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南朝齐梁皇陵石刻艺术欣赏

医中壶痴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因为从未到过丹阳,对丹阳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丹阳封缸酒”上,因为小时候记得母亲有丹阳的同学来江阴看她,带来了一坛丹阳封缸酒,尝过后发现很甜很黏,感觉比我们江阴的甜酒酿还好吃,其他就没有任何概念了。近几年来对丹阳另一个印象就是知道它是中国的“眼镜之乡”。直到最近有艺术学校的师生去丹阳南朝齐梁皇陵石刻拓印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开来后,才了解丹阳原来是南朝齐梁萧氏皇族的故乡,南朝齐梁帝王的陵墓都葬在丹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次正好中学同学的学生在丹阳办了一家很有规模的企业——全真光学,老同学邀请我们一行10余人去丹阳参观学习。我想可以抽空去参观一下南朝皇陵石刻。在临行前恶补了一下南朝历史,以便前去参观时有所收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文明史中,一般都将三国后魏、晋、南朝北朝一起统称为魏晋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但四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五十九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在我国历史上属于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史学家们也有把南朝与东吴、东晋这两个南方政权并称为六朝时期。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治的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南朝与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并称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时局动荡,多个政权交替,争战不断,也是一个黑暗混乱的时期。同时,整个六朝时期也是一个经济文化大发展,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可以说这是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极为重要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丹阳这个地方是乎又与皇帝和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清乾隆《丹阳县志》载:“以所自旧志引《十道志》言,云阳氏乃古之仙人,《遁甲开山图》以为云阳先生之墟,可以长往、可以隐处。又言,黄帝时,云阳先生养龙于此,为历代养龙处。”上古云阳是养龙的地方,云阳乃丹阳之古称。另据闻一多先生《东皇太一考》记载:相传延陵邑云阳地(今丹阳)为伏羲所居,而荆楚又自以为是伏羲氏之后。当初泰伯在兵荒马乱中,千里迢迢、万折必东地奔吴,为何?他是冲着故土来的,时空交叉,泰伯正是伏羲的后裔。上古之际,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丹阳以及周边广袤地区乃荆蛮之方,古木苍藤,大泽龙蛇,雷雨晦明,一片苍莽混沌,传说中的伏羲,蛇面人身,驾云行海、叱咤风云,犹如龙一般的存在。所以说丹阳是龙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据传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东巡至云阳,随从资深星象家称,云阳有“王气”。秦始皇担心丹阳出皇帝抢了他的皇位,祭出两招,一是破风水、断龙脉,派遣三千“赭徒”(穿红马甲的囚徒,是为丹徒),凿北岗山,“截直道使曲”,将“会稽驰道”经过丹阳的地段改得弯弯曲曲;二是改县名,将“云阳”改成怪怪的“曲阿”,让其从名称上也和龙地脱离干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到了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灭掉吴国后,据传曲阿上空常有五彩祥云,散而复始,循环往复。司马炎采取了瓜分曲阿、以散龙气的策略,一挥手,将曲阿一劈为三,划曲阿东北数十里境地,归武进,将曲阿延陵乡列为延陵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尽管秦始皇、司马炎阴招迭出,但也挡不住丹阳龙脉王气磅礴,皇帝依旧照出不误。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父兄,定曲阿定为“皇基之地”,齐梁两朝开国皇帝——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应运而生。