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作家培训班开班盛事

系舟山曦光

<h3>2019忻州作家培训课要义辑录</h3><h3>杜学文:开班动员讲话</h3><h3>一、超越局部生活,揭示规律性、全局性、本质性</h3><h3>二、把握中国现实。</h3><h3>三、认真多读好书。</h3><h3>张锐锋:</h3><h3>《文学中生活图景__散文及其观念》</h3><h3>一、运用独特的语言和故事,揭示人性,直抵人的心灵。</h3><h3>♢语言:存在的家园。</h3><h3>♢故事:世界因故事而形成;故事,要展示人性。</h3><h3>♢人性:用最少的故事、假定,最大限度描述、建构远不能穷尽的世界模型,建构永恒的又独特的人性。</h3><h3>※运用独特视角、极端的事件来展示人性。</h3><h3>命运的突变,带来境遇的变化,带来人性的“图穷匕见”。</h3><h3>※浓缩社会到一个细微的具象。把碎片化的生活重组,展示其具有引申含义的生活模型。</h3><h3>※把散文素材,像文物碎片发掘,拼凑,补缺,并且虚构、想象,改变,提升其现实意义,直抵人的心灵。</h3><h3>第二、散文要有童年的视角。</h3><h3>※由蒙昧的视角,处处发现世界的奇异。</h3><h3>※故事是穿不透的。</h3><h3>※从平凡中发掘奇异,使平庸的事实变成文学的事实。</h3><h3>※外在的事实,内心的事实,二者结合,给散文注入现代的意识。</h3><h3>※游记散文要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其他散文亦然。</h3><h3>第三、新散文,要颠覆传统观念。</h3><h3>※新散文,篇幅长,复杂度高,运用其他文学体裁技法。</h3><h3>♢创新,伴随抗争。</h3><h3>赵瑜:</h3><h3>《通讯报道与纪实文学》</h3><h3>相似和区别:</h3><h3>语言是否文艺化,行文是否有议论,褒贬方面是否有自主权。</h3><h3>※纪实文学尽量少用对话,忌讳写心理。</h3> <h3>忻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刘婷芳</h3> <h3>山西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杜学文</h3> <h3>忻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路向东</h3> <h3>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著名作家张锐锋</h3> <h3>忻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改瑛</h3> <h3>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作家赵瑜</h3> <h3>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文学院院长张卫平</h3> <h3>山西省文学院网络文学中心主任赵建雄</h3> <h3>忻州作家们汇聚忻州市委党校。</h3> <h3>全体忻州作家学员同省市文联文化领导名人合影留念。</h3> <h3>张锐锋老师精彩辅导讲座片断。</h3> <h3>  2019年12月13日上午,张锐锋先生就现代散文创作做了精彩的讲解,整理其核心观点供大家参考。</h3><h3> 整个讲座实际上是围绕探讨“语言”,“故事”,“人性”,“文学”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就来探讨文学艺术的特质,尤其是新散文的表现特质的。</h3><h3> 锐锋先生讲到,面对整个世界,面对稍瞬即逝的现实存在,文学不可能提供生活的最终答案。所以,一个作家首先要清楚文学的“事实”实际上是在写节约化的故事。文学也是所有问题的猜想。所以,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只有独特性才是角度,而且,一定要清楚,极端是前提。</h3><h3> 锐锋先生特别强调了一点:真正的作家对作品最后的功利毫无兴趣。一个人如果创作是考虑其所能带来的功利,可以肯定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文学的实际效果是无可预见的,也许是很久以后才有一些实际意义。</h3><h3> 有一点是特别重要的,但是是在任何教科书上所没有的,也不可能讲清楚的,那就是一个作家一定要懂得什么是“存在的”,但,更要清楚“不存在的”,对于文学来说,“不存在”的东西都极为重要。作家一定要看到不存在的东西所暗含的意义。我曾在和几个写诗的朋友讲的时候,强调,写诗一定要看到文字之外的文字,和锐锋先生讲的“存在的”和“不存在”的是一个道理。</h3><h3> 他讲到一点,这一点许多人是根本没有意识的,但是,对于作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那就是“世界没有完整性,完整性是我们自己想像的”,所以,一个作家,要懂得打破生活所谓的完整性,要学会重组生活,把生活真正重要性的东西显现出来。</h3><h3> 在讲到散文的本质时,锐锋先生指出,散文是写存在的故事,小说是写虚构的世界,小说所描述的世界往往是与现实平行的另一个世界。</h3><h3> 这一点极其重要。</h3><h3> 文学更需要暗示力,要留给作者更大想像空间。这一点是锐锋先生特别强调的,而且也是我们所有文学创作者一定要非常清楚的!</h3><h3>“文学要对生活做改变,改变才能进入文学,进入艺术。”我们去阅读所有能够传世的文学作品,无不具有这一特性。</h3><h3> 如果有文章中一件事只说了一件事没有幅射力,没有体现任何个人角度,这样的表现是不具有文学性的。</h3><h3> 一个作家要善于去表现“想像”中的事实。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必须要认真思考的。在讲到这一点时,锐锋先生举了一个马消失的例子,就是刘亮锃的散文中写的一个例子。</h3><h3> 有一点也是我们许多人可能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那就是,没有不虚构的事实,因为人不可能记下事实的全部。我们所记录下来的就已经取舍过的,实际上就是虚构了的事实。所以,</h3><h3> 我们看到的历史其实都是不符合事实的。</h3><h3>散文是基于事实的重组,通过创作者对生活的拼接进行还原。既能虚构,也可以虚构。</h3><h3>有一点尤其重要,那就是散文要有童年的视角,所以,我们的创作要退回蒙昧状态。</h3><h3> 奇特性。象征性。神秘性。练习性。这是文学的几个特质。这几个特质都与童年有关。</h3><h3>人生的一切主题在童年时就已产生,童年是我们能追到的最远地方。</h3><h3> 文学要有突然的惊喜,莫名的悲伤,精神的起伏。</h3><h3> 故事是穿不透的,能穿透的故事,意义就消失了。作家要善于发现平凡的故事中的奇迹,要能够抓住微妙的心理变化,捕捉瞬间质的东西,让平庸的事实变为有质感的事实。</h3><h3>很多事物离得越近越看不清。比如,我们在远处才能看清整个山的起伏。</h3><h3>(梁生智老师整理)</h3> <h3> “文学”和“非文学” </h3><h3> 13日下午,赵瑜先生以《通讯报道与纪实文学》为题做了精彩讲座。选择“通讯报道”与“纪实文学”为切入点,实际上赵瑜先生是在讲“文学”和“非文学”这个问题。在众多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这个问题长期存在,不少人一直将“非文学”的东西当成“文学”,所以,虽然也很努力,也写了不少东西,但是,总是停在一个层面无法进步。甚至一直不被“文学”接受。在我们不少作者中,就存在着将“报纸”类文章当成文学作品的作者。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好好思考的话题。赵瑜先生讲到一件真实的故事,一个农村的男青年会磨豆腐的手艺,但是,却被批吊着磨盘批斗,一个北京知青认为这是不对的,惨无人道,所以,为其喊怨,结果也被一起批斗。这两人因此结为夫妻,一直以磨豆腐维持生活。这件事被当时任地委书记的马如龙写成了一篇回忆文章。赵瑜先生用这个故事引入,阐述“纪实”与文学的关系。 从表面来看,新闻通讯的写作和纪实文学的写作行为很像。但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们的历史源渊不同。纪实文学可以追溯到《史记》,甚至要更久远。中国早期的许多文字都具有纪实性。其次,新闻报道和纪实文学承担的使命不同,新闻更强调时效性。但是,纪实文学对事实的反映可快可慢,有时候可能是事件发生后多年才会有针对此的纪实创作。第三,采访的过程不一样,纪实文学的采访要比新闻报道的采访需要更长的时间,会关注很多层面。纪实文学的的表现需要过程,要更细腻,更丰富。第四,新闻报道和纪实文学的构思为立意不一样。纪实文学需要更多艺术化的创作因素,很多时间与长篇小说一样。新闻完成的是报社使命,具有限定性,是不允许,也不需要作者个人的创作。纪实文学的完成是作者自己的事,表达的东西不受限制,创作者的能动性更重要。