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每当听到《梦驼铃》的歌声旋律,心中激情回荡,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回到了那几十年前热血的军营生活。在上世纪90年代,初次听到这首歌时,热泪盈眶,反复哼唱,不教自会,领略其中的含义,好像这首歌曲专为奋斗在大漠戈壁的戎边军人而作。<br> 年少不知曲中义,读懂已是曲中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失,愈加珍惜在贺兰山长流水的军旅生涯。这可能是人类的生理和自然现象,人们常说,当你常常想起旧时的岁月时,可能是“你老了”。也许是喝了长流水的清泉水,看惯了古长城的雄姿,吸纳了太多的贺兰山戈壁大漠沙尘和难以割舍的亲如兄弟的战友。每当夜深人静,难以入眠,魂牵梦绕,脑海中时常浮现贺兰山长流水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军营里惜日生活的情景以及战友们的音容,在眼前一幕一幕回放。记得刚开始上微信的时候,自己不会,由朋友操作申请微信,要求微信名时,朋友问我你起个啥微信名,我当时不加思索,脱口而出,就叫“贺兰军魂”吧。这也许是军旅生涯,贺兰山精神,艰苦奋斗的岁月留给自己太深的印记,后来长期阅览微信,发现别人有“贺兰军魂”这一称呼,为避盗名之嫌,故改为“贺兰魂”长期留用,以示对在贺兰山长流水艰苦奋斗,贺兰山精神永存之缅怀。<br> 总想要为那个时代,火热的军营,相处的战友留点什么,写点什么,以示纪念和对自己的尊重。思考了很长时间,由于生活的琐碎,世俗的沉疴,自身的懒惰,文字知识的欠缺,迟迟不能静心执笔。但内心深处又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促使我,不得安宁。故成此文,与战友们共勉之。<br> 处于贺兰山与腾格里沙漠结合地带的长流水,是一处独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图或是地形图,都有几个小黑字“长流水",标注这一特殊而重要的地理坐标。是出贺兰山“三关口”最前沿的防御地段,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尤为突出。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结束学生时代,走入社会一年后,带着青涩男儿的报国之志,穿上军装,踏上了从军之路,走进了贺兰山,来到了长流水。记得到了喜鹊沟团部灯光球场,己是晚上10点多了,接兵干部简单的交接分兵后,我们几位入伍的同乡乘坐在一部解放带蓬布的卡车上,继续前行,天黑道路崎岖颠簸,不知会被带到什么地去。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来到了一处有点昏暗灯光的地方,隐约能看到营房,从驾驶室下来一位面部有点凶的干部,用手指指了我们4个人示意下车,而后给连队干部交待了几句,乘车带着余下的新兵向下一个连队而去。后来得知那位干部是我们三营营长姓郭,时间不长就转业了。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感谢郭营长的那一指,使我留在了具有红色基因的,英雄的硬骨七连,铸就了军人的高贵品质,使之受用终生。<br> 硬骨七连,前身是延安时期1936年2月组建的西北政治保卫局二连。长期担负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首长的警卫、防空等重要任务。入伍后在连史教育,观看荣誉室照片、资料,听连队干部讲述,七连具有光菜的优良传统,是英雄的连队。突出事迹是一排二班,1937年4月担任护送周恩来陕北崂山脱险,事后周恩来题字“崂山遇险,仅剩三人”。在七连能在一排二班担任班长和战士都是“精兵强将”,在全连起着先锋模范的作用,七连在全团也是一流的连队,从七连走出去的干部成长的很快,也是得到了红色基因洗礼的缘故吧。<br>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部队的移防转隶,从延安时期一路走来的原兰州军区守备三师八团七连,于1970年进驻贺兰山长流水,担任守卫边疆、国防施工、生产经营、战备值勤等各项重要任务。与七连在长流水一同驻营的有,团直属100炮连(1982年从长流水移出〉,对面是驻守小老虎山的二连,左翼是八连的防御阵地,这三个连队是整个“三关口”防御的最前沿阵地。<br> 在长期驻防贺兰山地区,部队的性质、任务和地域性、时代性的原因。逐步孕育和形成了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贺兰山精神”,成为人民军队永远的精神财富。<br> 贺兰山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人民军队忠于党的集中体现。由原兰州军区在全区部队中总结挖掘的三种精神,“喀喇昆仑精神、贺兰山精神、老高原精神”,贺兰山精神为其中之一。当时因工作的关系,时常可看到兰州军区有关文件和兰州军区创办的《人民军队》报和《西北民兵》,《军事工作》等报刊杂志。在弘扬传承中,提出了三个特别“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在看到宣传的文件、文章,做为一个曾经在贺兰山前沿防御阵地当兵的我,心情十分激动,回想当时的一事一景,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我们的军营生话及各项任务的完成,不正是贺兰山精神所在吗。<br> 贺兰山精神是对长期驻守贺兰山地区所有部队的褒奖,是对革命军人的最高荣誉奖赏。