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淡淡才是真——张素素

冯漪

<h3>  我叫张素素,是上海贵州中学69届学生。我们毕业那年是一片红,全部都要下乡。四个面向是黑龙江,云南,安徽,江西这四个省份。我能选择的是去哪里?我当时看了又看,最后还是选择了龙江,可能也是有龙江情节吧。当时,我们好多同学都是三五好友结伴,去一个地方,可是没有人和我一起去龙江,都认为路远,天又冷,我没办法,只好一个人和十几位贵州中学素不相识的同学一起来到了龙江。</h3> <h3>  永远不会忘记70年4月27日 ,中午十二点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火车启动了。经过了72个小时的奔驰,一路上很累,但是很兴奋,第一次离开父母,去一个几千里外的地方,一路上随着土地的颜色变化,有黄土地和泛红的土地 ,看到了黑土地才是真正的大东北。4月30日中午12点整,我们到了龙江,看到车站二边来了很多欢迎我们的队伍,有很多学生还有龙江县的各级领导。我记得我们七棵树公社,七棵树大队,第一生产队的苗队长和妇女队长,都来龙江接我们的。当天在龙江开了欢迎大会,第二天吃完早饭就坐上大卡车,去了七棵树公社,一路上饱受了东北春天的风沙,被风沙吹得眼睛都睁不开,幸好不算太远,五十里地一会儿就到了。在公社开了欢迎会后,就分别去了各个青年点。当时一起去七棵树公社的五个中学的毕业生,我们贵州中学和培成中学的留在了七棵树大队,其余三个中学的还要分别到顺山大队和万宝全大队,这样看来我们还是很幸运的,因七棵树有每天二班的公交到龙江,交通比较便利,又是公社所在地,有邮局,有供销社,有卫生院。从此开始了我的插队生活。<br></h3> <h3>  头一天,我们青年点的伙食很好,很多人都在帮忙。那时青年点的房子还没有盖好,是大队部的房子,让出来给我们,成立了食堂,可这个食堂只有烧饭的地方,没有吃饭的地方。不下雨,我们就在外面站着吃,下雨天隔壁种马站的吴大哥,让我们上他家屋里去吃,一个多月后,青年点的房子就盖好了。记得第一次吃小米饭,一口吃进去,都不知道怎么咽下去,烧饭的师傅看我们不会吃小米饭,就改成熬粥,小米粥还是可以的。因此我们青年点,头几个月,都吃的是高梁米饭,虽然硬一点,基本上能接受。</h3><h3> 第一天晚上,我们睡的是热炕,很舒服,等第二天就开始睡凉炕了,我们也不知道炕是每天要烧的,真是无知。后来老乡教我们怎么烧炕,慢慢就习惯了。</h3><h3> 第二天我们青年点指导员老余带我们二十七位上海青年去了七棵树烈士墓前,给我们上了一堂历史教育课,给我们讲述了十八位烈士为保卫七棵树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宝贵而年轻的生命,很是感动。</h3><h3> 我们就开始下大地去劳动了,我记得第一次是种苞米,三人一组,一位壮劳力,刨坑,一位是半拉子拿个框里面装的是头年积好的肥料,一把一把用手把肥料往坑里放。很佩服那些小老乡年纪比我们还小,但不怕脏的精神,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只要往坑里放几粒苞米种,然后用脚把土埋上,再踩一脚,可能这活是农活最轻松的一种,干了一上午,吃完中午饭,下午我们又去出工了,看见迎面来了一辆马车,车上的人,我们也是有认识的,很新奇,一定要坐马车跟他们去干活,其实他们是安排好四个人的活,现在加上我们四个,也没办法,只好带上我们一起去了。从来没干过农活,什么都好奇,这次是种谷子,本来四个人就够了,加上我们四个,只好让我们跟在后面踩格子,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也有点累了,不想干了,在后面一边走,一边唱,我们不是牛马,我们是人。那几个老乡商量了一下,就提早收工了,陪着我们一起回去了。第二天苗队长告诉我们,出工一定要到队部,每天干什么都要统一安排,不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经过锻炼,从一个什么都不懂,到干什么都不怕的劳动能手。