第五,纪实文学的语言是作家自己的语言,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并不需要准确性。但是,新闻报道必须要按照规范的语言完成。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新闻语言。“那年,许多农民承包到土地”,这就是纪实文学的语言。谈到纪实文学的语言特征时,赵瑜先生谈到他自己的作品《寻找巴金的黛莉》,这部作品就采用了比较小说化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文艺化。第六,结构不同。新闻报道只需要说清楚事情的经过即可,但是纪实文学需要复杂的过程,所以,在表现的结构上要更复杂。第七,褒贬立场不相同。新闻报道不能随便表明个人立场,一般都是客观的报道事件,即使有倾向也不是创作者个人的倾向。但是,纪实文学则可以表明创作者的个人立场。在回答学员的提问时,赵瑜先生再次讲到,创作者首先要清楚新闻通讯报道和纪实文学的明显区别和特点。而且特别指出作家的立场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随风摆,要坚持自己的立场。“非虚构”不是一种文体,只是一种写作类型的区分方式,包括传记,日记,口述实录,报告文学、通信录等。“非虚构”是从西方泊来的。在非虚构创作中,报告文学的要求相对要高。最后,赵瑜先生特别强调,一个作家不论什么时候,都要放开自己,放开内心来写。文艺的核心首先是围绕个人生活的,文学首先反映人的生存状态。思想美也是一种美!一个文学创作者,要必须经历文学训练!</h3><h3>(梁生智先生整理)</h3> <h3> 从爱出发到爱结束</h3><h3> ——商震老师关于诗歌的解读</h3><h3> 2019年12月14日上午,商震老师就诗歌及其创作做了解读。其中的许多观点是需要爱好诗歌创作的朋友认真领悟的。</h3><h3> 一开始商震老师就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诗歌的产生根源是恐惧。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情感等等时内心产生了恐惧就会酿出“诗歌”,这个观点是商老师个人提出的,但是,却是有道理的。</h3><h3> 鲁迅先生提出诗歌是伴随劳动而生的,但商震老师认为,劳动号孒是简单的情感抒发。因为,这样的号子更大程度上还不是创作者内心的,生命本质的情感抒发。这一点尤为重要。</h3><h3> “恐惧”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人在最惊恐时本能的会发出“唉呀,妈呀”的呼喊,在这看似简单的呼喊里,却表露了人最真实的情感。“唉呀”是自我发出的对恐惧的反应,“妈呀”,是向最信赖的人发出的一种类似于呼救的声音。实际上,包含了许多的情感内容。</h3><h3>由此,可以判断,中国最早的诗歌要远比《诗经》早。这一点应该是没有什么疑义的,因为,《诗经》只是一种有意识的汇集行为,并不能表明其创作时间。商周时期,宫殿里有专门的人赞颂王,这种人一般是精通占卜,从甲骨文资料就可以明确证明这一点。</h3><h3> 可以说,最早的巫师就是诗人。</h3><h3> “癸卯卜,今日雨。</h3><h3> 其自西来雨?</h3><h3> 其自东来雨?</h3><h3> 其自北来雨?</h3><h3> 其自南来雨?”</h3><h3> 这是甲骨文资料中的一段话。这里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恐惧。因为要为“王”占卜,如果搞不清雨如何下,可能就会被杀头,所以,占卜者有着内心的犹豫和不安。表现的是一种真实、可靠的情感。</h3><h3> 由此,商震先生讲到诗歌创作的三个重要方面。</h3><h3> 情感真实,判断独立,审美情趣。</h3><h3> 真实的情感说容易但做到难。我们的一首诗里有多少真实的情感?恐怕没多少。他指出虚构和虚假是完全二回事。</h3><h3> 对于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来讲,情感的真实不等于存在的真实。诗人要善于将个人的观点、态度、情感融入创作中,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很难。</h3><h3> “像”永远不“是”!这是告诉我们,不要去追求“像”,也就是似是而非,一定要达到本质的东西,就是要做到“是”!</h3><h3> 外物如果没有碰疼心,没有给内心带来恐惧,写什么诗?</h3><h3> 商震先生举例说,自然界的山、水等物就是我们看到的那样,不论去那一座具体的山,那座山其实只是一个“名”,真正要写的山应该是诗人内心中存在的山。我们去写河,可以是任何一条真实的河,但不管如何写,写出来的河,除了一个具体的名字外,河应该是我们内心中存在的那条河。本质的东西应该是早在内心就已经完成的。</h3><h3> 要记住,没有见过的事物是很难写好的。我们思维达不到的创作是不存在的。更不能借别人的情感来完成创作。</h3><h3> 经验的积累需要不断被冲撞,内心不断紧张,反过来去热爱生命,需要找到一个点,捅破它,然后才能出现动人的作品。</h3><h3> 创作者要时时关注我们所写的事物与我的生命有何关系,和我生命的每个时期,尤其是艰难的时期有何关系?</h3><h3> 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产生的情感是最真实的。</h3><h3> 写诗的人撒不了谎。除非你本来就是假写。将情感状态带入创作就是写作的情感真实。如果没有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创作,那一定是虚假的,苍白的情感。人的情绪是很难掩盖的,也是教不会的。</h3><h3> 一个人最真实的情感肯定是在面对母亲,面对子女,面对情人(同一频道上无障碍交流,没有忌惮的人)时才流露出来。</h3><h3> 对于创作来说,仅有情感只完成了第一步,还要有判断。要有独立的判断。判断是种态度:对自然,生存,情感的态度。</h3><h3>自然环境是客观的,自然物很少主动破坏人。只有人对自然的主动态度,这就是生活情感。我们对自然界只应该有二个字:敬畏。</h3><h3>当我们学会仰视万物才能看得更全面,把自己放得更低,才能看到细微,看到生动鲜活,才有感染力。</h3><h3> 独立的判断需要更低的心态。</h3><h3> 生存环境与诗人,与人的生存相关,肯定会影响人的情绪。所以,要时时留意生活。</h3><h3> 诗人拒绝了世俗声音是写不出好诗的。世井之声渗透了人的所有情感。诗人要在俗世生活中找不同,找到自己的态度。不要因为自己写诗就总觉得自己多么脱俗。</h3><h3> 贾平凹的每行字都是世井的,世井有着丰富的营养。</h3><h3> 朴实,直接,尖刻的民谣。直接来源于生活。</h3><h3> 所以,一个诗人要用普通的姿态去生活,甚至要比普通人更普通。</h3><h3> 作家的情怀就是普通人的情怀。</h3><h3> 精神长在肉体里!从肉体中生发出的精神最后还要回到肉体解决问题!</h3><h3> 具有艺术感染力需要经验!</h3><h3> 在讲到诗人应该具有的审美情趣时,商震先生给出这样的对联:“刃酒琴棋诗书画,风霜雪月花鸟鱼”。上联讲的是诗人应该具有的能力,下联讲的是诗人应该具有的情趣。</h3><h3> 诗人的态度要坚定,要锐利,要有内力,要有立场,要像一把剑,要有像练太极一样的功夫。“寸劲伤人”是文学作品追求的力量。</h3><h3> “酒”是指情感释放,诗人要有像饮酒后的一种状态,这是一种释放通道。酒与诗有相同的特质。艾青先生形容,酒是水的外形,火的本质。</h3><h3> “琴”指的是“乐”,不懂音乐的人很难写好诗。音乐是情绪。无乐的诗会干涩。最早的诗是为乐写的,也是唱出来的,既上口又有力。但是,并不是指格律,更多的时候是指文字和情感的节奏。</h3><h3> “棋”是指诗人要有大局观,同时要能关注局部走势,要能有绝境界求生的本领。诗人要能使用更有效,更生动的词语。</h3><h3> “书”是指读书,诗人要不拒绝任何一本书。比如《本草纲目》,这就一部与人习习相关的著作,读之必受益。所以自然的具像物都是诗人情感的承载物。</h3><h3> “画”指懂得作品的韵味境界的创造。诗人要读画,读宋画。要学会“留白”。一首好诗是多棱镜,要有不同人解读的通道。</h3><h3> 一首好诗要有生成能力,需要诗人有丰富情感积淀和经验。</h3><h3> 诗人要对生命从原始形态到死亡形态有清晰的认识。</h3><h3> 后半联讲玩,玩是培养情趣。没有情趣的人是很难创作出有意味的诗歌的。</h3><h3> “从爱出发到爱结束”。这是诗人的本质。</h3><h3> 在意的事和人才会去骂。诗人要懂幽默,有幽默感的人可让作品有活气,鲜活,通透。</h3><h3>诗歌有表现的智慧就是“觉悟”,所以有人说“诗歌的语言要放在寺庙里”。</h3><h3> 重视自己的感觉,感受。</h3><h3> 要时时去想在时间与环境中悟到什么?否则一个人的情感就是泛泛的,写出的作品也与情感无关。</h3><h3> 不能沿真理和常识写诗,否则毫无创造。这是我们许多人常犯的问题。</h3><h3> 把指南针弄弯还信的人就是诗人。</h3><h3> 哲学是从诗歌中分离出来的,所以,不能把哲学还原为诗歌。诗歌是哲学的父亲。