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

龙人

<h3>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h3> <h3>  明、清年代,大陆战乱频繁,南洋成为当时国人寻求生存机会的最佳选择,很多的华侨漂洋过海,到那里讨生活。</h3><h3> 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华侨去东南亚谋生称为“下南洋”</h3> <h3>  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或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h3> <h3>  鸦片战争后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h3> <h3>  下南洋的华人,通过吃苦耐劳的勤奋努力在当地扎下根,繁衍生息。经过多年的努力华人在所在国经济上,政治上及社会地位,有了极大提高。</h3> <h3>  对文字,语言,传统等发自心底的珍惜和自豪,为了保持华人的血统和文化的传承进行了坚苦抗争。</h3> <h3>  </h3><h3> 建立了大量华人社区,华人学校,华人商社,华人商贸在当地发扬广大。促进南洋“大中华文化圈”的建设。</h3> <h3>  辛亥革命时期:当孙中山在海外从事革命活动,立志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之时,得到海外广大华侨政治、经济、舆论宣传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h3> <h3> 1939年3月至9月,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号召下,南洋各地华侨机工3192人,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毅然离别父母和亲人,远涉重洋,回到祖国,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国服务工作之中,他们在千里运输线上克服了重重困难,把亟需的军用物资运到前线抗日。</h3> <h3>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更是发扬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为改革开放、统一祖国,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br></h3> <h3>  目前在南洋华人人数约3400万。华人政治地位比较高的国家有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菲律宾。</h3> <h3>  华人也好,中国人也好,都是炎黄子孙。国籍不重要,文化上的认同才是真正的认同。<br></h3> <h3>  2019年12月18日摄于海口冯小刚摄影基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