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生产队往事

鸡鸣村角

<h3> 题记——— 这个沂蒙山区最普通的生产队,在那个贫困艰苦的年代里,没有萎靡不振,也没有唉声叹气!他们团结和睦,热爱集体,还有一股高昂的精气神……</h3> <h3>  我的家乡团坪峪村西北角,原先是村里的拦牛场,乡亲们都把这里叫北牛栏。后来,跋山水库修起来后,乡亲们就由水库底搬迁到这里。在北牛栏这块地方,居住着二十多户人家,这就是团坪峪的第九生产队。今天又提起第九生产队,是因为队里曾发生过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事儿。</h3><h3> 一九六七年前,我们爷爷一家,姥爷一家,都是第九生产队的员户。所以,从记事起我就在九队里长大。全村共九个队,我们九队排名最末了。排名虽然最后,生产却是搞得最棒,队里有一群羊,一群猪,两头牛,还开着粉坊。生产搞的好,还因为队里有一个好队长。九队的队长叫于希泉,论庄亲我叫他二爷爷。他积极能干,为人正直,行事公道,干活不藏力气。在他的带领下,九队的社员们相处的很义合。队里的工值最高时达到了五毛六分,当时,这在全村是最高的一个生产队了。</h3><h3> 有一年秋收时,天气骤然间变冷。而队里还有六亩地瓜还没有刨完下窖。于队长就发动队里的男女老少上阵,妇女和老少半劳力在地里刨,青壮年劳力,就从地里把地瓜运到地瓜窖上。于队长除了身先士卒外,还很会鼓动士气,他边干活边不住的吆喝!“别藏力气啊,豁上干啊,冻了地瓜啊,就喝不上地瓜饭啊!”在他不断的鼓动下,社员们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挑地瓜是个力气活,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力气头儿,还容不得半点偷懒,因为,每担地瓜都得到地瓜窖前过称,然后再分到各家各户下窖收藏。青壮年劳力彪起来劲头,谁也不服谁!于希泉和队里的元成,纪修,元增,元昌挑得每担地瓜都超过了二百斤。因为挑的重,或许因为扁担不撑杠,俺亲二舅元成竟然把扁担都压断了。同样压断扁担的,还有元正舅。元正舅的外号叫“老驴头”,是个十七八岁的小青年,年纪小,性子直,不服输,为了多挑地瓜,也硬是把一根扁担压断了。九队里也有力气头小的,比如我的长业姥爷,他个头矮,身板单薄,脸憋的通红也只能挑一百五六十斤。他感觉不好意思,于希泉队长就安慰他说,“人的力气有大小,出心无愧就好。”可二舅老驴头嘴不饶人,就说他是个“兔子屎”。(就是不中用的意思)长业姥爷就拿着地瓜,四处赶着砸他,老驴头二舅就东跑西躲,社员们就一阵笑声。九队里挑地瓜最厉害的是我父亲。那年他挑的最沉的一担地瓜到了二百三十斤,这是个记录!多少年后,队里也没有人能超过这个斤两!父亲能干,是因为他是九队里的付队长,这是父亲一辈子当的最大的一个官儿了。 有人把当时的劳动场面编了个顺口溜——</h3><h3> 九队社员真不善,</h3><h3> 个个都是英雄汉,</h3><h3> 你追我赶争上游,</h3><h3> 三天压断俩扁担!</h3><h3> 那一年,有好几个队里的地瓜都冻了。九队的秋收是颗粒归仓。</h3><h3> 也就是那年的冬天,于希泉带领九队的社员们“学习大寨赶大寨”。一改冬天窝冬歇脚的庄户传统,利用一冬一春的时间,起石头修坎,削高添凹,整小块,合大片,造了四亩多梯田,在全村开了先河。正因为于希泉能干,后来团坪峪村移民搬迁,一村划五村后,他成为了东升村的党支部书记。(现在叫新朱午)这是后话。</h3><h3> 那年冬天,村里的夜校排节目,团坪峪第九生产队的事,又被编成了快板——</h3><h3> 九队社员是好汉,</h3><h3> 学习大寨当模范,</h3><h3> 战天斗地不怕冷,</h3><h3> 一冬垒了三道坎,</h3><h3> 建成四亩大寨田。</h3><h3> …………</h3><h3> 关于表扬九队的这些顺口溜,作者都出自一个人。他就是九队的小青年王照宝。说起他,还有一段辛酸的故事。