诗人的根本任务其实就是折射出哲学光芒。</h3><h3> 诗歌上手很容易,但写成“诗”很难。</h3><h3> 一个诗人被哄了就无创造力</h3><h3> 诗坛也是大海。</h3><h3> 真正的诗人是一生与自己搏斗的人。</h3><h3> 一首诗要完成二个任务:给世界什么,带给读者什么。</h3><h3> 任何诗都不可能脱离时代。</h3><h3> 诗人是时代的有力见证者。</h3><h3> 有诗为证!</h3><h3> 所以,每个诗人都要珍惜写的每一首诗。</h3> <h3> 赋予生活文学性</h3><h3> ——宋嵩老师讲座主要观点</h3><h3> 宋嵩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助理研究员,现任《长篇小说选刊》副主编,就长篇小说的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宋嵩老师做了分析。</h3><h3>针对与会学员,宋嵩提出中短篇更适合于80后作者,这是一种早期的写作训练,对于以后写好长篇极为重要。</h3><h3> 宋嵩老师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他说多数人的创作都是从现实主义起步的,但是,我们对现实究竟有多少了解?</h3><h3> 他举出“柠檬精”“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996”“好嗨哦”“你怎么这个亚子”“盘他”等2019年网络流行语,来说明,这些和现实极为密切的网络流行语,让大家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对这些了解多少,引导大家从网络流行语看现实,实际上我们会发现,我们和当下现实是有相当大的隔阂的,也就说,我们很多时候,对于我们存在的当下的现实并未必真的了解。</h3><h3> 网络文学是中国创造的又一个世界现象,那么,网络小说创作的天马行空是现实主义吗?</h3><h3> 18~19世纪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是著名的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的创始人,提出“灾变论”,其一生痴迷于制作动植物标本,疏远了孩子,引起孩子们的不满,于是想办法提醒他,希望引起他的关注,于是孩子们用他研究的各种动物标示拼了个怪兽,晚上放在他的办公室里吓他。当他看到这个“怪兽”时,愣了一下,但是,很快他说,你们这小伎俩吓不了我,快出来吧。当孩子们奇怪的问他为什么不害怕时,他说,你们虽然做了个“怪兽”,但是,用错了东西,不应该用马的蹄子做怪兽的脚,因为马是食草类动物,它不吃人。从这件事,我们要明白,想像力是离不开现实基础,否则就会露出“马脚”。</h3><h3> 不管什么篇幅的小说创作,都是离不开现实的。</h3><h3> 在中国,“山药蛋派”和“白洋淀派”是我们首先想得起来的形成流派的现实主义创作代表。</h3><h3> 他提出,山西有着悠久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山西的作者应该发扬这种传统。</h3><h3> 即使是现在引起轰动的中国的科幻小说也是现实主义的科幻创作。刘慈欣的《三体》实际上是借“科幻”来反思文革,反思历史的。国外的科幻恰恰是抛弃了“现实”,甚至刻意回避,这并非好现象。</h3><h3> 科幻现实主义创作是中国出现的一种好现象。</h3><h3> 对现实主义的态度,小说家要重视其方法和技巧,但更重要的是重视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要关注社会的矛盾。</h3><h3> 中国优秀的长篇小说无不是因此而成功。柳青、赵树理小说中反映的社会矛盾。路遥的小说中反映的社会矛盾,莫言小说中反映的社会矛盾等等都是这样的。</h3><h3> 在这里有一个认知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一篇小说所反映的现实,或者说反映的内容,反映的社会矛盾会随时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小说所达到的艺术成就。</h3><h3>比如《创业史》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这种社会矛盾到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是,《创业史》集中体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永远的。</h3><h3> 每个时期均会出现经典性的作品,但所写社会必然会发生变化。</h3><h3> 路遥因为弟弟招工的事,写出了《人生》这样的作品,他所写的当时的社会矛盾也发出了变化,但他的这篇小说的艺术性是不会变的。</h3><h3> 社会矛盾总是不断变化的,作家的基本素质就是要善于观察这种变化,思考和表现这种变化。</h3><h3> 《平凡的世界》是《人生》的深化。“走不出去就认命吗”?不,要去抗争。这样的社会矛盾中的个人的命运性其实是任何时候都一样的。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是一种长久的存在。</h3><h3> 社会的许多限制没有了,就势必带来其他变化。比如,现在的农村“空心化”现象。</h3><h3> 他提出,有不少人用《红与黑》中的于连与高加林比较,宋嵩老师说,这样的研究可能不会让多数人普遍认同,因为,于连和高加林也确实不能简单相比,但其中,他们通过个人努力想改变命运这一点是共同的。</h3><h3> “996”说的是一种新的社会矛盾,但对“996”这种状态,身在其中的人的认识也不一样。肯定否定并存。</h3><h3> 面对更加复杂的中国现实,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思考什么?这其实有无限的可能,有无数的表现需求,实际上给我们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h3><h3> 创作要追求经过时间淘洗能显现价值的东西,表面的繁荣和转瞬即逝的创作意义不大。</h3><h3>任何时代的作家,作品均需要一段间隔期来判断。“恒星”作品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创作态度和精神。</h3><h3> 一个成功的小说家不能把自己的出发点定太低。梁晓声的《人世间》,就展现了作家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健旺的创作活力,标志着梁晓声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新高度,是具有“史诗”性的创作。</h3><h3> 小说家要能全情式反映情感,反映时代的变迁。但是,再大,也不能忽略人物的塑造。</h3><h3>作家要培养四大能力:认识能力,把握能力,概括能力和表现能力。</h3><h3>要善于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h3><h3> 路遥为了完成《平凡的世界》,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从百部作品中去思考小说的主题,结构,人物之间的关系。仅《创业史》就读了七遍。</h3><h3> 他不仅立刻经典小说,还阅读了大量的社科著作,包括政府报告。报纸合订本。最后,他成了一个对整个社会熟悉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路遥)曾说:“一个真正的伟大的作家就能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演出惊心动魄的故事”。他就是一个实现了“借助一砖一瓦而造成磅礴之势”的伟大作家。</h3><h3> 宋嵩老师特别强调:长篇小说是结构的艺术。</h3><h3> 《儒林外史》看上去没有结构,但是,其看不见的结构值得大家借鉴。</h3><h3> 由李洱创作的第10届矛盾文学获奖作品《应物兄》围绕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筹备成立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件事, 以“应物兄”作为轴心人物,上下勾连、左右触及,相关各色人等渐次登场,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当代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生活画卷,就是一部值得学习的“结构性”很强的小说。</h3><h3> 还有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陈应松的《森林沉默》,阿来的《云中记》,张欣的《千万与春住》,蒋韵的《你好安娜》,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林森的《岛》,梁鸿的《四象》等都是值得大家借鉴的优秀作品。