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大乐园"雅加达营课堂记实一中华文化的艺术绽放

佟愿

<h3>由吉林省海外联谊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协办,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机构承办的“2019中华文大乐园"雅加达营大课堂于12月15日~26日在雅加达市正式开营。东北师范大学12位老师在为期12天的时间里共计进行60节授课,用他们各自的专业特长为印尼的华裔学生们进行绘画、书法、剪纸、泥塑、朗诵、音乐、舞蹈、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课程的教学。</h3> <h3><h3>张晶文老师扇面画课堂</h3><h3>扇面画是中国画门类一种形式。指在扇子面上绘画书写以抒情意。课程教学主要以教授绘画带有吉祥寓意的“葫芦、螃蟹、樱桃”为主。课堂中,张老师组织学生们“看扇”、“玩扇”,近距离观察扇面文化,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扇面画有初步认识。接下来,带领学生们“品扇”,向学生详细讲解了中国传统扇面画的文化,包括扇面画的由来、种类,以及基本创作方式,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扇面画的创作、技法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在“画扇”环节中,学生们积极热情的投入到创作中,张晶文老师认真示范作画,一会儿轻笔细描,一会儿浓墨重彩,精彩的示范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孩子们仔细听,认真看,深受艺术熏陶,课堂气氛活跃而温馨。透过本次活动,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扇面画的文化韵味,在创作中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品味传统艺术的无限魅力。</h3></h3> <h3>王强老师藏族舞蹈课堂</h3><h3>藏族是个信仰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捧出洁白的哈达,斟上浓郁的青稞酒,深情厚意在心间伴着欢快的乐曲,踏着翩翩的舞步,幸福吉祥到永远。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h3><h3>短短的十二天里,让我和印尼的华侨学生们亲密接触,学生们也非常认真,勤奋的学习。很荣幸我能代表中国赴印尼教学,把中国文化传播给下一代。</h3> <h3>孙庆龙老师东北秧歌舞课堂</h3><h3>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有关,具有强烈的北方地域色彩,乡土气息浓郁,多表现为广大人民喜爱的群众性歌舞形式,以脚下“艮劲儿的踢步”,带动“上肢的扭”和“手腕的绕花”。</h3><h3> 舞蹈贯穿着“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体风格,表现出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h3><h3> 在印尼短短十二天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和华人华侨的孩子们交流十分融洽,课堂上孩子们都非常认真,把每一个动作都尽可能的做到标准,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都表现的非常开心快乐,充分彰显出了东北秧歌舞蹈欢快、泼辣、豪放等特色。学习结束后孩子们意犹未尽,我也被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深深感动。</h3><h3> 我也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将东北民间舞蹈带到印度尼西亚,让华人华侨的孩子们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与融入感,也让孩子们更多的了解中国民间舞蹈!</h3> <h3>马驰天老师武术课堂</h3><h3> 太极八级拳“八极拳”简介:中文队名:八极拳,外文队名:bajiquan</h3><h3>运动项目:传统武术,所属地区:中国</h3><h3>成立时间:乾隆年间</h3><h3>2008年6月7日,八极拳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其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h3><h3><br></h3> <h3>耿晋铎老师太极扇课堂</h3><h3> 太极功夫扇使扇子的挥舞和太极的运动技巧灵活结合,使武术动作与中国功夫和歌曲旋律巧妙结合,揉合了不同流派的太极拳、太极剑动作,以及快速有力的长拳、南拳、京剧舞蹈动作等等,内容丰富新颖,载歌载“武”,而且易学易练,强身健体的首选!</h3><h3>太极功夫扇吸取中华传统武术精华,把太极拳的动作和不同风格的武术动作共熔一炉,将扇子挥舞与太极运动技巧灵活结合。