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高山后村,顾名思义就是高山后面的村子。这座高山就是山亭翼云山,海拔624.2米,是鲁南地区最高的山。</b><br></h3> <h3><b> 从山亭城区沿103省道,往水泉的方向不远,然后再向右前方岔道下坡1公里,便到了高山后村。</b></h3> <h3><b> 幽静古朴的村子,依山而建,夹在南北两座山峰之间,只有一条东西向的水泥道路曲折穿过。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老房子,走出大山,只剩下痴恋故土的老人留守在这里。</b></h3> <h3><b> 滕州著名文化学者李庆前来寻访考察,对高山后村的印象是“家园荒芜高山后,庭草葳蕤上梁头;山村不闻人语声,炊烟已断社燕走”。</b></h3> <h3><b> 车行至村东头,看到一位老大爷独自坐在那里吸旱烟。老人家熟练地装烟丝,揉平,点火。任烟雾缭绕,盘旋,升空,演绎出美妙的意境,似乎仍掩饰不住自己的心事。</b></h3> <h3><b> 由于村里人口急剧减少,多处古老的石碾开始废弃,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至今仍保留完好的两处石碾,依然发挥着它的价值,依然风雨无阻地陪伴着村子。</b></h3> <h3><b> 不远处,羊群在悠闲地吃草,母子和谐相伴的画面温馨感人。</b></h3> <h3><b> 路过一户农家,看到一位大嫂正在大门房顶上加工柿饼。经隔空对话得知,柿子削完皮晾晒到一定的程度,需要用手翻转、拿捏成饼状才行。由于新鲜的柿子和加工后的柿饼都不值钱,很多柿树都被砍了。即使保留下来,收获的柿子也只为自家食用。</b></h3> <h3><b> 村西的三圣堂遗址处是乡亲们喜欢聚集的地方。男的在路北,大都吸着烟;女的在路南,大都靠墙而坐。老人们喜欢在这里晒太阳,拉呱,仿佛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题。</b></h3> <h3><b> 南侧便是石头炮楼了,由于靠近大街,似乎又被简单维修了一下,整体保存不错。</b></h3> <h3><b> 向南不远处便是另一座炮楼了,可惜的是顶部已经完全坍塌,已然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如果任其继续塌落,不久之后也许会变得荡然无存。</b></h3> <h3><b> 周边几乎找不到一户像样的住家,到处是屋顶坍塌,到处是断垣残壁,石头院落已经废弃很长时间了。地上杂草丛生,荆棘遍布,石头散落,黄叶满地,一派荒凉破败景象。</b></h3> <h3><b> 再往东来,第三座炮楼掩映在大树丛中,望其顶,感受到它的高大与威严,陪伴它的依然是曾经日夜转个不停的石磨。一高一低,一方一圆,尽显当年主人的辉煌和荣耀,倾述着院内起起伏伏的时代变迁。</b></h3> <h3><b> 走进炮楼才发现,楼顶也已塌陷。透过楼门和瞭望口看外面,高大的青桐树,底部如同龙爪般扎根于地下,朽木上的木耳,石壁上的爬墙虎,所到之处竟也是生生不息。</b></h3> <h3><b> 往西不远处,则是两座紧挨着的炮楼,也是保存最为完好、最有价值的炮楼。</b></h3> <h3><b> 据老人们讲,民国的时候,山亭尤其是抱犊崮一带土匪众多,给方圆百里的村民带来极大的危害。由于土匪横行,各地村庄建圩子,修炮楼,以防匪患。村子里最多的时候有十几座炮楼,现在仅存的还有四五座。历经风霜的石头炮楼,矗立在小村庄中。</b></h3> <h3><b> 整座炮楼全部用石头磊砌,看上去仍然十分坚固。据说炮楼易守难攻,当土匪来的时候,人们既可以躲在楼里,又可以在楼上用土枪还击,炮楼周围还往往布有陷阱。</b></h3> <h3><b> 高山后村现存的石头院落,多为民国时期所建。石板房是山区人民创造的一种民居建筑艺术和文化遗产,他们把满山随处可见的石头,层层开采,变为千姿百态的石墙、石瓦、石路和石具,形成一座石头的世界。</b></h3> <h3><b> 石板房以一块块普通的薄石板,一块压着一块,错落有致地搭放在椽子上,石板之间没有其它物件固定。从地基到屋顶,从地面到四壁,全都是石块和石板。这些石头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处理,完全保持着一种原生态,和大自然融合为一体。</b></h3> <h3><b> 石炮楼、石房、石墙、石磨、石碾,老井、老树、老人,记录着高山后村数百年来的历史,从辉煌走向没落。希望不久的将来,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背景下,拥有炮楼、石板房等人文和自然资源的高山后村能够获得重生。</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