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钢铁,成就辉煌荣誉(首钢记忆)

袁颢纹

<h3>  沿着长安街往西行驶,走过天安门广场,再到军博,再到五棵松,再往西,这里就是有百年历史的首钢。今年恰逢建国70周年,也是首钢诞生100年,有幸参观这次名为“沸腾之夜”光影秀。让我有了想发一篇的想法,以表这个为共和国建设发挥重要贡献的“钢铁侠”无限的敬意。</h3> <h3>  首钢始建于1919年,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100年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首钢企业文化的演变成长史,它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919-1948年:历经沧桑,饱受磨难;1948-1978年:艰苦创业,成长壮大;1979-2002年:改革腾飞,探索发展;2003-现在:立志“三创”,再铸辉煌。<br></h3> <h3>  1919—1948年:历经沧桑,饱受磨难解放前30年,首钢历经了北洋军阀的战乱、日本侵略者的占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在此期间,工程建设缓慢,生产几度陷于停顿,30年累计生产生铁只有28.6万吨。</h3><h3> 30年的沧桑历史,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黑色冶金工业的悲惨状况,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是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史,也是一部首钢文化饱经苦难的沧桑史。</h3><h3> 1919年9月,当时执政的段祺瑞派人在北京石景山东麓筹建名为“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厂”(即首钢的前身),兴建了一座日生产能力250吨的炼铁高炉。</h3><h3>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霸占了石景山炼厂,将其改名为“石景山炼铁所”。</h3><h3>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由国民政府接管后,于1946年改名为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br></h3> <h3>  1948—1978年:艰苦创业,成长壮大1948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石景山钢铁厂,石钢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国营的钢铁企业。</h3><h3> 解放后的石钢获得了新生,石钢工人发扬主人翁精神,谱写出一部艰苦创业的文化史。</h3><h3> 解放初期,首钢高炉不冒烟、场地长满草,老一辈首钢人靠大锤、扁担和箩筐,仅用半年时间使高炉重新流出铁水。以“顶破天花板,才能见青天”、“回马坡前不怕鬼,强敌面前不服输”的创业精神,迅速掀起恢复生产的劳动热潮。</h3><h3> </h3> <h3></h3><h3></h3><h3></h3><h3>  1958年9月,工人们在庄稼地里苦战14天,建成了3吨侧吹小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h3><h3> 1961年5月建成了当时具有先进水平的年产30万吨小型材轧钢生产线,标志着石钢轧钢开始起步; <br></h3><h3></h3><h3></h3><h3></h3> <h3>  1964年12月24日,中国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在石钢诞生,揭开了中国转炉炼钢新的一页;1965年,石钢高炉喷吹煤粉、入炉焦比、高炉利用系数等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石钢炼钢技术居于当时全国领先水平。 1967年9月13日,经冶金工业部批准,石钢改名为“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br></h3> <h3>  1979—2002年:改革腾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首钢迎来了改革腾飞的新时期。</h3><h3> 1979年,首钢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作为国家确定的第一批试点单位,率先实行了承包制。在管理上坚持从严治厂,严格执行“三个百分之百”,即必须百分之百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了规章制度必须百分之百地登记上报;不管什么原因,无论是否造成损失,都要百分之百地扣除违规违制者当月全部奖金。树立了“包保指标讲先进、三者利益讲全局、遵章守则讲严格、相互配合讲风格、各项制度讲效益”的“五种精神”,发扬“实事求是、严格认真、密切协作、恪尽职守、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六种作风”。在五种精神和六种作风的指导下,首钢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br></h3> <h3>  1979年12月15日,首钢二号高炉移地大修改造工程竣工投产,成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高炉。上世纪九十年代,首钢提出“做四有职工、创一流产品”的企业口号。在这期间,首钢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的第三炼钢厂建成投产。同期建成投产的首钢第三线材厂,加上原有的第一、第二线材厂,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线材生产基地。</h3><h3> </h3> <h3>  到1994年,首钢的钢产量从1978年的179万吨扩大到824万吨,超过鞍钢,名列全国第一。在不断发展钢铁主业的同时,首钢向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四跨”企业发展,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6年,首钢集团正式成立。<br></h3> <h3>  从1995年到2002年,首钢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社会上关于“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议论,首钢人陷入了“向何处去”的迷茫之中。<br></h3> <h3>  2005年,国务院批复了首钢搬迁调整规划。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首钢“十一五”规划制定实施。首钢率先进行的都市大型钢铁企业向沿海转移的搬迁调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没有先例。<br></h3> <h3>  2006年初,一场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的企业文化全员培训首先拉开了首钢人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帷幕。 2007年,在史无前例的战略性搬迁调整中,首钢把弘扬长征精神与首钢搬迁调整的实际相结合,干部职工树立知难而进、争创一流,只争朝夕、开拓进取,百折不挠、拼搏奉献,博采众长、学习创新,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新长征五种精神”。<br></h3> <h3></h3><h3></h3><h3></h3><h3></h3><h3> 2005年6月30日,首钢的一号高炉——五号高炉停产拆迁,标志着具有八十多年辉煌历史的首钢这一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涉钢系统搬迁的正式启动。成群结队的首钢人自发地潮水般拥到五号高炉前,怀着悲壮的心情,作最后的告别。