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美篇加精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冕宁县巨龙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在巨龙区复兴公社边上的一个小山坡上,这个地方叫赵家山嘴,毗邻中心大队山嘴小队,背后是赵家山,坡下面是奔流不息的安宁河(后来才开凿了渠道红旗堰)。学校高低不平,上面一大片平地上,最初只有两墩房子,每墩房子有三个教室,中间插有两间教师宿舍,而且是前面背面开门的那种,学校总共就有六间教室,八个单间宿舍。1959年建校以来,厨房、厕所都是用的邻近老乡家的,没有围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从1964、1965年,由卢世武校长操劳开始扩建,增加到有两排四墩房子,教室、办公室、教师宿舍(所有房子都是平房),有了围墙、篮球场、学生宿舍(1966年办了蚕桑班、畜牧班,招了好多外地学生入住在里面)、学校大门。厕所在右边的斜坡下面,左边坡下面有大礼堂,那时候巨龙区甚至冕宁县的一些活动和演出都在大礼堂里面举行。旁边一墩房子是伙食团、厨房、保管室,厨房背后是水井,汲水有井钩和辘轳。我们全家人的饮用水都是到下面的水井里去挑来用,我去挑,我父母也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最里面的两墩房子中间,有一个由土、石头、石灰砌成的乒乓球台,也是洗衣台。我们在洗衣台上先把浸泡过的衣服摊开,把肥皂抹在衣服上面,再用刷子(猪毛刷或者棕毛刷)刷洗衣服,揉搓以后拧干,然后就把衣服放在花瓷盆里或者铁桶里,拿到学校伙食团旁边的小门外的小水沟里,或者拿到大门外坡下面的红旗堰里面清洗。那时候我们都穿母亲纳的千层底布鞋,胶鞋很少。洗鞋子是鞋面鞋帮用刷子刷,鞋里就用玉米芯(包谷壶壶)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过篮球场,在大门内是学生宿舍,出了大门下了坡转个弯,旁边有一个铁工厂,学校搞修建的时候,老师学生们还住过铁工厂的一个长方形四合院。有一段时间,开凿红旗渠的农民、工人们也在这里住。从这里过红旗堰的铁板桥,走在桥上就会发出铿哩哐啷的声音,过了桥就是一条比较宽的道路,这条路就是现在的冕先公路。路的左边是红旗堰,右边是安宁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往前走不远,就到了红旗堰的闸门,再次走过红旗堰的石桥,旁边有一个染房,进去就看到有几口大染锅,还有晾染布的高大架子。染的颜色是蓝色和黑色两种。最奇特的是那个“石衮布”,石头的形状象山字不要中间那一竖,上面开口处比下面要大一些,染房师傅叉开双腿踩在石头开口处的两边,双手紧握墙壁上方的竹竿以保安全,身体和石头一起左右有规律地摆动,石头就碾压下面被染过的一筒晾干了的布,那筒布在石头下面滚动,据说经过了这道工序,染布的色泽就会更加地明亮美观。这道工序好象杂技团表演的“晃板”。我还看见过老乡用白布做好了围裙,用线缀在围裙上,缀得有一定的规律,然后放在大染锅里煮一段时间,捞起来在冷水里面清洗,晾干后,把缀的线拆了,就成了黑布上面有白色图案的漂亮围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继续往前走过下街子,往右走是安宁河大桥,往左就是巨龙街了。街口有卖“油糕儿”的,两分钱一个,味道香香甜甜的很好吃,我经常去买来吃。还有“摊糕”、“窝丝儿”(麦芽糖做的一丝一丝卷起来的沾了黄豆粉的小圆饼)、“手摊儿”(凉粉切成手掌大小的方块,上面放了调料),这些都是难忘的美味。当然还有后山梨、芝麻梨(要放到里面发黑才香才好吃)、或者把两种梨放在泡菜坛子里面泡上一两天后,再捞出来吃,那个味道是酸中有甜,可以当下饭菜,真是美味可口。红心桃、黄嫣桃、黑枣儿、拐枣儿。野生的刺梨儿(我们约起小伙伴,背着背篼,到山脚边摘回家来吃,蘸上海椒面、花椒面、盐巴,大家吃得是津津有味的,也可以当下饭菜)、坡儿、雅苺儿(当时有儿歌:雅苺儿雅苺儿,两头出气气儿)、地瓜(陆月陆地瓜熟)、绵苟苕(当地老乡的叫法,就是山药)、苦株果果儿(小板栗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巨龙有一条山河沟横穿街道,流在巨龙大桥的上方与安宁河汇合,所以巨龙街就有一座山河沟小桥(和巨龙大桥一样,以前是木桥,后来改造成了石桥),过了桥走一段往左拐就是横街子(当地人称环该子),通向巨龙区委、巨龙诊所、复兴小学,一直走经过峨风小队、花果大队,继续往上走就到了巨龙最远的“正沟”山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顺着街走就是供销社、旅社饭馆、邮电所、农行储蓄所、税务所、复兴公社(里面有公社广播站)。从上街子的一条小路走进去,就到了中心大队的晒场坝,这是一个很大的坝子,是开大会和放电影的地方。那些年经常放的电影是《南征北战》,人们戏称“难得得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9年8月底的一天,我父亲告诉我学校要复课,我又可以读书了。