</h3><h3> 其实,对现实主义很难下个精确概念。许多时候不能用某种“标准”来划等号。</h3><h3> 而且,对一种观点的过份强调也会对现实主义创作形成制约和伤害,甚至容易造成“假大空”现象。</h3><h3> 建议大家看看秦兆阳写的《现实主义一一广阔的路》和罗杰·加洛蒂的《论无边的现实主义》。</h3><h3> 宋嵩老师特别强调,把现实提练成现实题材需要重新去发现和理解,既要理解自己的生活,也要理解别人的生活。他讲到,自己在给一个作者写评论时,因为不了解“六合彩”,就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结果当时编辑看了后指出了严重的问题,让他避免了一次错误。所以,一个作家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生活要也有真实的了解。</h3><h3> 写作者要有真正的现实性认知,在情感、生活等方面要去除掉偏见和偏执的认识。比如“婚外恋”,一般来看都是受非议的,但是,如果深入了解,可能会发现不同的东西地。所以,一个优秀的小说家要把别人生活变成自己的生活。小说家要掌握如何达到呈现和理解别人生活的可能性。</h3><h3> 小说创作就是要赋予生活文学性。</h3><h3> 对任何人和事都不能绝对化,神圣化。</h3><h3> 另外,大家一定要记住,“现实主义”不能有天生优越感。</h3><h3> 在回答学员提问时,宋嵩老师指出中篇是创作的入门通道,初写作的人可以从中篇开始。</h3><h3> 小说的写作中,细节不能过度,如果细节过度会带来阅读上的障碍。</h3><h3> 长篇小说是改出来的!这是宋嵩老师针对一个学员的问题特别指出的一点!</h3><h3> 小说创作一定不能违背基本现实规律,否则就会成为笑话。他举了杨沫“三部曲”,杨沫先生为了迎合一些读者的要求,硬性创作了《青春之歌》的姊妹篇《芳菲之歌》《英华之歌》,这二部作品不仅没有形成什么影响,反而因为她让已经死去的人物活过来,严重违背最基本的“现实”,成为笑话。</h3><h3> 宋嵩老师还给大家提供了经常发表长篇小说的重要刊物:《收获》《当代》《花城》《十月》《中国作家》《啄木鸟》《江南》《钟山》《芙蓉》等。</h3><h3> (梁生智整理)</h3> <h3> 小说家是个创造家</h3><h3>——2019作家培训班王春林老师讲座主要观点</h3><h3> 王春林老师不是位小说创作者,但是,他是全国著名的小说评论家。与创作不同,评论家是从小说的外面来审视小说,所以,往往可以看到许多小说创作者自己不知,或者看不到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小说中有呈现,但,如果小说创作者不自觉,就可能制约小说创作者进一步的提升。所以,评论家往往给出诸多的通道,起到引领性。而对于许多初学小说创作的人来说,这种引导可能更重要。</h3><h3> 王春林老师在讲座一开始就讲到“我一篇小说也没写过?如何讲小说创作?”</h3><h3> 也许这确实是个难题,但是,王春林老师还是从几个方面阐述了他对小说创作的观点。</h3><h3>他首先指出“文学是神圣的!”和八十年代比,因各种原因,当下的文学已有边缘化现象。但是,文学依然是极为重要的艺术存在。</h3><h3> 小说,或者所有的文学样式都有三层判断。</h3><h3> 首先是写什么?写什么就是确定小说的题材,所涉及的领域,所涉及的人群等等。这个是由创作都有自身所处的环境,职业等性质决定的,没有,也不会有固定的标准。</h3><h3>第二就是如何写?如何写讲的是体裁,现在被认定的文学体裁包括诗、报名文学(非虚构文学)、散文、话剧和小说。</h3><h3> 如何写涉及的是诸多表现技巧层面的问题,艺术技巧的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风格等等。这方面也是因人而异。并无定法。</h3><h3>第三就是写得怎么样?这是衡量小说的完成度,也就是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尤其是思想艺术的含金量有多高。</h3><h3> 每个位小说创作者都始终要面对这三个层面的因素。</h3><h3> 从理论上来讲,不同的文体是平等的,不发轻重,但事实上,在现代社会,这些文体的地位有所不同,最重要文体是小说。</h3><h3> 中外都基本上是一样的,小说的小说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历史上,诗歌、散文的地位最初都要远比小说高。小说的地位基本上都是在近现代才开始重要起来。中国的小说从传奇、话本到章回小说发展起来的,但,原来的位置也在一直低下。</h3><h3> 比如,《金瓶梅》是被认为第一部由个人创作的小说,虽然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但,这个“笑笑生”究竟是何须人,却是历史悬案,这里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但,至少说明,小说的重要性是很低的。</h3><h3> 再比如,“闲书”的说法,基本上可以肯定就是指小说。因为,小说在过去被看成是在闲暇之余打发时间用的,自然是“闲”的,也是低下的。</h3><h3> 小说的地位提高是进入近现代时代才开始的。</h3><h3> 中国小说地位改变与梁启超有关。梁启超先生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破天荒强调小说的地位。提出“强国必强小说”!他明确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h3><h3> 王春林老师在谈到小说特质的时候讲,小说与非虚构文学比较都是叙事文体,但是,非虚构文学是不允许虚构的。小说同样是叙事,但小说可以虚构,而且虚构的成分往往占极大比例。同散文比,小说要有完整的叙述链,要有因果,也就是需要完整性,但是散文不需要完整性,可以是任何一个点或者一个面即可。</h3><h3>因为小说创作是以想像和虚构为特点,所以,可以说小说家是个“说谎者”。</h3><h3> 许多时候,说真话是门技巧。鲁迅先生的《立论》中写有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h3><h3> 另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还有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他被人合力痛打一顿。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能不能发财,能不能做官都是未知数,但,人肯定是要死的。这三个人中,只有这句话是最真的,但却是最不受欢迎的。可见,有时候说真话是有难度或者要付出代价的。</h3><h3> 从这一点来看,小说创作者要学会环顾左右而言他。</h3><h3> “虚构”实际上就是一个“说谎”的技巧,也就是如何创作的问题?</h3><h3> 优秀的小说创作者要通过合理的想像、虚构的方式达到真实和本质。卡夫卡的《变形计》就是这样的作品,小说中写主人公变成甲虫,然后从这个角度揭示了人在现代文明中被异化的本质。</h3><h3> 从“虚构”的艺术来讲,小说家就是个创造家。这就要求小说家具有思想艺术能力,虚构想像能力。把“假”的写成“真”的才是伟大。</h3><h3>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就是这样的著作。</h3><h3> 小说要善于在说“假”话的同时重新建构一个世界。</h3><h3>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是将形而上的哲理思考和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完美结合的伟大作品。《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写了一块顽石。在这部小说里“玉”喻“欲”,通过写假宝玉,真石头的经历,指示了“三味一体”的哲理,“空来空去”的命运。</h3><h3> 一个伟大的小说家既是个虚构者,又是个创造者,要通过小说呈现出“命运感”,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长篇小说尤其要突出这一点</h3><h3> 在小说创作中存在着宏大叙事和日常叙事的区别。但是,日常叙事要更难。</h3><h3> 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不能只停留在国家和民族的层面想问题!要上升到世界层面,人类命运层面去思考问题,要讲人类的故事。民族性是永远存在的,很多时候不需要特别强调。</h3><h3>哲理性的思考对于小说家来说尤为重要。</h3><h3> 《红楼梦》中所写“太虚幻境”就是一种是形而上的的表现,揭示的是命运感。</h3><h3> 小说中有一种“欲叙”手法。就是先将人物或者事件结果提前设定公开,然后再一层层往开剥,往出写,这种手法是极难的。但是, 《红楼梦》就开始熟练运用,可见作者的伟大。</h3><h3> 只有形而下的叙述构不成伟大的小说。