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杰特联队”部队加勒万河谷覆灭记

喀喇昆仑

<h1>  1900年,帝国主义为镇压义和团组成侵华联军,主要有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开始兵力有2000人,后来达到10万人。据历史资料记载,英国先后从自己的殖民地英属印度,派出1300人的英国部队,20000人的印度部队,和17000人的非作战人员,到中国去作战,其中就有印度部队杰特联队。八国联军攻占天津残暴镇压义和团起义,进而攻占北京烧杀抢掠,双手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中国人民为此蒙受了巨大的耻辱。</h1> <h3>八国联军指挥官</h3> <h1>  上世纪 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印度总理尼赫鲁趁我经济困难,推行前进政策,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在中印边界部署了大量的印度军队。在西段是印军114旅,该旅下属五个营,其中之一是杰特联队第五营。</h1><h1> 该营部署在我河尾滩、空喀山口防区正面,该营指设在波不浪(印度境内),其东面是査漠.克什米尔国民军部队,其西面是廓尔喀部队、库马盎部队,杰特联队被部署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心,担负侵占中国领土一线作战部队的任务。</h1> <h1>  杰特联队第五营隶属于印军第十五军第十九师一一四旅,一一四旅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缅甸作战3年,参加过印巴争夺克什米尔之战。1960年在改编克什米尔地方武装的基础上,重新组建后,开赴中印边境西段。</h1><h1> 战前,为了增强西段印军的战斗力,印度把杰特联队第五营编入114旅。入侵印军大部是适应高原气候的山区部队和体格健壮的尼泊尔籍士兵,而中国边防部队对高原气候的适应性较差。印度媒体叫嚣,一个印度士兵抵得上10个中国士兵。</h1> <h3>新疆军区康西瓦前线指挥部司令员何家产在观察敌情。</h3> <h1>加勒万河谷地形地貌图</h1> 加勒万河通道示意图 图中蓝色箭头为印军杰特联队翻越加南达坂,设立加印14号据点,切断我军天9哨卡后方通道示意图 入侵我新疆加勒万河谷的印军构筑工事,企图长期占领我国领土。 <h1>  印军蚕食我国领土,制造加勒万河谷事件。加勒万河谷是印度进入中国境内的一个通道,从中印边境溯加勒万河而上,翻过萨木崇岭,可长驱直入阿克赛钦的林济塘谷地,迂回到天文点侧后,直达甜水海。 印军多次入侵,由于冬季冰雪封山,都未成功。</h1><h1> 入夏后,杰特联队派了一个排绕道加南达坂,进入中国境内构筑工事,设立据点(14号),切断了该据点以西8公里,中国边防部队天9号哨所的唯一后方通道。企图围困、威逼该哨所。</h1><h1> 1962年7月5号,一股印军从南岸越过加勒万河,对河北岸进行正常巡逻的中国边防巡逻队进行挑衅,从三面紧逼到距我巡逻队100米的地方,我军自动后退,印军依然进逼,双方对峙,局势十分紧张危险。</h1> <h3>印军蚕食我边境西段领土示意图</h3> <h1>  面对印军的侵略蚕食我国领土的行为,为了和平解决领土争端,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印度侵的略真面目,我国政府采取了克制忍让的对策。</h1><h1> 周恩来总理指示新疆边防部队,我坚守在加勒万河地区的部队要坚守原地不动,如印军逃跑,不要管他;如果印军向我开火挑衅,我可以鸣枪,示意其停止前进,当印军再三挑衅后,我才可以进行自卫,并尽一切可能少杀伤,多捉俘虏;对印军增援部队,应先警告,可朝天鸣枪,印军如沿路逃跑,可不阻拦,让其回去。</h1><h1> 总参指示,对于被印军切断交通线的我方哨卡,则采取绕道地势险峻的地方进行后方供应。为了避免和印军发生武装冲突,被印军切断后路的我军“天9号”哨所,主动撤到印军“加印14号”据点以东。