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说负暄

胡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冬日里,说说晒太阳。</font></h3> 何谓负暄?负暄是指寒冷日晒太阳取暖。<br><br>&nbsp; &nbsp; &nbsp;晒太阳就是晒太阳,现代人很少把它叫做负暄。那怎么想起负暄这个词呢?前几日,费时一下午,在书城一个终日不见阳光的角落,终于找到了张中行老先生《负暄絮语》这本书,那种喜悦像是淘金人看到了金黄色。<br><br>&nbsp; &nbsp; &nbsp;下午无他事,坐在阳台上看看张老的这本书。屋外的天气很冷,但阳光很好,照在身上暖洋洋。在这样一个冬日的下午,看看老先生的闲情逸致,感觉真是不错。<br><br>&nbsp; &nbsp; &nbsp;人家张老先生晒着太阳写出的文字,的确是透着阳光和干净,像窗外的天空,晴朗得很。倘若照着书名去看书,晚上是不是要看看清人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呢?手头正好有一册,感觉读来也是有趣的。但也有看不下去的书,与那时看书的心情有关。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就只孤独了五十年,看了一半,再无心拿起。塞林格的麦田,也没守望多久。倒是加缪的《鼠疫》给看完了,经历了“非典”又来了“禽流感”,流感走了又来了“猪瘟”。下一个又要来什么?看看有好处,心里有个准备嘛!扯远了,说“负暄”。<br> 像我这样在阳台上晒太阳,应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负暄吧?<br><br>&nbsp; &nbsp; &nbsp;负暄应该在户外,特别是在乡村,农闲时节,三五个人找个靠墙避风的地方,把左手插在右袖筒,右手插在左袖筒,蹲在那里。偶尔抬头看看太阳,再大的眼睛也变成了一条缝,然后就开始胡思乱想,然后就开始胡说八道。身旁最好有条狗,专心致致啃骨头;或是有头驴,状态也是懒洋洋,横卧在地上。而且希望那驴负暄的舒服了,就地打个滚儿,扯开驴嗓,尽情欢唱一番,可以听到在城里难得一闻的另类噪音。 &nbsp; &nbsp; &nbsp;负暄一词,用法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列子•杨朱》篇中有“负暄献曝”的典故。文字短小精悍,不妨抄在这里:“宋国有田夫,常衣縕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古文就像是玉米花未爆之前的玉米粒,不好看也不好吃,爆出来的效果是:“宋国有个农夫,常穿着旧麻破衣,也靠这个过冬,到了春耕时节,独自晒太阳,也就是负暄了。他不知道天下有大厦豪宅和锦衣裘皮,晒了一会儿,他对老婆说:‘这晒太阳取暖,大概无人知晓,我把此法献给国君吧,一定有重赏的’。”这爆米花可以吃出两种味道,一种味道是:这个宋国农夫真是孤陋寡闻,说出井底之蛙的话来;另一种味道是:农夫的闲散心情和知足快乐。我以为后一种味道好些。从张老的《负暄絮语》看,也是后一个味道。前一个味道“负暄”一词有些寒酸和阿Q,后一种味道有着纯朴,纯朴中也就透着一种闲情。<br><br>&nbsp; &nbsp; &nbsp;想想这个宋国的农夫挺逗的,写到这里,想到所学所知的古文中,很多寓言、故事和笑话,都拿宋国人说事儿。例如,孟子的《揠苗助长》,韩非子的《守株待兔》《智子疑邻》,开篇均为:“宋人……”然后就是宋人怎么怎么样……不知道这宋人生来就喜欢搞笑,还是孟子和韩非子拿宋国人开涮,连“朝三暮四”这等贬义词,典故也出自宋国。他俩都不是宋国人。时下“口舌文化”编了不少拿河南人说事儿的段子,但有豫人著书立说回应,《河南人惹谁了》就是一例。可我就是很奇怪,那时的宋国人怎么没有一个人出来写哪怕一小篇《宋国人惹谁了》,提醒各列国的文人墨客,少拿宋国人开涮,还不知把哪国的屎盆子扣到宋国人的头上。宋国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由此看来,拿河南人说事儿古往有之。时至“4G”时代了,还存在地域之偏见,实属不应该,这偏见应是一种愚昧表现。<br><br>&nbsp; &nbsp; &nbsp;看看中国最有成就的民办教师、后来被人们尊称为圣人的孔夫子,人家就不拿宋国的农人或富人说事儿。