</h3> <h3>马宏艳老师书法课堂 </h3><h3> 书法课程理念有一:书写中国精神,传承中国文化。 </h3><h3> 书法课程目标有二:一是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书法为中国汉字的书写艺术形式,分为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形式;二是使学生了解到书法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记录、传承中国文化的工具之一。 </h3><h3> 书法课程依据有三:一是根据印尼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情基础,二是融汇书法学习的趣味感受与创作体验,三是结合新年在即的文化寓意与生活运用。 </h3><h3> 书法课程内容有四:由猜字游戏着手,以历史脉络导入;由理论认知基础,向实践操作攀升;由楷体书写为主,以篆隶行体为辅;由创作单个福字,向春联体验过渡。<br></h3><h3> 印尼学生认真、勤奋、专注、执着地投入学习,短短十几天的学习,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他们了解书法历史,认识不同字体,体验福字创作,尝试对联书写,感受中国民俗,品读吉祥寓意,透过冰山一角感受到中国书法的文化魅力,相信他们会以此为学习起点,继续深入体悟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h3> <h3>王冬来老师的剪纸课堂气氛活跃,欣赏了剪纸在现在的应用与多种形式的剪纸作品。深化学生感悟民间艺术的特殊魅力,在学习剪“福”字、“双喜”、“团花”等作品时去繁就简,让学生在学习中时刻感悟民族艺术的源远流长,加强学生的爱国之情。王冬来老师示范剪出精美的小鱼、螃蟹、熊猫等一系列作品,让学生觉得剪纸并不难,学生在剪纸时提高了剪纸技能技巧,了解剪纸的基本纹样及花纹后,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了有趣独特的剪纸纹样,审美能力加强。在完成一个作品后学生更多的是惊叹和赞美。通过此次活动,学生对剪纸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了民间艺术的奇妙。</h3> <h3>何凤龙老师音乐课堂</h3><h3> 学唱巜悯农》巜茉莉花》</h3><h3>歌曲 《悯农》选自唐代诗人李绅的诗词,音乐课上何老师将中国优秀的古诗改编的歌曲作为教学素材,通过教唱古诗歌曲,使印尼的孩子们在学习音乐中体会中华传统诗词文化底蕴。课堂上,孩子们用热情而灵动的声音展示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h3><h3>《茉莉花》作为最早有曲谱记载传入外国的中国民歌,已经成为代表中国的一首金曲,被西方国家称为“中国的第二国歌”。当印尼孩子们用清澈的声音唱出安静柔和的旋律,仿佛空气中也弥漫出淡淡的茉莉花香。作为此次文化交流的表演歌曲,即是一种感动,又是一种升华。</h3> <h3>学唱巜悯农》</h3> <h3>学唱巜茉莉花》</h3> <h3>代春楠老师国学课堂</h3><h3>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以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经典为基础发展而来。其中蕴涵了大量的礼仪风俗、人文智慧、成语典故、伦理道德等中国文化精髓。本次课程从唐诗入手,让同学们体会万卷诗书背后那铿锵有力的故事;感受千年不朽的壮志豪情。《望洞庭》、《望庐山瀑布》 共同举杯畅饮,观八百里洞庭,赏华夏大好河山。随后走近司马光,让《司马光砸缸》的文言故事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最后走近孔子,让儒家经典文化走进课堂,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h3> <h3>陶娜老师国画课堂,中国画课程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水墨画中笔墨纸砚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初步掌握水墨画的绘画方法,从水墨花鸟画着手:画荷花,命名荷美——寓意为“以合为美”;画白菜,命名百财——寓意为“百财亨通”;画游鱼,命名为鱼乐——寓意为“自得其乐”,从而启发着孩子们去感受中国画的墨韵之美,体会中国画中特有的东方艺术精神。</h3><h3> 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悉心练习,可爱的模样让人动容,完成作品时,老师会给每一位孩子的画作盖上一枚朱砂色的印章,以示中国画中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完整性,而他们的脸上都会露出开心、满足的灿烂笑容!</h3><h3> </h3> <h3>荷花</h3> <h3>杨畅老师泥塑课堂</h3><h3> 泥塑课程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该课程以传统雕塑语言训练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立体和空间的造型能力。