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同治版《玉山县志》卷一·地理志·古迹:“玉光亭,在县厅东,有章郇公(章得象,杨亿表弟,曾任玉山县令、宰相)、王荆公(王安石)诗(两宰相同作玉光亭),碑在焉…王荆公诗:传闻尺玉此埋湮,千古谁分伪与真。每向光亭风月夜,更疑山水有精神。”同卷山川:“怀玉山…山有龙潭一十八磜、二十四奇景…白玉墩,在书院东南,其高丈许,多白石…玉光亭在白玉墩。”即同卷记载有两座玉光亭,一在县厅东,一在怀玉山。 《临川先生文集》(三十四卷)和《全宋诗》卷375当中《题玉光亭》均为:“传闻天玉此埋堙,千古谁分伪与真。每向小庭风月夜,却疑山水有精神。”与同治版《玉山县志》略有不同,应为县志进行了润色。 “下”为错字 怀玉山素称因“天帝遗玉,山神藏焉”而得名。“传闻天玉(尺玉)此埋堙(同湮)”由“此”得知,该诗作于怀玉山上,指的是怀玉山上玉光亭。“千古谁分伪与真”,即千百年来有谁考证过“天帝遗玉”是真还是假?对于民间传说,常人是不会去认真的。这句充分体现了王安石的变法“三不足”精神。司马光称王安石变法“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不足恤”。古人认为天命可畏,不可违背,只能顺应,自然界的灾异是上天对违背天命的警示,常用灾异来攻击改革和变法;认为祖宗定下的清规戒律必须遵守,不得更改,王安石认为凡祖宗制定的法律制度,与时代不相适的就必须废除;王安石认为要变法,就不能过多地担忧社会流俗和流言。对于司马光的批评,王安石“欣然接受”。可见,该诗当作于王安石变法思想形成之后。“每向光亭(小庭)风月夜”,由“每”字可以得知,王安石曾多个夜晚来到玉光亭,说明王安石在怀玉山住有时日;“风月夜”即有风有月的夜晚,应为夏秋季。“却(更)疑山水有精神”,折射的是作者心态,说明王安石在思考着什么,而且越想越有劲。由此可见,该诗当作于谋划变法之时。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出生于临江军府治(今宜春樟树市,时王安石父亲王益任临江军判官),小时一直跟随父亲在各地任上度过。宝元二年(1039)二月,王益病逝于通判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任上,葬南京,时年王安石十九岁。王益一生勤政为民,所到之处,除暴安良,兴利除弊,深受百姓爱戴,可惜英年早逝(年仅47岁)。受父亲的耳闻目染,王安石从小就胸怀大志,曾作诗道:“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吟哦图书谢庆吊,坐室寂寞生伊威。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睎。”即立志要向古代名相稷、契那样干出一番事业,一心读书,亲戚邻里婚丧庆吊都尽量谢绝。 庆历二年(1042)三月,王安石中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时年二十二岁。是年秋,签书淮南判官(淮南府治在扬州,签书淮南判官,即扬州府幕僚)。王安石不像其他人那样,踏入仕途即废书放逸,而是“每读书至达旦,略假寐,日已高,急上府,多不及盥洗。”以至“蓬头垢面”,被时任知州韩琦误解。期间,著有《淮南杂说》一书。 庆历三——五年(1043—1045)范仲淹领导了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即庆历新政。虽然一年多就失败了,但对王安石却产生了极大影响,几乎所有学者均认为王安石变法原于庆历新政。是后,王安石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变法。庆历七年(1047),任鄞县(今宁波鄞州区)知县。期间,成功地进行了兴修农田水利和春荒“贷谷与民”等方面的改革偿试,即后来农田水利法和青苗法的滥觞。皇祐三年(1051),通判舒州(今安徽安庆)。期间,在继续进行农田水利法和青苗法改革偿试的同时,开始构思后来的方田均税法改革。至和元年(1054),除群牧司判官,为他日后的保马法改革奠定了基础。 同治版《玉山县志》卷一·地理志·山川:“怀玉山,在县治西北,距城一百二十里…高四百余丈…循山之麓,升降凡十有五里。”而且距城道路崎岖,古代来回一趟至少需要五天,此时的王安石是不太可能有闲情雅兴到怀玉山游山玩水的。 嘉祐二年(1057)五月,知常州,是年秋征夫修运河,由于时任浙江西路转运使不配合、不支持,又适逢多雨,民多病死。三年(1058)二月,被迫就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时年王安石38岁。十月,进京,任三司度支判官。不久,《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宋史·王安石传》:“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即王安石任提点江东刑狱期间,就有变法的志向;而且在谈论变法时,慷慨激昂;万言书即后来变法的思想体系。万言书开篇即言:“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路,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可见,该书应为刚任三司度支判官时所作。如此完整的思想体系,不可能一时所能为,必须经过长时间酝酿和思考。 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一级机构,江南东路辖一府(江宁)、七州(宣、徽、江、池、饶、信、太平)、两军(南康、广德),路治所在地江宁(即今南京),玉山属信州,信州属江南东路。提点刑狱负责监察司法审判和官员廉绩,要求在辖区各州县不断巡回。时江东刑狱司设在饶州(今江西鄱阳)。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时间为嘉祐三年二月至十月,共八<div><br></div> 北宋江南东路地图 个月。从王安石《上曾参政书》、《与王逢原书》和《答王深甫书》,以及王令《答王介甫书》可以看出,王安石很不情愿提点江东刑狱。“吾之治者五人,小者罚金,大者才绌一官。”未专心本职。由此可见,是时的王安石应是在构思万言书。据学者考证,在提点江东刑狱期间,王安石到了弋阳、上饶、玉山等地。到玉山时应为盛夏酷暑季节,怀玉山素称东南望镇,江南最大的高山盆地,天然避暑胜地,王安石在怀玉山住有时日,当是借避暑之机构思万言书。钟毓灵秀的怀玉山给了王安石灵感,意气风发,精神抖擞,遂作《题玉光亭》。 怀玉山盆地 刘树桢摄 怀玉山十八龙潭之一 刘树桢摄 在任三司度支判官期间,王安石推行了茶法改革,提出了依法理财观。嘉祐六年(1061)六月,任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嘉祐八年(1063)八月,母丧,葬江宁,服丧。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七月,服除,知江宁府。这一时期因变法主张未被釆纳,心情郁闷,一直在江宁授徒和著书立说,即王氏新学,变法的理论基础。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四月,王安石以翰林学士兼侍讲(即顾问)身份被召入朝。二年二月,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七月,立均输法;九月,颁青苗法;十一月,立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立更戍法、保甲法(现今乡村的都即始于保甲法)。后又相继推出贡举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等众多改革。由于变法过急过猛,措施不完善,执行不力,导致百姓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熙宁七年(1074)四月,罢相。八年二月,复相。是时改革派内讧,互相倾轧,加上儿子王雱病卒,心恢意冷,遂于九年十月,辞职,隐居江宁。 元丰年间(1078-1085),一直赋闲江宁,寄情山水、佛道。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逝,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元祐元年(1086),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王安石得知后,疾病交加,四月,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病逝于南京,终年六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