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衡阳,在衡山撞见了雾淞

依恋

<p>  衡阳,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湖南人口第二大都市;</p><p> “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而雅称雁城;</p><p> 南岳衡山所在地,“寿岳”美名天下传;</p><p> 中国唯一的“中国抗战纪念城。</p><p> 雁城衡阳,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历代名家为衡阳泼写出无数瑰丽华章,使得天下谁人不识衡。</p><p> 品雁城衡阳文化,赏南岳衡山风光。初冬的一天,我来到了衡阳,石鼓书院、湖湘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南岳衡山,我意外地撞见了难得的雾淞景观,让我留恋不已。</p> <p>  回雁峰坐落于衡阳市雁峰区,为八百里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又称南岳第一峰。</p><p> 回雁峰虽然不高,因历史名家的诗文以它为典故者很多,故名扬天下。</p><p> 诗圣杜甫曾居衡阳,《归雁二首》诗中留下了:</p><p>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p><p>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漁家傲·秋思》诗云:</p><p>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p><p>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送刘贡甫谪官衡阳》诗云:</p><p> 万里衡阳雁, 寻常到此回。</p> <p>  古刹雁峰寺坐落于回雁峰上,气象庄严,瑰丽壮观。</p><p> 梁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宏宣法师选回雁峰创建寺院,武帝萧洐赐名“乘云禅寺”,至隋朝时改为“雁峰寺”,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p> <p>  回雁峰一名由来,一说相传北雁南来,在此歇翅度越寒冬,春时往北飞回,所以称作回雁峰;二说回雁峰形似一只伸颈昂头、展翅飞翔的鸿雁。两种说法相辅相成,遂使它步入天下名山盛景之列。</p><p> 峰顶的回雁阁,为衡阳市标志性建筑,有着衡阳第一阁的美誉。</p><p> </p> <p>  石鼓书院坐落在衡阳城北,有着“湖南第一之胜地”美誉的石鼓山。</p><p> 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衡阳隐士李宽被韩愈《合江亭》诗中描写的:“红亭忱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的美景打动了他,于是李宽在此结庐读书,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书院。</p><p> 走近书院广场,一部巨型石书映入眼帘,理学大师朱熹在此讲学所作的《石鼓书院记》其中一段镌刻其上。</p><p> 青铜塑成的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周敦颐、张栻、黄斡七贤群像栩栩如生,矗立其旁。</p> <p>  走过石拱长廊,扑入眼帘的是禹碑亭,亭柱上题有一副对联“蝌蚪成点通,天地洐大文”,亭内立有禹碑,碑上文字为蝌蚪文,禹碑为大禹治水功成在南岳衡山岣嵝峰所刻。</p><p> 石鼓书院“三绝”声名远播,这三绝是“有书翻不动,有字认不出,有鼓敲不响”,即石雕大书、蝌蚪文、石鼓。</p> <p>  拾级而上,别有洞天,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有着一种穿越历史的滋味。</p><p> 书院二门上刻有篆书对联:“修名干佛上,至味五经中”,令人感悟。</p><p> 石鼓书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白鹿洞、岳麓、睢阳三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p><p> “石鼓名山始自唐,天开此处读书堂”,它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是一座历经数朝、鼎盛千年的学府。</p> <p>  唐朝黄巢起义以前,石鼓山上曾有一面石鼓,高六尺,叩之声闻数十里。</p><p> 石鼓书院不能没了石鼓,现存的石鼓为1965年陶铸副总理首倡凿制。</p> <p>  继续往上,左右两侧为两个祠堂,左为李忠节公祠,右为武侯祠,烘托出石鼓山历史的厚重。</p><p> 举目前望,孔圣人的雕像巍然屹立于大观楼前,令人肃然起敬。</p> <p>  大观楼内,“书院七贤”画像依次排列,历代文人墨客的书法诗词点缀其间,一种大雅之感油然而生。</p><p> 透过岁月的沉淀,仿佛看到了石鼓书院曾经的辉煌,也仿佛看到了那翰墨流香的昌盛年代和满目疮痍的艰难岁月。</p> <p> 合江亭始建于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为衡州刺史齐映所建。</p><p> 合江亭门柱上一联“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是对合江亭命名由来的真实写照。