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兴起之源与徽文化的历史贡献

鸿雁南飞

<h3>序言:</h3><h1><b> 古徽州,“朱程理学”思想一统天下,“读书入仕乃天下第一等好事”是深入人心主流理念。十六世纪,明阳心学的兴起,掀起了徽州人涌入商海的思潮,奠定了亦價亦儒文化土壤。徽商作为历史最成功商帮,其经济活动为市场、城市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徽商形成的义利观及对徽学的文化贡献也达到历史鼎盛,徽文化是子孙后代取不完的宝藏!</b></h1> 南宋,徽州人第一桶金 <h3>  公元1138年,北宋灭亡,赵构把陪都从南京迁至杭州(史称临安),规模浩大的迁都,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之南移,杭州一跃而为中国最大的都市,人口规模高达150万之众。</h3><h3> 徽州,自古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分道路与庄园,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南宋迁都杭州,无疑给毗邻的徽州带来历史上第一次商机。可以顺江而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近水楼台。</h3><h3> 徽州出产的木材、茶叶、生漆、桐油,还有著名的“新安四宝”——澄心堂纸、汪伯立笔、李廷珪墨、龙尾歙砚等,源源不断地沿新安江运往杭州。</h3><h1><b><font color="#39b54a">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王世华:</font></b></h1><h3> 在这个时期(徽州)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有名的商人,比如说程承津、程承海兄弟俩,就是“广积产业而致富”,人们称他们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还有徽州的先贤、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他的外祖父叫祝确,当时在徽州府城建造了大批的商店和客栈,面积几乎占据了徽州府城的一半,号称“祝半州”。</h3><h1><b> 南宋,徽州人攫取了历史上的第一桶金。</b></h1><h3><br></h3> 阳明心学一一徽商思潮之变革 <p>  徽州,自古就享有“东南邹鲁”、“礼仪之帮”的美誉。</p><p> 宋元以来,徽州书院发展势如破竹,成为了全国书院最多的一个地区。徽州地区教育源远流长、读书风气浓郁、人才荟萃、名人辈出。</p><p> 漫步徽州古村落,到处是“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场景,人们固守程朱理学"天下唯读书为第一等好事"。似乎只有读书才有可能“入士”成为圣贤。</p><h1><b> 16世纪以后,一种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新思潮“致良知"阳明心学,悄然兴起在素有“程朱阙里”之誉的徽州,并掀起轩然大波。</b></h1><p>与程朱理学放眼于士大夫阶层迥然不同,王学更注重普通庶民的视野,尤其商人、田夫、市民等,都具有“良知”。</p><p> ——“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p><p> 王学的心学贡献,是把一向高高在上的圣贤功夫,从庙堂、书斋走进了市井、村落。阳明心学一经问世,立即因广泛的庶民大众基础而备受追捧。</p><p> 一时间,在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徽州,阳明心学大行其道,王学之风劲吹。</p><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叶显恩认为:</b></h1><h1><b>王阳明的王学提出很多(观点)都是惊天动地的,“良贾何负闳儒”、“士商异术而同志”、“四民异业而同道”,这个实际上把“商”提高到跟“士”平等来看待了。</b></h1><p> 安徽黟县西递村有座300多年历史的老宅——笃敬堂,笃敬堂的正厅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p><p>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p><p> 读书是本,耕田是本,营商同样也是本。</p><h1><b> 徽州人的价值观彻底从此转变了,从此,“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b></h1><p> 从16世纪初的明代中叶开始,徽州的崇山峻岭间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商品经济的狂潮,整个从商之风愈演愈炽,高潮迭起,延续时间长达近四个世纪之久。</p> 吴楚贸易一一无徽不成镇 <h1><b>  吴楚贸易的由来</b></h1><p> 历史上有徽州商人汪元长、谢胪一合作经商一份协议,还原吴楚贸易整个脉络:</p><p> 汪、谢两家商人均来自徽州,并各自在汉口开有绸布店,他们抱团取暖,后来谢家在苏州坐庄置买货物,把来自苏州丝绸运往汉口后发卖后,又把汉口粮食等货物运往苏州,吴楚贸易就这样形成了。</p><p><br></p> <h1><b>  吴楚贸易的历史贡献</b></h1><h3></h3><h3> 吴楚贸易以粮食,丝绸,木材,盐为主要大宗,两淮的食盐,胡广的粮食,湘西黔东南及四川的木材均在号称天下第一大聚买码头的汉口转运,汉口自然就成了货物集散中心。