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之子

空港

<p>  巴山山脉位于我国陕、蜀、鄂三省交界的山地,自古以来有千里巴山之称。</p><p> 重庆是巴渝风情的圣地。这里,人杰地灵,名胜诸多。从南北朝以来,常有许多文人雅士来往,中国的传统文化濡养了一代代的巴山人。巴山之子,人才济济,勤劳、善良的巴山人民,正乘着中国梦的东风,感悟季节,品读人生,无私奉献,奋斗在各个领域里。</p><p> 本篇介绍的巴山之子,是中国山水盆景的领军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田一卫。</p> <p>  有人说: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除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以外,大概就是家族血缘的关系。即使它看来微不足道,即使它只是一种称谓关系;但有的时侯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影响了自己一生的成长。</p><p> 田大师出身于重庆的一个盆景世家,自幼酷爱美术,从小随父学艺,承前启后。在从事盆景艺术40余年中,用艺术的夸张手法,理论结合实践,巧妙地运用国画理论和技法,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备。在创作山水盆景作品中,运用合成材料、加上雕塑中堆砌制作的手法,对每件作品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粗犷厚实、雄壮豪放”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作品讲求脉络连贯,层次丰富,造型完整,注重气势凝重,自然生动,特别是对驳岸滩头的处理,粗犷不失细腻,统一不失变化,是形式美与法则美的完美结合。他不仅在山水盆景的制作上独树一帜,而且在树木盆景的制作中,也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巴渝艺术风格的树木盆景。</p> <p>  2019年11月,第二届长江上游城市花卉艺术博览会中国(重庆)精品盆景邀请展上,中国盆景大师们为广大来自全国的盆景爱好者、提供了一场高规格盆景制作的学习平台。</p><p>  田一卫大师的示范表演,给我们广大的山水盆景爱好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p> <p>  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与中国女性盆景师委员会主任陆明珍女士,及重庆植物园的张彦女士,一道参观了田大师的盆景园。</p> <p>  深潭引卧龙,幽园藏乾坤。</p> <p>  多年来,田一卫大师制作了许多巴蜀风情的山水盆景。由于美术功底深厚以致他创作盆景时的透视比例把握精准,常用散点透视,来表现巴蜀的山川景致。许多作品都是小中见大,山头葱茏,画面中,时常山的巍峨与摆件的渺小形成强烈对比,使人不由地赞叹自然之大,心胸为之一阔,其作品称得上:构图完整,气韵内蕴,别具一格,如诗如画。</p> <p>  呼朋五六,唤友三四,浴乎东风,闲于亭中,园里赏石,乐而忘忧。</p><p> 非以园中景色为醉,实与盆友相会为乐。</p> <p>  一张一驰天地阔,锦绣山河任凭说。</p><p> 田大师不仅擅长用雕塑的手法,来塑造巴蜀区域的地质风貌;而且也能运用不同的实材,表现各种风格的山水盆景。</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下是田一卫大师的盆景佳作,部分作品曾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b></p> <p>  作品:《回崖沓嶂凌苍苍》</p><p> 材料:龟纹石、柏树、米叶冬青</p><p> 规格:盆长90cm</p> <p>  山川相缪,峻崖环绕。茫茫苍苍峰峦叠嶂的山间,一条瀑布飞流直下,仿佛大川之水色,似动非动,似流非流,感到无限舒畅与亲和。古刹的钟声还在深山里回荡,江畔的渔家已满舱而归……令观者浮想联翩,不断予人情思,给人激励向上的力量。总之,情真意切的作品让人钦佩。</p> <p>  作品:《大江东去》</p><p> 材料:龟纹石</p><p> 规格:盆长120cm</p> <p>  作品:《古渡沧浪》</p><p> 材料:金弹子、龟纹石</p><p> 规格:盆长110cm</p> <p>  作品:《巴山渝水情》</p><p> 材料:龟纹石</p><p> 规格:盆长80cm</p> <p>  作品:《醉清风》</p><p> 材料:罗汉松</p><p> 规格:树高80cm</p> <p>  作品:《纤魂》</p><p> 材料:加气混凝土、水泥、柏树、米叶冬青、薄雪万年草</p><p> 规格:盆长130cm</p> <p>  作品:《苦禅》</p><p> 材料:罗汉松</p><p> 规格:树高110cm</p> <p>  作品:《巴山魂》</p><p> 材料:龟纹石、米叶冬青</p><p> 规格:盆长130cm</p> <p>  张先觉先生对上图作品曾这样评论到:《巴山魂》打破常规,冲出创作边界束缚,采用了无边波形汉白玉平板盆,这样更有益作者表现大千世界的宽广。