</p><p> 唐永贞年中,韩愈被贬途径衡州,尝游石鼓,登亭揽胜,为石鼓山美景所迷,吟诗《合江亭》,留下千古绝句。</p> <p>  合江亭上,透过亭窗眺望,湘江蒸水汇流于眼帘,远处耒水隐隐汇入,三江美景,让人悦目。</p><p> 韩愈先生《合江亭》木刻诗文悬于二楼厅上,细细品尝,让人感慨,湖湘文化,厚重耐读,衡阳风光,果真如画。</p> <p>  石鼓书院历经1200多年,历尽了人间沧桑。</p><p> 一场劫难发生在1944年6月,日军十几万兵力,直逼衡阳。衡阳守军奋起抵抗,打响了中国抗战史上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最多、破坏最惨烈的城市城夺战。战斗历时47昼夜,整座城市几乎成为一片废墟。</p><p> 石鼓书院的楼、阁、亭、祠及文物被摧毁,连宋仁宗钦赐的匾额也不见了踪迹。</p><p> 衡阳会战的悲壮,也使之得到了中国唯一“中国抗战纪念城”的称号。</p><p> 2006年,衡阳市人民政府于原址重修了石鼓书院,石鼓书院重新显露于世人面前。</p><p> </p> <p>  南岳衡山牌坊是南岳的山门,它高大雄伟,气势磅礴。</p><p> 它用飞扬的檐顶寓意衡山飞翔的姿势,用优美的楹联浓缩历史的精华,用精美的石雕艺术展现南岳独特的风貌。</p><p> 牌坊两侧石柱上书对联:</p><p> 天下数名山,五岳之中称独秀;</p><p> 人文传太古,六朝而后见多姿。</p> <p>  走过悠长的古街,便来到了南岳庙。</p><p> 南岳庙正门,名叫棂星门。棂星门作为一种特殊建筑物,一般只出现在帝陵、孔庙及国家祭祀场所,如天坛、地坛等。南岳庙以棂星门作为正门,足见其政治地位不同寻常。</p><p> 南岳庙是中国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江南第一庙”和“南国故宫”之称。</p><p> 南岳庙始建于唐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风雨沧桑,更替轮回,南岳庙依然红墙黄瓦,翠柏森森,香火袅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p> <p>  奎星阁,又名盘龙亭,二层北向为戏台。阁的两侧为钟楼和鼓楼,钟楼里铁钟重达4500公斤,铸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为南岳庙内辈份最高的铁器。</p><p> 南岳庙为九进四重院落,以棂星门始为中轴线,依次为奎星阁、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圣帝殿、圣公圣母殿、后山门。</p> <p>  过正川门,就是第四进建筑御碑亭。</p><p> 亭内置一巨大驮碑,形状似乌龟,古传为赑屃。</p><p> 碑系整块青石镂成,上刻清康熙帝玄烨亲撰的《重修南岳庙记》。</p> <p>  嘉应门为第五进建筑,也称为仪门,按照中国古代的礼仪,此门只有在贵客到来时才会打开。</p><p> 穿过嘉应门,见到的就是御书楼。</p><p> 御书楼前有丹墀,中嵌蟠龙,楼上四周装镂空窗格,其斗拱形制奇特,七踩三翘,在古代已属罕见。</p><p> 御书楼内收藏有众多宗教文化典籍和皇帝御赐的宝贝。</p> <p>  御书楼之后,便是南岳庙第七进建筑、也是最重要的殿堂——圣帝殿。</p><p> 圣帝殿是南岳庙建筑群中,最为高大雄伟的建筑,殿内供奉的主尊是火神祝融。</p><p> 相传,祝融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大臣,被任命为火官,民间将其称为火神,死后葬于衡山;历代统治者对其加赐封号,唐开元间封为“南岳真君”,宋代又加封为“司天昭圣帝”。</p> <p>  南岳庙坐落在南岳古镇北端,衡山脚下。</p><p> 它是一座集民间祠庙、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三者于一体的规模宏丽的古建筑群。</p><p> 南岳庙,佛、道共存,中轴线东侧,出东川门,有八个道观;西侧,出西川门,有八个佛寺,堪称中国寺庙一绝。</p><p> 儒、佛、道在一起和谐共生,佛寺、道观与奎星阁、御碑亭、御书楼等和睦相处,共存一庙,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庙宇中绝无仅有,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海纳百川和兼容并蓄。</p> <p>  南岳不光风光秀丽,更重在人文景观的价值, 作为五岳之中的“寿岳”,自然深受喜欢讨彩头的国人喜爱。</p><p> 来到南岳,遍街满目香火铺子,衡山祝融殿、南岳庙常年香火不断,人们纷至沓来,有的甚至不惜长途跋涉前来祈福朝拜。</p> <p>  衡山,又名南岳、寿岳、南山,为中国“五岳”之一;它临湘水之滨,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p><p> 中国的五岳,唯衡山独处南方, 这个时节游衡山,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p><p> 而此时,又恰遇神州大地遍临寒潮,气温骤降,心里不免有点惆怅。</p><p>  此时,于缆车中,眺望山顶漫漫云雾,心里不禁一沉,难免多了一分失望。</p> <p>  然而,一出索道上站,虽雾锁茫茫,但让我眼前一亮,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衡山竟让我撞见了非常难得的雾凇景观。