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left;">1930年出生的婆婆,明年就是"90后″了。日前在整理她的书柜时,意外发现了一本她1955年,重工业部沈阳机械工程学校的《毕业纪念册》。</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津津有味的读罢,萌发了一个念头:要在美篇上为婆婆制做一本相册,作为送给她90岁生日的礼物。</h3><h3><br>说与丈夫,他立刻表示赞成,说这礼物有意义。催我动手,并与我一起投入到了准备工作之中。</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left;"></h1><h3>制作就从打开这本纪念册开始吧!</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 <h3>打开毕业纪念册,扉页是一张软纸,上面印着学校主楼的照片。</h3><h5></h5><h3></h3> <h3>这是学校党总支和学生党支部,欢送1954年党员毕业生的合影,第一排右二是婆婆,她是1955年毕业生。</h3> <h3>这是婆婆的毕业照,第一排右五是婆婆。</h3> <h3>这是学校党总支和学生党支部,欢送他们1955年党员毕业生的合影,第三排左五是婆婆。</h3> <h3>这些带有时代特色的留言,一下子就把我带进了建国初期的五十年代,篇幅有限,只能节选部分留言。</h3> <h3>阅读这些留言,心中对这些前辈们生出了敬意。</h3><h3><br></h3><h3>我和婆婆聊起了纪念册上的这些留言,聊起了纪念册中的老照片,聊起了她的求学故事……90岁的老人思维敏捷,脸上流露的幸福满足让我羡慕又感动。</h3><h3><br></h3><h3>等我们到了90岁的时候,是否也有人会坐在我们身边?是否也有人愿意聆听我们的故事……</h3> <h3>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资料和故事越寻越多……除了老人的口头讲述,相关的文字记载,更多的是来自婆婆的影集,十多本影集中的一张张老照片……让我完全进入到了故事里而忘了初衷。</h3><h3><br></h3><h3>九十年的人生岁月,九十年的风风雨雨……流淌出的该是一首怎样的歌?</h3> <h3>20世纪50年代,走出鲁西平原的婆婆,开始了人生的美丽憧憬。</h3> <h3>婆婆能一一叫出照片上每个人的名字,并告诉我,第一排左边第一个,是她的红娘,是改变她人生命运的人。</h3> <h3>在这张照片下面,婆婆写的是:婚后第一照!</h3> <h3>婆婆1951年走进了围城,不久便有了爱情的结晶。说起婆婆走进围城,其中还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h3> <h3>据婆婆说,进入围城前,她向公公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结婚后,我要去读书!公公当即答应。</h3><h3><br></h3><h3>谁知婚后一年整,1951年7月31日,大宝(我的丈夫)出生;第二年,1952年7月21日二宝出生。</h3><h3><br></h3><h3>公公承诺的兑现被推迟了两年。</h3> <h3>这是婆婆的两个儿子大宝和二宝。</h3> <h3>1952年秋,婆婆终于可以去沈阳读书了,未满月的二宝被送回了山东老家高唐。</h3><h3><br></h3><h3>我一直询问婆婆,为何不把已经一岁的大宝送回老家?婆婆说,因为有一个远房亲戚刚刚生完孩子,想让她两个孩子一同喂养。</h3><h3><br></h3><h3>于是,二宝除了生母又有了奶娘。长大后的二宝一直和他的奶娘保持联系,并与他的那个弟弟情同手足。</h3> <h3>婆婆和公公的老家都是山东高唐县。婆婆的父亲是秀才,李苦禅是他最得意的门生。</h3><h3><br></h3><h3>秀才育有五子,四儿一女。婆婆是家中唯一又是最小的女儿,很得父亲偏爱,从小便随父亲读书识字。</h3> <p style="text-align: left;">秀才也是开明人士,他四个儿子中的两个都是抗日老战士,并一生都在为党的事业而奋斗;有一个去了重庆;还有一个留在身边。</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这是1951年全家在天津合影,照片上没有去了重庆的大儿子。</h3><h1 style="text-align: left;"></h1><p style="text-align: left;"></h3> <h3>这是婆婆1965年最后一次回老家高唐探亲,与家人合影。</h3> <h3>90年代初,婆婆去台湾的侄女,带着她的两个女儿从台湾回大陆省亲,特意来东北看望姑姑,其实她的年龄比姑姑还大。</h3> <h3>这是1991年,婆婆北京和安徽的两个哥哥来辽阳作客。</h3> <h3>婆婆也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今年喜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h3> <h1>五十年代初,婆婆是妙龄少女也是英姿飒爽的职业女性。</h1><h3></h3> <h3>这是婆婆学生时代,在沈阳与同窗的合影!</h3> <h3>50年代婆婆在丹东汽修厂与同事的合影。</h3> <h3>60年代,婆婆在锦州实验中学工作期间和同事的合影。</h3> <h3>70年代,锦州师范学院物理系门前全家留影。</h3> <h3>70年代后期,省委组织部为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公公重新安排工作,到辽阳化纤工学院任职,婆婆陪同前往。</h3> <h3>80年代,国家有政策,老干部离休后,身边没有子女的,可以按排一位子女在身边工作。1984年,我和丈夫先后由锦州调到辽阳工作。</h3> <h3>小孙女在上大学之前,一直住在爷爷奶奶身边,爷爷奶奶给了她一个幸福的童年。</h3><h1></h1><h3></h3> <h3>婆婆的人生虽平平常常,却也有滋有味。想一想前人的话:至人是常,真味是淡,果然是很有道理。</h3><h3><br></h3><h3>望着今日行动虽有些不便,但头脑清晰的婆婆,心一直在想:她为什么一生都可以行我素?就做自己喜欢事,就过自己喜欢的日子......</h3><h3><br></h3><h3>边收集整理她的资料,边回顾她的人生经历,边寻找我要的答案……</h3> <h3>婆婆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书法绘画,针织刺绣,养生保健,门球棋牌……</h3> <h3>这是婆婆的绘画作品。</h3> <h3>这是2000年,公公婆婆的金婚大典。</h3> <h3>为庆金婚,70岁的婆婆专门创作了一幅牡丹图,婆婆最喜牡丹。</h3> <h3>婆婆的一生<b>很少说闲话,很少管闲事</b>。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很少",却"很少″有人真能做到。闲话伤人,闲事累神,不说不管是高人,其实,这也是一种修养。为婆婆先后请过四、五位保姆,她能与每一位都友好相处,保姆都亲切称她"老妈"。</h3><h3><br></h3><h3>还有就是,婆婆<b>人前不争你高我低,人后不论是非短长</b>,婆婆的"不问柴米油盐价,不管收入支出差″,"有鱼有肉好吃,粗茶淡饭吃好""不刻意交往,也不轻易拒绝"……都是很值得称道的。</h3><h3><br></h3><h3>把我的概括说与婆婆听,问她是否赞同,她微笑点头。她的信任又依赖的目光,让我必须把她当成另一个母亲!</h3> <h3>现仍在岗位上奋斗的二儿子,心中记挂老母,常回家看看。这是2018年夏,婆婆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去渤海大学寻找公公当年在锦州师范学院工作时的记忆。</h3> <h3>翻看老照片,想找一张全家福,很遗憾……还好,找到了80年代,我们家祖孙三代的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的爷爷笑的多开心!</h3> <h3>这是我们家的第四代,找机会一定照一张四世同堂的全家福。</h3><h1></h1><h3></h3> <h3>远在他乡的儿孙们,都在为老人祈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h3> <h3>我婆婆、妹妹的婆婆还有我母亲是三位好朋友,祝福她们都成为百岁老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