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圈为什么仅三天可见?

影探

<h3>不知多少人跟阿飞一样,朋友圈设置了仅三天可见。</h3><h3>为什么?</h3><h3>也许是想裹藏起过往,不忍别人再看到自己的羞涩。</h3><h3>又或是抗拒陌生人的渗入,窥探到自己小心翼翼维护的世界。</h3><h3>总之,划定了期限的朋友圈不知什么时候成了一场自我表达和自我保护的博弈。</h3><h3> <h3>社交,这个深邃、巨大的洞,无数人被吞噬,然后挣扎、迷茫。</h3><h3>现代社交带来的焦虑感化为了每个人的思想痛点。</h3><h3><strong>该如何自处?如何表达?如何看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如何看世界?</strong></h3><h3>关于这些种种思考,它告诉了我们点不一样的东西——</h3><h3><strong>《仅三天可见》</strong></h3><h3>2019.10.29</h3><h3> <h3>社交开始变得速食,这一点你我都深有体会。</h3><h3>通讯录慢慢混入项目领导、租房中介、快递小哥……</h3><h3>我们知道,这是为了谋某些短暂方便,而做的必然举动。</h3><h3>但,还是不舒服。</h3><h3>写了删,删了写,最后全部删掉,忘了自己最开始的情绪是什么。</h3><h3>朋友圈渐渐变得有些别扭、不真实。</h3><h3> <h3>这个逃无可逃的社交牢笼也曾拴住过姜思达。</h3><h3>一天,某个瞬间,疲惫的姜思达关闭了自己的朋友圈。</h3><h3>他在自己的公众号里表达了如山的社交压力,这是他第一次将自己的朋友圈公之于众。</h3><h3> <h3>下一次,我们再获知他朋友圈的消息,是通过谢娜。</h3><h3>谢娜在《仅三天可见》的节目里,直言“看不懂”姜思达的朋友圈。</h3><h3>俩人对着姜思达以前发的那些孤独絮语,一起放声大笑。</h3><h3>姜思达开始觉得难为情,后也就作罢。</h3><h3>毫不意外,谢娜在节目中“夺姜思达手机”这个片段为她众多槽点又添一个有力证据。</h3><h3> <h3>节目里,姜思达曾问过谢娜,你觉得会有人不认识你吗?</h3><h3>谢娜说,不会,没见过夸我的,还没见过黑我的吗,哈哈哈哈……</h3><h3>谢娜始终活在大众槽点上,这一点我想很多人都察觉的到,有人厌烦她聒噪的主持风格,有人反感她不思进取的态度。</h3><h3>总之,她迎接过多少赞美,就有过多少相应的诋毁。</h3><h3> <h3><strong>但于姜思达而言,谢娜是他的恩人。</strong></h3><h3>姜思达走进娱乐圈,靠的是《奇葩说》人气辩手这一身份。</h3><h3>确实,《奇葩说》里的姜思达足够耀眼。</h3><h3>他不需要太多修辞堆积起来的金句笼络观众,清晰的逻辑加上明确的观点就是他制胜的法宝。</h3><h3>尤其在《“时保联”算不算一种暴政》那一期更是封神。</h3><h3>13分钟发言震慑全场,导师们不停点头称赞,编剧史航更是称那晚是<strong>“姜思达之夜”。</strong></h3><h3> <h3>可高光时刻还未持续多久,旷日持久的<strong>“奇葩说抱团撕逼”</strong>风波就将姜思达压了下去。</h3><h3>就是在舆论最盛时,谢娜对腹背受敌的姜思达说了句:<strong>“我最喜欢你”。</strong></h3><h3>那时两人还不认识,仅仅因为欣赏,一位娱乐圈前辈在争议中送来宽慰和鼓励。</h3><h3>这让姜思达无法忘怀,自此将谢娜视为自己的恩人。</h3><h3> <h3>图源:网络</h3><h3>在《仅三天可见》里,姜思达试图抛去“恩人”这个身份枷锁,重新审视谢娜。</h3><h3>正如他所说,他喜欢有一点糙感的人。</h3><h3><strong>“就是你一摸它的精神层面,就感觉皱褶和粗糙面特别多,这种人有的时候也会呈现出他们招人烦的一面,但是他们有意思起来也会特别有意思。”</strong></h3><h3>但,谢娜带给他的惊喜感,并未超出预期。</h3><h3> <h3>谢娜是个热情的人,些许你我周围就有她这样的人。</h3><h3>他们热场子,顾全所有人,天然精神力带出的那份热情是讨喜的。