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有人家

hg钱

<p>  19年的国庆自驾在徽州转了几天,去深度的阳产游土楼是临时起意,原先都没听说过这个地方。意外的是单反出了故障,整个行程只能用手机拍摄。</p><p> 阳产周围群山环抱,是个依山而筑的古村落,村人都为郑姓。阳产古为阳巉,阳,山之南;巉,山势陡峭,与“产”字音同意不同。据说扫盲识字中改为阳产,这样一改兔子跑了,意思也变了。在阳产立着这么块牌子:宋时郑公狩猎至此,猎犬卧山凹不回,郑公见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树参天,是个风水宝地,遂携族人迁居此地。自然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历史上中原因战乱多次大规模移民,长江流域及南方诸省均有分布,郑氏先人最早也是从中原迁陡至此。与福建土楼类似,阳产土楼的生土夯筑就明显带有中原文化的痕迹。</p><p> 阳产村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土楼,以条石砌磅为地基,取黄壤筑墙,黑瓦覆顶,青石铺路,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挤挤挨挨,历经数百年,土楼终成规模。村中现存土楼360多幢,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土楼群,最久的一栋已有300多年历史了。</p><p>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在歙县这个徽文化深厚的土地上,于粉墙黛瓦、笔墨纸砚之中,深山里的阳产土楼是个独类,是道别样的风景。特别是你秋天的时候来到这儿,每家每户晒秋,果实红黄绿白,或平铺于圆匾中,或垂挂于楼屋前,又与土楼群构成了一幅饱含浓浓乡情的画面。原始、朴实,山野之风浓郁,因此吸引了许多摄影的写生的纷至沓来。</p> <p>  自驾从屯溪市区走高速过去约一个半小时,过定谭桥往五阳方向拐弯上坡,坡顶左拐,路边有"阳产村"的指示牌。</p> <p>  下了高速,去往山村的路很窄,渐渐盘山道也多了起来,转弯抹角之间能看前前后后的车辆,很考验车技的。</p> <p>  竟有两辆大客车在此交会!</p> <p>  游客服务中心。景区不收门票,但须换乘景区小车上山,15元一人。</p> <p>  随着小车盘旋而上,越走越高,一路群山绵延,林木森然。</p> <p>  村口也是景区大门,有人值勤维持秩序。</p> <p>  站在停车场平台远眺,周边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山峰之间漂浮着淡淡的云雾,随着太阳的升起,云雾渐渐散开,山势渐渐明朗。</p> <p>  顺着山路拾级而上,有的地方用"攀登"二字更合适点——确实有点“陡峭”,整个山村逐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p> <p>  就在你的眼前,你的脚下,展现了这样的景色:墨黑色的屋顶,土黄色的墙体,青灰色的地基,一栋栋,一排排,纵横交错,与周围层层叠叠的青山,密密麻麻的林木,自然融合,相得益彰。宏大的画面,蔚为壮观。</p><p><br></p> <p>  挂着国旗的是小学校,全村最大一块平地上建起的最高最好的建筑。</p> <p>  小路或平坦或崎岖,高高低低,四通八达,可到达村子的深处。</p> <p>  百步阶梯。</p> <p>  房子之间的过道十分狭窄,稍微平整点的地在这儿是很稀罕的。</p> <p>  墙泥的土黄,基石的青绿,杉木门的灰白,对联的大红,非常和谐地组合成了一种基色,整个村子都同样的一种平平淡淡的基色。在远离尘嚣的大山深处,就在这种基色之中,平淡之中,生活展开了,生命延续了。</p> <p>  阳光让土楼变得有点金碧辉煌,土黄色的墙面泛着温暖的光。"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p> <p>  一些叶子变色了,秋色开始漫延,开始烂漫,红红黄黄,深深浅浅,把小村打扮得色彩斑斓。绿色仍是大自然的主基调,只不过变得更深沉,更厚实了。</p> <p>  想起了苏轼的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p> <p>  各家门锁不尽相同,可都是纯手工打造哦。</p> <p>  一把锁,一盏灯,旧脸盆里种点花,不经意间看到的这些会勾起往日的诸多记忆。</p> <p>  这个窗框的图案有些看不明白。</p> <p>  城里来的孩子,看着什么都新鲜。</p> <p>  晒秋。</p> <p>  逆光之中,装模作样拍个晒秋画面。</p> <p>  这排石块垒起的"石窝"据说是猪圈,让城里人琢磨了半天。</p> <p>  猪没有看到,里面装得満满的劈柴。</p> <p>  经历了无数的风雨,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这栋楼"老"了。</p> <p>  在这个小山村里,看不到一个年青人和小孩,只有一些老弱病残,可以说几乎十室九空,铁将军把门。应该都外出打工了,在一家客栈吃饭时,女主人证实了这个情况。在当下这样的山区,收入的单一,生活的不便,是显而易见的。对村里的年轻人来说,这是座围城,外出打工,进而离开这个先人曾经千辛万苦,不远千里迁徒至此,已经是异乡变"吾乡"的土地,成了不二的选择。其实就像路一样,时间久了,就成了故乡。离开故土,像祖先一样,去往一个新的陌生的地方,追求更好一点的生活,安一个新的家。人,就是这样在和生存环境的抗爭中,努力前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p> <p>  这栋房子在出售。从很陈旧的这张小告示纸上可以看出,无人问津。</p> <p>  学校也人去楼空,改作它用了。几个背包客在走廊里搭起帐篷,架锅做起了饭。</p> <p>  也有一些村里人开起了小客栈,办起了农家乐。我们看了其中一家,住宿条件实在简陋,但是想想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条件确实也是有限的。</p> <p>  我们在这家吃的饭,按人头算,每人30元,有荤有素,四菜一汤,饭菜弄得比较干净,味道也可以。</p> <p>  也有人勇敢地走进了这座围城。这家客栈的主人是个年青的女性,而且是个上海姑娘。交谈后得知原来她也是个资深的驴友,一个痴迷的背包客。谈起创业的艰难,她的老父亲颇为感慨。交通不便,人生地不熟,作为一个城里人,一个异乡客,困难可想而知。</p> <p>  参观了她的小客栈,装饰得很有点情调。</p> <p>  客房也很有模样。</p> <p>  蓝天白云,山风轻柔,阳光和煦。坐在这里,一壶茶,一本书,不知不觉中,时光变得缓慢而悠长,静谧而安祥。</p><p> 祝福这个年青人!</p> <p>  午后的阳光明亮的有点耀眼,把远处的山变得清晰,又把更远处的山展现在你的眼前,刹那间,你会感觉到天地之间竟是如此宽广宏大。小山村就在你的眼前,静悄悄的横卧在这片山坳里,在群山的环抱里,它只是一个点,小小的一个点。</p> <p>  走出村子时才发现有条下山的古道,很想走一遍的,但时间不容许,只能留下一点遗憾了;假如再赶早点,小村周边的群山云雾缭绕,土楼若隐若现,看到过摄友拍的照片是很美的,不能不说这又是一点遗憾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