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晨起,太平湖浓雾</h3> <h3>湖面都看不见</h3> <h3>太阳刚出来,小区内的鸡爪槭叶子部分红,部分黄,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斑斓,似花,似火,似画,争芳斗艳。</h3> <h3>穿过一人多高的草丛,同学闵红寻找垂吊点</h3> <h3>还真有人在这做了钓台</h3> <h3>看了网友的游记,决定在回歙县的途中去探访一下太平县老县城~千年古镇仙源</h3> <h3>仙源镇,是因发源于黄山的最大河流麻川河(古称仙源水)流经而得名,又有说为纪念轩辕皇帝,取其谐音而得。原来是一个“三不管”地带,公元745年,唐玄宗下旨设县建城,历唐、南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共1200多年历史。1959年底,因为修建陈村水库(太平湖),属于淹没范围,县城于1963年整体搬迁至六公里外的甘棠镇。后因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实际建设的水库大坝建成蓄水后,水位没有原先设计的那么高,仙源未被淹没。古城虽然幸存了下来,却渐渐成了一个几乎被外界遗忘的地方。</h3> <h3>未进古镇,有一个广场,建有几栋建筑。</h3><h3>居中的是车公殿。</h3> <h3>每年在这里举行“轩辕车会”,这是黄山脚下先民为纪念中华人文始祖,车的发明者和传播者轩辕黄帝而开展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h3> <h3>车公殿前的动物,与别处不一样。长着翅膀的飞狮抑或是飞虎?不过这是现代人雕的。</h3> <h3>这里的车公,并不是指南宋末年时因勘平江南之乱有功车大元帅,而是与纪念轩辕皇帝而建的庙。轩辕皇帝,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轩辕二字都与车子有关,又叫他连祖,是说他发明了车子吗?</h3> <h3>建于宋代的南门桥</h3> <h3>来自黄山的仙水麻溪河,因今年干旱,已接近断流。</h3> <h3>这是一条天然的护城河。</h3> <h3>新修缮的古县城主街,街上没有什么人。</h3> <h3>就说这里是1963年搬迁前县委办公的地方。</h3> <h3>县城搬迁后,这里交给了工厂。工厂改制又全部分给职工,现在在这些破旧的房子里,还住着30多户老职工。</h3> <h3>故乡的风貌依然在,被磨得发亮的青石板,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繁华。</h3> <h3>古人聚族而居,一条巷弄就是一个大家族。</h3> <h3>为数不多的保存的较为完好的古建筑。这橦老房已被列为黄山市“千村百橦”保护工程,与惠州其他地方的古建筑有所不同,单会建筑,门庭和厢房上有阁楼,用来堆放杂物,没有固定的楼梯,上下用梯子。</h3> <h3>当地的百姓说这个地方就是三不管地带。</h3><h3>旧县衙前,相交处留有空地约有两三亩大小,俗称“三不管”。据说在唐以前,还没设太平县,仙源处在泾县、石埭(台)县、歙县三县交界之地。水东一带归泾县管辖,北门一带归石埭(台)县管辖,南关一带归歙县管辖。这里处于三县交界的边缘地带,管辖界限不清,三个县都无法涉足,索性放之任之而不管,故称“三不管”。后来,经宣城郡太守李志和上奏朝廷,将泾县西南十四乡置太平县,县治初设在仙源(当时称:三门山南),这里就由太平县管了。但是“三不管”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br></h3> <h3>这里应该有很多倒败的房子,这些菜地的围栏都是用旧砖碎砖砌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