所以说“王气”,“龙脉”,虽然玄之又玄,神秘莫测,但蕴藏于山川大河之中,发微于青囊罗盘之上,不可全信又不可不信。</p><p class="ql-block"> 因此,到了明朝,相传朱元璋因大肆屠杀建国功臣后仍感焦虑,刘伯温为此夜观天象,见丹阳有“龙气”。给朱元璋支招:一是在丹阳设立“定波门”,镇龙气;二是丹阳人任官可以,只能做七品芝麻官。</p><p class="ql-block"> 因此说丹阳这个地方与龙地、龙气、龙脉之间有一种说不淸道不白的关联,我后面参观萧梁河两岸及去梁文帝陵墓的途中就能深深感受到这种龙气和龙脉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丹阳是南朝齐梁时期萧氏皇族的故乡,丹阳既是龙地和龙脉所在,又如此具有龙气,因此,齐梁帝王死后大多葬回故乡丹阳。自从伏羲首创八卦问世后,中国人笃行风水,帝王尤甚。齐梁人的风俗是贵葬、重风水,尤其讲究选坟地,齐梁两朝陵墓安置在丹阳,不仅仅是叶落归根,更看重的是“龙脉”。齐梁陵墓四周有白龙寺、卧龙岗、龙山(嘉山)、龙吟(胡桥),“地为齐祖发祥之邦,曾钟王气;山留舜帝逊行之迹,未必无稽。”</p><p class="ql-block"> 齐梁时期虽然只有不到百年,其中,梁武帝就在位了46年,其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佛学家,在我国文化史上颇有影响,有“诗人皇帝”之称,武帝学富五车,在中国史帝王中罕见,阴阳术数出过专著。因此,在中国龙脉版图上,齐梁两朝帝陵都坐落于丹阳聚积灵气的龙脉上。丹阳十二座南朝齐梁帝王陵墓在龙脉上排开,《南齐书.高帝纪》中对安陵的描绘:“其山冈阜相属数百里,上常见五色之气,有龙出焉”,杰显龙气。</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了解完丹阳的历史和南朝齐梁萧氏皇族后,决定先去丹阳的陵口镇,因为陵口镇就位于萧梁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口,萧梁河两岸为皇陵龙脉所在。在齐、梁近百年的历史中,皇位更迭,有记载的就有15位皇帝。萧道成登基后,为其父萧承之在胡桥赵家村修永安陵后,萧道成的泰安陵和堂弟的修安陵以及梁朝萧衍的修陵等都相继修筑在胡桥、荆林一带,他们的灵柩以及修陵的材料,特别是华表、石兽等笨重的石刻都要从南京运来,因此在齐建立之初即对萧梁河进行大规模开凿。第一次运石刻时,陵口地区有一传说,当时边开边挖萧梁河,边在河底铺上石板或罗砖,用豌豆把石料滚进墓区。在萧梁河与京杭运河交汇处建立大型圈门拱桥,供船只通行,其桥由于建在萧港口闹市处,被称为“市桥”。为方便皇孙公卿谒陵祀祭方便辨认,又在交汇处的萧梁河西岸东立天禄、西立麒麟,作为陵墓入口的标志。“陵墓入口”后演变为“陵口”,从此地名不称萧港而称陵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因此,去陵口主要是去看天禄和麒麟二个石刻,另外,了解到镇上的肴肉面十分有名,打算进镇后先去吃碗肴肉面,然后再去拜谒南朝石刻。进入镇区,完全看不出陵口有千年古镇的风貌,但站在萧梁河上的桥上,望着这枯水期的河面以及两岸宽广平坦的农田,真的能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龙脉之气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根据导航我们来到了这个靠近京杭大运河边上的阿林肴肉面馆,门面显示是个老字号特色面馆,但大门紧闭,并不营业,经镇上居民讲人家只做早市,中午时刻快一点多了,没有福份尝到这一非遗特色小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只能先去寻找天禄和麒麟石刻了,由于镇区的改造扩建,二个原位于萧梁河口西岸的石刻已经移了位置了,在一个市民广场边上,只找到一个天禄,巨大的石刻已经用铁栅栏围着,石刻造型优美生动,刻工精细逼真,气魄雄伟,集中代表了南朝雕刻艺术的突出成就,真的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边上石碑上显示已被立为全国文物保护,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大的南朝石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现已发现的主要地点有陵口镇萧梁河两岸、狮子湾、仙塘、前艾庙、金王陈村、烂石垅、三城巷、水经山村等八地十处,这十处陵墓主要是南朝时的齐、梁两代的帝王、帝后陵墓,其中有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齐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齐武帝萧赜的景安陵、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梁武帝萧衍的修陵以及金王陈村、烂石垅、水经山村已经无从考证而失名的陵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考虑到时间问题,不可能将所有十处陵墓石刻都参观完,就选择了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作为参观的重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位于丹阳市荆林乡的三城巷,从陵口沿萧梁河一直向北,大约一刻钟左右的车程就来到了目的地,陵墓己平,在一片树林中,由于盗拓后,政府已在石刻群边上修建了一个活动木屋,派人看护石刻。 