</h3><h3>就如姜思达所说,<strong>“娱乐圈到现在,还有这种充满了玩乐心态和图开心心态的存在,就值得珍惜。”</strong></h3><h3> <h3>只不过谢娜的热情没有冷却的时间。</h3><h3>节目中的两人交流没有空白,极少有冷静对视的时间。</h3><h3>姜思达希望谢娜慢下来,来探寻她掩藏在热情背后的东西。</h3><h3>可惜谢娜一如既往,用大笑塞满每个交流的空隙,拒绝沉下来。</h3> 只有两人相处的第三天,正式对坐,谢娜才稍稍安静。但两人的交谈,也未让姜思达对他“恩人”有进一步的改观。一番交谈后,姜思达隐隐有些失落。摘了谢娜“恩人”这个帽子之后,他对谢娜的感受是什么?<strong>无感。</strong><strong>没有喜欢,没有不喜欢,只是觉得空洞。</strong> 根据上面姜思达与谢娜的交往的过程,你或许可以大概感觉到《仅三天可见》这个节目的特殊性。是的,你无法准确地定义它。因为它太新。作为<strong>首档明星社交实验</strong>,《仅三天可见》像纪录片,又像真人秀,但它还有访谈的成份在。综合种种元素混杂而生的《仅三天可见》有些不同寻常。 节目设置姜思达与采访嘉宾共同度过三天,并在最后一天,进行一段“姜思达”式的采访。为何要三天?因为在姜思达看来,第一天,大家都在用镜头感行事。第二天,镜头感带来的疲倦席卷而来,开始剥离出一部分真实。第三天,一切水到渠成,真实出现了。 为了保证嘉宾的真实,节目会最大限度地放宽前两天的流程,姜思达要做的只是陪伴、跟随。三天里,唯一可控的只有最后采访环节的提问。但有时,发生了些有意思的事,姜思达就会抛开台本进行采访。所以,《仅三天可见》始终带有不可预知性。你无法预知接下来姜思达会和嘉宾走入怎样的冲突?不知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在等待?节目始终跟着姜思达的节奏在走,就如他说的这档节目是主观的。 这与以往的采访节目是不同的。传统节目里,主持人往往是隐藏个人情绪的,因为要保证客观。比如,<strong>前《南方人物周刊》高级主笔易立竞。</strong>易立竞是国内颇有名望的记者,2005年凭借报道<strong>《病人崔永元》</strong>成名。而后转战节目采访,她用极有力量的短句,站在时代、社会的角度去探寻采访者背后的人性。采访陈佩斯那一期更是堪称一绝,谈春晚、谈喜剧、谈文艺圈灰色地带。一些冒犯性的话,让节目几经波折。《易时间》、《易见》、《立场》,不断变化的节目名也在印证这一切。 可叹的是,易立竞的节目不仅在市场调控下举步维艰,其观众缘也并不好。其采访固然优质,但缺了平视的态度。“审问式”的采访方式带来了冷静理性,却也失了温度。能够将给予这种视角有谁?许知远的《十三邀》或可谈上一谈。 <strong>“带着偏见看世界”</strong>这个口号打出,《十三邀》的争议就起了。许知远从不故意抛弃自己的个性,反而用自己锐利来摩挲对方的边界,以此激发出对方隐藏的、不可察觉的一面。就如他说的,<strong>“唯有更开放的对话,更多元的思考,才能追寻一种兼容之道。</strong><strong>”</strong>他渴望将嘉宾拉入到他的思考之中,但有时难免陷入一种自说自话的尴尬。比如,许知远和项飙、陈冲、唐诺等人的交流是舒服的。但在俞飞鸿、木村拓哉等人面前,溢出屏的尴尬让所有人深感不适。 许知远的主观里会有一种强烈的预设,当人物与他的预设不符,就会撕扯出一种碰撞感。<strong>如果说许知远带出的是碰撞感,那《仅三天可见》里的姜思达则流露出的是一种流畅感。</strong>姜思达是个宜人性很强的人。在采访袁弘的时候,姜思达直言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袁弘是个很随意的人,<strong>“好像很多东西是已经有定数的,安排好的,是你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也不用去想太多。”</strong>不争,也不抢,只是在一边礼貌地笑着,观察着。 姜思达一直试图去探寻袁弘身上最浓烈的颜色。三天下来,姜思达只看到了——<strong>大地色。</strong>大地色不是一个很明确的颜色,但是你能感觉的到它的生命力。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采访都能让姜思达的宜人性发挥作用。