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腔有调有味,有情有韵有理——海南中学语文组2019年教学开放日教研活动

亘古冰川上的

<h3>  2019年12月13日,气温回暖,凉爽如秋,如此暖冬晴日,须得有一场盛典雅事方不辜负。</h3><h3><br></h3><h3> 是日上午,海南中学一年一度的教学开放日拉开了帷幕。海中本着“广泛交流、深入探讨、携手共进”的理念,以一种完全开放的诚意,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的900多名教育专家与教师同仁,共同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亦可谓海南教育界的雅集盛事。</h3> <h3>海中教学开放日语文分会场</h3> <h3>  语文学科组的教研活动在学校艺术中心展开。活动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师授课,教师说课,交流研讨。</h3> <h3>海中教学开放日语文组宣传海报</h3> <h3>  授课教师和课题分别是高一年级杨晓丹老师体现新课改新理念的《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高三年级陈帆老师的专题复习课《语言得体之法》、高二年级陈梅老师挑战旧教材体现新理念的《项脊轩志》的传情艺术,值得期待。<br></h3><h3><br></h3><h3> 语文组此次活动还有一个值得期待的特别举措,就是邀请了来自海南华侨中学、海口一中、琼山中学的语文骨干教师分别对三位老师的课进行课堂观察,并将在交流研讨环节展示观察结果,分享感受建议。 </h3> <h3>海中语文组组长陈星萍老师主持活动</h3> <h3>  8:20分,准备就绪。海中语文组长陈星萍老师简单介绍活动流程后,宣布活动正式开始。</h3> <h3>杨晓丹老师在授课</h3> <h3>  第一节是高一杨晓丹老师的《赤壁赋》《登泰山记》全文阅读。<br></h3><h3><br></h3><h3> 杨晓丹老师把景和情作为《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的议题 ,首先引导学生赏析景物描写,让学生感悟作者的语言艺术,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其次探究苏轼和姚鼐寓于山水的情怀的异同,体会景和情的关系。山水中寄托了苏轼和姚鼐复杂而深邃的情感和感悟,苏轼在矛盾中走向欢喜旷达,姚鼐在激荡中走向淡定自足。</h3><h3> 最后设计了一个具体的情境“选谁做你的导师”,让学生感悟苏轼和姚鼐面对不公正命运的不同思想与志向,获得生命的启迪。当我们被困在人生的围城里,该如何找寻出口?这个出口可以是随着命运之河流动,也可以是勇敢舍弃,另寻天地。</h3><h3> 整堂课如诗如画,既温润如玉,又激情动人。教师的语言诗意盎然,学生的回答充满智慧。老师引导学生,循循善诱,对文本思想情感的解读深入而专业。这堂群文阅读课,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眼光,新的精神。<br></h3> <h3>陈帆老师在授课</h3> <h3>  第二节是陈帆老师教授高三专题复习课《语言得体之法》。</h3><h3><br></h3><h3> 课堂伊始,陈老师运用冬日娜的采访引起学生兴趣,切入正题,通过典型高考题和模拟题,来体会语言表达得体题的得分技巧,在选材料上,都是选用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鲜活材料,体现“语文生活化”的特点,整堂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优雅美丽、亲切自然、循循善诱,课堂语言不蔓不枝,精准到位,使课堂满蕴着平实美的语文味。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能及时有效追问和引导,教给学生一种“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教师在驾驭课堂时很从容,教学环节落实流畅,环环相扣,衔接紧密,整个教学效果较好,是一堂有效又有趣的高三复习课。</h3><h3><br></h3> <h3>陈梅老师在授课</h3> <h3>  第三节是陈梅老师的《项脊轩志》的传情艺术——于细节中见鲜活。</h3><h3><br></h3><h3> 《项脊轩志》导入利用前课提要。《项》主要内容是"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归有光对于女性形象的书写,善用“细事”和“不要紧之语”。这节课品读《项脊轩志》中描写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部分,从那些看似不要紧的平淡琐事中体悟鲜活之味。基于本班学生学情,采用任务驱动与合作交流的课堂模式。</h3><h3><br></h3><h3> 文本研读从品味细节出发, 合作探究(任务驱动)问题设置:描写三人的文字中,让你印象深刻的细节有哪些?谈谈这些细节带给你的感受。</h3><h3></h3><h3><br></h3><h3> 小结归纳语段细节的鲜活之处:1.神形毕现的人物描写。2.真挚饱满的情感。3.克制留白带来的想象。4.疏淡语言展现的生活趣味。</h3><h3> </h3><h3> 拓展:寒花葬志(5分钟合作交流)1. 研读细节,概括人物形象特点。2.《寒花葬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h3><h3><br></h3><h3> 课堂亮点:全班同学阅读热情高涨,有19人次发言。老师引导有序,有层次。同学在老师引导下能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及作者情感,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切实体会到细节中的鲜活之味。