孔夫子从辞去鲁国的大公务员一职后,就开始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经常是自己亲自驾(御)车,孔夫子应该是自驾游的祖师爷,现在的什么“说走就走了,奋不顾身了”不可望其项背。孔子一行途径宋国时,孔子想竞聘上岗,岗位相当于国务卿,所以遭宋国司马桓魋的嫉恨,险些杀了他,害的孔夫子赶紧换上平民服装,骗过海关,逃出宋国。尽管这样,孔夫子也没拿宋国人说事,人家就事论事,也就在《春秋》中讥讽了宋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其实,孔夫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如果按现在填写籍贯,那孔夫子的籍贯应是宋国而不是什么鲁国。为何说孔夫子是最有成就的民办教师?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身通“六艺”指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亲自驾车就是对“御”的言传身教。司马迁的这段话就是人们常说的孔圣人三千弟子,出了七十二位贤人。三千分之七十二,看上去“升学率”好像不高嘛,可这七十二位个个是精英呀!远的不说,由近处找,除了民国大师辈出,现如今哪个民办教师、哪个大学能够做到呀!又扯远了,接着说“负暄”。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宋国人可负暄,齐国人、鲁国人、秦国人、燕国人、赵国人……现代人都可负暄,自从盘古开天地,就只有后羿给留下的那个太阳,这要感谢后羿的,否则谁敢在十个太阳下面负暄呀。还不负暄成木乃伊呀!天空还是那个天空,太阳还是那个太阳,负暄与人的贫富不相干,只与寒冷日是不是晴天有关,是人人可及的体验,这体验谓之:闲、悠闲。清代文学家张潮所言的“能闲世人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乃是对闲的深刻诠释,也是悠闲之最高境界。</font></h3> &nbsp; &nbsp; &nbsp;与悠闲相对的是忙碌,人人都时常抱怨忙碌,无空得闲,其实不妨从忙碌中停下来,闲它一闲,学那宋国农人,负暄一把。能够适时停下来,对于一个人也是一种觉醒觉悟,先醒人生之有限,后悟身外之物适可而止,可谓之:醒悟。负暄之际也应让心扉打开感受阳光,取暖时分亦别忘了暖心。因悠闲是一种心境,不可被那忙碌挤出享受生活的精神世界。一个人要做到既忙碌又陶醉的状态,几乎是很难的,难怪木心说:“生活的最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因此,忙碌和悠闲的状态应常常转换,亦即忙里偷闲。有时虽忙忙碌碌做事却效率极低,思想受到抑制,做事就不能随心所愿。闲也不能瞎闲,有闲有大闲时,还要受得了冷清耐得住寂寞,去干一些自己喜欢的风风火火,这样才有所收获。你看人家张老先生,晒太阳还晒出一本《负暄絮语》。 <br><br>&nbsp; &nbsp; &nbsp;负暄的物质基础,大自然赐予,资源共享,人人有份,一个也不会少。只要有闲尽情受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既经济又环保,何乐而不为。 &nbsp; &nbsp; &nbsp;一部法国电影中有这样一组有趣的画面,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一个乞丐习惯地把他讨钱的帽子放在地上,他则懒洋洋地负暄。一优雅女士过来扔下一枚钱币,这乞丐竟将那枚钱币还给她,笑着说“今天是星期天,我不工作。”<br><br>&nbsp; &nbsp; &nbsp;哈哈……笑过之后细想,人对工作、学习要有悟性,对生活在心智上也是要有悟性的。这乞丐把工作和休息分得极其清楚,对其赖以生存的东西,在负暄时,不为所动。我以为他对生活的悟性是极高的。<br><br> 冬日里,星期天,去晒晒太阳吧,不知大家意下如何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胡子文字★<br></font><font color="#808080">☆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