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绵延润中华

临海听涛

<h3>难得闲暇陪儿子读书,偶然沉浸于秋雨先生对中华文脉的梳理之中。在先生的指引下从中华文化园中打马走过,不自觉间对中华文脉的延续线索便理解的愈加清晰起来,些许体会,回味悠远。</h3> <h3></h3><h3>文脉绵延润中华之(一)</h3><h3> 诸子争鸣</h3><h3> 最早触动我文学神经的当数先秦诸子。也是很幸运,回城后就有机会和两位文学修养上乘,睿智雄辩的兄长毗邻,听他们在耳边说起最多的当是先秦诸子,我不甚专业,便虚心聆听,听他们从孔孟老庄讲到墨子韩非,都给予我汲取不尽的精神营养。</h3><h3> 孔子的文字里满满都是循循善诱,浑厚恳切,话语间既有入世情怀,又有人间炊烟,令听者动容,读者萦怀;老子则是大音希声,铿锵有力,如上天律令,使听者醍醐灌顶,读者永远铭记。孔子的文字承载着厚重责任、端庄思维又不失斯文潇洒,里面蕴含着朴实的正气为中国文脉定下了基调;而老子却另辟蹊径,以极少之语,蕴含极深之意,每个文字都意境深远,无须解释,就是无可辩驳的天道,他把中国的哲学带到了一种“骨子里”的高度。</h3> <h3>孟子在人生格调上应该说和孔子大有不同,他骄傲自恃,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情感浓烈,畅通无遮。他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将文字的气势表现的马奔车驰!</h3><h3> 而同一时期的庄子则站在社会底层审察万物,他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宏谋远虑,甚至对孟子的浩荡语气也报以怀疑。他用极低调的方式,用孩子般的眼光,提出一串串最重要的“傻”问题:生死的界限在哪里?真假该如何区分?他选择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生命意义的探寻;他用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实现了从思想家到文学家,乃至哲学家的跨越和提升。他以梦为马,《逍遥游》、《秋水》、《问世》、《养生主》等传世篇章,琅琅上口又充满哲思,也让他一跃成为先秦诸子中文学的冠军!墨子和韩非子更侧重于实干家的形象,从他们的文字里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干净明快的雄辩和环环相扣逻辑,论述密不透风,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大呼过瘾!</h3> <h3></h3><h3>文脉绵延润中华之(二)</h3><h3>《离骚》绝唱</h3><h3>如果放眼一个大时代,先秦时期的文学冠军应归属于屈原。他以《离骚》和其他作品,为中国文化注入了强健的魂魄,这一点就连李杜都要顶礼膜拜。因为《诗经》虽然被广泛传唱,但终归是集体创作,而屈原的《离骚》从个人意义上把诗歌文化推向顶峰!如果说《诗经》是中国文化的“集体小合唱”,那《离骚》就是“高昂独奏曲”!他身材伟岸,品性高洁,他甚至不习惯像庄子一样借寓言启迪世人,他孤傲而天真,高贵而凄楚,离群而悯人;他被官场放逐,却被文学请回;他独自行走于江风草泽,诘问苍天,独自吟唱;他高洁的灵魂似乎无处可去,但时至今日,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却无处不在!</h3><h3>他出入于文字内外,游弋于山河之间。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学者和诗人的区别、教者和诗人的区别、谋士和诗人的区别。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他是中国文化长河里的第一个诗人!</h3> <h3>  文脉绵延润中华之(三)</h3><h3> 史学脊梁</h3><h3> 繁忙烟尘中的秦朝,无心文事,但他完成国家和文字的统一,客观上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空间支持和技术力量,使得中国文化从此有了统一的格局。而富丽堂皇、流光溢彩的汉赋更是集汉语辞藻之大成,其层层渲染的排比、对偶让中国文化器宇轩昂,气象万千。然而离它不远一个人出现的却让这些缺少思想和个性的文字黯然失色,这个人就是司马迁。