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的老家,在京南固安县牛驼镇北赵各庄。那里有生我养我的父母,有先祖的墓与灵魂,有熟悉的乡亲与儿时的伙伴,有我可爱的村庄与上学时的学校,有我初次参加劳动的林业队,有我参加社会活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1970年12月25日参军,离开了我深深眷恋的土地,离开了我可爱的家。</p> <p>在家少年时期照</p> <p>18岁离开家今年68岁,岁月虽然已半个世纪了,但对家并没有遗忘,而且更加牵挂,过不了多长时间总想回家看看。</p> <p>七月老母把腿摔折回家,去县医院本想作手术,但医院综合评价风险太高,没法做了,在医院治疗一周多,回家保守治疗,经三个月,恢复的好于预期。除不能走路,与从前一样了。</p> <p>10月回去看望老母,11月惦记又回家了,这次不但看望了87岁老妈,还看了熟悉的村庄,见到了家的现在想起了家的过去,对家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p> <p>老家翟氏是个大家族,到孙子翟英男这代已经16代了(根据保存的祖坟),先祖在明万力年间从山东迁来(家谱文革时期烧毁,听父亲讲上记载祖籍山东),高祖翟凤鸣.弟弟翟凤祥。曾祖翟儒.大弟翟珍.二弟翟丰。哥仨与1921年分家(分家契约翟庆福家至今仍保存),曾祖儿子翟炳顺.翟炳瑞;翟珍儿子翟炳相.翟炳华;翟丰儿子翟炳云。祖父翟炳顺儿子翟庆林;翟炳瑞儿子翟东河.翟庆祝。上世纪七十年代仍旧按翟姓集中居住,由于人口增加,现在有一部分到村边盖房迁出。翟氏北赵各庄近200户,600多人口。从村南壕口分为东翟西翟,一个祖宗,西翟人口兴旺繁衍的快。同龄人西翟孙子辈东翟爷爷辈。家族人多,有事特别热闹,在村里没人敢欺负。</p> <h3>翟氏祖坟</h3> <p>一至十三代坟墓</p> <p>在家的元素中,除了老人孩子,第二位的就是房子。2014年11月退休后,又把盖房提上了日程,由于前几次家中意见不统一,暂时撂下了,这次是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也要盖,经过村干部.家叔.大.三妹与母亲.翟娟协调,达成一致,内弟找建筑队,拜会左临右舍,亲朋好友帮忙协助,盖成了新房。新盖共五间,近80平米,200平米小院。这是我记事以来第四代房子也是最好的,与时代没落差的房子。</p><p>第一代是1960年的,那时爷爷与二爷分家分的2间土房,父亲又用泥垛了两间,父母与太爷住两间,我与爷爷奶奶住两间。</p><p>第二代是1961年盖的外砖内坯的,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母,爷爷和我一家人自己脱坯,自己拆购买翟深的旧房,从姥姥家拆了一架柁,锯掉自己院子里可利用的树,从村边检来一些砖头,七凑八凑的备齐了材料,盖房只管了一顿窝头饭,东方栅差几十块砖,留了个土坯夹心,室内墙用泥抹的,窗户一个屋用旧窗户,外间屋与另一个屋用向日葵杆插的。没住多久,老鼠盗的到处都是洞。</p><p>第三代是82年盖的,內坯外砖,房子与原来西边的一样低矮,只是材料新的成分多了点。</p> <p>想起住房,最心酸的是81年父母把俊英与儿分出来到外面,给人家住房,三间摇摇欲坠的土房,破烂不堪,满屋子都是尘土,锅碗瓢盆,生活用具都需现制,手里无钱,一切都是凑活,雨天房顶漏雨塌了个大窟窿,正好自己从部队回来,从村北林业队找来旧材料修补上将就着住,多亏自己与俊英,过惯了苦日子,不然是挺不过来的。</p> <p>第二代房子,经历了53年的风雨,不堪重负,已成危房。这房见证了一家人的劳作.欢笑.悲欢离合.日子的饥饿温饱富足;迎接了三个人的诞生;送走了四个老人离世;看到了四个人的成长婚嫁.离家……这房是家里大功臣,一家人对它是有感情的,即将要拆了,与它合个影</p> <p>三代房子,是在拆掉1960年,爷爷与二爷分家时分的两间土房的基础上,自己出钱父亲帮助与1981年建成的,也是属于自己的房,1983年妻.儿随军后,由父母居住。房龄也34年了,想当初,自己用休假时间,去固安买木材,套牛车去牛驼破木料,与妹夫刘建利亲自做窗户;请陈友江刷墙吊顶,給房顶铺油毡,二次换铝合金窗户,把家的热情都放在此房上了,马上要拆掉,还有点留恋。照个相留念</p> <p>房子有人住无人收拾,院子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蚊蝇满天飞,臭气熏天</p> <p>从后面看二三代房,同东边翟文涛的房子,存在二十年落差</p> <h3>新旧对比,旧房給翟娟的二间</h3> <h3>建房施工场面</h3> <h3>挖沟铺设上下水场面</h3> <p>从10月21日动工到11月14日完工,用时25天,终于建成了水泥砌砖.