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甘肃生活工作近六十个年头了,虽然就居住在甘青交界处,但一直很少踏入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美青海去实际感受大美青海。</h3><h3> 特别是在这个旅游成为时尚的年代,每当朋友们在一起谈起青海湖的宽广、博大、秀美和碧波万顷、湛蓝深邃时,自己都会悄悄的走开,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去感受那份高原湖泊的雄壮。</h3> <h3> 青海湖藏语叫“措温布”,即“青色的海”之意,也是青海省名称的由来。青海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距离西宁以西大约130公里,湖面海拔为3260米,环湖一周约360公里;她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此外,因青海湖每年入湖河水、地下水、降水等总补给为34.93亿立方米,而湖区风大蒸发快,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立方米,年均损4.37亿立方米,也就由淡水湖逐渐变成了咸水湖。2013年8月勘察,青海湖湖区面积为4337.48平方千米。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近似椭圆形的青海湖最长约104公里,最宽约62公里,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矿化度12.32克/升,含盐量1.25%。 </h3> <h3> 湖区属多民族居住地区,流域总人口数为8.56万,有藏族、汉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满族等12个民族,其中藏族人数最多,约占人口总数的近七成,是湖区的主要民族。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这一带所产的马匹在春秋战国时代就被称为“秦马”,隋唐时代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另外,青海湖的南北两岸曾是丝绸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京藏公路从在青海湖南部自东向西横穿湖区,315国道(西宁至喀什)则从青海湖北部穿越湖区。</h3> <h3> 因青海湖地处高原,每年最炎热的的7、8月份,这里的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度左右,是一年当中最好的旅游旺季。</h3><h3> 7月中旬,正是当地油菜花盛开的季节,网上都在各种的晒,晒那湛蓝的青海湖被裹挟在黄色的包围中,看着心中直发痒。一个周末的早上,随手拿了件厚外套和防晒品,便不管不顾的驾车要飞奔青海。吃完早餐、买了点零食,也不管阴霾的天空会不会下雨,便径直拉着夫人开车沿京藏高速一路向西。</h3><h3> 出门后,想先顺路到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参观,然后再到青海湖,但对青海湖的向往和时间的再优化,让我们直接向青海湖奔去。</h3><h3> 西去的公路上,随青藏铁路通车后,已经没有了那么多的大型长途运输车辆,更多的是小型的私家车辆,以及周边省份的旅游大巴车。一路行驶,那些自驾车辆有甘肃的、青海的,也有山西、安徽和海南的,见的最多的是四川一带的,看那些风尘仆仆的车辆应该都是去旅游和避暑的吧。途中还遇见了一队从北京来的三轮车队,车上插着彩旗,按顺序排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的也在往西进发。</h3> <h3> 沿途经过“中国原子城”,想起了那些为国奉献的“两弹一星”功勋们和众多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们。</h3> <h3> 一路向西,太阳也从厚厚的云层中渐渐露出了笑脸,感觉到天空是那么的近、那么的蓝,那镶嵌在天边的云朵好像是棉花做的、随手就可以摘下,阳光洒在了翠绿的草地上,斑驳陆离中那鹅黄的油菜花、深紫的苜蓿花成片成片的盛开在眼前。在车上吃着自带的小吃,车外的景色目不暇接,匆匆的往目的地赶。</h3> <h3> 随着车辆和旅游大巴越来越多,极目远眺,远方黄色油菜花与青色草原的地平线间出现了一泓湛蓝,一眼望不到边。像大海,确没有那波涛汹涌;像青草原,确有着水天一色的倒影。就像一个披着湛蓝色与青色长裙的姑娘,羞涩地躺在油菜花与青草地编制的地毯上,天边的云朵就像一层轻纱在慢慢的覆盖着。这就是传说中的青海湖,像一枚高原明珠,像一枚镶嵌在地球上的蓝宝石。</h3> <h3> 开着车子前行,路边到处都是欢呼雀跃的人群,三三两两的走进路边的花海里、青草滩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拍照留念;还有的干脆卷起了裤脚站到了水边,任风吹乱了头发,让纱巾飘舞着,与当前景色融为一体;还有些游客在湖边骑牦牛、骑马游玩,享受那天苍苍野茫茫的感觉。