并辅以拓展阅读,让学生能力得到实实在在提升。</h3><h3><br></h3><h3> 最可惊喜的是,虽然很多老师认为非有足够经历无法理解《项脊轩志》,但课堂上仍有两位学生表现出了非常杰出的深度思维能力:一位女生根据项脊轩志两个时间段成文的细节,解释归有光抒情由“泣”“号”到最后只写一棵“树”的变化是因为年龄和经历的改变,就像辛弃疾《丑奴儿》里从“强说愁”到“天凉好个秋”的变化,就是因为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他的情感由外露转为了内敛;一位男生认为,“树”是妻子手栽,家是妻子打理,见出妻子的贤惠,“项脊轩”由和谐到崩坏,是因为妻子已死而心死,见“树”如见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到最后归有光的“悲”浓厚到只能用留白来表达,而无法用言语表述。这便是可圈可点的漂亮生成,这就是有腔有调的理趣语言!</h3> <h3>诗意、自然、自信地展示自我</h3> <h3>海南中学校长马向阳先生亲临现场</h3> <h3>  海南中学校长马向阳先生也亲临现场听课,并与兄弟学校老师亲切交流。在大课间休息时间,马校长向来自兄弟学校的老师们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并表示海中还有着更多丰富的资源,愿意同大家共享,再一次表示了海中的开放态度与分享诚意,展示海中的高度和格局。</h3> <h3>认真听课</h3> <h3>亲切交流</h3> <h3>三位老师陈述自己的教学设想</h3> <h3>  三节课结束后马上进入第二个环节,三位授课教师分别简述她们的教学设想。评价一节课的得失,光凭对四十分钟的课堂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孤立的,它与教师的整体教学延续性,学校、教研组的情况密切相关。一节课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根植于这个班学生的种种状况。而这些往往都是评课者不太了解的甚至是一无所知的,而授课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调控,以及教学效果的达成,恰又与这些情况息息相关。因此,要有理、有据、有诚意地评价一节课,还必须认真聆听上课老师自己的设想和感受,这也是学习的态度,以及对授课老师的敬意。</h3> <h3>  第三个环节是交流研讨。这个环节又分为两个小环节,先由三位观察员老师据课堂观察结果和数据分析、分享看法;最后进入自由评课环节。</h3> <h3>观察员 海南侨中孙彩霞老师评课</h3> <h3>  海南侨中孙彩霞老师观察的是杨晓丹老师的《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观察维度“学生学习”。观察结果如下:</h3><h3><br></h3><h3> 整体来讲。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在课前进行了深度预学,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和兴致积极汇学于课堂,虽然单独展示自己思想的同学只是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主动思考并探究,整个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h3><h3><br></h3><h3> 具体从语言味、文学味和文化味看: 1.语言味——无论是在用词语对“赤壁水月图”和“泰山日出图”的特点进行文本赏析,还是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志向,或者是在结合自身心志进行导师选择的分析中,学生在整合自己思维的同时,都能用精准且优美的语言来表达,有自己对文本的原生理解,也有经过课堂的互联和聚焦之后新思维的呈现,都能看出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对语感、语理和语境的把握。比如第二个学生在赏析“赤壁水月图”时,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中的“茫然”,虽然课下注释是“旷远”,但是也包括茫然的心绪,所以也感觉到了悲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则让人有一种“慕名而来的圣洁”之感。</h3><h3> 2.文学味——《赤壁赋》和《登泰山记》都是我们古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两篇文章对景、情、志的融合独具特色。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能自主联系社会背景和诗人经历,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解读作品,使每一个环节的分析都有理有据。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本的多向度对话在课堂上充分展开,由赏景到品情,然后自然生发到明志,最后回归现实,结合自身谈感悟。学生的直觉和灵感、联想和想象,个人体验与感悟,对文本的欣赏与评价,或者是批判与发展、表现与创新等等,都是在推理与实证的前提下依托相应的表达技巧进行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课堂上的交流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h3><h3> 3.文化味——我们的语文素养提出要进行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但是本节课,学生的表现明显体现出了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参与,积累并继承下来很自然的呈现与课堂。