那年不用考试,只需要在单位开一个出生日期、年龄的证明,就在老师那里报名上学了。那时候被称为“复课闹革命”。我们1972届的同学很特殊,是由四个年级(小学1966级、67级、68级、69级)、六个年龄段(1952年、53年、54年、55年、56年、57年出生的)同学组成,所以就出现了两姐弟、两兄妹在一个年级读书的,只是不在一个排。学习时间是两年半,在1972年的元月就毕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9月13号我们开学了。学校解放军编制,一个班就是一个排,班主任叫排长,学生班长叫副排长,我们是一连二排。安排座位时,由班主任(排长)周达安老师和学校的军代表监督(当时学校有解放军宣传队进驻,简称军宣队),必须是一个女生一个男生同桌,当然课桌中间的那条“三八线”是有的。功课有:语文、数学、政治、图画、珠算、音乐、体育、工业基础(课本里面的内容就是物理知识)、农业基础。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有:李光裕、龙必萱、李树良、李香福、王文辉、谢成忠、熊兆槐、王汝蒸。因为我们每天是吃两顿饭,所以学校的作息时间是:上午9点半钟上课,上六节课,下午3点半钟放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熊兆槐老师教我们的体育课,我打篮球就是在那时候开始学的,后来一打就是几十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有趣的是:我们曾经看到过“红卫兵大串联”时的一个宣传队,在我们学校的大礼堂演出,有一个女孩子表演了笛子独奏《翻身农奴把歌唱》,哇!她的笛声和形象就成了我们的偶像,我们全排的同学都去巨龙供销社买了5角钱一支的笛子来学习吹奏,我买了一支G调的竹笛。没有老师教我们,都是自学,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经验。一下课,教室里就笛声一片,那声音就象鸡叫鹅叫似的,简直就是一曲美妙的交响曲。最先会吹奏的乐曲当然是《东方红》了,后来也吹奏《大海航行靠舵手》、《翻身农奴把歌唱》、《北风吹》、革命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里面的选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也唱歌跳舞,在学校的大礼堂的舞台上表演节目。夏天,我们几个女同学也约起去安宁河旁边的浅水沟里洗冷水澡(游泳)。我们不敢去安宁河里游泳,安宁河水流湍急,有一个地方名曰“棺材凼”,经常有人在那里遇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也到同学家里去摘果子吃,桃子、李子、樱桃,胡豆、豌豆摘下来剥了壳,就放在嘴里吃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因为上学时间晚,我和黄世平、还有几位同学就约起上山去背柴,把柴背回家后再去上学。在1966年我和黄世平就开始背柴了,有了三年的背柴历史,我们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了。那时候我可以背到重量50斤的柴了。把柴背回家后,洗干净了换好衣服,再去吃点东西,就去上课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记得我们还去中心大队的生产队打“秧虫”,我们打着赤脚挽起裤脚,站在秧田里面,手拿一个撮箕,在秧苗的中部使劲地左右晃动,秧苗上的虫子就掉下来在撮箕里面了。学校放农忙假,我们就去生产队帮忙割麦子、提麦子(用两根一尺五长的箭竹棍夹住麦穗使劲往上提,麦穗就从麦杆上下来了),栽秧子,割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0年初,国家号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学校下面的铁工厂挖了一个“防空洞”,上面盖了树木、枝桠和泥巴,很多人都去参观了,我也进去了,走到里面黑漆漆的,感觉有些害怕,有人打燃了打火机发出微弱的光亮,照着人们才走出来。我们学校是在两排教室中间挖“防空壕”,分段给各排负责挖,我们排没有多长时间就完成了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在巨龙中学只读了初一,初二我就转学走了,就离开了我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巨龙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8年11月于北京 12月26日发表在《新大东河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今年八月被选编入此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