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记得小时候在惠民老家,从未听过家里长辈、亲戚六人和街坊四邻说过“工作”二字,问人是干啥职业的都是问:“你是做(zù)啥营生地耶?”;干活儿、干事儿叫“干营生”;做买卖、做生意也叫“做营生”。每每听到“营生”二字倍感亲切,在俺们老家方言字典里“营生”泛指为了生存干的所有事儿。</h3><h3> 白马过隙,光阴似箭。吾辈已接近耳顺之年,喜欢上摄影算来也有十七八年了。最先是近似疯狂地拍鸟,进而追求美轮美奂的风光,外出游玩偶尔拍拍市境民俗人文。</h3><h3> 赋闲在家的时候,时不时地翻看这些年拍摄的数码文件仓库,翻到拍摄的所到各地寻常百姓的劳作画面时,记忆与灵感的大门会瞬间敞开,由此,就有了以芸芸众生《营生》为题的摄影作品集。今后,会随拍随更新随充实,期望观者欣赏。</h3><h3> 以每篇10幅的方式将我的《营生》作品展现给大家。</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捏面人》</h3><h3> 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h3><h3>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摊煎饼》</h3><h3> 山东的摊煎饼:平底锅内擦薄薄的一层油,盛一勺面糊倒入锅内,旋转锅面使面糊均匀流动糊满锅面,小火煎半分钟后打入一粒鸡蛋划散,在鸡蛋液上撒上少许葱花,待蛋液稍凝固后,翻面,然后刷上一层大酱,再依次放入咸菜、海带丝、土豆丝、咸菜和油条等,将其卷起来即可。味道鲜美,吃起来很方便。尤其是山东特有的煎饼,大部分人更喜欢抹上山东人自己特制的酱,卷上山东大葱食之,味道更加地道。<br></h3><h3><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惠民泥塑》</div> 惠民泥塑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由山东滨州市惠民县在2006年申报的国家级民间艺术类文化遗产,遗产编号为Ⅶ-13。品种繁多,造型古朴,有“牛郎织女”、“白蛇传”、“梁祝”、“武松打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戏剧故事;有坐在莲花上的抱鱼、桃、杏的“坐孩”;有安上哨子或肚子里装个弹子安个小棒发出各种声音的“响孩”;亦有狮、猴、鱼、鸡、桃、杏、葡萄等等动植物,其造型夸张,色彩艳丽,内容喜庆吉利,陈设室内顿生光辉。<br></h3><h3> 河南张泥塑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研究地方民俗的主要物证之一。一代代艺人根据劳动人民的喜好与情感,艰难探索,推陈出新,始终反映着时代的变革与人民生活的变化,更使得河南张泥塑具有了社会发展活化石的价值。</h3><h3> 山东省惠民县皂户李乡的河南张村,因地处县城西南约15华里的沙河南岸而得名。河南张,村子不大却人气很旺。因为这个村做的“泥娃娃”独具特色,不但在本地有名,还漂洋过海到了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地,人们更习惯称该村为“娃娃张”。</h3><h3> 说起泥娃娃的来源,还得讲几段美丽的传说。</h3><h3> 相传过去河南张村有一中年妇女,久婚未育,几经改嫁,均因无子而倍遭婆家冷落和白眼。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她都到10华里外的“皇姑庙”烧香拜佛。有一年,急于求子的她将寺庙里的一个泥娃娃抱回家中,不久便有了身孕。又传,本村一商贩,生意场上总处于下风,却找不到其中的原因。一日,他窥见一同行家中供有一高约4寸的泥人“不倒翁”,便悟出了其中的奥秘,专门请人给他做了一只高12寸的泥人“不倒翁”,象征着在生意场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此后,他的生意居然蒸蒸日上。</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包饺子》</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br></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饺子就酒,越喝越有。</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晒柿饼》</h3><h3> 柿子成熟的季节,当树上的柿子变成黄色,但是还没有变软,而是硬邦邦的时候,就可以采摘下来晒柿饼了。</h3><h3> 柿子采摘下来后,先要进行削皮,这是晒柿饼必须的一个过程。然后,将削了皮的柿子拴住细绳上,一串串的挂起来晒。</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晒秋》</h3><h3>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br></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晒干菜》</h3><h3> 也是晒秋的一种。很多蔬菜都可以晒干菜。如:豆角、土豆、黄瓜、茄子、冬瓜、南瓜、辣椒、雪里红等等。</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弹棉花》</h3><h3> 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目的是让棉花更加松软,适合使用。历史悠久,我国至迟在元代即有此业,时至今日仍有操此行业者;旧时,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为人弹棉絮,俗称“弹棉郎”。</h3><h3> 元代王祯《农书·农器·纩絮门》载:“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弦弓来弹皮棉。</h3><h3> 虽然如今的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但是40岁以上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魔术,让孩子们惊讶不已。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h3><h3><br></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拉大锯》</h3><h3> 传说,鲁班因为被草叶划破手指获得灵感,从而发明了锯。</h3><h3> 锯是木工必备工具之一,主要用来开料,截料和开榫等。宽厚木板常用大锯;窄薄木料常用小锯;横截下料常用粗锯;榫头榫肩常用细锯;硬木和湿木要用料路大的锯子,软木和干燥的木材要用料路小的锯子。</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烙大饼》</h3><h3> 大饼的主要原料是面粉,辅之以鸡蛋、芝麻、青椒、小葱等烙制而成并深受百姓喜爱的汉族传统面食之一,可以配各种肉、蛋、蔬菜一起食用。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充足而丰富。面粉常用的加工方法有蒸、煮、炸、烙、烤等,制作方法不同,营养素损失程度也不同。大饼的营养素损失较少。</h3><h3><br></h3> <h3>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