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悟道,学有所获(三)——准备才能准确,规范才能示范

张兵

<p>12月17日,培训继续。今天上午由北京市朝阳区教研员党为民老师带来《以考点考法指导备考》专题讲座,下午乘车参观学习北京市示范高中北京一六一中学。结束今天的学习之后,我们一致认为:面对新高考,只有做好认真充分的准备,才能准确把握新高考考试招生、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只有规范做好教育教学过程,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才能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p> <p><b>王康</b>:今天上午,党为民老师从地理的角度给我们解读了《以考点考法指导备考》,在教学中应以课标为依据,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考中注意试题中的情境设置。下午我们赴北京一六一中校参观学习,该校已有106年的历史,以“诚真”为校训,以“站出来,让祖国挑选”为学校精神。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小组进行阅读展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论据充分,表达逻辑严密。给我的启示是,我们应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p> <p><b>张兵:</b>新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先行地区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做法越来越成熟,成绩越来越出色,这些带给我们震撼的同时,我也在反思过去的教学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面对新高考我有没有做好准备。今天下午听了2节语文作文课,一节高三的,一节高一的,我感慨于教师的严谨、认真、规范,感叹于学生参与、表现、收获,反思于自己浅显、敷衍、单一。就听课中教学规范性而言,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总结无不透漏出学生主体意识,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达成目标,获得进步,实现了真正的序列化写作。而自己在作文教学中,有时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教学过程有些随意,教学总结不够及时,学生主体意识不明显,围绕重点打“歼灭战”效果不够明显,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要精心准备,规范过程,不断改进,进一步提高作文教学效率。</p> <p><b>刘正勇</b>:今天参观学了北京市一六一中学,学校老师学识深厚,学生的乐学善思,学校教学设施,及学生丰富的校园活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课,参观学生活动室结束后,学校校长作了报告,介绍了学校的概况,学校的发展,学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重点讲了新高考的相关内容。听了校长的报告后,我也有了新的认识,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真正地成为研究型、学习型教师和拓展型教师,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适应新高考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p> <p><b>舒敏</b>:在晴空万里的京都我们开启了第三天的研修模式,上午在报告厅聆听了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党为民关于“以考点考发指导备考”的专题讲座,下午我们来到了北京市一六一中学,在这里,我们有幸深入课堂,切身感受他们的教学,并且参观了学校的科技中心,特色社团活动中心,图书室及化学实验中心等。</p><p>一六一学校整洁干净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祥和的课堂氛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这里的教师平易近人,上课语气柔和,学生们的基本功都非常好,回答问题侃侃而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充分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性,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各种体验机会,学校需要完善各项教学活动设施,同时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p> <p><b>唐静</b>:今天我们参观了北京一六一中学,该校在课程的设置上遵循“以人为本”,在遵循国家部颁标准的原则上,针对学生群体中的个性差异进行了课程设置,既有国家规定的必修、选修课程,也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还有具有前瞻意识的发展课程!北京一六一中学依托清华的教育资源,强调“诚真”,教师们坚持不动摇、不松懈、不折腾,比如,在实行创新的走班制的同时保留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学校在发展中努力探索,将德育与智育结合,增强活动的有效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回归到我自己,我要努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以苦读苦学熬时间的勤奋为目标。还要积极运用“掌中大脑”和“镜像神经元”理论,面对学生时,让自己保持冷静,理性,不在精神上趾高气扬,不在愤怒中妄下论断,在事实关注的基础上解决问题!</p> <p><b>杨后琼</b>:今天上午 ,党为民老师从宏观的角度给我们解读了《以考点考法指导备考》,最终分析了地理学科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向和要求。虽然存在着学科差异,作为高考的选拔性考试,其考试方向目的相似,因而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指引了方向。在教学中应以课标为依据,认真研究试题核心素养的体现,积极备考。匆忙吃过午饭,拖着疲惫的身躯我们来到了朝阳区百年名校——北京161中学参观学习,该校以“诚真”为校训,以“站出来,让祖国挑选”为学校精神。通过课堂听课, 参观学校各部室及社团活动,对该校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今天的学习。课堂上老师 轻车熟路、思路清晰,分析方法多样,到位。学生学习氛围活跃,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解答简短又精练。