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是中国文化的一轮太阳,是他第一次用从容朴素的笔触、错落有致的文句,通过对一个个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动刻画,写出了中华历史的魂魄。他看似写的只是一段历史,但他也恰恰用历史印证了文学;他不露痕迹,却将所有的文学要素用到了极致;他用真切的文字告诉我们:能把千钧历史撬动起来浸润到万民心中的,只有最本色的文学力量!</h3> <h3>文脉绵延润中华之(四)</h3><h3> 魏晋风骨</h3><h3> 魏晋世情纷乱,但文脉健旺,其中翘楚不乏其人。提到魏晋文学,其中绕不过的人当是曹操。因为一直以来曹操的权谋形象在民间定格,所以我们似乎淡忘了他的文学身份。然而如果我说出那些早已成为日常行文中的诗句是出自他的手笔,你肯定会惊诧不已!他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他文笔干净洗练,读之让人壮怀激烈,感慨不已,同时试问又有几个文学家的文句能和他一样普及?他大开大合,着意宇宙人生,其境界实非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君臣之情可以比拟!而且他还有两个称得上文学家的儿子,让我们从三国的兵荒马乱看到了他们对文化的承袭。如果你真的认为曹操是枭雄,那我要说他也是个充满文化味儿的枭雄!</h3><h3>下面的位置就要给魏晋名士了,而其中得其真意者,当为嵇康和阮籍。他们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政治腐败的时代,文人都由忧国忧民走向消极避世,要说文化似乎主脉将散。然而他们的恣意放达却客观上让魏晋文化气茂繁盛,尽管作品存世不多,但他们的恣意挥洒却为中国文化在血泊和奢侈间树立起了人格自信和形式的多样性。</h3><h3>魏晋风骨最后的主角,应该是陶渊明。因为曹操毕竟着迷功业,而名士们着迷于功名或自己,唯有陶渊明着迷于自然,其境界之高下一目了然。他用自己的诗句展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质朴天成,力戒深奥;简单明快,力戒繁复;白话素描,力戒夸饰。他几乎推翻了文学那些所有做作的架势,平静闲适地建起了自己的审美体系。从此,一种以“田园生活”为标志的人生境界,成了文人们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而且他还为理想打造了一处所在------桃花源,并让后来的中华文化圈无人不知,试问几人能及?就这样一个不识刀戟、无心权谋、房子被火烧后都不知所措的穷苦男人,用一己之力扫去汉赋的浮夸,为中国文化园里增添了前所未有的自然之气、淡远之风,最是难得。</h3> <h3></h3><h3>文脉绵延润中华之(五)</h3><h3> 锦绣盛唐</h3><h3> 走过南北朝的平静和沉寂,中国文化迎来了一次全面爆发。唐代的文学百花齐放,气象万千,从各个角度来看都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峰!</h3><h3>其存世作品之多,审美品格之高,文化氛围之浓,都是空前绝后的。说到盛唐,我觉得很大一部分意思是它的文化强盛,印象里唐朝也是中华历史上唯一一个政治没有取代文化的朝代;说到唐朝,尽管那些宫廷争斗风生水起,试问可曾掩盖了李杜的光芒?</h3><h3>当然,一切灿烂的绽放都需要积淀。唐代政局渐渐稳定,民生安好丰腴,文化交流通畅,域外百方来朝,为文化的繁盛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当北方旷野和南方巷陌间的文化灵魂充分会聚时,一次壮丽璀璨的爆发如期而至。其恢弘气象涵盖了浩荡胡风、茫茫漠北、千里西域,甚至连恒河、印度河、幼发拉底河畔的波涛都隐约可见,盛唐文化因包容而强大,这个时代也因文化自信而走向深刻!这个时代的每个诗人都从自身人格出发,没有板起面孔的教化,也没有泾渭分明的派别,但这却毫不影响他们写出千古佳作。</h3><h3> 一个文化的黄金时代势必有其顶峰之作,关于唐代文学的顶峰,向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后世有很多文人推崇王勃的《滕王阁序》,把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视为“全唐第一佳对”。