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西藏墨脱县,是中国境内最后一个(2013年)开通公路交通的县级地区,她座落在美丽富饶的藏南地区。藏文:མེ་ཏོག་རྫོང་། ,意为“花朵”。境内的居民主要为门巴族和珞巴族为主,有部分藏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苗族、满族、侗族、彝族等)。</h3><h3> 墨脱县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阿萨姆平原前,流经中国境内的最后一个县,雅鲁藏布大峡谷主体段在该县境内,是西藏版图上海拔最低,最温和,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地势由北向南急剧下降,北部高达7756米的南迦巴瓦峰,南缘巴昔卡海拔仅155米,短距离内相对高差7000多米。雅鲁藏布江在两座山峰的夹峙中咆哮而出,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的雅鲁藏布大峡谷。</h3><h3> 墨脱县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强烈影响,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墨脱县有中国最完整的山地垂直气候带谱,同时具有热带、亚热带、高山温带、高山寒带等立体气候。</h3><h3> 墨脱县降水量充沛,地表切割密度大,水系发育旺盛,森林覆盖率达79%以上,生长着樟木、楠木、乌木、铁木、红豆杉和桫椤等80多种珍稀树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42种,野生药用植物达100余种。墨脱,无疑是祖国西南边陲地区一颗富饶璀璨的生态明珠!</h3><h3><font color="#010101"> 公元二零一九年十月十六日至十七日,我们一行八人,利用波墨公路在一年中地质灾害较少的季节,分乘两台丰田越野车进出墨脱,路上还是遇到了许多被泥石流或山体崩塌、至今还在抢修的危险路段。可见筑路工人和货车司机,为了保障墨脱与内地的联通,他们付出了何等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下面是我们一路所见所闻,供朋友们分享…………J</font></h3> <h3>附录 墨 脱 简 史</h3><h3> 原始社会时期,当地是珞巴人先民居住地,公元八世纪,墨脱曾名为白玛岗。十七世纪中叶,居住在门隅的门巴人从门隅、主隅开始迁入墨脱,最早到达的已有12代人。</h3><h3> 约在十九世纪后半叶,门巴族和珞巴族之间因争夺土地和猎场发生纠纷,进行械斗。波密土王先后在墨脱地区建立了地东宗和嘎朗央宗,势力扩及到下珞瑜地区,进而统治了墨脱及大峡谷地区。</h3><h3> 清光绪辛巳年间(公元1881年),噶朗王(波密土王)旺秋绕顿为将统治势力伸入白玛岗,在地东建立了地东宗,首任宗本是门巴族的诺诺拉。19世纪,改地东宗,后迁宗址到墨脱村,易名为墨脱宗。</h3><h3>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因地东缺水,将宗政府迁至墨脱,并改地东宗为墨脱宗。</h3><h3>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至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噶厦政府与波密王之间爆发战争,波密王战败,墨脱直接归西藏地方政府统辖。噶厦政府将墨脱分封给色拉寺、倾多寺和松宗寺,三寺各自建宗,一直延续到西藏和平解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