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尼泊尔(3)

随愿

<h3>  行程的最后几天,我们集中参观了几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看到这些辉煌的艺术,我既感到惊叹,又感到惋惜。惊叹的是,尼泊尔先民在人类文化进步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惋惜的是这些珍贵文物没有得到应有的很好保护。</h3> <h3>  巴德岗位于尼泊尔首都以东14公里,为加德满都谷地三大重镇之一,是尼泊尔中世纪建筑和艺术的发源地。该城始建于公元前885年,由维奇王朝统治者阿南达马拉创建。巴德岗从12世纪到15世纪都是尼泊尔首都,还曾作为一个国家存在了一个多世纪,所以这种古老的文化积淀,使得巴德岗杜巴广场在1979年评为了世界文化遗产。</h3><h3></h3> <h3> “巴德岗”尼泊尔语意“虔诚者之城”或“信徒之城”,这里有长达500年马拉王朝的王宫,包括许多各具艺术特色的宫殿、庭院、寺庙、浮雕、雕像等,被誉为“中世纪尼泊尔艺术的精华和宝库”,其中的“金门”和“55窗宫”惟其精美的铜铸和木雕艺术而闻名,是罕见的艺术珍品。</h3> <h3>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巴德岗杜巴广场。入门处的世界文化遗产标牌</h3> <h3>石狮蹲守处建筑是尼泊尔国家博物馆,紧邻皇宫。</h3> <h3>来到巴德岗杜巴广场最著盛名的金门和55窗宫</h3> <h3>  金门在一片红色皇宫建筑群中格外的醒目,金门的顶端是一个带有翅膀的珈卢茶神兽,据说是毒蛇等害虫的克星,下方的雕像是四头十臂的塔莱珠女神像,是马拉王朝的守护神。神像金碧辉煌,是尼泊尔铜雕的杰作。</h3> <h3>旧皇宫有55扇黑漆檀香木雕花窗整齐的镶嵌在红砖墙上,虽经岁月侵蚀却仍然精美,熠熠生辉。</h3> <h3>55窗宫的鎏金窗子</h3> <h3> 1763年建造的黑色木窗中心的著名的孔雀窗。孔雀窗是尼泊尔尼瓦尔人的木雕杰作,也是加都河谷现存最好、雕刻最精美的孔雀窗,它代表了这个国家木雕的极致,也是尼泊尔艺术标志性图形,在200多年后的今天,根根翎毛及旁边繁复饰雕仍然清晰可见,工艺十分精湛。</h3> <h3>皇宫宫内君主做祭祀祷告的禁地,不让进入,也不让拍照,只能在门口窥视。</h3> <h3>我趁着窥视盲拍了一张内景。犯忌了!对不起!院内大石台是宰杀生畜的祭台。</h3> <h3>  昔日君主沐浴的池子。水池边有两条眼镜蛇保护着,池正中竖着一条青铜眼镜蛇,是塔莱珠女神的化身,很是威武。现如今池里的水都发绿了。</h3> <h3>慈祥的老妇</h3> <h3>  巴德岗帕苏帕提神庙,被游客俗称为“性庙”。庙宇支撑屋檐的檐柱上彩绘着浮雕,凸显出男女交欢的场景,题材均取于印度八世纪的《爱经》教义。在印度教里,性是人类生命轮回中一个重要部分,所以生殖崇拜成了很显著的一个宗教表现形式。加德满都谷地的三座(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杜巴广场上,在众多的寺庙中必有一座是“性庙”。</h3> <h3>巴德岗杜巴广场遭地震损毁的著名的尼亚塔波拉五层塔在修建中</h3> <h3>  高达30米的尼亚塔波拉神庙是巴德岗杜巴广场另一座著名的地标建筑,因为是五层,又被称为“五层塔”。它是尼泊尔最高的印度教神庙,也是纽瓦丽传统寺庙建筑中的最佳典范。供奉着印度教的密宗女神希提拉克希米女神。我只能从网上截取照片一睹他的风采。</h3> <h3>损毁的建筑物上的精美雕刻收集在此</h3> <h3>广场周边毫无规划的建筑充斥其中</h3> <h3>  令我难忘的是巴德岗杜巴广场内还有一个陶器广场,这是个非常古老的广场,可以说是陶器的露天博物馆和活的遗址。至今仍有手艺人在这儿沿用传统制陶工艺加工、烧制、晾晒、展示和出售陶器。</h3> <h3>  还有很多小商铺设在广场内,环绕在古建筑群周围,俨然一成了一个小商品市场。</h3> <h3>广场内有一口水井,妇女们在此打水</h3> <h3>冬季母亲就在广场古建筑台上给孩子洗澡</h3> <h3>广场上悠闲的老人正晒着太阳看报</h3> <h3>晒太阳打瞌睡的老人</h3> <h3>广场内还有一所学校</h3> <h3>  斯瓦扬布纳特寺是世界文化遗产。意为“自体放光”。这里生活着数百只由僧侣喂养的野生猴子,固也俗称“猴庙”。斯瓦扬布纳特佛塔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亚洲最古老的佛教圣迹之一。主建筑是一座巨型的舍利塔,塔身为圆锥形,底座为四方形,底座四面绘有眼睛的图案,这是“智慧的眼睛”,能够看到世间一切,象征着佛眼法力无边,能看着加德满都每个角落。