</h3><h3> 六十年代初,我国经历了历史上有名的三年自然灾害。这年冬天,团坪峪村的街头上,来了一个讨饭的流浪小子,他十二三岁,矮矮的个,圆乎乎的脸,一脸稚气,和蔼可亲。他口齿伶俐,心灵乖巧,打着一付竹板儿唱“武老二”,走东家,奔西家,一连在团坪峪住了四五天。后来,九队的社员成德老汉,就把这个无依无靠的半大小子收为义子。按辈份起名为王照宝。团坪峪的水土好,人善良,养人!王照宝一待就是五年,由一个半大小子长成了青年。也成了村业余宣传队里的“台柱子”。那个年代,全公社(管理区)每逢年前年后的农闲时节,都要举行文艺节目汇演,各村的宣传队轮流登台表演,王照宝的快板书,是团坪峪村保留的压轴剧目,每当他登台,群众就一片掌声。他的表演口齿伶俐,诙谐幽默,有板有眼,声情并茂,让人听(看)的如醉如痴。王照宝是九队里的好青年,在村里让人喜欢,在周围的中峪,石龙官庄村,都有他的“粉丝”和好伙伴。他把团坪峪当成了自己的家乡,也结交了一群友好的伙伴们。他曾经对伙伴们说,老人家对我恩重如山,我要为二老养老送终。</h3><h3> 王照宝的意愿只实现了一半。那年,他给义父成德老汉打幡指路,领棺下葬后不久。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也来到了团坪峪这个沂蒙山村。由于出身不清,来历不明,王照宝一直被村里的革委会和红卫兵组织拒之门外。就连我这三年级的小学生都戴上了红底黄字的红袖章,而他还是一个组织外面的群众。那时候,每当早上,号声一响,全村的“红卫兵”们,不论男女老少,还是兄弟爷们,都像军队一样,按时跑步来到在南场出早操。步伐唰唰唰!口号震天响!歌声更嘹亮!那架步!那气势!那场面!真叫棒!可这一切,王照宝不能参与。有次跑步时,他赖着钻进队列里,却又被拽了出来。当时,我就在王照宝跟前,看到他那羞愧无助和失望的眼神,我也感觉很迷惘。</h3><h3> 一个月后,村里来了两个费县方城公社的人。来寻找他们失散的弟弟郑春田。原来王照宝的原名叫郑春田。老家里父母双全,兄弟姐妹一帮! ——为了报恩!也为了一个承诺!他隐姓埋名六年多。也算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沂蒙汉子了。</h3><h3> 我从小到大第一次进沂水县城,就是送王照宝回费县老家。一同去沂水县城送他的,是我的三叔,他是九队会计。还有九队里王照宝最要好的伙伴作平和贵才。一行五人鸡叫三遍就动身,越双桥,过倒马涧,到越庄时,日头刚刚冒红。在盆山村西时,我就坐在了独轮车上,他们四人则轮流当驾驶员。那一路虽然也有说有笑,可我感觉那笑声里含着苦涩。如果是现在,肯定要哼一曲《送战友》的旋律,不过,歌词应改成——</h3><h3> “送大舅,回方城,默默无语两难舍,耳边响起快板声……”</h3><h3> 王照宝的义姐,是我的亲三婶子。王照宝当然是我的大舅了!</h3><h3><br></h3><h3> 九队里的老少四人把照宝大舅送回了费县方城老家。后来,大舅也多次回到团坪峪,回到九队,这是后话了。</h3><h3> 送大舅回家的四个人中,贵才后来走出九队到临沂五寺庄煤矿当了工人,接触的就少了。不过,对他的哥哥、原九队的记工员贵田叔,还是记忆尤新。我最爱听爱唱的那首《我为祖国献石油》,就是跟他学会的。他在胜利油田当工人,每次回家看家,团坪峪大队团支部和民兵连,就在夜校里组织起青年们让他教歌。一曲《我为祖国献石油》,他唱的声情并茂,奋发激昂。我们听的热血沸腾,如醉如痴。很快就记在了心里。</h3><h3> 送照宝舅回家的作平,和我家是坡上坡下的邻居,他是九队的社员,同时还是团坪峪大队的赤脚医生。小时候很馋,又没有钱买糖解馋,有时候,就装扮嗓子疼,找他要薄荷片吃,那东东也能解馋。作平表叔,年轻时长的好俊奥!大眼睛,双眼皮,细皮肤,模样跟那个“小虎队”里的那仨人不相上下。现在的话说,就是一标准帅哥。大队宣传队排演节目,他从来都是扮演小媳妇大闺女。唱似莺莺语,行如柳摆风。让村里的那些真小媳妇和大闺女自感逊色,都嫉妒的不轻!</h3><h3> 作平表叔是我们九队的名人,也是九队的光荣和骄傲!