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冬夜,万籁俱寂,冬雨伴随着宾至如归的匆匆脚步;临窗听雨,滴滴答答的音符触动了沉浸的心灵!</h3> <h3> 大七班、大八班、大九班的家长朋友们济济一堂,大家相约而至,相聚正则,参加今天的线下读书交流活动。今天的活动分为“专家引领”和“读书交流”两个环节。首先是来自正则小学办公室主任茅丽琴分享的《与孩子一起成长》专题讲座,为家长解读了幼小衔接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家长需要做出的准备。这帮助了大班孩子的家长们能有信心、有能力来支持和应对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这一重大转折点。其次是家长们在各自班主任的带领下,回班级共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针对不同的内容开展分享交流活动。</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篇章</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孩子一起成长🌸</h3><h3> </h3> <h3> 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茅主任先从自己在低年级教学的实际出发,向大家介绍了孩子刚进入一年级时出现的不适应现象,有哭闹,不愿意上学,不愿与家人分离;没有纪律、规范的意识,上课非常自由;该具备的自理能力很差(整理文具,书包,鞋带,红领巾等),茅主任娓娓道来,一个个真实的例子立刻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茅主任总结指出:一年级是孩子习惯养成的最关键的一年,也是孩子最需要家长陪伴的一年,家长付出怎样的陪伴给孩子,孩子就会回报你怎样的收获。</h3> <h3> 接着,茅主任就从四个方面来谈如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家长一起成长。</h3><h3>一、适应好五种变化</h3><h3><br></h3> <h3> 对于以上五个变化,茅主任指出这种变化对孩子在合作和交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可以慢慢试着改变,例如带孩子去小学体验学校,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特别是有“公主病”“自我中心”的孩子,家长要让孩子自己解决和同伴间的小摩擦。</h3> <h3>二、把握好四个关键</h3><h3> 1.幼小衔接之间的过渡期,孩子的调节能力直接影响到身心的发育。<br></h3><h3> 2.小学一年级是孩子养成责任感的关键期。</h3><h3> 3.小学一年级是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期。</h3><h3> 4.小学一年级是孩子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期。</h3><h3><br></h3> <h3> 茅主任强调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把细碎的事情反复做,从而形成习惯。在平时注意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因为这会涉及书写的美观和速度,并对进入小学后完成作业及教师的批改有很大的影响。</h3> <h3>三、教育的三大效应</h3><h3><br></h3> <h3> 在教育的三大效应中,茅主任指出在手表效应:在家庭教育中配合一致很重要,建议家里要有一个主心骨,教育标准要一致。</h3><h3> 泡菜效应: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素质和思维会有差异,人是环境之子受环境的影响,出淤泥而不染适合成人不适合孩子。父母的陪伴,每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很重要。</h3><h3> 树木效应:树大自然直,树能不能长得直和树小时候的环境有关,老人的教育思想和现在的教育思想可能有不同。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抓住教育时机,做到尊重老人,和老人的交流,但是要坚持自己的教育主张。</h3> <h3>四、做好两手准备</h3><h3> 我们先要了解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再从心理上和行为上做足准备,家长的态度如果表现出不够重视或者过于重视都会让孩子对小学产生排斥和不适应。家长还要为孩子选购合适的学习用品和营造学习的空间。</h3> <h3> 茅主任用孩子晚上8点就寝的例子来说明规则对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提出孩子在做任何事时,都要有规则意识,让他提前预知。</h3><h3><br></h3><h3></h3> <h3> 家长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思考着,时而专注地做着记录,时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对茅主任提出的观点和建议表示由衷的赞同。</h3> <h3> 茅主任总结:在幼小衔接的问题上我们要尊重孩子,不断学习,与老师正确沟通,和孩子共同成长!</h3> <h3> 接着,沈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茅主任从目前存在问题、开启家长智慧之旅两大方面进行了专业的引领,听了今天的讲座,相信可以帮助大家减轻焦虑,明确方向。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篇章</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输在家庭教育上》🌸</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讲座结束后,家长们回到各自班级,共同阅读书籍《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智者般悄悄耳语,给我们指明方向。