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近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无极

<h3>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有一方汉白玉墓碑,上面镌刻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几个大字。斯诺幼年时曾当过佃工,铁路上添机器油的工人和印刷学徒。后来进密苏里大学念书。最后又进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后进入新闻界工作,为报刊撰稿。因为对中国和日本特别感兴趣,所以不久他就来到了东方。</h3> <h3>  在一九三O年以后的八年中间,斯诺在中国、蒙古、日本、朝鲜、印度、缅甸等地,做长时间的游历。“九.一八"事变后,斯诺回到中国,探访日本侵略中国的情况。一九三二年的淞沪抗战,一九三三年的热河抗战,斯诺写了许多通讯给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后来又写了一本《远东前线》,这本书被称为关于远东问题的一本标准英文著作,成为中国问题研究专家。</h3> <h3>  《红星照耀中国》是斯诺一九三六年实地观察西北苏区所做的一个综合报告。是一部经典的纪实作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一经出版,风行各国。</h3> <h3>  斯诺在序言中写道:“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做的长篇谈话,用春水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做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变得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在这里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中国共产党员同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做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这样就是了。”</h3> <h3>  看了斯诺写的序言,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斯诺怀揣着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的种种好奇和疑问,踏上了红色苏区,只为寻求真相。他用旁观者冷静、客观又带着些幽默的笔触,带我们走进了那段红色岁月。没有空泛的理论和枯燥的政治术语,也不同于目的性明确的宣传稿件,在他笔下,一个个生活、战斗的场景扑面而来。斯诺采用采访、叙述、日记等多种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乐观、自由、平等、和谐的“红色之邦"。</h3> <h3>  通过斯诺的笔墨,我们得以窥见红色中国产生、发展、壮大的原因,了解到那片红色区域上的生活和战斗。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生活让我们犹如踏上了那片土地,呼吸着那纯净的山风。在微风中我们仿佛可以嗅到理想,嗅到那些即便历经绝境也没有动摇的信念,那些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高贵纯净的心灵。 </h3> <h3>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需要我们去了解,更需要我们去把握它发展的客观规律。让我们跟随斯诺的脚步,走进那段风云起伏的历史,感受那充满激情的岁月。相信这趟“红色旅程"下来,你一定会有所收获。</h3> <h3>  用斯诺的话做为结束语:“谨向英勇的中国致敬,并祝最后胜利!”。向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先辈们致敬,您们的精神是我们保贵的财富。</h3> <h3>[后记]:今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一百二十六周年,我与主席同生日,敬仰他和他的同事们所从事的伟大事业。谨以此文做为纪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