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云南师范大学附属融创小学 林旎 蒋永丽</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墨梅》元 王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p><p><br></p> <p> 王崧舟老师用“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3种梅花引导孩子们走进元代王冕,走进墨梅。他对教材沉淀之深、把握之准让人有如见泰山之感。他的三个“诗意语文”策略:知人论世、虚拟想象、复沓回环,穿越时空之感,如临在侧之奇。</p><p> 梅花诗人多赞其临霜斗寒之高洁,也多赞其“半夜梅花如梦香”之香气。王崧舟老师懂王冕,他问:为什么王冕不写香气,写清气?深挖古诗,落脚到教授学生托物言志的方法,王冕啊!他的灵魂就如梅花一般,香气满乾坤。</p> <p> 隐含在诗意的言语形式背后的,往往是诗意的思维方式。诗意的思维方式有别于科学的思维方式,她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情感思维、整体思维、创造思维的协同与整合。诗意思维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她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中;她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夸张中;她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隐喻中;她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对比中;她在“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想象中;她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顿悟中;她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对称联想中;她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凝神观照中;她在“想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物我两忘中;她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天人感应中。</p> <p> 诗意人生的引领,实为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p><p> 诗意语文拒斥一切教育实践的程式化、套路化,诗意本身所蕴含的灵动、超越的情味,昭示着诗意语文如大地般永恒的开放姿态和包容情怀。</p><p> 我们坚信,诗意的思想、诗意的情怀,是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历史、民族乃至意识形态的种种阻隔,如琅琅乾坤般成为人生永恒的普世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