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山庄

春之声

<p class="ql-block">https://mp.weixin.qq.com/s/kNn5q4_uOn-pxLEMGRNsYw</p><p class="ql-block">https://mp.weixin.qq.com/s/79WJqq3O4eKcFo9p3ZcF9Q</p> <h3>  “西湖山庄”许多人不知道。但要是说起“北山路84号”,杭州人都知道那里是省委领导宿舍,人称“杭州的中南海”。</h3><h3>  上世纪50年代后,浙江省历代领导人官邸就在84号。多年以来,老百姓远远从湖上眺望,湖山深处,一座座中西合璧的别墅,错落有序,别致典雅,散布于林荫之中,俯瞰湖山。居住者非等闲之辈,都乃当代风云人物。解放后,历代省委主要领导人,诸如,江华、李丰平、陈伟达、周建人、吴宪、王芳等均在这里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浙江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无不与其息息相关。“建筑是凝固的历史”,84号大院,是几代人杭州人难于抹去的记忆。对64年就读杭一中的我更是记忆犹新(当时学校的高干子弟好多就住在84号,如江华的儿子吴小白、赖可可的女儿赖新潮等等),一探为快!</h3><h3>  今天,昔日的省委宿舍已更名为“西湖山庄”,老建筑保留不多,仅存有两座。一幢称为“五四纪念馆”,旁边的另一座小楼,据介绍是“铁瑛旧居”。所谓“五四纪念馆”,也就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是在这里起草的。六十多年前的1953年12月27日,毛主席率宪法起草小组抵杭,主席住在刘庄西湖国宾馆1号楼,办公地点则设在84号大院的30号楼(今五四纪念馆所在地)。</h3> <h3>  今日的西湖山庄建有不少新的楼堂馆所。院内,树木成荫,环境静谧优美,是一处市民休息游玩的好去处!</h3> <h3>从后山俯瞰西湖</h3> <h3>“五四纪念馆”</h3> <h3>浙江佳宝2019年秋拍于2019.12.11-13在这里举办。</h3> <h3>约好友一同观赏</h3> <h3>存疑的一件书画拍品</h3> <h3>《清中期 红木镶嵌元代春水玉砚屏》从无底价起拍,以三万元的拍卖价落锤。</h3> <h3> 红木嵌元代春水玉砚屏19*22</h3><h3> 砚屏以红木为材,由器座和屏框组合而成。屏框中心镶嵌有镂雕春水题材的玉带板。带板呈椭圆形,镂雕有天鹅,荷叶水草等。画面中天鹅藏匿于枝叶蔓密的水草中,作惊恐状,上方有一只鹰鹘向鹅俯冲而下,作追逐状。图案静动结合,栩栩如生。有关砚屏已在&lt;程门[富贵白头]瓷画小插屏&gt;有介绍,今就中间镶嵌的玉带板作些探讨。</h3> <h3> “春水玉”带板8.3*7.3</h3><h3> 带板和阗玉质地,包浆醇厚,精工细琢,形制朴拙古雅,为典型的元代“春水玉”。何谓“春水玉”: 辽、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居住着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他们以放牧狩猎的游牧生活为主,并随着季节气候的四季变化随水草而迁徙。在辽代逐渐形成了帝王春、夏、秋、冬“四时捺钵”的习俗。捺钵,是契丹语,即皇帝巡幸之地,又叫行宫、行在。四时捺钵不仅是辽代的制度,金元两代也盛行不衰。金代将辽“四时捺钵”改为春、秋两季的捕猎活动。金朝诸帝在春天到河边纵海东青鹘捕鹅雁,在秋季到山林中狩猎鹿虎熊兔。虽然“春捺钵”和“秋捺钵”始自辽契丹,但当时很少将鹰鹘捕鹅雁和山林虎鹿等题材纹饰反映在玉器上。金代女真人将这一题材典章化、制度化,并正式定名为“春水”、“秋山”,成为金代最流行的艺术题材之一。鹘,也叫海东青,是一种善捕水禽凶猛的小型鹰隼,有“羽中虎也”之称。这种体小机敏、疾飞如电,专击鹅雁,并食其脑汁的猛禽,深为游牧民族所喜爱。是以,女真人便训练海东青进行捕猎。</h3> <h3> 元代“春水”图玉绦钩环</h3><h3> 无锡市博物馆藏</h3><h3> 上图: 无锡市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为嶂山尧歌里钱裕墓出土,长8.3厘米,宽6.5厘米,厚1.9厘米,带扣长7.3厘米,宽2厘米。此件玉器玉质温润,佩饰背面有椭圆环衬托,正面透雕荷莲、草卉,中间一只张口展翅的天鹅潜入叶丛之中,上方一只细身长尾的海东青正在回首寻觅,伺机攫捕; 带钩同样以荷莲、草卉图案,采用镂雕,同佩饰有机组合。整个玉雕设计巧妙,主体突出,线条流畅,雕工精细,层次亦非常丰富,多达四层,富有立体感。其雕刻对象的瞬间情态惟妙惟肖,可谓形神兼备。</h3><h3>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辽代还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春水玉”,只有一些雁、鹅、鱼等单体动物形玉雕。“春水玉”零星见于金代,在元代大量出现,明早期有所延续,至中期之后基本不见。其构图特色鲜明、形神兼备、雕琢精细,前后发展演变线索连贯清晰而自成一系,是元明玉器的代表作和具有时代特征典型的标准器。</h3><h3> 1983年,杨伯达先生发表了《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一文,考证玉器上的海东青鹘捕鹅雁、虎鹿山林的图文素材,是表现辽代契丹族“春捺钵”和“秋捺钵”弋猎生活的一个场面。并将这类描述辽金时期少数民族春蒐秋狝活动场景的玉饰正式称为“春水玉”和“秋山玉”,这种称谓一直沿用至今。</h3> <h3> 元代 鹘啄鹅绦环 </h3><h3>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h3><h3> 元代春水玉造型复杂,通常为多层镂雕或圆雕、浮雕形式,其中以多层镂雕者最为常见。多层镂雕,常出现于一些带饰、嵌饰等形制平扁的器类之上。其以数个层面组合,上下层纹案交搭相连,层层递进,繁缉密实,组图层次物像远近、明暗、虚实布局错落有致,形成丰满浑厚、生动逼真的写实型“绘画”效应和强烈的立体透视效果。此件将元代春水玉以精工镶嵌于插屏,足见清人对此件器物的重视与喜爱,弥足珍贵,值得收藏!</h3> <p>  金至元「春水」玉饰 台北故宫藏</p><p><br></p><p>鹘攫鹅纹玉饰 元代</p><p>直径7.2、厚0.7厘米</p><p>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p><p> 玉质青白色。体呈圆形片状。画面以荷莲、草叶为背景,中间一只白天鹅张口展翅,潜入荷丛之中,上方一只海东青飞于荷上,正回首寻觅,为典型的“春水”题材。形象逼真,雕镂精细。</p><p>https://mp.weixin.qq.com/s/Yb45wbN1PQPWCZZjgvqgKQ</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