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1月15日至25日,我和老伴住在丽江的一处纳西民居,以包车自由行的形式,在美丽的丽江度过了愉快、自在而难忘的十天。</h3><h3> 丽江是云南省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是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h3><h3> 丽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三大世界遗产。丽江市共有旅游风景点104处,具有代表性的有:二山(玉龙雪山、老君山)、一城(丽江古城)、一湖(泸沽湖风景名胜区)、一江(金沙江)、一文化(纳西东巴文化)、一风情(摩梭人风情)。</h3><h3> 十天里,我们远近交叉,劳逸结合,尽情地观赏了丽江的美景,体验了纳西的风情,心满意足地品尝了一顿旅游的饕餮大餐。现在把十天的行程记录整理一遍,仍然有回味无穷之感。</h3> <h3><br></h3><h3> 来到丽江首先想看的是大名鼎鼎的丽江古城。</h3><h3> 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面积为3.8平方千米。古城的位置正好在丽江坝子中部,玉龙雪山下一块高原台地上,海拔2416米。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由丽江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由白沙古镇迁至现狮子山,开始营造房屋城池。</h3><h3> 丽江古城未受方方正正的中原建城规制影响,城中无规矩正交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因地制宜,依水而建、随坡就势。形成家家门前有流水 ,街道网络曲、幽、窄、达的风格。</h3><h3> 丽江为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h3><h3> 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h3> <h3>古城北门前的广场,已是花团锦簇</h3> <h3>大水车是古城的一个标志物</h3> <h3>和许多古镇一样,街道两侧都商业化了</h3> <h3>只有这棵大树依然故我地矗立在街头</h3> <h3>商店虽多,但门可罗雀</h3> <h3>有时显露出沧桑和幽静</h3> <h3> 老街的路面诚实地记录着过去,那凹凸和光泽是历史年轮打磨的明证,这比那些翻新的店铺更令我动情。</h3> <h3>一口宋朝的老井</h3> <h3>说明牌上的东巴象形文字</h3> <h3> 丽江古城内的玉河水系分为三支流经整个古城,且房屋大多旁水而建,道路与水流相邻,所以桥梁就必不可少了。据说丽江古城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千米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h3> <h3> 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河水中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br></h3> <h3>在桥下打个卡</h3> <h3>桥的另一侧</h3> <h3>在桥上留个影</h3> <h3> 大研花巷(即:大研古城雪松旅游小镇)是现代旅游与古老城镇结合发展的一个尝试。这些街巷中,在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古老的东巴文化与现代人的交流桥梁;剔除古城中自发、无序的商业乱象,保留纯粹的纳西民族传统工艺、美食、歌舞、礼仪及茶道、玉石文化等历史悠久的精华,整合管理,努力以游客的体验为核心,深度打造文化体验旅游服务。</h3><h3> 现在这里成了丽江古城中最热闹的地方。</h3> <h3>街、河两侧皆是繁花似锦,把个古城装扮成大花园</h3> <h3>丽江的发展与茶马古道休戚相关,这是纪念茶马古道的群雕。</h3><h3><br></h3> <h3> 官门口是丽江木氏土司所建,在以前叫做关门口。它是达官贵人与穷人的分界线,里面是富,外面是穷。这道门代表了权力、钱力和拳力,是不可侵犯的标志。</h3><h3> 2009年丽江市为了旅游开发,把“关门口”改为“官门口”,使得这道门的含义更加具象化,更加富有神秘色彩。 官门口里面是满目琳琅的商品,也是古城旅游商品的集散地,基本上每个游客来到丽江古城都会进去走一趟,已经成了来丽江古城旅游必不可少的项目。</h3> <h3>小巷中的民居,清静了许多</h3> <h3>富有特色的纳西妇女服饰</h3> <h3>东巴文化的传承人</h3> <h3>与传承东巴文化的纳西姑娘合影</h3> <h3> 四方街是丽江古城中心,相当现代城市的中心广场。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形状而建。这里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枢纽站,明清以来各方商贾云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生息,是丽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h3><h3> 这里也是古城居民开展节庆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到逢年过节,街北搭起戏台,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平时每天下午都有各族群众自发的歌舞活动,游客纷纷参加,一派民族大团结的和谐景象。</h3> <h3>各民族齐跳广场舞</h3> <h3>游客也参与进来</h3> <h3>与节日盛装的舞者合个影</h3> <h3>四方街周边有许多特色小店铺</h3> <h3>内部就非传统了</h3> <h3>敲两下,帮店铺聚聚人气</h3> <h3>店外还是无尽的花卉</h3> <h3>导游给我们拍了段抖音,做个纪念</h3> <h3>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并被封为世袭知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木得在狮子山东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后成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就是今日的木府。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h3><h3> 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中轴线长369米,三清殿、玉音楼、光碧楼、护法殿、万卷楼、议事厅、忠义坊由西向东排列井然。其内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木府的建筑相当奢华但有节制,其规模在南方一带可称无出其右了。所以民间有“北有故宫,南有木府”一说。</h3><h3> 附:纳西人的姓氏由来的传说</h3><h3> 纳西族人原本无姓,其取名为父名加本人名。如阿甲的儿子阿得的名字就叫阿甲阿得。据说朱元璋赐姓时,是在自己的朱姓中去掉头上的皇冠,把下面的木字赐给阿甲阿得为姓,所以此后就叫木得了。由此纳西的贵族皆姓木。又说,后来为了给一般贫苦百姓加姓,就选用了“和”字。因和字外形仿佛木字头上戴了个斗笠,背后背个背篓的劳动者。所以纳西大多数平民皆姓和。后来一些其它族人溶入纳西,纳西人的姓氏也多了起来。但至今“木”与“和”仍是纳西人的大姓。</h3> <h3>古城中的木府(模型)</h3> <h3>木府大门</h3> <h3>木府的议政大殿——议事厅,颇有故宫的格式</h3> <h3>纳西导游</h3> <h3>议事厅中木土司的宝座</h3> <h3> 议事厅天顶的龙,双眼向下盯着。象征木府所为一切皆在朝廷视线之中,向中央表忠心的含义一目了然。</h3> <h3>议事厅后部</h3> <h3> 万卷楼为木府藏书楼。藏有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h3> <h3>柱廊不失皇家气派</h3> <h3>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h3> <h3>护法殿里陈列的牌位,用来镇邪</h3> <h3>室内布置仿中原风格</h3> <h3>土司卧室</h3> <h3>土司夫人卧室</h3> <h3>纳西妇女每人必备的服饰</h3> <h3>福禄寿,也是中原传统</h3> <h3>三清殿,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h3> <h3>花园一角</h3> <h3>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h3> <h3>门外就是城内街道</h3> <h3>墙外就是大街,倒没有京城的紫禁城那样戒备森严</h3> <h3> 木府是在1996年丽江大地震后深度修复的,使得现在的木府仍然能像绚丽的黄昏一样光彩夺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