也有人赞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诗中之诗”。但我觉得在一个天才喷涌、大家辈出的时代,在李白和杜甫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谈唐诗的“顶峰”,显然有失偏颇。我们如果放下这个话题,放眼望去,这些大家们把文学的各种最佳可能都以最强烈的方式展现出来,几乎可以称为中华文学艺术的精华版。</h3><h3>唐诗让中华语言有了附着力和渗透力,它响彻九州、镌刻山河、气势雄浑、朗朗上口。因为有了唐诗,人类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崇拜已然超过了地域和疆界。他们可以懵懂,可以挑剔,但却不得不信服唐诗里极端丰富的中国文化,边塞黄沙,灞桥杨柳,尽收其中。唐诗浩瀚难求熟,不如转身读李杜。</h3> <h3></h3><h3>文脉绵延润中华之(六)</h3><h3> 宋词铿锵</h3><h3> 说到“词”的里程碑式人物,不得不回到南唐后主李煜俘居的那座小楼。当五代十国的割据战乱把瑰丽的唐诗冲击的七零八落时,当诗情充溢的故都长安已经很难寻到诗句的踪迹时,一个面如冠玉的男子却在被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让一些重要的诗句穿过亡国之痛飘向天际。从此,他带着“故国不堪回首”、“春花秋月何时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心绪,用长短句的节奏,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词”,深深嵌入中国文化,以至于后世的吟咏,都掩盖了作者的亡国之伤。亡国的颓势不可阻挡,而他这面文学的旗帜却烈烈飘扬,直到成为下一个朝代的文化符号,一个在政治上输的一干二净的男人却不知道他用另一种方式成就了自己的文化王国!</h3><h3> 说到宋代文脉的首席,不得不提苏东坡,尽管他的命运也比李煜好不了多少。自“乌台诗案”后,他就被政治放逐,他索性也放逐了政治!他突破文坛小人的围攻,也突破了沉溺已久的官场价值体系,从此,他的世界豁然开朗!在一次次被谪贬的路上,他风尘仆仆,直到混同于渔夫樵农;灵魂的彻底寂寞,却没有影响他人格的强大和可爱,甚至客观上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因为远离政治,他活得有趣而不失温度,久远的历史,辽阔的山河、个人的得失,在他笔下都有了一种美好的诚实;他身负全才、胸有丘壑,诗词散文、音乐书法皆可雄视千年,谈笑间,已是樯橹灰飞烟灭!精通佛理更是让他处事有常人难及的豁达,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几乎绝无仅有!这也足以让他全面超越了同时代的王安石和司马光!也因为有了他,宋代的文化提升了好几个等级!</h3><h3> 宋词里的慷慨激昂和浩然正气,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南宋的朝廷危机。军事上屡屡失利,中原告急,于是抗敌意志便流泻为豪迈诗文,陆游和辛弃疾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时至今日,每读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时,依旧让人豪情万丈!每看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时,一个品德高尚、怀才不遇、热爱生活的完整生命和英雄形象就跃然纸上!这种精神让人身处兵荒马乱中,却依旧人心不堕,浩气长存!</h3><h3>李清照,这个从南宋的晚风细雨里走来的女人则用诗词把东方女性的高雅和憔悴写到了极致。她的词也自成格调,独成一家。一曲《声声慢》,中国文化里便有了一种贵族女性的气息。她不让须眉,在民族灾难的前沿,她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铿锵诗句,可以说整个中华文化长河里,没有哪个女性可以与她比肩。她离屈原,并不太远。</h3> <h3></h3><h3>文脉绵延润中华之(七)</h3><h3> 元曲传唱</h3><h3> 南宋灭亡后,中国的文脉并没有随着蒙古铁骑的践踏而断绝。元代虽然不到百年,但另一种文化形式却异常活跃,那就是戏剧。