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之旅(2)一一约旦佩特拉古城

化雨春风

<h3>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天气晴。早七点出发,参观游览约旦首都安曼市容。</h3> <h3>行程上应该是昨天一到安曼就游览市容,只因到安曼时间晩了,改在今天早晨补上。由于才早上七点多,街上行人很少。</h3><h3>约旦安曼阿卜杜拉国王蓝色清真寺</h3> <h3>与清真寺相邻的基督教堂</h3> <h3>罗马剧场</h3><h3>坐落于安曼下城区中心位置,建于公元2世纪,这座罗马剧场可容纳6000人。整个建筑依山而卧,该剧场既是安曼的主要旅游景点,也是举办文化、艺术等活动的重要场所。</h3> <h3>罗马剧场看台前矗立的残桓断柱,见证了几千年约旦安曼人的歌舞升平。</h3> <h3>罗马剧场看门人。</h3> <h3>这是约旦安曼老城区,大部分房子都是依山而建,高低不平。</h3> <h3>很多楼房顶部都留有浇注好的钢筋水泥柱,让人一看,就像未完工的烂尾楼。据说,是准备加盖楼房预留的。</h3> <h3>车行路上,看到的唯一外观漂亮,装空调的房子还是清真寺。</h3> <h3>进入约旦,到处破烂杂乱,和以色列沒法比,裸露的黄土地,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城市电线像一堆乱麻,在空中随风飘荡。但据导游说,阿拉伯人很干净,每天要洗六次手脸,家里也很干净。他们信奉,把脏东西全部丢到外面,所以城市脏也就可以理解了。</h3> <h3>约旦比较缺乏淡水资源,石油资源不丰富。物价奇贵,一约旦第纳尔相当于人民币10元,约旦人民生活较为富裕,在伊斯兰国家中相对开放。旅游业是约旦支柱产业之一,佩特拉古城,死海和瓦迪拉姆沙漠等景点成为世界各国游客探险旅行和休闲度假的首选目的地。</h3> <h3>汽车从约旦首都安曼出发,在满目荒凉的沙漠上行驰250公里,约四个小时在中午11点左右到达小佩特拉。</h3><h3>它位于佩特拉古城以北60多公里处,其风格与佩特拉古城十分相似。它虽然不如佩特拉古城宏伟,但在细节上也非常精致。</h3> <h3>一进山谷,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刻精美的墓穴,根据墓穴上的圆环,后人推断这是一座四人合葬墓。</h3> <h3>要进入山谷,必须从此小门入内,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易守难攻。</h3> <h3>这座建筑,下面住人,上面祭祀。</h3> <h3>这里曾作为商路要道盛极一时,这些洞穴当年就是驿站,里面还是套间呢。</h3> <h3>这是当年较大的一处生活区,有住房,有祭台,还有罗马柱。</h3> <h3>沿着这条石阶攀登,进入高高在上的岩石窑洞。</h3> <h3>一块路标,挡住了游人的脚步。纸牌上写“在走6分钟,是世界上最好的风景”。可导游告诉我们,不能进去了,现在大山深处还有上百贝都因人住在里面,那是他们的世界,不能打扰他们,只好到此止步。</h3> <h3>来小佩特拉游览的团队较少,这是我们遇到唯一的游览团。</h3> <h3>参观完小佩特拉,乘车到一很近的小镇吃午餐,也是自助,楼下大锅做的青椒炒鸡肉,热气腾腾,让人很有食欲。</h3> <h3>距离小佩特拉六十公里的地方,就是著名的佩特拉古城。</h3> <h3>佩特拉是约旦著名的古城遗址,位于约旦首都安曼南250千米处,西隔阿拉伯谷地与巴勒斯坦相邻。佩特拉是约旦古代文明的象征,阿拉伯语的意思是“被凿开的岩石”。佩特拉古城位于干燥的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并且处于与世隔绝的深山峡谷中,它紧靠山岩巨石,周围则悬崖绝壁环绕。古城中的宫殿、庙宇、陵墓、住房、剧场、浴室等几乎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是名副其实的“石头城”。</h3> <h3>这座石城是2500年前纳巴泰民族鬼斧神工的见证。纳巴泰人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6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该地区(今天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佩特拉是他们建造的最引以为豪的安居地。</h3><h3>公元前4世纪,由于佩特拉地处亚洲和阿拉伯去欧洲的主要商道附近,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们押运着满载货物的骆驼队经过佩特拉门前——阿拉伯的香、经波斯湾输入的印度香料、埃及的黄金以及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大马士革、泰尔以及加沙等地的市场。与此同时,佩特拉还是通往希腊和地中海各地的门户,接近商道线的纳巴泰人得天独厚,赢利不少。他们有时也采取不法的海盗行径,但大多数时靠收取途经货物的税和过路费获利的。他们有时也为旅客、商队及牲口做向导,提供食物和饮用水等有偿服务。当时的佩特拉可算是个文化交流中心。</h3><h3>到了2世纪末,交易的中心转移到幼发拉底河,纳巴泰人便逐渐被人淡忘了。公元4世纪,地震毁坏了这座古城,许多人丧生,还有许多人逃离此地。公元636年,古城终被废弃。