海味,食堂负责烹饪和掌勺的是青年厨师杨浩刚,我负责摄影和釆访,厂长张林、副厂长朱水元、孙培玉、王凤玉一起陪同参与考察。日本客人来访,肯定要准备一份礼物,用什么礼物馈赠他们呢?最后研究下来,向来宾每人赠送一方中国传统的石刻印章。第二天,厂长安排我去市文物商店釆购了六方印章石坯。下午回到厂里,厂长张林让我通知篆刻方面已有名气的淼泉中心小学副校长的吴伟来到布厂。见到吴伟,张林说:“吴老师,这几天辛苦你了,请你为日本友人刻几方印章,三天就要,这是政治任务。”吴伟一听,说:“老张,好的,这事我抓紧办,现在回去就刻。”</h3><h3> 1989年11月5日,日本川内市友好访中团一行5人,在团长前田己一带领下出现在淼泉布厂,日本方面的成员有:岩切秀雄、井上秀美,还有两个我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了。一起陪同日本友人的有:市外事办副主任徐惠宝、中方翻译徐浩东。访问期间,宾主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并参观了企业。当日本客人从企业家张林手中接过刻有“中日友好”和5方刻有他们名字的印章时,日本客人激动不已,连连鞠躬点头致谢。这是日本贵宾来中国常熟获得的最好的一份礼物。“这位就是为你们治印的篆刻家!”张林向日本客人介绍起站在一旁的吴伟。在淼泉布厂,日本客人吃到了中国江南水乡的美食,吃到高兴时,站起来与厨师杨浩刚合影留念。我自始至终参与了这次接待。多年后,当年来淼泉布厂访问的川内市访中团成员之一的岩切秀雄,已成为日本萨摩川内市的市长,1985年至今,岩切秀雄已经16次到访常熟,致力于中日友好,参与推动交流合作。因而,他被常熟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h3><h3> </h3> <h3><font color="#ed2308">关于我们:</font></h3><h3><font color="#808080">本公众号乃军旅作家、乡土作家徐明创办的私人微信,《下甲文学》是乡土文学,在微信平台,将以全新的面貌继续陪伴您。我们将不定期精选一篇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机。所有文章皆为《下甲文学》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