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h3><h3> 然而,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情感等情况普遍存在。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训练的有效性,祥云县城东社区完小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训练的有效性》这一课题展开了为期两年的课题研究。</h3> 2018一2019学年 <h3> 课题研究开展初期,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研讨解决的办法,以课堂为主阵地,不断探索,不断研究。2018年12月11日的教学研讨让我们茅塞顿开。</h3> <h3> 李惠琼老师执教的《朗读者》一课,从“赏、品、温、秀”四个教学环节指导学生注重语气的轻重缓急、高低长短,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h3> <h3> 王红芬老师为我们展示了《江南》一课的教学,在这一节朗读训练课上,老师给学生提出了“读正确、会停顿、有感情”的朗读训练目标,王老师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表演朗读中提高了朗读能力。</h3> <h3> 刘加菊老师执教《月光曲》一课。刘老师重点指导了兄妹二人的对话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人物内心的活动,刘老师还重点指导了月光曲中所描写的“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月亮照耀"三个画面,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到了《月光曲》中所描写的意境。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有效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h3> <h3> 何秀芬老师执教《落花生》,何老师通过“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物要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h3> <h3> 李菊兰老师执教《延安,我把你追寻》,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听课老师。</h3> <h3> 一堂堂精彩纷呈的朗读训练课,犹如一道道各具特色的美食,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得到成长。</h3> <h3> 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是一线骨干教师,有着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在上级部门和我校领导的支持下,2018学年课题研究初见成效。</h3> 2019一2020学年 <h3> 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我们努力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2019年12月12日的教学研讨,朗读指导的方法我们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h3> <h3> 吴碧云老师执教《陶罐和铁罐》,她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对话训练的示范课,听完她的课后,我们明白了“符合特点,注意语调,用好提示语”是对话训练课的关键。</h3> <h3> 陈开娥老师执教《少年中国说》,学生的朗读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朝气蓬勃,我为我是中国少年而骄傲!课毕,爱国之情在朗读中油然而生!</h3> <h3> 李雪梅老师执教《穷人》,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被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展现得淋漓尽致。</h3> <h3> 刘建琼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学生在朗读当中,让我们看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也看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罪恶。</h3> <h3> 何光菊老师执教《观潮》,充分挖掘男女生不同的声音特点。女生给我们展现了潮来前的平缓舒适,男生的朗读则带给我们潮来时气势雄伟的感觉。</h3> <h3> 尹艳芬老师执教《谁会飞》,一边比划动作一边朗读,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学得开心,学得扎实!</h3> <h3> 经过努力,我校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次研究不仅提高了朗读训练的有效性,也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我们将为造就时代英才而不懈努力!</h3> <h3>图文编辑:段惠师</h3><h3>审 核:吴碧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