比如有一个男同学,在概括赤壁水月图的特点时提到了一个词——温和,并且解释说因为作者看到赤壁的水与月,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与内心的宁静。虽然展开的不够,但是,这份历史沧桑感,不正是从赤壁、从水与月这些带着厚重的故事见证了历史的特殊意象中产生的吗,学生的感受不也是来自于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吗。还有一位同学,在赏析泰山日出图时,提到太阳出现时让人豁然开朗,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分析,说作者眼前先是云雾飘渺,一片迷蒙,……太阳出来时,作者笔下的描绘给人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让人看到了一种中国红的色彩,很容易让读者内心波澜起伏。这里,这个学生用的“中国红”来描述作者笔下日出带来的震撼,肯定也来自于学生课前课后自己对传统美学的关注与借鉴等。 <br></h3><h3> 通过观察,孙老师认为这节课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明显的展现与提升。同时,基于课堂观察发现,孙老师进一步了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她提出在学生深度预学的基础上来进行比较鉴赏,如果直接从学生疑惑之处切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不断提问——质疑——解惑,更深层次的聚焦课堂的思维,来让学生的原初认知经历修复性、完善性的过程,课堂思维的深度是会不会更高效? &nbsp;<br></h3> <h3>观察员 琼山中学刘成老师评课</h3> <h3>  琼山中学刘成老师观察的是陈帆老师的课,观察维度“教师教学”,观察点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h3><h3><br></h3><h3>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有诸多观察指标,刘老师选择其中三项,观察结果如下:</h3><h3><br></h3><h3> 指标一、问题串的逻辑结构对知识体系建构的影响。1.陈老师采用情境导入,通过冬日娜的采访实录让学生了解不得体的语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如教师所言说得漂亮、听得舒服、达到表达效果,同时也给学生一个暗示:每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的,有一些共同的属性。这就是语文里常贯彻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果俄罗斯套娃,要摸到最里层的“字词”,得从外面最大的语境开始。2.这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对两次月考语言得体问题的梳理选择知识点。3.语料的三个知识点——辨明谦敬、辨明对象、辨明文体体现了由浅入深的梯度;最后使用路遥的选材,解决用词、格式不当的问题是属于综合性训练,也体现了能力训练的升格;4.在辨明文体训练部分,选材大多与校园有关,为后边全国一卷高考题(同为校园题材)的作答做了铺垫。所以,整个问题串体现出由浅到深、由单一到综合、由整体(语境)到部分(词句)的逻辑关系,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搭好了台阶。</h3><h3><br></h3><h3> 指标二、问题难度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系。第一道练习涉及的是传统称谓的使用,题型是选择题,老师说:“有答案了就直接说出来”,学生快速应答,体现了这是一道开胃菜,学生很受用。接下来日常生活片段的问答题学生就有障碍了,这时教师的指导便有了意义。直至最后应用文的应答,学生仍需相互补充之后才有完整答案,这些都反映了问题的难度适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有所得。</h3><h3><br></h3><h3> 指标三、提问时机与教学进程、思维发展的关系。在学生赞同“张靓颖的应答”是得体的,教师应答:“谦虚使人进步,有没有同学与之看法不一致?”另一位同学答:“不能这样说,这样不太重视这个节目。”老师接着追问“该怎么说?”生答:“发挥不够优秀,请大家……”(回答仍不够贴切)教师进一步指导,公开场合作为一个歌手,说自己不好好练习表达的是不敬业,说自己基本功不扎实表达的是专业水准不够,最终对观众的掌声是一种侮辱,她在质疑观众的品味。这个过程里通过对答、追问、引导教给学生咬文嚼字的方法,语言类的学习就是要在沟通中推敲玩索,要具体、能切中要害,给学生具象的认知。如苹果手机的新广告,在表达保护客户隐私的功能时,苹果上的“梗”绕了一个圈变成了一把锁的样子,相当应景。教师这种四两拨千斤的能力体现在提问时机中,促发学生思考,推进了教学进程。</h3><h3><br></h3><h3> 综上,在课堂提问中体现了对课程内容的把控,对学生学情的体贴;从学生的课堂反馈与评价来看是有效的。</h3><h3><br></h3><h3> 提一点小建议,在导学案的使用上,最好能实现“先练后教”。</h3><h3><br></h3><h3> 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中提到: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的,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所以我们首先可以通过导学案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就是“缺口区”,然后根据现有的学习条件预设学生的“发展区”并以此确定教学目标。