建陵的墓主人萧顺之并没做过皇帝,公元502年,萧衍为帝之后,追尊其父萧顺之为文皇帝,庙号太祖,陵曰:“建陵”。建陵坐西向东,陵前神道进口依次陈列有石兽、方形石础、神道石柱、石龟趺座各一对,共有四对八件石刻。石兽为天禄、麒麟,天禄身长3.10米,腰围2.76米,麒麟身长3.05米,腰围2.70米。两兽昂首突胸,造型雄伟,两翼微翘,细鳞中饰有五瓣小花,兽脊作通贯首尾连珠状装饰,雕刻技法则多用圆刀法,并综合运用了圆雕、浮雕和线雕等。为南朝陵墓石刻的代表作。头部、颈部、背部、翼部的装饰繁富,又增添了华贵之气。神道柱作瓦楞纹,柱上的石额上有隶书所刻文字“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左右相向,左为正文顺读,右为反文逆读。柱础上圆下方,是一对环状的螭龙,口内衔珠,头有双角,四足、修尾。石龟趺座二,龟趺状如巨龟,应该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喜文好负重的龙的长子赑屃的形象,现在丰碑已失,仅存趺座,雕刻简朴有力。四对石刻在原野上风雨千百年,依然霸气地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失皇家风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也是各民族血统大融合、民族间文化交流大融合的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使得南北朝艺术在汉朝深沉宏大的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广泛的吸收了外来文化的营养,因此,南朝的艺术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人们在注重内在精神活动的同时,对外在美的追求也与日俱增。这从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构思和意境上就充分展现了这一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南朝陵墓神道石兽是当时的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一种灵瑞神兽。它一方面继承汉代传统,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另一方面融合了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从而形成统一的造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南朝陵墓神道石兽造型特征来看,很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狮子。一律张牙露齿,昂首挺胸,一足前迈,长尾及地,腹侧装饰双翼。这一形象是利用素有“百兽之王”之称的狮子造型来体现威加海内的力量,利用腹部两侧装饰的鸟翼来体现迅捷的速度,从而达到既体现帝王尊严又具有震慑黎民百姓的目的,形象、直观地体现了南朝封建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其中皇帝陵前石兽均有角,作张口吼叫状,下颠有须;王侯墓前石兽均无角,长舌垂胸。这些石兽仅有长尾,垂地后向内收旋,巧妙地填补了后两足交互迈动形成的空间,与四足共同构成兽身的支撑点,从视觉上给人增添了稳定感和曲线美。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石兽腹部两侧装饰的那一对鸟翼。这是南朝陵墓神道石兽与狮子的最大不同点,也是这些石兽的“传神之笔”。我们可以从这一多种动物融合的特殊造型中联想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建陵石刻向北大约一公里左右可以见到菜地上有陵墓状土丘,土丘旁有许多风化的石柱墩,感觉这应该也是皇家陵墓,可能是皇后或皇族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参观完这些南朝的陵墓石刻雕塑,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虽然经过了千百年风吹雨淋的自然破坏,战争变革和人为破坏,这些南朝陵墓石刻已经风蚀严重,大部分石刻残缺不全,但尽管如此,南朝陵墓石刻还是以它的残美古韵呈现出完美的造型,依然屹立在乡野农田中,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展现出雄浑壮观的不朽魅力。可以说,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不仅在中国雕塑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此次丹阳之行真的是一次文化之旅,下次有机会一定要把丹阳十处皇陵石刻一一欣赏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