同时也是团坪峪村的光荣和骄傲!估计也是黄山区的光荣和骄傲!这并不是因为他长得俊帅,也不是因为节目演得棒。而是他去过北京天安门广场,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h3><h3> 在那个激情的岁月里,去北京见毛主席,可是件大喜事。作平表叔也就二十岁,不是学生,也不当干部,可他作为赤脚医生代表去北京。真是运气好!欢送他去北京的时候,场面很热烈,九队的老老少少齐出动,一直把他送到村头的那三棵柿子树下。小青年们都馋得要命,一些老汉老嫲嫲都还嘱咐他,别忘了替他们向毛主席问好呢!……大约半个多月后,作平表叔从北京回来了,那晚上,九队的社员们都欢天喜地的往他家里跑,一同感受那份幸福和激动。把作平的父亲张六爷爷都姿得胡子乱扎煞。六奶奶是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她垫着小脚,一次次的取葵花籽给九队的众乡亲吃。那天晚上,我去晚了,作平表叔从北京捎回来的毛主席像章,我没有捞着!心里很懊丧,也对作平叔有点不满——怎么就不给我留一个呢,还是近邻居了!哼!要知道,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能戴上一枚从北京捎回来的毛主席像章,该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啊!现在想来,如果都能满足乡亲们的要求,那得一叉口袋子也不够!</h3><h3> 作平的哥哥叫作善。他是第九生产队的猪倌。他为人本份老实,常年累月和九队的近二十头猪作伴,夏日在沂河边吃青草,秋天在收获后的地瓜地里拱寻觅食,一年四季,日出日落,风里雨里不停歇,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是属于老黄牛般的人物,深受九队老少爷们的爱戴。不巧的是,这样一个本份人,可就遇到了一件挠心事。那年的七月十五,作善在一个叫“北护场”的地方放猪时,两头撅猪“争宠”咬仗。三争两咬,那头白撅猪(公猪)就掉到玉米地大坎下摔死了。队长于希泉就安排人把死了的白撅猪抬回村,开膛破肚准备吃肉。这时的作善,竟然就红着眼圈,一声一声的念叨,“唉,大白啊,大白啊!”他都是把白撅猪叫大白。一边的老驴舅就调侃他,“多亏了你啊,让大家吃顿肉,过个肥十五。”一向老实的张作善就骂老驴舅“吃你个驴头!”尽管逢年过节,九队里也杀猪宰羊,分肉吃。可“大白”不该死的时候却死了。一心为集体的作善叔,就深深地自责。无论人啊还是动物啊,一起久了就有感情,不该死的时候死了,总是让人悲切,作善叔真是个好社员! “大白”死了,肉也吃了。可“大白”摔死的那块玉米地里,却又发生了一件让九队社员难忘的事儿。这件事牵扯到九队的两个老汉。</h3><h3> 西贵是九队的老党员,他是沂蒙子弟兵团的老战士,我亲眼见到他会打村民兵连的“捷克”式轻机枪。由于他热爱集体,性格耿直,大公无私,不怕得罪人。老少爷们就让他当九队的保管员。大队里还让他看山看坡护秋,也算是人尽其才了。</h3><h3> 另一个老汉叫成福,也是名支前模范。他为人忠厚和善,特点是勤俭持家过日子。老驴舅说,他夹着一泡屎,能忍一上午,最后也得屙到自己的自留地里。这事没人考证,不过,他赶柴山集时,路上遇到摊牛屎,就用薄石板端回家,倒是有人亲眼见过。</h3><h3> 事情就发生在这俩老汉身上。那天下午收工后,坐在小牛山顶四处瞭望的西贵老汉,发现成福老汉在“大白”摔死的玉米地旁来回转悠,大半天才走。西贵就纳闷,赶忙来到玉米地旁查看,结果就发现歪倒的玉米棵子上,少了一个玉米棒子。西贵老汉一路猛追,在村头上截住了成福老汉。还翻了他的筐头子。就发现了筐头子里的玉米棒子(蒂巴已干了)。两个老汉就在村头争吵,一个说是偷玉米,一个说是,没偷!!在地上捡的!事情闹到大队里,步书记就让九队开“斗私批修”会。于希泉队长考虑再三,就决定在晚上开。那晚,成福老汉细密反复的说了事情的原委,和捡到东西不及时交公的错误。西贵老汉也讲了不该随意翻筐头子毛病。