</h1><p><br></p> <h3>康西瓦指挥部副政委黎斌给部队做战前思想动员</h3> <h3>我军战士风餐露宿</h3> <h1> 加勒万河谷的反蚕食斗争是一场政治仗,它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我军边防部队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对印军的蚕食行动,采取针锋相对围堵的方法,印军设立一个据点,我军也设置一个甚至是多个哨卡,堵住顶住印军前进的道路。</h1><h1> 我军的哨卡都是临时设立的,处在海拔五六千米的冰峰雪岭,最低气温零下二三十度,很多帐篷和给养运不上来。部队官兵长期坚守在高寒缺氧,冰封雪冻的艰苦环境里。</h1><h1> 十团三营7连在加勒万河谷阻击敌人入侵蚕食的斗争中,二十四天露宿在5000多米的高山上,晚上冻了就起来爬山,十几天没吃过油盐蔬菜,只是冰水拌炒面;由于缺乏营养,指甲缝,牙缝常出血;燃料困难,要一点一点的去拣地皮草,烧一锅开水,由于草湿、缺氧,大家轮流用口吹,要四、五小时之久,嘴都吹起泡。</h1> <h3>印度飞机在我境内空投物资</h3> <h1>  但是,我军的克制忍让并没有使印度停止侵略行动,反而被认为是软弱可欺,中国军队不敢和印军对抗。印度更加相信自己的“前进政策”是正确的,印度军队对中国领土的蚕食行动更加猖狂,对中国边防部队的挑衅更加嚣张。</h1><h1> </h1> <h1> 10月3日,印军数人接近中国边防哨卡100米处进行隐蔽观察。后来,印军又把工事修到距我阵地50米处。10月4日,印军直升飞机1架,在距中国加勒万哨卡约100米处降落,在中国边防哨兵提出警告后才离去。9月以来,这样的事件就有16起。印军意图很明显,就是要通过步步紧逼的行动,把中国军队从中国领土上赶出去。</h1> <h1> 到1962年10月为止,印军在中印边境西段中国境内共设立了43个据点。在印军杰特联队的防区设卡4处,分别为“河印14号(亦称加印14号)”(边防部队按印军入侵时间,先后顺序为其据点编号,前面加防区名称。)“加印27号”“河印28号”和“空印15号”,深入河、空防区境内各据点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是“加印14号”,切断了我河防区配置在加勒万河谷口处的我军河5、6、16号3个哨卡的后方交通线。<br></h1> <h3>图中蓝色箭头所指是,印军杰特联队“加印14号”据点,部署在我军10团9连5、6、16号哨卡后面,切断了我哨卡交通线。</h3> <h3>1963年10月4日,毛主席在北京接见参加国庆观礼的步兵四师代表。</h3> <h1>  1962年9月,印军在我西线的蚕食行动受阻后,在中印边境东段悍然越过“麦克马洪线”,设立据点,打死打伤我边防人员。 面对印军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猖狂挑衅,我国政府终于忍无可忍。1962年10月,毛泽东主席指出,不打不行了,打就打嘛,印度整了我们三年嘛,从1958年开始,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有4个年头了,我们未还手。毛主席指示:“假如印军向我进攻则要狠狠地打他一下,除东线做准备外,西线也要配合行动,如他进攻,不仅要打退,还要打狠打痛。” 1962年10月6日,中央决定对印度军队进行自卫还击。</h1> <h3><font color="#010101">战士们群情激愤高呼保卫祖国</font></h3> <h3>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步兵四师代表。</h3> <h1>  周恩来总理向毛主席汇报了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西段的战略部署,周总理说,据守“加印14号”据点的杰特联队参加过八国联军,这个据点目前是对西线我军威胁最大的据点。毛主席听了,大手一挥:“扫了他”。毛主席指示:打红山头对敌人威胁大,因此坚决打敌6号14号(加印14号),同时坚决打退敌人增援,切断敌人退路和其他据点补给线,这一行动和打飞机同时行动。