从此,佩特拉由生机勃勃的贸易中心变成一座死城,12世纪以后更是如同从人间蒸发掉一样销声匿迹了。</h3> <h3>佩特拉古城遗址公园游客中心</h3> <h3>佩特拉遗址公园地图。伍导说:如走全程需两三天时间,我们只能走到第四站。如个人体力充许,也可以往里走走,最多也只能到第七站。</h3> <h3>景区门票</h3> <h3>生活在这里的是贝都因人,是阿拉伯的一支游牧民族。几千年来生活在地球最酷热,最干旱和环境最恶劣的阿拉伯沙漠中,练就了超强的适应力和耐力,也形成了坚韧、英勇、慷慨、高傲的民族性格。</h3><h3>佩特拉现有两万贝都因人,原住在峽谷岩洞或帐篷里,现在因为佩特拉景点开发而迁至到政府建造的定居点,目前以在景区向游客出租骆驼,马,驴等为生。</h3><h3>我们打听了一下,从景区入口到第四站哈兹纳赫殿堂坐马车两人往返50美元,单程30美元。</h3> <h3>第一站:巨大的方形石柱,这是纳巴泰人雕刻成的神灵石,在上面可以找到与外界相通的小门。</h3> <h3>为抗击罗马人侵略,纳巴泰人建造的泄洪渠。</h3> <h3>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极其神秘并很特殊,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此峡谷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仅能让一辆马车通过,全长1.5千米左右。进入峡谷,甬道回环曲折,险峻幽深,路面覆盖着碎石。峭壁上的岩石,在风雨长期作用下变得平整光滑,似刀削斧砍。顺峭壁仰望苍穹,蓝天一线,壮观而又美丽,“一线天”的名称由此而来。</h3> <h3>沿山壁开凿出长长的水渠,将水从峽谷引入佩特拉城内。水槽上原来覆盖着一层瓦片,瓦片是由当地的土制成,汞的含量超高。据说因为这个原因,才使纳巴泰人消亡。</h3><h3>当年佩特拉被罗马人攻克,也是因为罗马人切断了这条水源。</h3> <h3>我们一到约旦,导游就提醒酒店房间的水不能饮用,烧水要用矿泉水,水里矿物质超标(用他的话说,就是有毒)。当地人食用水也是吃从外边送水车拉来的水。</h3> <h3>全世界各国游客都到此参观。</h3> <h3>第二站:有地位的人四人合葬陵寝</h3> <h3>佩特拉古城又称玫塊古城,特殊的地貌使这里呈现出绝美的颜色,可以和美国印第安人管辖下的羚羊彩穴媲美</h3> <h3>第三站:墓穴上的眼睛</h3> <h3>从峽谷中放马驰聘而来的贝都因勇士。</h3> <h3>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一个名叫约翰·伯克哈特的瑞士探险者重新发现。此人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打扮得像一名穆斯林。他说服了当地的一位向导,表示希望能在一座墓前敬献一头山羊(因为他听到传说这座墓的附近有一座被埋没的城市)。那位向导便带着伯克哈特沿着如今游客到佩特拉的必经之路锡克——一条深陷在岩石的狭窄的裂缝行进。当他们沿着狭窄、隐蔽的峽谷前进时,忽然间看见了阳光照射下的宝库,毫无疑问,这也是我们今天的经历,这样的经历在任何时代都给人一种惊奇的感受。</h3> <h3>第四站:</h3><h3>标志建筑哈兹纳宫</h3><h3>佩特拉城有一座位于广场正面的宏伟宫殿——哈兹纳宫。它是佩特拉最负盛名的建筑。宫室雕凿在陡峭而坚固的岩石上,共上下两层,高50米,宽30米。底层由6根直径2米的大圆柱支撑着前殿,构成堂皇的柱廊。顶层6根圆形石柱附壁雕成,柱与柱间是神龛,供奉着圣母、带翅武士等神像。这些像比真人还要大,栩栩如生,威严肃穆,颇具神韵。左右殿堂上是造型独特、左右对称、线条粗犷的壁画。然而真正使哈兹纳宫声名远扬的还是其独特的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神奇无比。美国考古学家斯蒂芬斯在初次见到突然展现在眼前的哈兹纳宫美景时,称其为“一座神庙,精致清晰,宛如一颗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宝石。”(百度资料)</h3> <h3>宫殿前骑单峰驼骆的游客。</h3> <h3>在这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哈兹纳宫前留影。</h3> <h3>站在宫殿对面的峭壁,可以拍出网红照片(下图)</h3> <h3>美国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在此拍攝电影《夺宝奇兵》,这里就是电影故事里秘藏耶稣圣杯的藏宝阁。</h3> <h3>我们看到离集合时间还有一个小时,决定向前再走一站,穿过这个峽谷,就是第五站。</h3> <h3>第五站:大舞台</h3> <h3>返回的路上,在峽口拍张两人合影留念。</h3> <h3>看到一可爱的阿拉伯初中男孩,爬到高高的峭壁岩龛中休息,有点意思。</h3> <h3>在路旁看到一棵生长在沙漠中的植物,它叶面上布满了凸起的尖刺,是生存的需要?</h3> <h3>来时路上看到的约旦加油站的油价</h3> <h3>到达酒店,天已完全黑了,进酒店,同过机场一样,大包小包都需过安检。</h3> <h3>入住当地四星级酒店。</h3> <h3>早上起来才看清,酒店是沿山坡层层而建,很有特色,但身在酒店,却无法拍全貌。</h3> <h3>那就只好拍一下远处另外一家酒店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