</h3><h3> 在这里,要提到七棵树卫生院的田医生,她年长我们二十一岁,可以说是我们的知心姐姐,我们有时间会去她那里玩,她教会我们不少做人的道理,生活上给予的帮助也很多。我们卫生院有烧开水的水箱,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拿着热水瓶到她那里打开水,我们在七棵树二年时间,没有少麻烦她。</h3><h3> 72年由于柏树青年点的十几位知青合并到七棵树青年点,知青办考虑到人太多,不好管理,再次拆分以柏树为主,我们贵州六人一共二十位,被调到七棵树公社前进大队。当时,前进大队是黑龙江省林业的模范典型。我们到了那里,女生都被安排在苗圃里工作,不用下大地干活了。在苗圃又是要重新学习新的本领。我记得有次要我们嫁接果树,用梨树芽接到苹果芽树上去,一个星期后才能看到效果。我接的梨树芽接苹果芽的存活率,达到90%以上,真的很开心。</h3> <h3>  76年9月,我被抽调到龙江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有了正式工作,思想也稳定了。即来之则安之,在公司的几年中,我找到了我的终身伴侣,79年公司给我们分了家属宿舍,80年我俩结婚了。</h3> <h3>  想想在龙江的小家庭,生活也挺好的,左右邻居都是一个单位,还大多数是上海知青。82年9月份,我回上海待产,不幸孩子胎死腹中,83年过完春节,身体恢复好,准备回龙江时,发现又怀孕了,家里长辈不让我再回龙江,也确实因为有了第一次的教训,不敢再来回折腾了,那时上海也不像以前没有户口一点活路都没有,只要勤劳,就有事做。86年,公司看我俩好几年没回龙江,就把我们房子给了一位烈士的儿子做婚房,我俩顺驴下坡,办了留职停薪,在上海过起了没有户口的上海生活。</h3> <h3>  有了插队的坚苦生活的磨练,在上海好似在天堂,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小日子还是不错的,孩子渐渐长大了,上海的政策也一步一步放宽了,我俩就一直打零时工为生,每月还是吃剩有余。少年夫妻老来伴,我们做到了。相互关心,相互体贴。</h3><h3> 2014年,我在工作中认识了华秋星,闲谈中她让我找到了原来的老朋友,回到了龙江战友团这个大家庭,很开心。</h3><h3> 特别感谢华秋星同学,让我们一起庆祝了下乡四十五周年的纪念活动,平时的小聚会经常有。</h3><h3> 前几年因一直在上班也没有时间出远门,今年我和老伴一起回到了龙江看看老朋友,看到了龙江翻天复地的变化,体会到了东北人的热情。这次回龙江,我俩去了以前插队的地方,农村的变化也很大,去原来七棵树青年点,但是没有找到,后来到了前进大队,找到了原来苗圃的技术员宋江,我们年龄相仿,离开四十四年,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他说苗圃现在没了,我们青年点的房子还在,因有人利用开了农家店,这么多年还保存得很好,看到原来生活过的地方,很是感动。第二天我俩去了我爱人插队的地方:头站。我们找到了他们原来青年点的指导员,现已90多岁高龄,思路还挺清晰,我们坐在一起聊聊以前青年点的点点滴滴,看到我们去看他,连连说没想到没想到,真是不容易。</h3> <h3>  最后我俩去完成了贾老师交给我们的任务,去找陈雪梅作家。我们见到陈雪梅作家,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十分热情,很快我们就成了好朋友。特别是还见到了龙江县政协领导,他们对我们的这段知青历史,都非常很重视,让我们很受感动,至今仍历历在目。</h3> <h3>作者张素素简历:</h3><h3>1953年7月28日出生</h3><h3>1960年长沙路第二小学</h3><h3>1967年贵州中学</h3><h3>1970年4月27日赴黑龙江省龙江县七棵树公社七棵树大队</h3><h3>1972年6月迁到七棵树公社前进大队</h3><h3>1976年9月上调到龙江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h3><h3>2003年在龙江退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