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带了许多的“前概念”(新课教学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进入课堂。如果说学生的每一份记忆都由一个格子储存,里边已有的就是前概念。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需要破除学生自以为是的认识,制造认知冲突。若能展示学生有欠缺的答案,再进行思维碰撞,课堂效果可能会更理想。</h3> <h3>观察员 海口一中陈贞老师评课</h3> <h3>  海口一中陈贞老师观察的是陈梅老师的课,观察维度“课程性质”;八字品评:立足课标,守正出新。具体如下:</h3><h3> </h3><h3> 陈梅老师亲切可人,仪态万方,驾驭课堂,游刃有余。在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充分体现了立足课标,守正出新的特点。</h3><h3><br></h3><h3> 陈老师的课堂有以下四个优点:</h3><h3><br></h3><h3> 第一,兼顾传统教法与新教法,从单篇的深度走向群文的高度。</h3><h3><br></h3><h3> 传统教法与新教法融合,从单篇的深度解读到位,让学生在摸索体悟中攀升,循序渐进地走向群文阅读的高度,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与归有光的《寒花葬志》进行群文对比阅读。从单篇的深度引导学生在选修教材中走向群文阅读的高度。</h3><h3><br></h3><h3> 第二、强调任务引领:</h3><h3><br></h3><h3> 课堂上有具体的任务引领,“在描写三人的文字当中,让你印象深刻的细节有哪些,谈谈这些细节带给你的感受”这个讨论任务统领整节课的前30分钟课堂。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局。</h3><h3><br></h3><h3> 第三、突出合作交流:</h3><h3><br></h3><h3> 教师在课堂伊始就布置明确的学生任务具体要求,让更多的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学习,对下一步的教学开展更为有利。</h3><h3><br></h3><h3> 第四、创设比较充分的情境:</h3><h3><br></h3><h3>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参与,并乐于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参与度较高,发言的学生人数达19人次之多,课堂气氛活跃。</h3><h3> </h3><h3> 根据课堂观察,陈老师也慷慨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她认为 “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别人的世界里曾下着怎样的雪”,要一群十七八岁最好青春年华的中学生跨越千年去理解一个在仕途不遇、家道中落、亲人不在的中年男子之悲之痛之落寞,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她觉得在课堂的开始,就给学生一个更深入易懂的情境,多给一些背景知识,多一些情感铺垫,感同身受地引导他们去进入归有光的隐忍而复杂情感世界会更理想。另外,建议教师减少指令模糊的浅问题,多设置一些更有思考深度和深刻性强的问题。</h3> <h3>海口一中语文组组长谭嘉璐老师评课</h3> <h3>  在自由评课环节中,海口一中语文组组长谭嘉璐老师评杨晓丹老师的课:</h3><h3> 1.基于课标 2.基于学情 3.基于生活 4.敢于质疑 5.着眼于能力 是一堂妙处横生的高效课。</h3> <h3>农垦中学语文组组长李来保老师评课</h3> <h3>  农垦中学语文组组长李来保老师首先简单谈他参加这次活动的感受。他认为海中语文组活动安排很紧凑,不仅高中三个年级各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课例,还有三个课堂观察员分别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观察,还邀请三校的三位语文科组长分别对这三堂课进行点评。这不仅体现了组织形式上的严谨与规范,更体现了教学研究上的务实与求真。</h3> <h3>  接着,李老师主要评价《项脊轩志》的传情艺术一课,他用“经典魅力不减,解读立场鲜明”两句总评陈梅老师的课。具体体现在“三得一失”:</h3><h3> &nbsp;&nbsp;&nbsp;&nbsp;&nbsp; 1.引导得法。陈老师将文本价值定位为"于细节处显鲜活”,通过对文中的作者对三代人(祖母、母亲、妻子)言行描写,领悟三代人对作者不同的态度以及由此而反映的作者的情感。这一定位,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聚焦,避免了旁枝斜逸。这为一堂课奠定了基础,说明了陈老师对这篇经典文章持有自己的立场。而且,为达到这一目标,陈老师领着学生细读文本,细细品味,并拈出两个词和一个意象,使学生了解了文本阅读的基本路径。尤其是对于作者的留白艺术的品味,更见教师引导的匠心。教师对文本中对祖母的感情用了"泣",对母亲的感情用了“号”,而对妻子没有使用表露情感的词,只写了一棵琵琶树,为什么?这样的引导不仅能防止学生思维的盲区,更能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 &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2.组织得宜。课堂以小组探究为重要载体,让课堂教学面对每一个学生。有学生思维的碰撞,让课堂充满了活力与生命。教学设计体现出了思维的连贯性和发展,陈老师对《项脊轩志》课堂设计,主线突出,延伸拓展,在传统单篇教学的深度上有了群文教学的高度,旨在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宽度。