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美庐,开平田野中的奇迹

牧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珠江三角洲偏西的开平市</b><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袤的田野和村落之中,散落着众多奇异的欧风建筑,它们被称作碉楼或美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它是说不尽的辛酸故事,是忘不掉的凝重历史。而对于外埠的人们来讲,它却是一道有些诡异的风景,长期被养“深闺”。2007年开平碉楼申遗成功,使深居“闺中”的碉楼和美庐进入人们视野,这片美丽田野中的建筑奇葩才被慢慢揭开了神秘的面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平碉楼始建于明朝中期。因为社会动乱,村民仿照军用瞭望塔,修建了高于其他建筑的堡寨,时称“望楼”,后来发展成为碉楼。开平文字记载最早的碉楼是三门里的“瑞云楼”,建于1512 年,另一座出现较早的碉楼是“奉父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平大兴碉楼建设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了近千座。那些早年背井离乡、远赴海外的华侨们陆续回乡,秉承父志,纷纷在家乡建屋、造楼。不曾想,衣锦还乡者们的张扬和富有,却招来了周边盗贼、土匪的觊觎和围追,打劫抢掳十分猖獗。据记载,“民国11年 ,一伙土匪抢劫开平中学时,被旁边鹰村人在碉楼上用探照灯照射的原形毕露,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救回校长和学生多人,轰动全县。”从此,当地大建碉楼,成为侨乡特色,最多时开平有三千多座碉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平的碉楼按功能可以分为更楼、众楼和居楼三种。更楼也称灯楼,作瞭望台使用;众楼由村民共同集资兴建,供村民集中避难;居楼是村民独资兴建用于家族居住的居所。在众多的洋楼之中,有枪眼和炮口的才算是碉楼,其他的则被称为美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平碉楼在作为防御建筑的同时,竟然采用了西洋建筑风格,古堡、古希腊廊柱、古罗马、哥特、拜占庭、洛可可、巴洛克 甚至伊斯兰风格等等,不一而足。同时揉入了中国传统的富禄寿喜、风花雪月等理念,造就了田野之中的这片独特的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建筑艺术上讲,这些碉楼和美庐略显粗糙甚至另类。但它们有一个那样的建造背景,而且由农民或者富有的农民在田间所建,把东西方风格相融合,从不伦不类升华为中西合璧、匠心独运,让人肃然起敬。因此,第31届世遗大会,一致通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广东第1个、中国第35个世界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自立村有60多户人家,保留着15栋碉楼和居庐。一条小溪流向村里,两旁开满鲜花,水鸭子密密麻麻填满了水面。村里,灰色、高高的碉楼和美庐矗立着,在稻田、荷塘与竹林的衬托下,突兀而怪异。从湛庐往里有一个池塘,后方依次矗立着镇安楼、叶生居庐、澜生居庐、铭石楼等美庐。最有名望的是建于1927年的銘石楼,主人方润文早年赴美经商致富,1925年衣锦还乡,修建此楼。楼六层高,一至四层都有厅堂和居室,和楼的外形一样,室内陈设也是中西合璧,红木家具与日本首饰盒、法国的茶具配在一起,很有意思。每层正对村外方向都开了有些比例失调的小窗户,由粗粗的铁棂子将外界阻隔。第五层供奉着家族金色的神龛。第六层是大露台,中央建了一个六角的琉璃瓦凉亭,它的五根立柱却是罗马式的,其功能除了美观之外,应该是主人乱时瞭望、闲时纳凉的所在。銘石楼身后的云幻楼高五层,建于1921年,它的主人方文娴是马来西亚华侨。楼中陈设与銘石楼大同小异,特别的是五楼通往露台的门上方墙面上,主人书写了一幅耐人寻味的匾额:“祗谈风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塘口北义乡的立园建于1936年。旅美华侨谢维立1926年遵父命回家乡建祖屋祖园。其父叮嘱把园子建成纯美式的园林,但深爱中国文化的谢维立却在园中揉入了许多的中国元素,历时十年,耗资四万大洋,建成了被称为“岭南第一西洋园林”的立园。立园占地一万多平,共有别墅六座、碉楼一座,还建有花藤亭、鸟巢、晒书台、牌坊、晚香亭等,园子的南部开挖了一条长一公里的小运河,直通潭江,运河边有一个池塘。园林的三部分既用运河、长廊、围墙相分隔,又用亭、桥、通天回廊等相沟通。院内别墅室均使用了意大利石材,每层都有西式壁炉,大多装饰材料都是国外进口,连水泥也是从欧美进口的,中国的琉璃瓦装饰了屋顶。立园门楼里面有谢维立雕像,它的身后并排着的是四座精美的鹅黄色别墅——泮立楼、炯庐、乐天楼、明庐,其中的泮立楼最奢华,拥有许多文物。而乐天楼建造的最早,是立园的制高点,虽然楼门口赫然写着“乐天乐土,天视天听”的对子,但从外观上谁都能看得出它的功能——碉楼,凸现了主人在乱世之秋盼望安乐的矛盾心理。立园深处的泮文楼掩映在树丛之中,鸟巢和花藤亭则采用了意大利和德国的建筑风格。