就如易立竞遇到周杰,许知远遇到李诞,姜思达也遇到了一个难招架的采访对象——于正。姜思达与于正相遇,整个过程是窘迫的,苦难的,排斥的。姜思达的宜人性在于正面前全部失了效。于正直言姜思达不美,或怂恿小演员模仿姜思达,又或是交流中突然停滞,把姜思达晾在一旁……这些不通情理的相处都足够让一个人爆炸。 于正也是个活在大众舆论中心的人。他的很多言论都是不加修饰的,直线球地抛出。在很多人看来,那都是不符合大众逻辑的,于正明了,但他根本不在乎。他只跟从本心,甚至还留下了有些狂妄的言论,比如那句:<strong>“演员只有服从的份,他没有一个资格去根据自己情绪走。</strong><strong>”</strong> 有人说这是于正的真性情。真的是这样吗?我在姜思达采访的另一个嘉宾池子的身上找到了答案。池子是荒谬的、混不吝的,面对镜头,他从不会紧张,他说自己看摄像机,就像看一坨狗屎。池子的在乎与不在乎,全部发自内心。姜思达曾评价池子:<strong>“人一想通,啥救都没有,就是自在。”</strong> 反观于正的“真”。他是完全不在意别人感受的,只是从自我层面去思考问题。这种行为没有伪装,但算不上是真性情。那不过是一种用真性情包裹的自我主义。他缺少真正的尊重,以及真正的通透。 于正的不在乎都是佯装出来的。他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成熟的、完整的自我体系来保护自己。一方面说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被外界评价影响情绪,但另一方面他坦诚自己敏感细腻。这是矛盾的。因为,真正的洒脱是脱离外界评价体系的,是不需要证明的。在“被爱”和“变强大”之间,于正表面选择了后者,但是流露出的情感往往偏向前者。 被于正逻辑轰炸的姜思达陷入了另一种自我偏执中,他执着地想找到于正自卑怯懦的点。这就导致后来节目有了一次小高潮,<strong>姜思达和导演发生争执。</strong>导演想劝解姜思达找于正的善良的一面来化解僵局,为他们赢得平等对话的机会。但两人并未达成共识。 没想到,两人的僵持被第三天的游乐场行程消解了。在游乐园里,一直掌控局势的于正变得有点不一样了,他不再咄咄逼人,反而开始有些慌乱。被卡住的座椅、不肯挪动的碰碰车、打不中的气球……它们把于正的尴尬、狼狈放大到了极致。那一刻,你终于感觉到于正身上的人味了。 之后的采访更是出人意料的顺利,姜思达找到了于正的脆弱的部分,导演也找到了她想要的情绪变化。三天,一个完整、立体、全面的于正摊露在所有人面前。喜不喜欢由你。 而对姜思达而言,他还是不能接受于正,不过他已经释然了。就如采访结束后,姜思达说的:“这个世界很大,大到它永远超乎你的想象。<strong>而我们的世界很小,小到绝大多数的东西我们都是无法接受的,我们只能接受自己和身边,和好奇的东西。</strong><strong></strong>” 也许这就是《仅三天可见》带给你我的一次社交反思。我可以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不会因为不同意不认可就去diss你。或求同存异,或不相为谋。坚守原则,恪守底线,尊重他人,如此便足以。 姜思达曾说过,<strong>“大家永远在用一个标签去给对方扣这个帽子的情况之下,交流是不存在的。”</strong>对待这个世界,我们所有人的态度永远都充满着偏见,以及难以自查的狭隘。但当你学会接纳复杂,学会沟通理解。那时,可能你还是不认同这个人,但你绝对更了解他,对他的认识也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strong>毕竟,这个世上,总有人和主流意见命里相克。</strong><strong>而这个世上,社交永远是你我主观的一次“看懂”。</strong> 参考资料:1.《还不是‘大明星’的姜思达》 From 谷雨实验室2.《对话姜思达:有时我会反问自己,我是不是特假?》 From GQ Talk(腾讯视频可看。PS:节目最后有彩蛋,可别漏了) <strong>看懂别人</strong><strong>才能看懂自己</strong><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