</h3><h3> 我们也受这些气氛的渲染,不时的停下车来,呼吸着高原的清新空气,嗅着那甜甜的油菜花和青草香,也童心未泯的躺在那草丛上、跳进油菜花中去和蓝天白云拍照。</h3> <h3> 再往前行,便到达了青海湖南侧的二郎剑景区,公路两侧和景区外车流如注,穿冬衣戴夏帽的人群熙熙攘攘。停车、购票,就随着人流进入了景区。</h3><h3> 景区内的大广场周围购物中心、餐厅、宾馆等一应俱全,基本都是别具特色的藏式建筑,建筑周围还有藏传佛教的经幡、雕塑以及沙地摩托、赛马场等娱乐场所。徒步匆匆的走到湖边,一股强劲而湿润的风吹到身上,游人们都裹紧身上的衣服,只留脖子上和手中的丝巾随风起舞,难怪景区内卖纱巾的会那么多。眺望那微波粼粼的湖水,那水真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那水真绿,绿得的比草地还要深邃;那水真蓝,蓝的就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青色与湛蓝一直延伸到天的那边,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只有那像棉花团一样的云朵在湖水中伸展、飘荡。</h3> <h3> 踏着青草地,闻着花香,看着湖水中的福娃与西王母的雕像,感受着眼前传说中西王母的瑶池,劲风中不知道谁在喊 “大美青海湖我们来了”,是的,这魂牵梦绕的青海湖我们来了,来到了您的身边,来虔诚的感受您的浩渺、美丽与博大。</h3> <h3> 沿着新修建的木制栈道和大理石铺就的道路,可一直深入到湖内的尖型半岛码头,因码头修建的形似一把长长的剑,所以就起名“二郎剑”。这里曾是建国后鱼雷基地的旧址,因距离西宁151公里,也叫151基地。走在长堤上,看到湖面上空几只海鸥在天空翱翔,湖水在有节奏的拍打着堤岸,时不时的将湖水刮到堤岸上,真有点身临海边的惬意。</h3> <h3> 堤上几处巨大的“青海湖”碑石景观旁,游人们在那里争相拍照,有的三五成群、有的自己摆着各种各样的姿势,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来到了青海湖。长堤的尽头就是游船码头,有大型游轮、也有小型快艇,有的是在其他码头下船再坐车返回,也有的是蜻蜓点水的亲近湖水。</h3> <h3> 距离码头不远处的湖水中,有几间棕红色的房子静静的在湖水中任凭风吹浪打,那静默的坚挺似在诉说着自己的过往。</h3> <h3> 走下长堤,漫无边际的在湖边溜达,感受着蓝天、白云、湖水的魅力,清澈的湖水中能看到几条小鳇鱼在细沙中游动,小时候还在用他打打牙祭,现在已经是少见的保护动物了。踩在柔软的草地上,经幡在烈烈招展,湖区周围到处都是各种色彩的纱巾在飘舞。</h3><h3> 大美青海湖您在我的梦中、我在您的怀抱里。</h3> <h3> 傍晚,走出二郎剑景区,回眸落霞与水天共一色,看着车外的草原在微风中翻着青波,一片片高大的风力发电机在大草原深处慢悠悠的旋转着,耳边响起了“在那遥远的地方……”。</h3> <h3> 从景区出来,我们继续往下一个景点——茶卡盐湖进发。</h3><h3> 茶卡盐湖,别称茶卡或达布逊淖尔,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的天然结晶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之一。“茶卡”藏语盐池,也就是青海的盐;“达布逊淖尔”是蒙古语,也是盐湖之意。被旅行者们称为中国“天空之镜”,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h3><h3> 迎着落日的余晖,傍晚时分到达茶卡镇。因没有提前预订宾馆,找了好几家宾馆后,才在一家价格昂贵、条件一般的宾馆入住。</h3> <h3> 次日清晨,在景区硕大的停车场停车后,就直接进入景区。</h3><h3> 在高耸的观景台上俯瞰整个景区,晨雾中茶卡盐湖的浩淼、洁白与天空、草原浑然一体,湖水皎洁静谧,人流像成队的蚂蚁穿梭着。</h3> <h3> 进的景区,脚下都是白色、淡清色的盐,举目远眺,湖水由青变白,脚下的白色向远方延伸着,分不清是盐还是湖水。</h3><h3> 湖区的道路是由盐粒堆砌、鳞次栉比的盐池是盐围起,就连小火车的路基也都是盐粒铺就的。走在景区内,就像走在白色的沙滩上,松软而晃眼。</h3> <h3> 景区内的大小雕塑也全部都是由白色的盐做材料砌筑、雕琢而成,游人们纷纷争相选择地方拍照。</h3><h3> 而绝大部分游人则是顺着长堤或铁路的路基拥向平静的盐湖,在那如镜面的湖水中舞动着纱巾,摆出各式各样的造型,真是:你在湖水中看景,看景的人在远处看你。</h3> <h3> 湖区内,游人如织,各种色彩与婀娜的身姿在平静、洁白的湖水中飞舞着,男士们在用各种高难度动作和设备拍照着……。</h3><h3> 银装素裹的盐湖与湛蓝的天空、白云交相辉映,美不胜收。</h3> <h3> 随着游客的脚步,慢慢步出了景区。再次回望,那皎洁的白色深深的印入脑海。大美青海再见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