七连是"贺兰山精神"的浓缩与体现,它印证了从“延安精神”到“贺兰山精神"的孕育与形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就像是为七连的全体指战员而总结的(那时部队称呼干部战士为“全体指战员",现在为“全体官兵”)。一个精神的形成,可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也可能是在平凡中产生伟大。贺兰山精神,就是从平凡中形成的伟大,最终被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具有重大影响的四十三种革命精神之一。 听老兵们讲,八十年代与七十年代相比,驻守在贺兰山的部队条件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国家也正在从“文革”动乱困境中,逐步走向发展经济的道路,国际形势也趋向稳定,部队“四化”建设步伐加快,我们入伍时,也正处于这个时期。<br> 那时是65式军装,“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65式军服,承载了1965一一1985年之间的军队服装,是在我军历史上装备时间最长的军服,没有军衔,干部着上衣4个口袋的衣服,战士只有上面两个口袋,在学生时期很崇尚绿色的军装。20世纪60、70年代及80年代前期,能有一身65式军装或军帽,也是很耀人眼目的,那时常发生抢军帽的现象,也习以为常。社会流行的服装主色是绿和蓝两色,有真军装和仿制的军装,但真正能有一套真军装,是很难的,除非是从军的或是家中有军人的才能得到。<br> 1980年,十六岁的我带着对军营的美好向往,领到了崭新的65式冬季服装,因部队在寒区,大头皮鞋,皮帽子,没有“三点红”也是十分的高兴,冬季服装棉衣外套罩衣,是棉布的。那种绿色带点黄很是自然。到连队后,开始了军营生活,看到连队的干部战士,衣服都是打了补丁的,很朴素,在“三点红”的装饰下也是庄严威武。由于棉布不耐磨很易破损,自己在新兵训练3个月后,领口、衣袖、裤膝等部位起毛,加之几次洗涤过后,军装的颜色也与新时反差较大。我们是最后一批穿着65式棉罩衣的军人,从1981年开始改为65式军冬服涤卡罩衣,夏季相同穿着的是的确良军衣。新兵训练结束后,配发五星、领章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从内心深处感到很自豪,拍照片寄回家中,让家人一同分享这份光荣。<br> <br> 由于连队担负的全训任务及各种任务的完成,加之地区环境艰苦,军服破损是很正常的,从连长、指导员到所有战士,下至连队炊事班的伙夫及喂猪放羊人员,人人身着补丁的军装,那时发军装时同时配发针线包,用以缝补衣服及被褥。连队有时还举行缝补衣服的比赛,看谁的衣服补的平整,针角均匀,穿着美观,这也是延安精神在硬七连的发扬。在政治教育、作风纪律整顿时,教育全体人员,珍惜爱护军装,纠正各种不良习气和姿式,杜绝“三手”现象,即袖手、背手、插手。时至今日我还记得有一位指导员说的一段活:“当你穿上这身军装,走到多么贫穷的地方,不显得华丽富贵,而平易近人,去到多么富丽荣华的地方,不显得寒酸,而高贵大方”。那时虽然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但是造就培养了坚强优良的军人品德。由于在七连的养成,在以后的从军路上,自己穿着军装时很是严整,同事们常说你穿军装与别人就是不一样,军容军姿严整,很正气。<br> 正如原兰州军区总结的贺兰山精神一样,“贺兰山精神是经过数代官兵在数十年守卫贺兰山,建设贺兰山的实践中,逐步培育形成的,是我军优良传统与鲜明的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并非一时所为,一级所为,一代所为,其精神实质是“艰苦奋斗、自觉奉献”。核心内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基础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的革命人生观,军人价值观,文化底蕴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群众基础是老紅军、老八路以及一代又一代贺兰山好卫士"。<br>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从延安时期的组建,多次转隶到驻守贺兰山三关,无数的战友走出了军营、告别了军旅,正是这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一代代军人,谱写了“贺兰山精神”赞歌。1969年“珍宝岛”战事后,中苏关系战事吃紧,硬七连奉命驻守贺兰山前沿长流水。也是坚守在贺兰山最长久的连队,在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中,撤消守备三师编制,八团得以保留。从番号53917一一84636一一68611到军改为西部战区。一代一代的贺兰山军人,传承着优良传统与作风。1980年入伍后,在连队地形熟悉过程中,有大型永久坑道、炮台、通道、火力点等军事设施,工程十分庞大。在连队主坑道口的破旧库房中,存有大量的风机钻头及施工用具,老兵们讲,这些国防工程都是连队一代代的军人造就的,可想我们的前靠吃苦创新精神,顺利完成国防施工任务。<br> 延安的艰苦创业精神,在连队的建设中处处得到发扬。连队的营房外观是平房,内部为窑洞,与陕北延安的窑洞相同,“冬暖夏凉”坚固牢靠。营区建设集思广义,自己动手,修菜窖、垒猪圈、造羊棚,无不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在黄土沟农场,农副业生产,完成农场的生产经营任务。每年在紧张的军事训练中,抽空完成连队的生产经营。粮、菜、猪肉、羊肉自给率很高,连队的伙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秋收时节全连带敌情拉练,一路奔向腰坝滩,为机械收割机打巷道,汗流夹背。