于队长也就事论事,要求社员们引以为戒。天黑,谁的脸白脸红也看不清!嘻嘻。这两个老汉,一个是我的姥爷,一个我叫表姑父呢!</h3><h3> 作善是九队里的猪倌,而恩正则是九队里的羊倌。恩正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家是离团坪峪五里远的甘河村。他在我们九队给集体放了三年多羊。他一日三餐在我们九队吃轮饭,用他的话说是吃百家饭。晚上就住在南场里的民兵大队部里。那个年代,可真的是全民皆兵。民兵们劳余饭后常常出操训练,晚上则轮流站岗执勤。这些,恩正都全程参加。他脾气和善,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有次,村里有个叫“摇拉”的妇女,晕倒在街头上,还屙了一身屎,恩正不顾脏臭把她背回了家。社员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恩正唯一的特点就是脸有点黑,不过,黑的也很受看。在九队、在全村都很有人缘。村里的妇女都愿意和他开玩笑,“恩正啊,给你说个媳妇吧?”恩正就乐哈哈的,说,那感子好!恩正在我们九队放羊的这件事,我一直不明白,为啥不在他村里放羊,却跑到我们村里放羊呢?直到后来看了电影《龙江颂》,才明白,这叫龙江风格。我们队也支援过甘河村地瓜种呢,这叫相互支援情意深!现在的说法,应该叫结对子,对口支援。去年,还在甘河村遇见过恩正!身板很硬朗,这叫好人一生平安!</h3><h3><br></h3><h3><br></h3> <h3>  现在想来,第九生产队里,还有几个老乡亲,他们分别是,会蒸馍馍的宝怀爷爷;秉性耿直,被大队调去看山看坡的作勤爷爷;九队的扶耧手,斜楞着膀子的长奎姥爷;</h3><h3> 九队里还有我的启蒙老师潘老师。潘老师当年还不到三十岁 ,他年轻英俊,忠厚诚实,可惜他英年早逝,提起他,村里的人们至今都很怀念,那可是个人品端正的好人啊!</h3><h3> 而潘老师的母亲是大队里的接生员,这是个慈祥的老人,风里雨里大半辈子,接生了无数个婴儿。我们那帮子同龄人啊,都是她把我们迎到这个世界上的!俺娘和我说过,我就是老人家接生的呢!初到人间,脚没沾地儿,老人家就把我倒提起俩腿,照着后背打了俩巴掌啊!把我砸的哇哇哭啊!呜呜……。</h3><h3> 一九六七年春天,团坪峪村迎来了第二次搬迁移民。原来的一个村,搬迁后变成了了五个村,村子小了,人口少了,第九生产队的老员户们也都各奔东西,分散四方。于希泉队长、作平作善家和贵才贵田家去了新朱午;长业,元昌去了向沂村;我爷爷二叔,姥爷,大舅,三舅,宝怀去了朝阳;还在团坪峪的九队老住户,有我们和三叔家,二爷爷一家,纪修家,西贵和成福家,还有长奎姥爷,长荣老爷家,潘老师家。留在团坪峪的,也都分别被划分到了,一队二队和三队。第九生产队从此消失而去。</h3><h3> 往事悠悠,文中提到的那些九队的乡亲们大多早已作古。夜校,民兵连,团支部,宣传队等这些名词也很少见到。岁月轮回,生产队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回忆,和永久的、深深的思索!思索!思索!!……</h3><h3> 拙文的最后,想套用一段歌词,作为终曲 ——</h3><h3> 梦中冷却的故事,</h3><h3> 真的真的无法忘记,</h3><h3> 槐花飘香的村庄,</h3><h3> 模糊又清晰,</h3><h3> 感谢那段岁月,</h3><h3> 让我们聚在一起,</h3><h3> 从此我们的汗水,</h3><h3> 就撒在这块土地里!</h3><h3> 千头万绪的往事,</h3><h3> 真的真的无法回忆,</h3><h3> 汗水撒落的地方,</h3><h3> 如今更美丽,</h3><h3> 感谢那段时光,</h3><h3> 让我们增长了经历,</h3><h3> 逝去的时光再也不会倒流,</h3><h3> 岁月轮回,</h3><h3> 让我们再一次奋起!<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