码头上繁忙的徽商载米而来,运米而去,沿江各地空前繁华,吴楚贸易带动了城镇、城市的兴起和繁荣。汉口、九江、安庆、芜湖、镇江、南京、扬州,到处活跃着徽商的身影。</h3><h3> 史料有云,沿江区域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谚。</h3><h1><font color="#39b54a"><b> 民国著名文化巨匠,徽州人胡适这样总结徽州人:</b></font></h1><h3> 他 这样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小市镇了。</h3><h1><b><font color="#39b54a"> 历史学者翟屯建认为:</font></b></h1><h3> 徽商第一大贡献,就是开拓了中国一个大市场,把大市场串联起来形成网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如此宠大的网络为长三角经济带奠定了基础。</h3><h1><b> 我觉得徽商在全国的重要地方,特别是江南地区织成徽商严密的、庞大的网络,这个网络是一种创造,对今天来说也是很有作用的,特别是网络密集的地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长三角今天是引人瞩目的,和徽商当年的经营恐怕有关系。</b></h1><h1><b><font color="#39b54a">——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叶显恩</font></b></h1> 徽商义利观一一中华文化之精隨 <h3><br></h3><h3> 植根于厚实新安文化土壤,徽商,一个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商帮,在历史上雄霸数百年处不败之地,根本原因是,在商业活动中用儒学思想来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形成“见利思义,以义取利”义利观。义利并举、以义为先。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h3><h3> 义和利,永远是摆在商人面前的一对矛盾,商场中见利忘义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徽商的信条是:职虽为利,非义不取。徽商在义 利难以舍利取义之举屡见不鲜,成为口碑最好的商帮。</h3><h1><font color="#39b54a"><b> 明正德年间,休宁商人汪平山在安庆、潜阳和桐城之间经营粮食生意,某年江南大荒,粮价暴涨,当其时,汪平山非但不借机 哄抬市价,反把平日囤积的大批稻谷低价出售,帮助众人度过粮荒。</b></font></h1><h1><b> 商人的本质是逐利,而徽商却赴国难、救灾民,在道义上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最终使自己成为明清中国经济中最举足轻重的大商帮。</b></h1><h3></h3><h3> 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必须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h3><h1><b>2014年7月,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演讲时这样强调坚持正确义利观的内涵与意义。</b></h1><h3><br></h3><h3><br></h3><h3><br></h3> 徽学一一三大地域文化显学 <p>  藏学、敦煌学、徽学,三大走向世界国内地域文化显学</p><p>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且有整体系统性等特点,深刻揭示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含盖了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范。</p><p>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自然遗产地的旖旎风光、巧夺天工的珍贵文物、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流传千年的文艺作品……璀璨的文明让亿万中华儿女血脉中融入了文化自信。</p><p> 徽商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思想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徽派建筑、徽菜,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理学,徽剧(如今的京剧)发展为国粹,这些都曾在历史上达到巅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专门系统研究徽州发展学说。</p><p> 徽州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决定了徽学的综合性。徽州文化不仅门类众多,而且每个门类的内容又都非常丰富。</p><h1><b> 五千年文明,五千年文化,璀璨闪耀。而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崛起和复兴决胜阶段,历史可以让我们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徽商而兴起的延伸出灿烂的徽文化如同丝绸之路上敦煌文化一样,是永远取之不尽的宝藏!</b></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