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古旧图书交易会闻见录之六十三

侯福志

<h3>御河轩主</h3><h3> 2019-12-14 </h3><h3> 临近冬至,天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生理节律本来也应当随之调整和改变,但因为长时间已形成了习惯,我还是在不到5:30的时候就醒了。起来冲了个热水澡,赶跑了睡意,浑身精神。于是马不停蹄,坐上634路公交车,就到了北门。下了公交车,换骑一辆单车,约三四分钟就到了古文化街银杏广场。<br></h3><h3> 地摊遍布在赌石城的那条小街和银杏广场各个角落,我进入旧书市场时,已经有二十几个地摊了。淘书的人已经上百。我还是按照老习惯,先跑到老贾书屋对过的那个地摊,卖家正在吃早点。我把手机上的手电灯打开,借助灯光,对每一本书进行快速扫描。这个地摊,在我到来之前,已经有几位淘书家过滤了一遍,但仍有不少书令人心动。有一本《天津市旅游景点一本通》的小书,是2015年出版的,堆在书摊上有二三十本。有一本证书,也有点意思。这个证书是奖给石毓符、刘凤林二人的,他们所著的《中国货币金融史略》一书于1986年获得天津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荣誉奖。这个证书就是凭证。另有《传世漫画》上下册,这些书和证书,连同一本精装本《尚书》在内,一共花了30元。</h3><h3> 小刘先生给我带来3本《天津卫》和一本《男子汉》创刊号。其中2006年12月号总第22期,封面看上去非常熟悉,看封面要目提示,有一篇《说七十沽》,一下子让我想起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本人。记得当时编辑是一位小女孩,有一次她慕名到我单位找到我约稿。出于礼貌,我给《天津卫》写了一篇长文,并手工制作了“七十二沽”(实指有21个沽)的示意图(当时因没有软件,只得用手工方式在地图上贴上名字)。看似粗糙的七十二沽图,编辑部还是采用了。此后,我又给编辑部提供了不少稿件,并推荐一些师友给杂志投稿。可惜时间不长,大概两三年的样子,这家杂志就转手了,从此与《天津卫》就断了联系。后来,有一家公司接下了这本杂志,又邀请我参加了第一期的策划编辑,并提供了稿件。看来与《天津卫》的缘份还真是不浅。小刘把这本杂志交给我,让我想起了这段往事,一晃已经十多年了。</h3><h3> 有一位熟悉的小伙子,我一直没问过他的名字,他今天给我带来一批课本和学生成绩通知单、三好学生证书等,一共27件。小伙子很厚道,因为是老主顾,所以这些东西只花了30元。另有一位老大爷,在他的地摊上,摆放着20多册文革时期的老课本,有《语文》《数学》《政治》《常识》《音乐》《英语》《地理》《化学》《珠算》《俄语》等,这些课本以每本3元的价格被我包圆了。</h3><h3> 除成批购买的旧书外,还零零散散买了一些,其中《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内有天津不少内容),10元;《天津玻璃工业史记略》,10元。孙养林先生的自印本《瓢园忆旧》,20元。有8本中华书局出版的《明史》,品相还不错,因不是全本,只以每本6元的价格处理。</h3><h3> 据师友提供的消息,由于受到书商们的反对,加之一些文化学者的强烈呼吁,拟议中暂停旧书市场的通知作废,旧书市场照旧开放营业。看来,相关单位还是理性的,他们充分考虑了大家的意见,并没有采取强硬措施,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向他们致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