佛塔由圆锥形13层相轮组成,表面镶镀着铜片和金箔,塔顶是结构复杂的华盖,华盖之上高竖着镏金宝瓶,塔冠嵌有一颗巨大的宝石。在主塔的四周还分布着一些小型的舍利塔和转经筒。</h3> <h3>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斯瓦扬布纳特寺在地震中受损,周围副墙倒塌。</h3> <h3>入口处世界文化遗产标牌,猴子就在这儿蹲守</h3> <h3>沿途的猴子一点都不怕人,它们随处戏闹攀爬,与游人接触。</h3> <h3>僧人在给塔里的油灯加油</h3> <h3>  斯瓦扬布纳特佛塔塔基为钵式白色半球体,塔高10米。基座第一层的圆形象征“地”,第二层方形象征“气”,第三层三角形象征“水”,第四层伞形象征“火”,第五层螺旋形象征“生命”。塔体为方座尖顶,金碧辉煌,塔身四面各绘一双尼泊尔神眼。塔锥为13层镀金轮环,表示13种层次和知识,是通往涅槃的途径,塔顶伞盖尖顶处嵌着一颗巨大的宝石代表涅槃。站在寺庙观景台上,可鸟瞰加德满都城全景,天气晴好,还可以领略喜马拉雅山脉。</h3> <h3>应当地游客之邀来一个合影</h3> <h3>站在斯瓦扬布山顶鸟瞰加德满都全影</h3> <h3>路遇拉着当地手工乐器的男子</h3> <h3>  博达哈大佛塔是全世界最大圆形佛塔,塔高38米,周长100米,世界文化遗产。白色巨大的穹形,气势不凡,给人以宽大为怀的感觉。在宏大的白色覆钵上有个方形塔,四面都画有巨大的佛眼,表示佛法无边,无所不见之意。佛眼上面是座金色的尖塔,塔基外缘刻有108尊阿弥陀佛的浮雕佛像。由于是晚上参观,景点人不多,没看清宏大场面。听说白天人潮不断,香火旺盛。这里的居民大多是西藏裔。</h3> <h3>塔基上骑在大象背上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雕像</h3> <h3>  藏人称经幡为风马旗,旗子的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红色为“火”,蓝色为“天”,白为“云”,绿为“水”,黄表“地”。上面印着佛经,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中有一马,乘风而上,直达天国。</h3> <h3>  早先在《纪录频道》看到过印度教的信徒死后都是露天火葬。听说尼泊尔加德满都有一个“烧尸庙”属于自费项目,带着好奇和一探究竟,我们要求前往参观。而尼泊尔人竟然把火葬场列为旅游项目和文化遗产,还是有点不可思议。</h3> <h3>  帕斯帕提纳寺(俗称“烧尸庙”)坐落于尼泊尔加德满都东部巴格马蒂河畔,帕斯帕提纳寺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也是印度次大陆四大供奉湿婆的寺庙之一,修建时间可追溯至公元400年。1500多年来,络绎不绝的朝圣者来到帕斯帕提纳寺,瞻仰他们心中伟大的湿婆神象。信奉印度教的教徒死了以后,选择在这里烧掉,骨灰撒入巴格马蒂河中,以使亡灵得以永生。(注:巴格马蒂河被视为尼泊尔的圣河,河流流向印度恒河)</h3> <h3>  来到加德满都帕斯帕提纳神庙,进门不远就见远处烟雾弥漫,一股焦糊味儿袭来。走近,只见众人驻足聚集在河岸边围观正在举行的殡敛焚尸仪式。</h3> <h3>  在烧尸庙广场上,人们见证一个生命终结与轮回,信奉印度教的人在这里举行露天火葬,这里没有孝服加身,没有哭泣和哀伤,只有淡然与肃穆。在尼泊尔人看来,生命是上帝赐予的最好礼物,当它结束的时候,应该默默为他祈福,以求来世。</h3> <h3>  生与死只有一河之隔,圣河的右侧是象征着毁灭和死亡的火葬台,而河的另一侧则是代表了重生。和下游的人们会拿含着骨灰的河水沐浴净身,虔心敬拜,洗净灵魂。而孩子们则常常在河里等待逝者的随葬贵重遗物被抛洒,在河底摸索着,兴奋着……。<br></h3> <h3>  走进烧尸庙,这里的人们摆摊、算命、闲聊晒太阳的都有,河对岸的烧尸台清晰可见,但他们没有一点恐惧的气氛。</h3> <h3>前方烟雾缭绕,人头攒动,驻足围观。</h3> <h3>做完仪式的丧者行将送去火化</h3> <h3>当地导游在讲解</h3> <h3>骨灰最后撒入巴格马蒂圣河中。现在是旱季,河水较浅。</h3> <h3>苦行僧们则在此坐等游客付费拍照</h3> <h3>  此次行程最大遗憾是没有体验滑翔伞,不是胆怯,是怕腿无以承受,留下的遗憾下次再会吧。</h3> <h3>再次回到加德满都gokarna forest resort五星级酒店</h3> <h3>  行程就要结束了,再见了,2019尼泊尔!一段难忘的圆满之旅,将在漫漫人生路中再次回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