</h3><h3>同时,《红楼门》中已经有精神分析的成分。表现了“非理性”“无意识”的存在。小说里出现的众多“情结”就是这样的特征,精神情结就是情感的疙瘩。</h3><h3> 最突出的人物入就是林黛玉,林黛玉的最突出性格特征就是敏感多疑。为什么?这是由其生存处境相关,其从小的环境与经历形成了对其精神的影响。</h3><h3> 另一个人物自然就是贾宝玉,贾宝玉的最突出特征就是讨厌功名利禄,为什么?因为其上一世是块无用的石头。“&nbsp;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是其命运,也是上一世的痛,带到今生的心病。所以,和他提功名利禄就相当于“揭短”。这里有极为明显的精神分析运用。</h3><h3> 《 红楼梦》也则把汉语魅力发挥到极致的创作,汉语语言达到最高地步的就是曹雪芹。</h3><h3>一个小说作者一定要明白,创作出能能让人记住的人物就是好小说。小说不只是为了讲故事,人物是体现小说家功力的核心。</h3><h3> 我们总会提“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可以反过来理解,语言本身就是小说,因为语言就是是文学的本体,写小说实际上就是写语言。所以,小说家首先是个语言艺术家家。</h3><h3> 好的语言首先就是准确到位。是“及物”的,也就是要能进入事物本身的穿透力,好的语言是有生命力的。</h3><h3> 当代作家中,贾平凹是语言运用极好的一位作家。其小说语言的呈现力、表现力极强。</h3><h3> 《秦腔》中写白雪想去将百胜送她的箫埋到百胜的坟里时,见到了百姓的娘,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老太太头发像霜一样白,鼻子上都爬满了皱纹,双手在白雪的脸上摸。摸着摸着,看见了白雪拿着的箫,脸上的皱纹很快一层一层收起来,越收脸越小,小到成一颗大的核桃,一股子灰浊的眼泪就从皱纹里艰难地流下来。”这里所呈现出来的语言艺术感染力是极强的。</h3><h3> 最后,王春林提醒,初就小说创作的人,应该从中短篇开始,从给期刊创作小说开始,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写长篇小说。</h3><h3> (梁生智整理)</h3> <h3>文学发展新趋势</h3><h3>——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文学院院长 张卫平</h3><h3> </h3><h3>各位朋友:</h3><h3>大家上午好!</h3><h3>一、文学的大趋势</h3><h3>很高兴来这里与大家就文学进行交流、学习。在谈文学之前,我想和大家就目前我们文学所面临的一些大形势、大趋势和大家进行一个交流。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离不开一些必备的条件。我们古人给我们总结出是天时、地理、人和。天时就是大的政治背景,就是大的政治环境。这个政治环境、政治背景能否有利于我们事业的发展?非常关键。不利于发展,就是逆水行舟!困难重重!有利于发展,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势所趋、形势所迫、顺势而为,做起事情来就会顺风顺水、事半功倍!这里核心是一“势”!那么我们当前文学所面临怎样一个“势”呢?</h3><h3>第一:在国家层面上文学面临的新趋势</h3><h3>1、文艺、文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凸现出来。</h3><h3>7月16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发去贺信,并代表党中央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他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h3><h3>时间上推到今年年初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4日下午专门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他特别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h3><h3>一年之内总书记两次就文艺作了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深刻体现了总书记以及党中央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以及殷殷期盼!为什么总书记、中央对文艺事业、文艺工作如此重视呢?</h3><h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北京文艺座谈会上就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h3><h3>在2016年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总书记更是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把文艺的地位提高到关乎国家繁荣、民族兴盛的高度。他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h3><h3>这就是文艺也包括文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所体现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h3><h3>2、文艺、文学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h3><h3>2017年10月18日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的报告中规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发展战略:</h3><h3>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h3><h3>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1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h3><h3>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h3><h3>这就是我们全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在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h3><h3>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包括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极大发展。精神文明的极大发展就包括文化乃至文艺、文学的极大发展。对于我们从事文艺、文学工作的同志来说,这就是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h3><h3>3、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h3><h3>十九大报告中专门提到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就包括文艺、文学。</h3><h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强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h3><h3>特别强调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任文艺。这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民族复兴的要求。</h3><h3>第二:山西文学的发展趋势</h3><h3>1、由文学大省向文学强省转变。</h3><h3>就我们山西来说,山西的文艺事业特别是山西的文学事业要在这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不拉后退、奋勇前行,就要努力实现由文学大省向文学强省的战略转变。</h3><h3>为什么说我们是文学大省呢?</h3><h3>山西一直有悠久的文学传统,从古至今文学大家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比如写出《三国演义》的小说家罗贯中,比如写出《窦娥冤》的戏剧大师关汉卿,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比如大诗人王维、白居易等等。