入冬时节培田埂,热火朝天,深入贺兰山腹地森林打柴,往来几十公里,疲惫不堪。维修营房营具,自己动手,解决各种生活困难。<br> 在军区农场挖鱼池,住在绿化苔少数民族群众家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为老百姓扫院、担水、帮忙干活。在黄土沟农牧民家中住宿,军民关系融洽,发扬军民鱼水之情,一件件往事充分体现了贺兰山精神。<br>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回想起担任全区军事训练全训任务的年代,各项军事训练课目无不走在前列,是全区的军队正规化建设示范连队,规范一日生活制度,为全区部队作出了典范作用,纷纷前来参观学习。与敌夜视器材作斗争的课题,全区部队观摩。紅蓝军对抗演练,自己制作道具、发烟管等,起到了指导的作用。82.6演习,威武的阅兵式、分列式英姿,威风凛凛,掌声阵阵。全区的连、排、班防御演习,炮声隆隆,硝烟弥漫,震慑敌胆,军事工作无不处处拔尖夺优。战备值勤,内紧外松,与正常的星期天错开,星期三是我们的星期天,节假日担负战备值班任务,早起打好背包,清点装备,提高警惕,紧张有序。1983年配合公安“严打”,服从命令,行动果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br> 官兵关系亲如兄弟,一碗碗病号饭,一声声关心的话语,新老兵传帮带,每个战士象在家中一样温暖。记得我们班有一个四川籍入伍的兵,患有精神病,乱跑乱窜,全班战友悉心照顾生活,没有发生任何问题,后作退兵处理。<br> 贺兰山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驻守在贺兰山地区的全体指战员,在长期的坚守与奉献中形成。也集中的体现于七连的方方面面,一兵一事,从驻守长流水到撤离贺兰山。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军队的发展、改革,七连是这一精神的创立与践行者,是初始贯终的标志性的连队,我为此而娇傲自豪,也为自己能在这样的连队服役而光荣。<br> 2018年八一,当我再次回到阔别三十多年的连队时,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想,皆是过往,眼之所看,皆是故事。由于长期的风沙、雨水侵蚀,残垣破窑,荒凉孤寂。那一排排象陕北延安窑洞的营房,矗立在山谷之间,心酸无比,大多建筑己不存在,只有那一孔孔窑洞在对我们诉说着过往,见景思情,往事历历在目。那屹立的残存窑洞,也是历史的象征。在全区部队中能像七连这样的遗址几乎没有,像一座座丰碑告诉历史,告诉人类,像万里长城驻守边关,震敌保安,像贺兰山卫士,英魂永驻,像贺兰山精神永垂军史。<br> 军旅生涯,虽然付出了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苦与困惑,牺牲了青年时代的多彩生活,但我时至今日没有说过个“悔”字。精神和品格上得到了人生的升华,受用终身。就像前苏联保尔、柯察金说的那样,“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恼”。<br> 亲爱的战友:<br> 还记得贺兰山的巍然屹立、腾格里的沙尘暴吗?<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你是否还记得长流水那春、夏、秋、冬,一汪清澈的清泉,沙枣林中留下的欢声笑语吗?</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还记得喜鹊沟购物的经历和团部首脑机关吗?</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阿拉善左旗延福寺的照片还在吗?黄土沟的劳动,腰坝滩的拉练还有印象吗?</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军演硝烟弥漫,炮声隆隆,枪声密集,还在耳畔回响吗?</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相根达来夜训,回连队的那一碗酸辣汤,还有回味吗?</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还能想起,除夕夜争抢第一锅下饺子的情形吗?</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还能走几步82.6阅兵铿锵的步伐吗?</div>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是背叛”。让我们记住历史,回忆往事是对自己的尊重与褒奖。让贺兰山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创造,在以后的岁月发挥价值。<br>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岁月的无情在摧残我们的心志。从古至今贺兰山的古战场留下几多故事,长流水的历代将士足迹分辨几多。英雄的连队在改革的前进步伐中也已不在,已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昔日的战友也已暮年,个别战友已成故人。斗转星移,时代变迁,而那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艰巨而光荣,能为那个时代,那个地域,那个环境,而产生的“贺兰山精神”永垂青史做出贡献而荣耀。 一一写于2019年年终 贺兰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