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们学校的小树林,种植的不是浪漫多情的银杏树,也不是厚实阔大的法国泡桐,更不是直插云霄的松树,而是一片花椒树,多刺是他突出的特点,枝干上那形似小山,有着尖尖顶的大刺像个卫士,时刻保护着一粒粒青涩的花椒,这就是我的学校,一所农村普通高中,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校园环境。<br> 这片花椒树林,就是我们自由诵读的场地,我们轻巧地穿梭其中,绕开旁逸的斜枝,避开尖尖的花椒刺,站在土黄中泛白的田埂上,拿起书本,大声诵读,这朗朗的读书声伴着花椒叶散发的特殊香气回荡在校园里。<br> 记忆中还掺杂着食物的香气。除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羊肉汤,渭北人最难忘的味道最属荞面饸饹了。将青石头放在火中反复焚烧,趁热用冰凉的井水浇沃其上,就制成了特有的和面水,然后将荞麦面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再搓成拳头大的小剂子,放进饸饹床子里,师傅麻利地坐在杠杆上,使劲地压下去,细细的饸饹面条乖乖地潜入水中,经受着沸水的洗礼,在煮饸饹的空档儿,师傅拿起大碗,依次放进虾皮、盐、味精、花椒粉等调料,顺手在锅里舀起一勺滚烫的汤,倒入碗中,用汤的热气逼出各种调料的香味,师傅的一切动作都是那么熟稔,水到渠成。饸饹端到桌子上时,师傅会习惯性地问一句:要馍吗,刚烤的牛舌头(对饼的称呼)。可是我们一般都会回答,不要了,我们有馍。因为来校时我们都会带足一周的馍馍。<br> 周日返校时,骑着我的二八型自行车飞驰在田间小路上,由于离学校比较远,我按捺不住性子,使出全身力气用劲的蹬着自行车,又怕后车架上的馍馍掉下去,就一只手逮住车把,另一只手向后扶住馍馍,一路向南,奔驰而去。<br> 那一袋馍馍是我一周的口粮,装馍的袋子是母亲精心准备的,仿丝绸质地,背心款式,馍馍装进去,肚子圆滚滚的,像极了怀孕的妇女,膀大腰圆。尽管家里不富裕,可是我的母亲将她的满腔柔情,爱女之心全部揉进了面团里,所以我带的馍馍不仅有馒头,还有花卷,母亲的花卷,面皮擀的很薄,上面撒上花椒叶子碎,倒上棉籽油,然后一层层卷起,就像大树的年轮,圈圈圆圆,卷走了沧桑的岁月,留下了点滴温情。<br> 如果说馍馍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辣椒酱或者大头咸菜绝对是灵魂级的食材,那时候的辣椒酱,油很少,只是勉强能把辣椒面混成块状,其实能够用油泼已经不错了,家境困难的同学还会用酱油拌辣椒面。听说还有用醋拌的,我没有吃过,也难以想象那种酸辣的味道。<br> 当然大部分时间我们还是会带上大头咸菜。至今我还能清晰的记得邻村的老大爷,魁梧的身板挺得笔直,他走街串巷卖酱菜,叫卖时总是丹田发力,浑厚的嗓音瞬间划破清晨宁静的村庄:辣子酱,豆瓣酱,大头菜来了………<br> 咸菜买回来之后,母亲把咸菜切成丝或者小丁,然后放上花椒面儿,辣椒面儿,用热油浇在上面,滋拉一声,空中升腾起一股麻辣鲜香,让人垂涎欲滴,恨不得立刻抓起两个热馒头,鼓起腮帮子,大口地啃下去。虽然咸菜可口,但是在学校,带来的馍馍早已经变冷发硬,吃着冰冷的馒头,就着咸菜疙瘩,其实那滋味真的不能算是美味,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吃咸菜时,突然像咬到小石头一样,硬生生地硌住了牙,霎时之间,我的牙疼了起来,那是我第一次牙疼,那年我才十六岁,花样年华,日子过得很清贫,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寡淡的味道。<br> 当然简陋的不仅是饮食,还有我们的宿舍,大通铺,是由十几块床板拼凑在一起,上下两层,每人窄窄的一道儿,刚好可以铺上单人褥子,我当时住在上层,有天晚上上厕所,迷迷糊糊地坐在床边,猛然间被窸窸窣窣声惊醒,黑暗中看到两只亮晶晶的小眼睛,我和它四目对视,我不动,它亦不动,我心里纳闷,好你个小老鼠,平时就没少偷我们的馍馍,看我不收拾你,于是弯下腰准备穿上鞋子,与它一决雌雄,谁料嗖的一声,它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真是可惜我们那些被咬过的馍馍了,扔掉太可惜,不扔又怕得传染病,传言吃了老鼠咬过的馍馍会得出血热,虽然我们忌惮疾病,但是出于对粮食的敬畏之情,我们也总会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将老鼠咬过的地方用刀子狠狠地切掉,一刀下去,切的仿佛不是馍馍,而是对不劳而获者的痛恨。