</h3><h3>建国以来又诞生了以赵树理、“西、李、马、胡、孙”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家群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晋军崛起”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创作发表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h3><h3>新世纪以来又涌现出以刘慈欣为主的新锐作家群。这次崛起有这样几个特点:</h3><h3>一是文学新锐,强势崛起。与上两次相比这次崛起,基础更扎实,门类更齐全,水准更齐整。</h3><h3>二是部分门类,全国领军。比如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文学,比如以张锐锋为代表的新散文文学,比如以赵瑜为代表的纪实文学,比如以潞潞为代表的诗歌创作,比如以王祥夫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创作等等均处在全国第一创作方阵当中。</h3><h3>三是文学分为,蓬勃向上。上下团结,奋发有为。</h3><h3>但整体看这个群体刚刚形成,正在逐渐演变,还没有涌现出真正的文学大家、文学大师,也没有真正涌现出能反映这个时代、代表这个时代最高成就并与这个辉煌时代相匹配的文学史诗!</h3><h3>我们有了新锐,但我们的精锐不多。</h3><h3>我们有了名家,但我们的名著不多,更不用说传世的文学经典。</h3><h3>我们有了大家,但我们还没有真正的文学大师。</h3><h3>这是我们的优势和不足。当然我这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的。</h3><h3>2、山西文学的三次文学大循环</h3><h3>建国以来山西文学经历了三次文学大循环,每次循环时间跨度大约30年左右:</h3><h3>一是建国初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h3><h3>标志性事件:以赵树理、“西李马胡孙”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家群的诞生。</h3><h3>代表作品:《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等。</h3><h3>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期十年;</h3><h3>标注性事件:“晋军崛起”,代表作家成一、李锐、张石山、韩石山、郑义、赵瑜、周宗奇、钟道新、柯云路、张平等。</h3><h3>代表作品:《新星》《白银谷》《厚土》《老井》《远村》等。</h3><h3>三是本世纪初期十年到现在,正好是第三个大循环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起步阶段,还没有真正进入成熟期。</h3><h3>标志性事件:新锐作家群崛起,刘慈欣、葛水平等作家涌现。</h3><h3>代表作品:刘慈欣的的科幻小说《三体》并获美国科幻雨果奖等。</h3><h3>这三次循环每一次都面临国家、民族命运的大变革。</h3><h3>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h3><h3>第二次是改革开放,百舸争流;</h3><h3>第三次是民族复兴,百年期盼。</h3><h3>所以这也是我们在座的作家所面临的文学机遇。力争在这次文学大浪潮中能够勇立潮头,青史留名。</h3><h3>这是我给大家讲的第一个大问题:我们文学当前面临的大趋势。</h3><h3>二、文学的意义和价值</h3><h3>1、文学到底有没有意义?他的意义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这可能是一直困惑我们大家的一个问题。</h3><h3>文学的意义可能有多种,比如说工作之余消遣时光,比如说面对困惑寻找慰籍,比如说温饱之余精神需求,比如说完满人格提高修养等等,但有一个意义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也罢、艺术也罢,它的重要意义就是要不断满足我们自己乃至大众乃至我们人类精神成长的需求!</h3><h3>我们说文学就是人学。</h3><h3>人既是物质的人也是精神的人。</h3><h3>物质的人我们能看见,精神的人我们看不见但我们能感觉到它的存在。</h3><h3>物质的人成长需要食物。一天不吃饭不吃粮食,我们物质的人会感觉到饥饿。同样精神的人也需要成长,它不吃饭也会感到饥饿、空虚、无聊。</h3><h3>文学、艺术、哲学、教育、宗教等等这些都是来解决我们精神人成长所需要的食物。所以我们有个词叫精神食粮,就是给那个精神人吃的粮食。</h3><h3>一个人的成长既需要物质的成长,也需要精神的成长,二者缺一不可,缺了哪一个就都不是一个健全的人!完美的人!</h3><h3>所以说文学是涉及我们人类自身成长的大事、要事!</h3><h3>我们古人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儒家经典里的六部经典《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左传》,就把中国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诗经》作为每一个读书人必须阅读的著作。</h3><h3>为什么呢?</h3><h3>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没有坏的思想啊。</h3><h3>孔子让他的儿子读诗,他说读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以抒发感情,可以明白是非,可以针砭时弊,可以找到同道,在家孝敬父母,出门报效国家,还可以增加好多知识。这么多的好处怎么可以不读诗呢?</h3><h3>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给夫妇,成孝敬,厚人伦,善教化,移风俗。</h3><h3>沈德潜: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h3><h3>曹丕作为帝王就感叹:文章乃经过之大业,不朽之盛事。</h3><h3>因为文章、文学是关乎人成长的,关乎我们这个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所以它的重要性被历代所看重。</h3><h3>文学也是作家自我修养提高的一个门径。</h3><h3>林语堂在《东坡传》中就说,文学的意义就是自娱娱人。自我满足和满足别人。</h3><h3>朱光潜先生说文学就是他的修行法门。</h3><h3>从这些意义上也就能看出我们前面说的为什么国家这么重视文学。</h3><h3>文学的价值</h3><h3>文学追求的目标就是:真、善、美。</h3><h3>1、真。</h3><h3>真属于判断的范畴,可以说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它包括这样几个层次:</h3><h3>第一:真实。</h3><h3>契科夫:文学之所以叫做文学,就因为它是按照生活原有的样子来描绘生活的。它的宗旨就是真实,是无条件的老老实实的真实。</h3><h3>加缪:作家职业的高贵,永远根植在两种艰难的介入中:拒绝谎言,反抗压迫。</h3><h3>高行健在《文学的理由》演讲中说,文学并不旨在颠覆,而贵在发现和揭示鲜为人知或知之不多,或以为知道而其实不甚了了的这人世的真相。真实,恐怕是文学颠扑不破的最基本的品格。</h3><h3>所以文学的这个真实首先就是对社会生活或人生命运的真相呈现。比如《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h3><h3>这个真实起码要表象真实。就是要合情合理。就是要符合情感逻辑,符合发展逻辑,同时要细节真实。</h3><h3>更进一步就是本质真实。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比如看到光,光仅仅是表象,发出光的背后是蜡烛?油灯?电石灯?钨丝灯?还是LET灯?</h3><h3>再探索的深一些就是生命真实。《红楼梦》揭示的正是人生命运的大悲剧。</h3><h3>《好了歌》:</h3><h3>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h3><h3>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塚一堆草没了。