毛主席最后决定:“在中印边境西段‘’,决心拿下‘加印14号’和红山头’天印6号’。</h1> <h3>我边防部队进行自卫反击作战</h3> <h1> 一、西线自卫反击作战第一仗,攻打“加印14号”据点。</h1> <h3>前指首长在已打下的印军碉堡前合影,右起徐国贤、安志明、黎斌、何家产、李双盛。</h3> <h1>  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决定,由康指副司令员李双盛、作战处长刘耀忠、四师十团副团长刘三芳组成加勒万河谷作战指挥所(简称加指)。由四师十团第三营配属120迫击炮连无后坐力炮一个排,轻型喷火器一个排,团属工兵连两个排,负责攻打“加印14号”据点。</h1> <h1>  “加印14号”据点位于加勒万河谷底,是印军入侵中国西段边境的又一重点方向。该处山高坡陡,谷深沟窄,悬崖绝壁,河水湍急,交通极为不便。</h1> <h1>  1962年7月6日,印军廓尔喀联队30余人占领该处。把据点建在了距离我军10团三营哨卡100多米的地方。以直升机空运补给,并在此处构筑工事、地堡、营房,还建有直升机升降场,妄图长期占领。各地堡之间有交通壕联结,印军生活战斗均在地堡内,进入战斗较快,南北阵地之间可以火力相互支援。</h1> <h3>我军和印方代表在加勒万河谷举行阵前会谈,左二是十团三营教导员周秉章。</h3> <h1> 我步兵第十团三营教导员周秉章在与印军廓尔喀部队一名少校军官在加勒万河谷会晤中,针对印方提出要中国边防部队让路的要求,严肃指出,“这是中国领土,你们要撤走,我们让路,你们继续入侵,我们决不允许,”并指明印军向中国边防部队不断鸣枪,是严重的挑衅行为。</h1> <h1> 印军廓尔喀部队是由尼泊尔籍士兵组成,彪悍善战,是印军的雇佣兵。我军在加勒万河谷和印军对峙中,利用印军在阵前活动之机开展喊话宣传活动,宣传中尼友好,和我国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方针,对印军尼泊尔籍士兵起到了削弱斗志的作用。印军军官承认说,你们的态度友好、克制,这事要在其他国家边境,早就打起来了。印军高层对对我军发起的政治攻势十分不安,在一些地区撤换了尼泊尔籍士兵。10月初印军用直升机换防,撤走了“加印14”号据点的廓尔喀部队,改由第一一四旅杰特联队第五营第一连60人防守。</h1> <h3>渴了吃块冰,饿了吃块干粮。</h3> <h1>  与印军杰特联队第五营在“加印14号据点”对峙的是我军步兵四师10团三营。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八路军三五八旅,这支由王震将军率领的从湘赣苏区发展起来的老红军部队,身经百战,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营连干部大多参加过战斗。他们和这个“邻居”的工事相距只有100米,武装共处了三个月之久,对印军据点情况了如指掌。由于印军切断了我军哨卡的后方运输线,给养供应受到影响,战士们啃着冻馕,忍饥挨饿,坚守阵地。看着这支当年参加八国联军给中国人民带来耻辱的印军部队,在中国领土上肆无忌惮的进行挑衅,战士们恨得牙齿咬得格格响,手心里攥出了汗,早已憋足了劲,做好了战斗准备,恨不得马上把敌人消灭掉。</h1><p><br></p> <h5>我军转移炮兵阵地</h5> <h3>我军消灭印军“加印14号”“加印27号”据点示意图</h3> <h1>  10月20日7时30分,大地笼罩在一片夜色之中,10团三营利用夜暗进入阵地。8时25分各种火炮开始急袭,四师炮团120迫击炮抵近到距敌600米处,第一发炮弹即命中目标。9分钟后部队开始冲击,七连二排冲击受阻,我军战士以手榴弹歼灭了地堡内的印军。三排从左翼猛打猛冲,一举突破前沿,以抵近射击消灭了堑壕内的印军。由北侧进攻的九连一排,隐蔽地迂回至印军侧后,以手榴弹歼灭了印军。此时第七、第九连协力以轻重机枪、火箭筒、喷火器攻击印军连部,帐篷起火。七连火箭筒手马兴华在射击中面部烧伤,棉衣着火,仍穿着单衣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继续战斗。印军向直升飞机场逃窜,九连三排和工兵排奋力拦截,全歼印军。