<br> 那年秋天,淋雨连绵,持续了一周多,下雨没法回家,带的馍馍又不够,正一筹莫展的时候,父亲披着雨衣,骑着自行车,从十里外的家赶到学校,看着父亲高大的身影,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转,我一边装作擦雨水的样子,一边在嘴里嘟囔着,雨怎么这么大呢?父亲的爱总是沉默不语,却永远支持着我。打开袋子一看,是油锅盔,我仿佛看到了母亲为我烙制的画面。<br> 母亲系着粗布围裙,蓝白相间的扎染花朵争相怒放,母亲一会趴在锅台上,翻转着面饼,一会又坐在灶前烧火,烙饼时不能用硬柴火,因为火性太猛烈刚强,容易把饼烙糊。要用场里碾过麦秸秆,既柔软又光滑,这种柴草火性温和,小火慢烤,烙制出来的饼又脆又香。可是那天的锅盔有一种淡淡的烟熏味,阴雨连绵,麦秸秆有点潮湿,容易起烟,母亲被一团烟雾笼罩,却丝毫没有退缩,依旧趴在锅台上,坐在灶火前,为我烙制油锅盔。<br> 那时候,回家取馍成了我们不约而同的行为,馍馍既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干粮,又是我们回家的念想。带上一大兜馍馍,带着家人殷切的期望,怀揣着青春的梦想,踏上求学之路。<br> 学校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上课时,带着咖色眼镜的数学老师让我上台板演数学题,语文老师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优雅,带着我们品读美文,还有胖胖地脾气超好的英语老师,他们虽然工作在农村,但是兢兢业业,用广博的知识来教育我,用宽阔的视野让我开眼界,更用无微不至的关心温暖我清贫的日子。<br> 那时我们肆意挥洒着青春的汗水,放声读书,同学之间互相比较,看谁的声音响亮,以至于读到嗓子沙哑;遇到了难题,我和朋友们不断演算,反复练习,直到掌握知识点为止;考试时,昂首阔步走进考场,奋笔疾书,直到写满每一个格子才会心满意足。<br> 高考时,我们要去市里参加考试,那是我们少有的与城市接触的机会。虽然我们要严阵以待,奔赴战场,可是我们依然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一路上中巴车摇摇晃晃,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柴油味,我们欢呼雀跃,终于进城了,道路两旁是高大的槐树,密密匝匝 投下一片片阴凉,一间间商铺整齐地排列着,路上人来人往,急切地忙碌着,我看见大街上竖起了崭新的指路牌,上面写着朝阳大街四个字,可是大街上空旷冷清,只有一条广阔平坦的柏油路东西舒展着他的臂膀,等待着勤奋的百姓去施展拳脚,建设家园。终于到宾馆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出去见见大世面,可是带队老师说,为了大家的安全,请尽量不要出去。<br> 蜗居在渭北的小农村,虽然所处的地域并不偏僻,但是艰苦的年代,物质极度匮乏,我们无法想象大都市上海的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也没有去过首都北京,感受故宫的富丽堂皇,四合院的温馨舒适,更没有想到一个小渔村能够让全世界瞩目。一切都在飞速的变化着,可是这种变化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还是那么遥不可及。但是在令人煎熬的岁月,我们并不熬煎,因为我们坚信,只要勇敢地去拼去闯,去努力付出,终有一天,暗淡的岁月也会遍布星辰,光芒万丈。<br> 一晃20年,凭借着坚持的韧劲,我们终于将那段捉襟见肘的生活谱写成了一曲壮丽之歌。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孩子们再也不用背着馍馍上学了,再也不用睡在简陋的宿舍里,与老鼠相伴了。他们可以全身心去学习,在不断的操练中铸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在惊涛骇浪中做时代的弄潮儿,无惧无畏,矢志报国,用艰苦卓绝的精神去挺起民族的脊梁,其实,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有你、有我,让我们并肩作战,共创祖国美好的明天!<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