</h3><h3>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h3><h3>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h3><h3>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h3><h3>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h3><h3>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h3><h3>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h3><h3>第二:真理。</h3><h3>这个层次的真就是揭示了社会生活或者人生命运的真理。包括:</h3><h3>揭示了人的生存之道。文学包含了人类几千年的生存智慧。比如神话传说《精卫填海》比如《一千零一夜》。</h3><h3>揭示了人的做人之道。分辨是非、黑白、对错、崇高卑下、美好丑恶等等。比如《三国演义》《阿Q正传》《孔乙己》《祥林嫂》等。</h3><h3>揭示了人的生命之道。比如莎士比亚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呼喊生存还是毁灭?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出走以后的命运。《红楼梦》最后的大结局:白茫茫大地真干净——</h3><h3>第三:真人。</h3><h3>做一个人格意义上完美的人。保持赤子之心。</h3><h3>儒家:圣人。</h3><h3>道家:仙人。</h3><h3>佛家:佛、菩萨。</h3><h3>当然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h3><h3>2、善。</h3><h3>善属于道德的范畴。</h3><h3>它是人类最伟大的一个字眼。所有美好的词句,所有美好的愿望都可以归结到这个善字上:善良、仁爱、宽厚、慈悲、同情等等。善可以说是文学追求的最终目标:那就是培养善的人、善的社会而后达到善的世界。</h3><h3><br></h3> <h3>3、美</h3><h3>美是艺术的、审美的范畴。</h3><h3>艺术之美:</h3><h3>语言美</h3><h3>情感美</h3><h3>结构美</h3><h3>思想美</h3><h3>人性之美:</h3><h3>人物</h3><h3>社会(世界)之美。</h3><h3>文学发展历程</h3><h3>口头文学:神话、传说、史诗。</h3><h3>比如中国的《山海经》里记述的远古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h3><h3>比如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宙斯等众神。</h3><h3>比如阿拉伯神话。《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一千零一夜》。</h3><h3>比如《荷马史诗》;古希腊诗人荷马所做,《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共24卷,古希腊口述文学大成,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是希腊人的圣经。</h3><h3>比如《蒙古秘史》;一部记述了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典籍。</h3><h3>比如《格萨尔王》。格萨尔王史诗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英雄史诗。他是莲花山大师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弘扬佛法,传播文化,是藏族人民的旷世英雄。</h3><h3>2、纸质文学:也就是传统文学——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加上纪实(非虚构)、文学评论等。</h3><h3>3、影视文学:</h3><h3>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火车进站》《工厂下班》。1902年有的说是1905年中国的第一步电影:戏剧电影《定军山》。一家照相馆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现在年拍摄电影近1000部,票房500多亿。电视剧年拍摄20000多集。均在世界前列。</h3><h3>4、网络文学:</h3><h3>1998年第一篇网络小说发表。发展20来年,全国网络作家1300多万人,日均浏览量15亿人次,网民7.3亿人,传播到140个国家和地区,国外日浏览量50万人次,成为与美国好莱坞、日本动漫、韩国韩剧齐名的文化品牌。阅文集团旗下400多万网络作家,年支付稿酬10亿。山西3.4万网络作家。</h3><h3>文学的境界</h3><h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宗明义就强调:“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由名句。”</h3><h3>同时他说: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h3><h3>叶變(bian)在《原诗》中提到一个诗人创作必备的四个要素就是:胸襟、材料、匠心、文辞。把胸襟放在第一位置,就像盖房子,它是基础。有了基础才选材料。选好材料才能用匠心制作。最后涂以文采。</h3><h3>沈德潜也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h3><h3>“黄鹄一举兮见山川迂曲,再举兮睹天地之方圆。作文作诗,必置身高处,放开眼界,源流升降之故,了然于中,自无随波逐流之弊。”</h3><h3>写作有三个境界。</h3><h3>第一:情感写作。</h3><h3>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h3><h3>文学是人学。人类情感的宣泄就成为文学的一种重要起源。在我国古代文论中也对这一说法多有论述。</h3><h3>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h3><h3>《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h3><h3>西方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从人的本能上说人的本质就是欲望。欲望的满足与否决定了人的痛苦和快乐。而痛苦和快乐也正是人情感体验的基本层面。</h3><h3>刘再复先生认为文学的三要素就是:心灵、想象、思想情感。</h3><h3>有人问张艺谋,搞艺术最重要的是什么时,张艺谋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情感。</h3><h3>刘庆邦最近在一个演讲中直接说情感就是小说的支撑。</h3><h3>可以说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原始初动力。</h3><h3>情感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h3><h3>情感是文字的粘合剂。枯燥的文字正是有了情感的润泽才妙趣横生,生机盎然。</h3><h3>情感是作家生命力在作品中的体现。作品呈现的是作家的情感体验。</h3><h3>情感也是一部作品支撑和脊梁。过去我们评价文章会说:文气贯通、一气呵成、气壮山河、气势磅礴、荡气回肠等等,这些词句中的“气”,正是贯穿在文字背后的情感。</h3><h3>杜甫《春望》</h3><h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h3><h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h3><h3>烽火连三月,家书低万金。</h3><h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h3><h3>陆游《卜算子 咏梅》</h3><h3>驿外断桥边,</h3><h3>寂寞开无主。</h3><h3>已是黄昏独自愁,</h3><h3>更著风和雨。</h3><h3>无意苦争春,</h3><h3>一任群芳妒,</h3><h3>零落成泥碾作尘,</h3><h3>只有香如故。</h3><h3>李煜《虞美人》</h3><h3>春花秋月何时了,</h3><h3>往事知多少。</h3><h3>小楼昨夜又东风,</h3><h3>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h3><h3>雕栏玉砌应犹在,</h3><h3>只是朱颜改。</h3><h3>问君能有几多愁,</h3><h3>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h3><h3>苏东坡《江城子》</h3><h3>十年生死两茫茫,</h3><h3>不思量,</h3><h3>自难忘。</h3><h3>千里孤坟,</h3><h3>无处话凄凉。