从观赏视角欣赏,作者用石质统一,体量大小不等的零散点石,营造江面宽而不虚,虚中有实,虚实相依的自然景致。江面水与石的聚散和体量关系处理的恰如其分,十分逼真。由窄渐宽的多曲流径航道与主辅山体在盆面的留白比例,给人以山峦巍峨屹立,江河湍流滔滔,山不填江、江不淹山、山不离江、江不弃山的亲密虚实空间和生态和谐的视觉美。这是山水盆景创作者最搜肠刮肚,最劳心需要打造的第一美感要素。</p> <p>  作品:《花花世界》</p><p> 材料:杜鹃</p><p> 规格:树高100cm</p> <p>  作品:《夔门雄姿》</p><p> 材料:加气混凝土</p><p> 规格:盆长120cm</p> <p>  作品:《松下把盏忆当年》</p><p> 材料:罗汉松</p><p> 规格:树高120cm</p> <p>  作品:《江河万山间》</p><p> 材料:加气混凝土、米叶冬青、薄雪万年草</p><p> 规格:盆长150cm</p> <p>  作品《千帆过尽烙纤痕》</p><p> 材料:龟纹石、米叶冬青、薄雪万年草</p><p> 规格:盆长130cm</p> <p>  作者对上图作品是这样解读的:集中表现夔门雄姿、壁立千仞、猿声啼鸣、激流险滩、江水奔流、千帆竞渡……提到三峡,人们头脑中最先出现的也许就是这些意象。乘船经过三峡时,面对三峡的峭壁,许多人想到最多的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的脑海里出现的是纤夫,在那看来毫无立锥之地的岩壁上,有纤夫凿出的纤道,有在纤道上伏身躬行的人,纤夫与激流的搏斗,船在险滩逆流而上惊心动魄的场景。</p> <p>  走进田一卫大师的作品,我再次感受到,这是一场与灵魂的精彩邂逅。</p><p> 这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田大师的情感和智慧,使人如望高山,如瞻大河。让我们沐浴阳光,浸染在巴蜀风情的灿烂国度里。</p> <p>  盆景艺术讲究的是源于自然、遵循自然、高于自然。因此,不能将盆景的创作思想约定俗成为一种模式去普及、去推广、去模仿、去评判。</p><p> 当今,盆景制作的形式,一部分主流还在走全方位地“模仿”之路,这种“模仿”让盆景艺术的探索总是在模式、套路、传统中徘徊,游离于“法则”地带。就好像人们渴望着日复一日的幸福,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有了日复一日,也就不再幸福了。田大师的作品毫无疑问地超越了山水盆景创作的“日复一日”。感觉到他的每一次创作,都有着一种动力;就好像感受到了黎明所有的曙光;太阳正缓缓穿过自己的胸膛,凭借对家乡的眷念与热爱,创作中不带半点顾虑与徬徨。所以,我深刻地认识到有人曾说过的一段话:“思想是决定作品好坏的主要因素,作品的平庸源于思想的苍白,而思想的贫乏则源于所见之狭隘”。因此,如何来瞻仰伟大,汲取智慧,完善自我,渴望超越,是值得我们深思的。</p> <p>  田大师的每一件作品,都注入了他的思想灵魂,最终达到盆景本身的自然美、构图上的法则美、画面中的意境美,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p><p> 凝望巴山的人文古道,难舍蜀水的万卷斜阳。</p> <p>  田大师的作品,好就好在他不落俗套,全部是他自己的套路,而且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也能让别人有所借鉴。</p><p> 总的来说,盆景的创作,不能“对立”于传统,但绝不“依从”于经典,不能长年累月地在那些精品盆景中,享受日深,感谢日笃,而应采取更加多元化的处理态度与方法。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让盆景与传统、盆景与经典、盆景与创新的关系更趋多样。</p> <p>  盆景人应与时俱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不能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p><p> 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p> <p>  勤劳、善良的巴山人民。</p> <p>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盆友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p> <p>  不求世俗盆中景,为乞人间真善美。</p><p> 愿我国的盆景事业有着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