同时课堂中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p> <p><b>吴蒙</b>:培训的第三天,伴随着微雪的消融,寒风的狂舞,我们一行依旧热情洋溢地在古都关注新高考,走进百年名校,聆听历史回声,寻找可以助推我校高考改革的法宝和武器。</p><p>上午,我们听取了党为民老师《以考点考法精准备考》的讲座,党老师启示我们在高考备考的过程应该用新课标去教,贴近社会现实,并从四个方面做好准备:1.重视对全国卷考点和考点特点的归纳;2.立足新课标四项核心素养的考法调研;3.关注学生需求与区域阶段性教学安排;4.特别关注新课标、新教材呈现的新特点。</p><p>下午,我们走进了百年名校北京市一六一中学,深入课堂,观摩原生课堂。老师们超高的课堂调控能力,学生们才华横溢的展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堂之外,还有让我们深深震撼的生物科学工程实验室,学生们在这里用热情和兴趣种下了满眼的绿色。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依旧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我想,今天,他们仅仅种下了一颗种子,明天,他们一定会成为可以站出来让祖国挑选的栋梁之才。</p> <p><b>张丁山</b>:北京研修学习的第三天,仍然是收获满满的一天。上午我们听了党为民老师的讲座,党为民老师是朝阳区的地理教研员,在他的讲解中我领悟到一些新的看待地理问题和选取地理教学素材的视角。同时印象最深的是他指导我们如何利用三年试卷来分析试题特点并以此指导教学。</p><p>下午我们来到一所百年名校北京一六一中学。首先感染到我的是整洁的校园、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礼貌的学生,紧接着我听了高一文科实验班的地理和历史课。土壤这部分教学内容是老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教学难度较大。教师在庞杂的素材中提炼出一条主线,通过设置问题链的方式,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不断启发思维,由浅入深,落实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并借助专业图表展现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课堂。</p> <p><b>程丽</b>:今天,在早上听了党为民《以考点考法指导备课》专题讲座后,匆忙用过午饭,晕晕乎乎的坐车前往一六一中学,一下车,清冽的空气瞬间使人清醒,但是心里还是纳闷,中午一点上课,正是正常人的午休时间,学生不会困吗?学习效率高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快步踏入学校,在会议室短暂休息片刻后就进入教室开始听课。遗憾的是,被告知今天下午并没有化学的课,全校化学老师都在搞教研活动。抱着侥幸的心里想着如果能参观别人的教研活动也不错,询问之下,才知别人的教研活动是一周一次,该学科整个西城区的老师一起研讨,思维碰撞,彼此分享观点与想法,将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此为一叹。虽然有点小失望,但想着听听其他科目的课也不错,就选了一节高二物理课。走近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教室整洁的环境、坐的笔直的学生、神采奕奕的老师,让人眼前一亮。接下来开始授课,整个过程当中,鸦雀无声,学生无一人睡觉,精神状态及好,此为二叹。教师分析问题透彻,首先,利用学校阅卷系统后台信息对本班此次物理考试成绩进行点评,并与年级其他班级一一对比;其次,对本班级同学错误的题目、错误的选项进行讲解,并辅以精准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再者,用一道变式练习进行及时巩固,加强学生的掌握,此为三叹。课后,我们又参观了学校的科技中心、特色社团活动中心、生涯规划室、微生物实验室等,无不对学生的高度自律、学校的未雨绸缪、掌舵者的高瞻远瞩感到折服,此为四叹。声声叹过后,又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我们的教育资源虽然不如北京丰富,但是,我们能尽我们的最大努力为学生做些什么?为他们谋划些什么?使他们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高考的到来。</p> <p><b>沈素茹</b>:“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我在一六一中学听课学习中最为深切的体会!第一节听的是高永洁老师的语文课,学习的是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后七章,老师分别让七个小组分享探究成果,学生结合多媒体用思维导图展示每章结构,同时生动形象的事例、丰富的语言、自信的表达观点!老师都对每组学生成果进行中肯的评价,同时对知识进行再次升华!第二节听了王艳梅期的政治课,王老师根据学生在前面作业中存在政治生活主体不分的问题对政治主体进行复习,整节课分为三部分进行。第一,区分不同的政治主体。第二,寻找不同政治主休的关系。第三,生活情境分析。王老师每个问题都通过学生分析回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采用幽默风趣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这启发我以后在课堂实践中要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p><p><br></p><p><b>谢彩云</b>:北风依然凛冽,但冰冻不了内心的激荡。北京研学之旅的第三天,参观完北师大附中一六一中学,我们被深深震撼了。学校环境清幽整洁,建筑古朴典雅,透露出大校风范。</p><p>听了两节语文课,又参观了校园,我深受启发。感受一:语文课堂需要“静”。我也听过很多语文课,有的PPT让人目不暇接,有的课堂热热闹闹,有的成了才艺展示,语文课堂俨然成了“大杂烩”,全然没有了“静”。而这两节课返璞归真,老师轻言细语地点拨,学生思路清晰地表达,让我们品味到语文课堂的清新与真实。语文课堂需要让学生沉下心来静静地读,静静地思,心静方能致远。感受二:短短的一节课只是教学的一个外在展示,课前的充分教研才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这两节课让我看到了老师的深涵养,看到了学生的高素质,更体会到学校教研工作的扎实认真,很切实地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反观自己的课堂,有学案,有讨论,有探究,但有些浮于表面,疏于精细。感受三:当我们还在课堂上“咬文嚼字”的时候,一六一中学的老师站在立德树人的制高点上为国家输送尖端人才;当我们的学生还在埋头做题“啃咬”教材的时候,一六一中的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创造和科研的能力。我们常说“以不变应万变”,但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不变就意味着灭亡。</p><p>走出教室,斜阳照在刻着校训的巨石上,“诚真”二字熠熠生辉。校园在夕阳里沉静,一如我刚来时的模样,但我的心却不复来时。新高考改革在北京已轰轰烈烈,在一六一已取得成效,我们是时候深刻反思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