</h3><h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h3><h3>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h3><h3>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h3><h3>林黛玉《葬花吟》</h3><h3>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h3><h3>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h3><h3>帘重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h3><h3>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h3><h3>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h3><h3>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桂中知有谁?</h3><h3>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h3><h3>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h3><h3>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剑霜严相逼,</h3><h3>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h3><h3>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h3><h3>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h3><h3>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h3><h3>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h3><h3>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h3><h3>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h3><h3>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h3><h3>天尽头,何处有香丘?</h3><h3>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柸冷土掩风流。</h3><h3>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h3><h3>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h3><h3>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藏奴知是谁?</h3><h3>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h3><h3>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h3><h3> 第二:历史写作。</h3><h3>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h3><h3>这一阶段写作的主要特征就是从自我的情感体验中跳出来,把视野放在了更加宽广的社会大众,作者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体的人而是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时代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h3><h3>这是写作的第二层境界。</h3><h3>我国一直有悠久的历史叙事传统。比如杜甫,比如司马迁,比如四大名著里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等。</h3><h3>近代以来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矛盾的《子夜》,老舍的《四世同堂》,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成一的《白银谷》等等。</h3><h3>国外的作家作品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等等都是恢弘的历史巨著。</h3><h3>第三:生命或灵魂写作。</h3><h3>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以血书写的文学作品就是作家生命的写作。或者是说浸透了作家生命体验的文学书写。</h3><h3>一切上层建筑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都是涉及人类精神探索的社会科学。对生命和灵魂的探索正是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的一项重要使命。人类的生命特别是人类的内心世界还有无数的奥妙期待人类的探索和发现,也许文学永恒的魅力也正在于对生命的这种无穷的探究中。</h3><h3>从情感写作到历史写作,再到灵魂写作,我们看到就是从我到非我再到我的过程,这是写作境界的不断提升的过程。当然这三个过程也不是全然割裂,在实际创作中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无所区别。</h3><h3>王国维认为李煜和北宋皇帝赵佶是用生命写作的诗人。</h3><h3>李煜《浪淘沙》</h3><h3>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h3><h3>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h3><h3>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飘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h3><h3>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h3><h3>刘再复认为《红楼梦》更是一部用生命写出来的大书。</h3><h3>满纸荒唐言,</h3><h3>一把辛酸泪。</h3><h3>都云作者痴,</h3><h3>谁解其中味。</h3><h3>鲁迅的《阿Q正传》。</h3><h3>写作把握的几个环节</h3><h3>语言</h3><h3>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叶變(bian)。清。</h3><h3>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沈德潜。清。</h3><h3>词高则出众,出于众则奇矣。刘熙载。清。</h3><h3>词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刘熙载。清。</h3><h3>想象</h3><h3>文学本质就是虚构。</h3><h3>想象力是文学的一种重要能力。</h3><h3>想象是构筑另外一个世界的必备工具。</h3><h3>想象也是事件还原的粘合剂。</h3><h3>结构</h3><h3>叶變说写作小说就是结构的艺术。</h3><h3>电影更是如此。</h3><h3>四个环节:胸襟、材料、匠心、文辞。匠心就是如何结构的问题。</h3><h3>人物</h3><h3>文学的主体是人。创作主体是作家,反映主体是人乃至人类的命运,阅读主体是读者。</h3><h3>一方面人是文学的主体。另一方面也是文学的视角,就是人的视角、人性的视角,来审视文学,审视社会,并进行文学书写。</h3><h3>思想</h3><h3>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学诗以识为主。”</h3><h3>叶變在《原诗》中说,成为一个诗人必备的才华就是:才、胆、识、力。四个要素里识又是关键的关键。</h3><h3>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叙事要有法,然无识则法亦虚;论事要有识,然无法则识亦晦。</h3><h3>这些都是对作家“识”的要求。</h3><h3> 谢谢大家!</h3><h3> 祝大家身体健康、创作有成!!</h3><h3>(特别感谢,张卫平院长通过微信,把他的讲座讲义完整发给我,我代表忻州的文学作者向他致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