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江城武汉 品地理盛宴—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综合学术年会

浅水鱼₍•͈˽•͈₎

<h3> 2019年12月14号,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地理组一行两人抵达江城武汉,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综合学术年会。本次大会围绕“解析新教材、探究新方法、融合新技术、推进高师教师教育改革、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题,开展了集专题论坛讨论、课程资源展示、大会示范课观摩、会议论文交流等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32个省市,一千两百余人参会。</h3> <h3>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也是华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还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在这里,专家学者、高校教师、研究生、研究人员、各省(市、区)教研员、教师等众多“地理人”齐聚一堂,为我们提升专业素养、推进课堂变革、树立研究意识提供了优质的学习契机。</h3> <h3>  12月15日上午8:30,在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敖荣军教授的主持下,大会拉开帷幕。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双阶教授、前学会理事长俞立中教授、现任理事长段玉山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h3><h3><br></h3> <h3>大会主报告一:</h3><h3> 南非皇家科学学院院士Michael Meadows教授作了题为《地理教育:为了可持续》的主题报告,他以众多案例表述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气候危机与环境危机,介绍了地理学科对全球环境问题所做出的贡献,强调了在地理教学中提升青少年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倡议“思考要虑及全球、行动从当地开始”。</h3><h3> 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此前开展的“物宜类聚——我们在行动”为主题的垃圾分类活动与Michael Meadows教授发出的倡议高度契合,将当地行动与全球的挑战联系起来。</h3> <h3>大会主报告二:</h3><h3> 欧亚科学院士、长江学者、教指委副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刘耀林教授作了题为《地理大数据:应用与思考》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将对地观测数据与社交网络媒体数据有效整合,可以加深我们对人地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为今后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理论指导。</h3> <h3>大会主报告三:</h3><h3> 湖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罗静教授作了题为《湖北省地理国情特征解析》的主题报告。他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介绍了灵秀湖北,加深了我们对湖北的了解和认识。</h3> <h3>  15日下午,学术论坛与专题报告分六个分论坛举行。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参会地理教师分别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与资源开发、中学地理教学理论与方法探究、地理核心素养与研学旅行等分会场参与了二十余场报告。</h3><h3> 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韦志榕老师带来的《改造我们的教学——一点感想》引发了我们对教学的思考:</h3><h3> 1.如何在地理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h3><h3> 2.如何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地理教学目标?</h3><h3> 专家老师给予专业引领,即从“情境—问题—任务—生成”的逻辑思路入手。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任务的分析,起点的确定,目标的表达,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h3> <h3>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龙泉老师的《清末民国地理教科书的收藏与研究》,务实严谨的研究态度,独特新颖的研究方向,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启发了新的思路。</h3> <h3>  各分会场高手云集,异彩纷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场学术盛宴。</h3> <h3>  16日上午,前往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中学参与示范课观摩研讨活动。学校整洁的环境,温馨的氛围以及富有创意的布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3>  湖北十堰市郧阳中学徐琴老师执教《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作用与地貌》现场课</h3><h3> 本堂课通过“一粒沙子的旅行”为主线贯穿始终,从学生预习初步体验入手,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案上与沙子旅行相关的四个问题;之后深入探究沙子所经不同区域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地貌类型及地貌特点;最后通过欣赏沿途不同区域的景观培养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心怀敬畏之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h3> <h3>  湖北省宜昌市一中冯玲教师执教《常见的地貌类型》现场课</h3><h3> 本堂课通过“学一学”、“想一想”、“认一认”、“议一议”、“写一写”等课堂活动将教学环节串联。设计情境“欢迎来到长江号游轮”,以宜昌—武汉—上海为参观路线,观察沿途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的形态,分析其特点、成因以及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流畅,注重人地协调观的体现,落实地理核心素养。</h3> <h3> 随后,福建师范大学袁书琪教授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张卫青教授等人对大会示范课进行点评:</h3><h3> 1.教师在备课前应明确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设计教学,而非教材。</h3><h3> 2.教学不能去教材化,应合理应用教材、深入研究教材,一线教师可以以一套教材为主,兼顾参考其他版本教材。</h3><h3> 3.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形象化,尝试以图片、视频、模型等多种形式表达。</h3><h3> 4.“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同类知识学习方法的归纳和总结。</h3><h3> 5.教学中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努力突破“综合思维”落地难的问题。</h3> <h3>  16日下午,会议论文交流同时在六个分会场如火如荼的展开, 共七十余篇会议论文做了精彩汇报。其中,我们看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基于实际教学问题深入的思考,扎实的研究。为我们选择研究课题、借鉴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路径提供了很大的帮助。</h3> <h3>  来自云南的倪李老师分享的《“问诊式”教学在高三复习课中的实践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改变了我们对传统复习课的刻板认识,“问诊式”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在课前了解并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和困惑,分析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易错点,并根据问题进行整理、分析,设计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再根据设计开展和实施教学,使问题更有针对性。</h3> <h3>  上游教师感悟:</h3><h3> 1.我们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尝试以研究的思路解决问题,注重点滴工作的积累。</h3><h3> 2.备课前,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备课时,结合课标要求设计教学;上课后,以课标为评价标准认真反思。</h3><h3> 3.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的核心。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地理事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应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把握好这一点。</h3><h3> 4.无论是会议中提及的“问诊式”教学,还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思维可视化均与上游学校提出的聚焦诊断、结构化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教学中不断加强上游教学理念的落实。</h3><h3> 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要广泛使用并学会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打造高效课堂。</h3><h3> 6.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带回的不仅是收获,还有更多的探寻、实践,我们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地理教学更加得心应手,让地理学习成为美好的体验。</h3> <h3>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且教且研。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综合学术年会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术盛宴,也将鞭策着所有的教育人在教育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h3><h3>文字、图片:于骥,田朝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