通过这次线下读书的形式也为家长们零距离的探讨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问题创造了机会。</h3> <h3> 大七班的家长们一起相聚教室,共同推选出《包办,是偷走孩子的责任心》作为本次阅读的内容。</h3> <h3> 家长们边读边讨论:自己为什么会包办孩子?有的家长说:孩子太小,我要多帮助他。有的说:孩子做得不好,反而给大人添麻烦,我还不如自己去做。</h3><h3> 在王老师的领读下,大家对孩子有没有责任心产生了新的认识,每一个文字都冲击着家长们的心灵,大家感叹放手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信任,把责任还给孩子就是把价值感还给孩子!</h3> <h3> 大八班选择的内容是:培养好习惯,顺应自然,适当推动。</h3><h3>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可见养成一个好习惯是如何重要,它是一种顽强的力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此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h3><h3> 在读书之前,大家写下自己在孩子身上发现的好习惯,如:按时洗漱睡觉、会自己穿衣、对长辈有礼貌……然后再来读文章,大家不禁重新审视对好习惯的定义,什么叫好习惯?</h3> <h3> 细细品读后,大家发现原来“好习惯”应该是适合孩子自己的内部习惯,而不是在成人的外部控制下形成的机械的外部的动作模式。一切培养习惯的行为都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我们成人不应先制定出一个“习惯”的框子,然后强制孩子用行为去填充。真正的好习惯,是孩子有能力也有兴趣安排自己的一切事物。</h3> <h3> 在谈到第二个问题好习惯要怎样培养时,家长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一位妈妈说:“孩子每天吃饭都要喊很多次才行,有一次跟孩子约定了要在妈妈叫过以后的一分钟内来到餐桌,不然就把饭菜收走,还是很有效果的。”一位爸爸分享:“虽然孩子都能按照家长提的要求执行,但是孩子的问题‘为什么你们大人说的都是对的’却回答不了。”这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内心,他们感受到的是成人的威严而不是爱。读书后,大家都对书中“要从孩子的坏习惯看到自己的坏习惯,加以改善”“要用正面或暗示的方法,杜绝批评和责罚”“家长要有始终统一的言行,多身教,少言传”的这三条建议产生认同,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h3> <h3> 大九班选读的是:如何爱?怎么爱?怎样做到爱与规则之间的平衡?</h3><h3> 首先朱老师带着家长们从游戏体验开始,跟着音乐做一做《听我说谢谢你》的手势舞,参与到各个区域里玩一玩,当一回幼儿,深入幼儿的游戏学习中去,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h3> <h3> 沈老师和大家一起朗读文章《不能只有爱没有规则》,大家从专注、规则意识方面,一起参与互动,说说自己与幼儿的不一样?</h3><h3> 尹柏然妈妈说:养育孩子,既要有规则,也要有自由,生而养育,既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给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也要培养孩子成为社会人的真正的能力。 </h3><h3> 蒋艾妈妈说:在制定规则方面,我很倾向于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不是和孩子争夺权力,而是在管教中尊重孩子并且尊重自己和现实,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并且以身作则,长期遵守,我相信孩子会更能执行并且不会过多抵触。举个例子,在放暑假前,我做了一本日历,由孩子每天制定计划,画画、读书、学习等等,然后根据完成情况自己打分,整个暑假,计划完成的效果超过预期,我想,如果当时我直接把我的计划列出来让孩子执行,效果肯定没那么理想。</h3><h3> </h3> <h3>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家长们要从自身做孩子的榜样,多一些陪伴,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放手,相信幼儿,更好地支持幼儿园的活动,帮助幼儿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做好准备。</h3> <h3> 不经意间,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家长们正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时,线下读书活动也就要落下帷幕了。在班级群中,家长朋友们延续着这份热情,继续吐露着自己的心得。</h3><h3><br></h3><h3></h3> <h3>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家长与老师配合得越好,对孩子的教育就会越成功!本次的家长线下读书活动,以幼小衔接为契机,共读书,共分享,对孩子如何从幼儿园向小学顺利过渡的问题作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了解,通过阅读,时刻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现状,不断学习。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也在成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