毓培别墅却是立园中最温馨浪漫的建筑了,它是谢维立给他最宠爱的二夫人谭玉英所建,因谭玉英闺名毓培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马降龙村坐落于百合镇、潭江岸边,由永安里、河东里、庆临里、南安里和龙江里五个自然村组成。从河东里的祯庐往西穿行在湿辘辘的小径之上,两旁长满了翠绿的竹子,除了寂静之外,凉凉的空气让人感到了一丝惊悸。永安里七层高的天禄楼是制高点,由全村二十九户人家集资兴建,一至五层共建造了二十九个房间,一家一间,绝对平均。六层是供众人使用的大厅,七层是平台供观察瞭望之用。这个众楼管理制度严格,二十九户人家早出晚归防范有序,堪称典范。村的深处,南安里的筦庐和耀庐紧挨在一起,但楼的大部分被茂密的竹子遮挡,只露出了顶端秀气的凉亭。东边的河东楼几乎整个被竹林包围,让人很难亲近。这几座早已人去楼空,斑驳的门窗和落满厚厚树叶的庭院,也尘封了美宅中的多少故事。继续向东,在昌庐宽阔的平台上小憩。它背靠山麓,面向田野,两侧村落一览无余。东侧的庆临里,大片屋顶紧紧相连,四周是茂密的树林,整个村子像是游弋在绿色海洋中的“航母”。西侧的许多碉楼则点缀在树丛之中,像是航母编队中的舰只。继续向东还有保障楼、林庐和龙江里的惠安楼、信庐和敏庐。沿小路绕到东南,再向西就是庆临里和清澈的月牙塘。黄昏的村落在暖阳中安静而祥和,池塘里的水纹丝不动,一个老人端坐墙角捧着书籍,几乎睡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赤坎镇的三门里村</b><span style="font-size:20px;">,只有一座碉楼,但却很不平常。村子正中高大挺拔坚固的堡垒式建筑,就是赫赫有名的迎龙楼。据说山西运城关氏鼻祖关龙逄、关羽后裔迁居于此地,繁衍子孙,生出望族,第十四世祖关芦庵便是其中一位,他的后代为防灾防贼修建了村中第一座碉楼——瑞云楼,这是有记载开平最早的碉楼。十年后的1522年,瑞云楼不堪重负,关氏人家又集资兴建了第二座碉楼——迎龙楼,拆掉了瑞云楼。这个两层的明代建筑修筑耗时四十四年,全部使用了大块的红泥砖,整个墙面都红彤彤的。1920年又用青砖加筑了第三层,使楼的上下两部分青红分明。楼的四角均修建了突出于楼面的塔楼,并设置了射击孔。迎龙楼成了全村的骄傲,它不仅是开平最古老的碉楼,而且是惟一的中式碉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蚬岗镇的锦江里</b><span style="font-size:20px;">只有二十多户人家,村里的房子并不多,三座高高的碉楼矗立其中非常显赫,居北的是升丰楼,居中是锦江楼,居南的则是号称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了。瑞石楼主人叫黄壁秀,清末携二子飘泊到海外谋生,生意做大后惦记家乡父老,回乡光宗耀祖。1923年黄回乡建碉楼,誓言建成锦江里的魁首。那时乡里乡外碉楼大都四至六层,按老人意愿建六层就很高了,但黄壁秀在老人的劝阻面前坦言,这个楼的设计是九层,他要建全县最高的碉楼。按常理楼以老人名字命名,但黄壁秀坚持用自己的字——瑞石。整个建筑外形是西式的,特别是七层以上的建筑花费了很大心思,七层平台四周建有穹隆顶的角亭,南北两侧则是巴洛克式的山花。八层平台和九层小凉亭的穹隆顶都是纯西式的设计。但进得楼里却是另一番天地,一层的客厅可谓雍容华贵,一面红木到顶的屏风,上面题诗作对古香古色,各种家具都是黄花梨木,异常贵重。楼梯的用料也很讲究,而且弯度设计十分人性化。二至六每层都有厅房,楹联、条幅和匾额,写满了诗词、对子和古训,体现出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情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到瑞石楼的顶端,的确有一览无余的感觉,刚才在楼下看似很高大的升峰楼和锦江楼,现在只能被俯视了。锦江里真是个风雅秀气的村落,三面是翠绿的田野,村西一条锦江绕村而过,稻田里依然有村民在耕种,高大的瑞石楼等碉楼的倒影在稻田中显得十分有趣。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美丽的潭江把赤坎古镇</b><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分为二,使这个于清康熙年间开埠的镇子风景优美,谭江北岸婷婷玉立着长达数百米的骑楼群,当下人称“欧陆风情街”。镇上两大望族主导了市镇的发展,关氏和司徒氏家族分居东西,相互攀比较劲,在“欧陆风情街”两侧,西边是高大的“关氏图书馆”,东边则是同样高大的“司徒氏图书馆”。图书馆楼顶上都修建了大钟楼,每到正点,两钟齐鸣,成为赤坎一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开平前一定要看看矗立</span><b style="font-size:20px;">赤坎镇潭江旁的南楼</b><span style="font-size:20px;">,它建造于1913年,属于有瞭望预警功能的更楼,临江近路,钳制交通。据说四十年代日军从海南回撤时路过此地,被南楼上司徒家族七名壮士阻击,日军久攻不下施放毒气弹,致使七壮士惨遭杀害。后人为缅怀烈士专门在赤坎建造了七烈士纪念碑园。如今的南楼依然坚挺屹立,经年注视着潭江水奔流而去。 2008年11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