</p><p> 此时的我,心情无比愉悦,阴霾骤时消尽,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p> <p>  眼前的雾凇景观,让我溢于言表,喜出望外。</p><p> 身处川西平原“蓉城”的我,极少看见冰雪,更不用说雾凇了。</p><p> 望着本属于北国风光的雾凇,这扑入眼帘的一片片银装素裹的美景,用玉树琼花、千姿百态、晶莹剔透、妖娆妩媚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p> <p>  经百科,雾凇,俗称树挂,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p><p> 雾凇,似冰似雪;雾凇的形成,需要气温很低、水汽又很充分,同时能具备这两个形成雾凇极重要的自然条件很是难得。</p> <p>  “雾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宋·吕忱(公元420一479年)所编的《字林》中,“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  </p><p> 古时,雾凇有一个很好听、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做“梦送”,人们把它看作是夜间做梦时天公送来的详瑞。</p><p> 雾淞,它美丽皎洁,像盎然绽放的花,如今,人们称它为“冰花”;它凌霜傲雪,在酷寒中盛开,又被称为“傲霜花”。</p> <p>  云雾渐渐地散去,太阳不用再躲躲藏藏了,此时晴空万里,雾凇更是绽放开迷人的身姿,把山颠装点得剔透晶莹,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p> <p>  近午时分,雾淞或整片、或碎花,飘飘洒洒、漫漫地散落下来,落在地上发出一片片的咵嚓声,落在人们的头上、身上,也甜甜地落在我的心里。</p> <p>  祝融峰是南岳衡山72峰的最高峰和主峰,祝融殿修建其上,雄峙南天。</p><p> 祝融峰是以火神祝融氏的名字而命名的。</p><p> 相传祝融氏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大臣。人类发明钻木取火后,却不会用火和保存火种;而祝融氏是管火用火的能手,于是被黄帝任命为管火的火正官,镇守衡山,教民用火,化育万物。</p><p> 祝融氏住在衡山,死后又葬在衡山,为纪念他对人们的重大贡献,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为祝融峰。</p> <p>  峰顶的祝融殿,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诏重建的。</p><p> 祝融君这位职掌南离的火正官,经过历代帝王的神化和加官进爵,至宋朝时,已封为“司天昭圣帝”;在当地也被尊称为“南岳圣帝”。</p> <p>  下午时分,返回再过南天门,此时别有一番景像。</p><p> 雾凇,一夜之间,飘然而至;午过时分,又悄然离去。逢时而来,又随时而去,来去无踪,变化莫测,颇有神秘色彩。</p> <p>  来衡山必游之地,南岳忠烈祠。</p><p> 南岳忠烈祠,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于1940年9月破土动工,1943年7月7日举行落成大典,中华民族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就位于此。</p><p> 忠烈祠坐落于南岳衡山香炉峰下方。</p><p> 忠烈祠由祠宇和墓葬区两大部分组成,祠宇为宫殿式建筑,中轴线上,按前低后高地形布局分为五进。</p><p> 第一进为牌坊门,一列拱门三孔,琉璃盖顶,中拱上方,嵌汉白玉竖额,上镌“南岳忠烈祠”。</p> <p>  穿过正门,映入眼帘的是巍然屹立的“七七”纪念碑。</p><p> 五颗石制巨型炮弹直指蓝天,碑座正前方和东西两侧分别用汉白玉嵌有“七七”二字,寓全民奋起,勿忘国耻,同仇敌忾,“武力御侮”之意。</p> <p>  “七七”纪念碑之后,是忠烈祠的第三进建筑纪念堂,正门匾额上书“纪念堂”三字。</p><p> 纪念堂正中竖立着汉白玉石碑,碑上刻有《南岳忠烈祠纪念堂碑记》,碑记讴歌了对英烈们捐躯卫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p> <p>  忠烈祠的第四进建筑为“安亭战役纪念亭”,它是为纪念上海淞沪会战中最后一次战役“安亭战役”中牺牲的将士而建。</p><p> 亭中的纪念碑为无字碑,寓意为忠烈们的英勇事迹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述的,人们于此应用心去缅怀。</p> <p>  忠烈祠最后一进建筑为享堂,居忠烈祠的最高处,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场所。</p><p> 堂内巨碑如屏,居中竖刻“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p><p> 在忠烈祠四周苍松掩映的山头上,有13座烈士陵墓,葬有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众多将士。</p><p> 青山处处埋忠骨,巍峨南岳铭忠烈。这些先烈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人们来到南岳赏景的同时,都会来到忠烈祠去瞻仰、去缅怀。</p> <p> 依恋摄影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