就在西方的戏剧文学成熟了两千五百多年以后,中华文化终于迎来了这个新生的宠儿。因为在中国,不仅孔子没看过戏剧,连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都没有看过,而这些曾经错过的文化形式都在此刻并肩。作为新生事物,它彻底挣脱了此前各种文化形式的正统和拘束,《窦娥冤》、《望江亭》、《西厢记》、《赵氏孤儿》……一个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在婉转的唱腔里更加鲜活。那些形象,那些语言,贴近自然,犹如天籁!那些民间俚语,看似不上台面,但却提供了更为辽阔和自由的创作空间。其中以关汉卿和马致远二人的影响最为广泛。关汉卿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他凭着“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的形象被誉为“曲家圣人”;而马致远单就一首《天净沙·秋思》,其行文中悠远的意境和精巧的结构就让人叹服!读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一副秋思的凄凉画卷便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h3> <h3>文脉绵延润中华之(八)</h3><h3> 明清回响</h3><h3> 明清两代,中国文脉严重衰弱。不管你是否认可,就我认为能为纯粹的中华文化扛大旗的,唯有一人---曹雪芹!没有其他,正如曹雪芹书里写的: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h3><h3>究其原因,一是明清两代对文化的专制已近于恐怖,各种形式的“文字狱”层出不穷,这就一边毁灭着文化创新,也一边培养着文化侍从和文化侏儒,就算偶尔有叛逆和睿智的声音,但不是被专制扼杀就是被流俗淹没;也可能是中国文化经过唐宋的璀璨和元代的短暂传唱,已然风华耗尽,盛极而衰,进入萧瑟晚景。冷静思考一下,其实根源是因为中国文化创建过太久的辉煌,所以在欧洲轰轰烈烈搞文艺复兴时,我们却躺在广袤的国土上自以为是!</h3><h3>幸好还有小说!主要代表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大名著”。其实杰作当数《红楼梦》,其他三部实难望其项背。《三国演义》气势恢宏但过于维护正统,人物正邪早已画好了脸谱;《水浒传》叙事生动,有正义,有性格,但上了梁山便开始失真,这无论从文学还是精神上都不能称作完整;《西游记》的整体文学品质和精神格局均好于前两部,但因为套路太多,难逃藩篱,从而影响了它的精神力度!而《红楼梦》则是另一种存在,它通过极具质感的白话叙事、诗情唯美的文字结构、宏大又充满哲思的叙事方式,第一次对人性里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进行了全方位探寻。这部小说中国的不能再中国,但它的高度却是世界级的,从现在的红学研究遍布全球可见一斑。可以说,一部《红楼梦》,抚慰了明清文化五百多年的荒凉,中国文化也因此悚然一惊! </h3><h3> 当然,清代也有两位不错的诗人。一位是少年英才纳兰性德,他用真切空灵的情思写出很多传世佳句,让人一时间想起了风雨飘摇中依旧不忘诗情的李煜,那些才情和凄美都是那么神似。一句“我是人间惆怅客”和“问君能有几多愁”遥相呼应,无语已潸然。只是天嫉英才,让人唏嘘不已。还有清后期的龚自珍,让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位在朝野破败的时代走出的思想家竟存世了这么多诗歌精品。</h3> <h3><h3>文脉绵延润中华之(九)</h3><h3> 民国•展望</h3></h3><h3> 民国的文化应该也出现了一些繁盛,频繁的战事硝烟和观念更迭催生了很多研究型学者。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研究和《人间词话》的写作,处处高标独立;陈寅恪的文史互证以及对佛学的研究十分精到。但总的来说,中国的现代文化还是记忆性学问居多,显得有些荒芜,再加上战火连绵,文化便只剩余烬。</h3><h3>中华文化之深邃和璀璨,就算拎出一角也难述其祥,就算大笔如掾也是走马观花,行至此刻,让我们带着足够的文化自信去展望未来,沉浸于广袤的文化原野,一边崇拜,一边等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