让更多的同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成长。</h3><h3>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3.总结得味。课堂由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构成,而环节之间的承转是教师完成的,使课堂结构流畅、节奏适当、意图毕显,最能体现教师基本功。而陈老师在课堂环节的承转中,运用的语言很得文本三味。 而那“一失”,李老师认为陈梅老师对文本的价值追问上有失厚重。归有光历经变故的浓厚的伤痛,正是这篇经典的情感内涵和底色。虽然在设计中涉及到了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但浅尝辄止,没有继续挖掘,比较遗憾。 </h3><h3> 李老师觉得现在的学生缺少伤痛感和无奈感,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利用这样的经典文本体验一点伤痛和无奈,无疑对学生的心智成熟是有好处的。<br></h3> <h3>海南侨中语文组组长汤成慧老师评课</h3> <h3>  海南侨中语文组组长汤成慧老师评价杨晓丹老师老师的课,盛赞晓丹老师内功深厚,课清人美,清盈灵秀,诗意翩然;赞赏学生视野辽阔,思维敏捷,语文意识丰满。四十分钟下来,师生清音缭绕,山水和鸣,赏心悦目。</h3><h3><br> 汤老师还从创设情境和用好情境、搭建单元的学习路径、通过品赏作者心境里的纠结与转折以涵泳品味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群文阅读要实现一定的阅读共识等四个方面分享她自己对苏轼、姚鼐山水散文全文阅读的理解与设想,独到、深刻、丰富、精彩。如</h3><h3> “<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外儒内儒的姚鼐是满心的决然,渴见奇景,背后都是不俗的豪兴。这不俗,消解了尘世的伤与悲。这不俗,也让他走下此山,再登他山——请自然为我立据为证,从此与你诀别,转身就是个姿态。</span><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而外释道</span><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内儒的苏轼则是徘徊忧思,逐渐探测出自己的真身,</span><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最终确认我有三心,却只有一意——感谢自然将我安抚,为我疗伤,让我重整节奏。</span><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你说主客是二人,</span><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我偏要说主客是一人。</span><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宽慰别人不是事</span><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解救自己才是难。”</span></h3><h3><span style="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size: 15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span> </h3><h3> 老师们激情碰撞,畅所欲言,在晤言促膝的推心置腹中把交流研讨的气氛推至高潮!</h3><h3></h3><h3></h3> <h3>  时已过午,语文组的教学研讨才在意犹未尽中恋恋不舍地画上句点。</h3> <h3>海中老师与听评课嘉宾合影留念</h3> <h3>  感谢三位承担公开课任务的老师,所谓公开,不仅是公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智慧、专业素养等优秀、幸福的一面,而且还把教师教学中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苦闷也一并公开展示给所有的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师们,任人品评指点,感谢她们呈现自我、磨练自我的底气和勇气。</h3><h3><br></h3><h3> 感谢三位负责课堂观察的老师,感谢三位评课嘉宾(语文组组长),和所有坦陈意见,奉献智慧的听课老师们,你们凭着一线老师的丰富经验认真投入到准备、听课、观察、交流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捕捉精彩,发现问题,提出疑惑,交换意见,及时而精准地帮助我们反思课堂,跨越成长,感谢你们忠于教育、毫无保留的专业和敬业。</h3><h3><br></h3><h3> 感谢学校搭建平台、提供契机,感谢陈星萍老师精心组织、周到部署,正是学校重视,领导牵头,才成就了本次海南省中学语文人的一次友好握手、一场教研盛宴,促使同仁间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激励全体语文人持之以恒精耕课堂,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求索进取,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永不止步。</h3><h3><br></h3><h3> 值此平凡好天气,海中有盛事,有贤主,有嘉宾,有和谐课堂、有生态教研,亦可谓四难并,二美具,实为人生畅事,是为记。</h3>

学生

课堂

老师

教师

语文

教学

文本

群文

评课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