钢筋加固.水泥内外抹墙.红瓦封顶.实木檩坨.电线穿墙.上下水通屋.较现代的房子,实现了多年的梦想</p> <h3>建房所用材料款</h3> <p>新房全貌</p> <p>室内</p> <p>房子建成后,与2015年秋天,请后庞家务的张师傅,进行了吊顶挂白装修,当年栽了果树。核桃树已结果</p> <h3>同年栽的柿子树</h3> <h3>2015年栽的月季</h3> <p>有了体面的房子,看着顺心,住着舒服,在人面前有了自信,可以在家招待亲朋好友了,2019年11月,小学同学战友来访合影</p> <p>2016年10月本乡战友来访</p> <p>宴请亲戚邻居</p> <p>同村战友相聚</p> <p>大成县战友来访</p> <p>完善设施防水管冻坏,2018年磊开关井</p> <p>劳动后的午餐</p> <p>与前来帮忙的外甥女合影</p> <p>老动的午餐柴火锅炖肉</p> <p>院里劈柴垛</p> <p>院里牡丹石榴花</p> <p>院里的月季花</p> <p>院子里白合花</p> <p>胡同蔷薇花</p> <p>这棵柏树是家的象征,儿时距村很远就能见到,那时跟太爷赶集,太爷告诉我,不认识家你就找大柏树,那就是家—北赵各庄。后来上学,时时见大柏树,因柏树就在学校教室窗外。学校是用原来寺庙,与1956年建的,自己1960年上学时还保留着寺庙的格局,只是没有了佛像与僧人,大柏树随建寺庙而栽,北赵各庄建村与宋代,寺庙与村同存在,大柏树估计有上千年树龄了,树粗三个人抱不过来。自己见过不少寺庙的柏树,但这颗是最粗的。原来并排两棵,建学校时伐了一颗,其中半棵被我家买来,为太爷做了寿材。树下有一眼砖井,也是原来寺庙留下的,1969年在学校代课时,还代领学生用井浇菜。</p><p>在大柏树东侧,东西方向还有6棵上百年的小柏树,离开村子不知哪年伐了,柏树南面学校操场盖了民房,由于缺乏对古迹保护意识,完全毁掉了。让人痛心!</p> <p>自己的母校,1956年建校,是用村里大寺改建的,以前村里没有公办学校,只有私塾,1960年自己刚上学时,它只有四年的历史,学校还是大寺时的建筑,正面五间大殿,东西各五间厢房,距厢房南面十多米,建东西方向一排房子,三间教室,多间教师办公室,中间一个门洞,上学从门洞穿过,院子地面方砖铺路,中间有一棵大桑树,院里栽有结角的珍贵树种,院外是操场,操场中间有多棵柏树,西南面有一片菜地,种的菜供学校食堂。1958年前只有一至四级,五六级要到距本村四公里的牛驼去上。1958年后建完小(1—6年级),那时全公社只有4所,附近6个村的适龄儿童,都到此上学。1966年建初中班,1969年撤销。自己小学至初中,都是在这里上的。建校66年,消灭文盲再到普及初中,培养了大批,几代人人才。</p> <p>学校新教室</p> <p>母校门前留影</p> <p>在家的印象中,村街村貌深深植入我的脑海,原来村庄四周被高十多米,宽二米的土壕包围,平时只留东西两口,南面三.北面一个壕口,汛期防洪水全部封闭。壕上长满树木荆棘杂草,有各类鸟栖身,自己曾爬壕上的春树上掏小喜鹊,壕下有狐狸黄鼠狼盗洞栖身。那时人口少,村里至少有五六处空地,面积有好几十亩。</p> <p>现在村子盖满了房子,再没了空地。 现在的村里街道</p> <p>原南壕口</p> <p>南街南口街貌</p> <p>自己房后街道</p> <p>村里门市楼房</p> <p>幼儿园</p> <p>改革开放后,村里建了集日,每到集日,附近十里八村的都来赶集。</p> <p>由于新冠肺炎,解封后的第一个集日,赶集的人比往常少了很多</p> <p>集日占满了村子三里长的街道</p> <p>集日有卖服装.粮食食品.蔬菜.家中生活用品,还有家畜家禽等</p> <p>自己对村里梨树,有着深厚的感情。村子四面被梨树包围着,一出村举目见梨树,春天看花,夏秋看果,一年四季与梨树行影不离。儿时在梨树下玩耍,上学从梨树林里穿行,学校坐落于梨树林中,坐在教室能闻到梨花香,看到梨树蔢裟影,听到梨树林里的鸟叫声,放学在梨树上攀爬玩耍。</p><p>生活困难时期,人们把没成熟的梨煮熟充饥,不知救了多少人。村里用卖梨的钱安电,建合作医疗卫生室,放电影,安机磨,为社员办了不少福利,附近存非常羡慕。</p><p>自己上初中劳动在林业,学果树管理,栽培嫁接,剪枝每天与梨树打交道。毕业后留在了林也队,当过技术员.分队长。对梨树的印象是刻骨铭心的。</p> <p>本村剪过枝的梨花</p> <p>过路的人被花吸引,驻足拍照📸</p> <p>自然生长的梨花</p> <p>岁月虽然催我变老,记忆淡漠健忘,但是我对家的印象思念眷恋,还是1970年离家时那样的清晰深厚。</p><p>祝愿我的家乡富强文明,越来越好。</p>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