八连三排长梁朝申在发起攻击后负重伤,坚持指挥,用火力压制印军火力点,命火力点绕至地堡侧后攻击,印军惊慌失措,举手投降。此战只打了30分钟,印军无一漏网,其中毙敌28人,俘敌32人。我方伤10人,牺牲一人。三营被记集体三等功。指战员高兴地说,杰特联队战斗力也不行。</h1> <h5>1962年,四师部队参加中印自卫反击作战,图为印军在我军指战员面前投降</h5> <h1>我军缴获的英国卡车</h1> <h1> 二、收复“加印27号”据点。三营的指战员消灭了“加印14号”据点的敌人,还没有来得及打扫战场和休息,中午两点总参来电指示,应尽快消灭“加印27号”据点,防止敌人从境外增援。</h1><h1> 三营接到加勒万河谷指挥部的命令以后,立即整装出发,兵分两路,营主力乘车北上消灭西大沟的敌人,八连和工兵连南下奔袭“加印27号”据点。</h1><h1> “加印27号”据点位于加南达坂中国一侧,离边界不足1公里,是“加印14号”据点的补给联络点,又是入侵加勒万河谷的必经之地,该据点有杰特联队第五营的一个排防守,收复该据点就堵住了整个加勒万河谷印军入侵之路。</h1> 图中蓝色箭头所指,印军“加印27号”据点 <h1>  八连和工兵连在攻打印军“加印14号”据点时,由于提前进入进攻阵地,轻装上阵,穿着单薄,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30的官兵手脚被冻伤。但他们忍着冻伤的疼痛,克服高寒缺氧,踏着没膝的积雪,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进,几公里的路,却走了整整一晚上,21日佛晓才到达印军“加印27号”据点附近。他们绕道敌人侧后,切断了印军的退路,包围了敌人据点。21日下午3点开始总攻,全歼该点印军。击毙印军9人,俘敌10人。我军轻伤4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h1> <h3>缴获的刚从美国运来的106毫米无后坐力炮</h3> <h1>  三、收复西大沟。四师10团三营主力于20日下午乘车北上,到达西大沟时天已黄昏,指挥员立即勘察地形,侦察地形。西大沟沟深谷窄,两侧山高坡陡,印军沿河谷一线展开,边防部队只能从前到后逐个攻击,无法迂回侧后断其退路,只能正面平推猛打猛冲。结果,印军在我军攻击下,烧毁帐篷物资向境外狂逃,最后全部逃脱,我军收复西大沟。</h1> <h1>  四、拔掉“河印28号”据点。11月23日午后,10团三营派一个加强连奉命拔掉“河印28号”据点。赶到指定地点时,该据点已被温泉哨卡派出分队占领,歼印军5人,其余逃出边界。至此,杰特联队第五营在加勒万河谷的3个据点被扫除,我军收复全部被占领土。</h1> <h1>  五、激战绝拉沟,围歼“空印15号”据点,绝拉沟位于班公湖以北60余公里处,沟宽200至300米,两侧为5000余米的高山,地势险要。</h1> 消灭印军“空印15号”据点示意图 <h1>  1962年6月28日,印军杰特联队第五营一连一个排,翻越塔拉昌山口进入绝拉沟,在距我军空6号哨卡约2公里的一个小山包上,建立了据点,中方编号为“空印15号”,其阵地筑有9个散兵坑,半断面堑壕30多米,半地下室宿舍4间,宿舍北侧有用沙袋砌成的掩体与用石块砌成的棱坎相连接,形成环形防御。</h1> <h1>  四师炮团二营二连刚打完“空印16号”和“空印29号”据点,接到命令,顾不上休息,连续作战,和步二团六连守卡分队51人开始行动。在通过印军据点左侧时,遭敌火力拦阻,此时大雪纷飞,视线不良,六连乘机快速前进,到达印军后方,切断印军退路。正面进攻的四师炮团二连发起冲击,战士王向理首先冲入敌军阵地,消灭了堑壕内的顽抗印军,掩护战友冲锋,光荣牺牲。战后追记二等功。这时迂回到六连从侧后冲入敌军阵地的藏族战士马万德,击毙依托阵地进行顽抗的两名印军。又捡起印军武器击毙印军两名,掩护突击排战斗。马万德为夺取战斗胜利起了很大作用,战后被记二等功。六连一排被记集体三等功。此战,击毙印军14人俘13人。</h1> <h3>1963年10月,总参谋长罗瑞卿视察步兵四师部队。</h3> 1964年4月4日,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王恩茂接见参加加勒万河谷战斗的四师十团八连代表。 <h1>我军作战部队英雄谱</h1> <h1>  马万德,新疆步兵第二团翻译,藏族,1962年10月22日,反击绝拉沟据点战斗中,冒着印军机枪火力冲至前沿阵地,消灭了印军机枪手,后又歼灭一个帐篷里的印军,负伤不下火线,坚持战斗,战后康前指批准记二等功。</h1> <h1> 王向理,四师炮团二营第三连战士,在收复印军西里扎普据点战斗中,王向理首先冲了上去,爬上印军地堡顶部,从烟筒投进三颗手榴弹,炸毁地堡,打开了突破口。在反击印军绝拉沟据点的作战中,王向理首先冲入敌军阵地,消灭了堑壕内的顽抗印军,掩护战友冲锋,光荣牺牲。战后被四师党委追记二等功。</h1> <h1> 巢六泉,湖南人,1960年入伍,第十团第三营第八连火箭筒战士,共产党员,反击作战中向印军9号地堡攻击时,一颗子弹打中他背的装具,他担心自己背的火箭弹爆炸,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得牺牲,因此,英勇地冲上去,连续发射火箭筒,既压制了印军火力,又保证了安全,配合了步兵歼灭了敌人。在攻击“加印27号”据点的战斗中,他发射火箭弹摧毁了印军指挥部,并协同步兵消灭印军中校1人,士兵3人。战后荣立二等功。</h1> <h1>  张生清,1945年出生,1959年入伍,第十团第九连班长,共青团员,1962年10月20日,加勒万战斗打响后,他带领全班战友冲到印军工事30米处,用手榴弹炸伤印军2人,把红旗插到工事顶上,接着又带领全班战士攻打4号工事,他连续投8颗手榴弹,炸毁了工事,消灭印军4人,战后师党委批准荣记二等功。</h1> <h1>  周兆瑞,河南焦作市人,1961年入伍,第十团第八连火箭筒班战士,共青团员,在拔除印军27号据点的战斗中,身背3发火箭弹及装具,冲在前头,和副班长互相掩护发射,不幸中弹牺牲。战后,师党委追记二等功</h1> <h1>  孔令安,河南济源县人,1941年出生,1961年入伍,第十团第八连战士,中共党员,1962年10月20日,在加勒万河谷作战中,在担任切断印军道路的任务中,印军几次欲逃,都被阻住,战斗中,他5处负伤,不下火线,4次拒绝包扎,顽强坚持战斗,战后,师党委批准记二等功。</h1> <h1><font color="#010101">  杨文浩,四川乐至县人,1960年入伍,第十团工兵连战士,在加勒万战斗中,英勇顽强,冒着敌人的炮火,炸毁印军碉堡,为步兵冲击扫清了障碍,在拔除“阿印16号”据点战斗中,猛打猛冲,不幸中弹牺牲,战后,师党委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追记二等功。</font></h1> <h1>  王茂辉,湖南长沙县人,1942年出生,1960年入伍,第十团第八连战士,共青团员,在收复“加印14、27号”据点的战斗中,英勇顽强,他灵活机动的带领一个战斗小组,绕道印军后方,将其消灭。在转移阵地搜索前进中,又击毙印军2人。战后,师党委批准记二等功。</h1> <div><br></div><h1> 石双秀,第十团第三营炮兵连排长,在加勒万河作战中,他首发命中目标,摧毁了印军指挥帐篷,对我军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受到前指首长的表彰,战后师党委批准记二等功。</h1> <h1>  武宗录,1959年入伍,第十团第八连火箭筒班副班长,在加勒万河战斗中,他冲击在前面,首先将印6号碉堡炸毁。在加印27号据点战斗中,他又冲了上去,将碉堡炸毁,在纵深战斗中,先后摧毁印军三个目标,为夺取阵地起了重要作用。战后,师党委批准记二等功。</h1> <h1> 刘成德,1959年入伍,第十团第八连班长,共青团员,在加勒万战斗中,突破第一道防线后,他不顾手腕负伤,继续战斗。在进攻印军27号据点战斗中,带领全班涉冰河,爬上5900米雪山,战斗发起后,带领全班冲在最前面。战后,师党委批准立二等功。</h1> <h1> 胡国雄,湖南长沙县人,1941年出生,1960年入伍,第十团第九连火箭筒班班长,共青团员,加勒万河战斗中,奋不顾身冲锋在前,消灭印军炸毁碉堡。在拔除班公洛8号据点战斗中,他冲到印军碉堡门口,用火箭筒消灭1名印军,并与步兵消灭了据点的印军。战后,师党委批准记二等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