以造型作为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让学生集中学习以增加的方式塑造形体。逐步理解塑造形体对建构空间的作用、整体的结构力和形体张力的作用以及形体的生长感和流动感。此次赴印尼文化交流的活动中,泥塑课程内容包括熊猫、布老虎、传统纹样中的鲤鱼。在课程中,杨畅老师以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课堂中了解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印尼的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此次活动,祝愿两国长久美好。</h3> <h3>曹岩老师蒙古族舞蹈课堂</h3><h3> “筷子舞”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多在喜庆宴会上由男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双手各持筷一束,和着众人的歌声和各种敲击声,在跪、坐、立等姿态中,随着腿部的屈伸、身体的扭动,用筷子击打手、臂、肩、背、腰、腿、脚等部位,间以击打地面动作,边打边舞。动作敏捷,干净利落,节奏感强。</h3><h3> 在课堂上,学生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慢舞稳 重深沉,快舞则飘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也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生活组成部分。</h3> <h3>赠参加"2019中华文化大乐园一雅加达营"12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的各中、小学青年教师们</h3><h3>十二精英聚一堂,</h3><h3>传承国粹度重洋。</h3><h3>中华武术太极扇,</h3><h3>剪纸唐诗泥塑香。</h3><h3>蒙藏民族歌伴舞,</h3><h3>书法国画韵味长。</h3><h3>行担使命侨乡地,</h3><h3>文化初心助梦航。</h3> <h3>张处长的深情告白</h3><h3> 难忘</h3><h3>&nbsp; 随着难忘今宵的序曲悠然响起,伴着印尼华裔孩子们的敬礼,略显稚嫩的脸颊洋溢的笑容随着音乐而挂满泪花。</h3><h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华夏文明,光辉灿烂。2019年12月14日至27日,我随同中华文化大乐园代表团赴印尼举办文化交流活动。12天,经历的许多难忘,沁润心肺,情真意切,掷地有声。</h3><h3>难忘,我的团队。</h3><h3>尽心尽力,虚心学习,劳苦功高,我尊敬的海燕姐;</h3><h3>圆圆眼镜,博学多才的春楠老师;</h3><h3>满脸笑容,身轻如燕的曹岩老师;</h3><h3>悦耳鼾声,舞姿优美的王强老师;</h3><h3>精致生活,带病履职的庆龙老师;</h3><h3>余音绕梁,耳膜“马杀鸡”的凤龙老师;</h3><h3>脑袋“空空”,信心满满的小铎老师;</h3><h3>高大帅气,勇于担当的小马老师;</h3><h3>满身艺术细菌的单眼皮女生,陶娜老师;</h3><h3>有点儿“黑”的“成熟”书法家,宏艳老师;</h3><h3>多才多艺,充满正能量的晶文老师;</h3><h3>袅袅多姿,柔情似水的杨畅老师;</h3><h3>早上八九点太阳,充满青春气息的冬来老师。</h3><h3>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们团结,认真,爱岗敬业。他们乐于奉献,有职业操守。他们重情重义,多愁善感。我爱这个团队,快乐着,辛苦着,伤感着,收获着。</h3><h3>难忘,我的华裔小朋友。启程之前,从网络和书本做了功课,但现实差距很大。中华文化的魅力此刻显的那么妩媚而崇高。印尼是个美丽的国度,华裔居多,各种宗教交融。在活动过程,大家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和渴望是一致的,一招一式,一点一滴,一字一句,一笔一划,一刀一剪,中华文化的元素一点点呈献,进入心田。孩子们对文化的渴望透过那清澈的双眸,直刺你的心灵,让你毫无防备的被“俘获”,以至不可自拔,濒临崩溃。所以,倾其所有,蜡炬成灰。文化无国界,艺术通世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值得向世人展示和传播。</h3><h3>难忘,穆斯林虔诚的祈祷声。</h3><h3>难忘,如约而至的倾盆大雨。</h3><h3>难忘,“小黄人”们的张张笑脸。</h3><h3>难忘,老师们的汗水和泪水。</h3><h3>难忘,尊敬的余老师、刘老师、林老师、老三、小玫,多才多艺的陈德成、还有于佳慧、张丽微、翟洋洋三个可爱的小朋友。</h3><h3>难忘,那一切的一切,历历在目。</h3><h3>大道至简,行以致远。一切都像在梦里,不敢醒来,怕碎了,伤心。又怕不醒,没有了希望。我勇敢的睁开眼,一切又回到了眼前。不知什么时候,还能与我的团队、朋友秉烛夜谈,把酒言欢。真诚希望在小酒馆靠窗的角落,忽然看到你的身影,即使稍纵即逝我亦心满意足。</h3><h3>难忘一切给予我支持的力量。</h3>

老师

课堂

学生

印尼

中华文化

文化

难忘

筷子

书法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