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北京因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对环境保护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的首钢集团将用5年时间把钢铁产业从北京搬迁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曹妃甸,这一耗资677亿元人民币的工程将造就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临海而建的大型现代化钢铁基地。<br></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首钢搬迁的直接原因 :</h3><h3> 1、空气污染:一份来自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 年,首钢所在的石景山区全年二级以上(含二级)的天数仅占全年的一半。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一份报告,2003年,北京市区的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达到71783.9t。据环保部门分析,首钢搬迁能让北京每年减少18000 t 可吸入颗粒物。可见仅首钢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就占整个北京市区的23%。 </h3><h3> 2、首钢发展本身与北京的发展战略不符: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是北京“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战略。将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汽车、装备制造等高端制造业。长期看,国际贸易、文化教育、金融投资、高新技术、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医疗卫生等无疑是首都北京的发展方向。钢铁制造这种粗放型产业注定与北京的发展布局格格不入。<br></h3><h3>3、首钢搬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果从企业内部运营上看,首钢搬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按照800万t的钢产量计算,维持800 万t 生产需要运输的矿石、矿粉、焦炭等大量物流就达到4000万t。 如此大的吞吐量,而石景山又远离深水码头,与宝钢和武钢相比,必然会增长相应的运输物流成本。铁路运输的优势在长距离,大量、种类繁多的原燃料和成品在中短距离内运输,不但没有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还导致物流运输的复杂性。此外,运进量与运出量比例的严重失衡,加上矿粉和焦煤对车厢的污染,难以配货,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空载现象。<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 首钢搬迁,老厂区留下了8.63平方公里的开发空间,成为北京市城六区内唯一可大规模、联片开发的区域。该区域交通发达便捷,环境优美,景致独特,紧邻北京母亲河永定河,背靠西山山脉,拥有石景山、群明湖、秀池、高炉等工业和自然景观。 </h3><h3><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 首钢的搬迁改造,首钢人更是夜不能寐。首钢人明白,如果开发房地产,会获得大笔收益,有助于新钢铁企业建设,但会破坏工业遗产,伤害未来城市空间。首钢人组织团队对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工业遗产进行考察,在强调保护的同时,开启了首钢人保护+开发利用的智慧,对首钢遗产进行规划设计。<br></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北京市政府在国务院批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方案的基础上,规划设计经反复优化调整,2012年完成了《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展绿色生态、城市风貌、地下空间、交通、市政5个方面10余个专项规划研究。 <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首钢联合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由5位院士共同开展城市风貌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老工业基地改造案例。2014年,首钢就园区的发展定位、资源保护、空间形象、建设模式和起步区示范开展工作,并将织补城市、海绵城市、城市复兴等理念运用到规划中,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br></h3> <h3>  根据上级要求,首钢园区规划不断完善,目前已高标准高水平完成了北区“多规合一”规划方案。明确了首钢园区“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的功能定位。 <br></h3> <h3></h3><h3>  百年工业遗存闪耀着首钢人的智慧与汗水,光彩夺目;新城市奇迹在老厂区茁壮成长,首钢人在不断创造时代精品。 首钢园区作为全国首批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以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园区为契机,加快老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已完成的西十筒仓区域10万平方米工业遗存改造,变身为北京2022冬奥组委办公地。建设国家队冰上运动训练场馆,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成为工业遗存再利用和城市复兴新地标。<br></h3><h3></h3> <h3>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2017年8月看到首钢的工业遗存,称赞首钢工业园区的保护性改造是很棒的一个想法,这个理念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是领先的,做出了一个极佳的示范。在秘鲁利马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31次全体会议上,巴赫再次称赞“北京首钢园区工厂改建是奇迹”。<br></h3> <h3>  首钢园区厚积薄发,北区中部,挖掘高炉、干法除尘等工业主流程的遗存价值,三高炉改造为创意展示空间。厂房内的柱子、天车梁和剪刀撑等工业遗存都原貌保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工业特色冰雪场馆”风貌。结合区域工业管道,在其工业素颜值基础上形成高绿颜值、高棕颜值的城市更新范例,传承京西百年历史独有的“铁色记忆”城市风貌。园区规划获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颁发的“国际卓越规划奖”,获国际绿色建筑大会“绿色建筑先锋大奖”,获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br></h3> <h3>  海外院士专家北京工作站落户园区,建设首都国际人才社区。运用“城市织补”理念,高起点遴选支撑首都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高端产业及业态,实现研发创新平台、企业办公、人才公寓等公共服务有机组合的城市功能。<br></h3> <h3>  百年首钢,承载着的是几代人的记忆,如今的首钢园,依旧矗立在长安街的西末,只是从一个生产加工厂变成了一个历史的记忆纪念馆,不仅一次华丽的转身,更是一种时代的取舍。愿怀首钢情的你,不妨抽空去看看,昔日辉煌而参杂病垢的首钢,如今也是一个美丽的老工业园区保护性开发成功的典范,是一个“惊艳世人”的城市规划和更新的范例。<br></h3> <h3>特别声明:本文为媒体平台其他作者上传并发布,本美篇属于摘录,不代表美篇作者观点。若作者有疑问,本人将及时删除。<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