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四国21天深度之旅一一智利(四)

zhilan

<h3>  6月4日行程的第17天,我们塔乘LA2034航班从秘鲁的库斯科约用时1.5小时到达利马,再转乘LA633航班约3.40分钟最后到达智利圣地亚哥。也是我们完成第13、14次的飞行。</h3> <h3> 智利</h3><h3>一、瓦尔帕莱索市</h3><h3> 1、葡萄园</h3><h3> 2、国会大厦</h3><h3> 3、港口一一军港:智利军航</h3><h3> 货港:工艺品市场</h3><h3> 4、山顶观景台</h3><h3>二、海滨花园城市威尼亚</h3><h3> 1、十里长滩</h3><h3> 2、海豹礁</h3><h3> 3、海喷黑白岩、复活节岛人像</h3><h3>三、圣地亚哥</h3><h3> 1、总统府(由圣地亚哥搬迁而来)</h3><h3> 2、阿玛斯广场</h3><h3> 3、步行街主教堂</h3><h3> 4、圣塔露西亚山城堡</h3><h3> 5、圣母山一一俯瞰都市风貌</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智利共和国:简称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脉西麓。东同阿根廷为邻,北与秘鲁、玻利维亚接壤,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是世界上地形最狭长的国家,国土面积756715平方公里。 16世纪前属印加帝国。154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10年9月18日获自治。1818年2月12日独立为共和国。1973年军政府上台,1990年恢复代议制民主。 智利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是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产铜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享有“铜矿王国”之美誉。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旱极。此外,它还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硝石的国家。智利在新闻自由、人类发展指数、民主发展等方面也获得了很高的排名。智利教育高度发达,其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承认。由于地处美洲大陆的最南端,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 智利为南美洲国家联盟的成员国,在南美洲与阿根廷和巴西并列为ABC强国。拥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和生活质量,具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全球化的、自由的经济环境,以及较低的腐败感知和相对较低的贫困率。被世界银行集团视为高收入经济体。2010年,智利成为南美洲第一个OECD成员国。</h3><h3> 智利的地图是一根长线条的图形,上图标出的红色线条就是智利国家地图。<br></h3> <h3>  智利共和国国旗:红色象征为了智利的独立和自由, 为了反抗西班牙殖民军的统治,在兰卡瓜英勇牺性的烈士鲜血。白色象征安第斯山高峰的白雪。蓝色象征海洋。<br></h3> <h3>  智利地处南美洲的最南端,可以说是整个世界离中国最远的国家,如果不是当年那场大地震,可能还有很多国人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即使听说了,也不见得知道智利在哪。这个国家对于我们来说是如此的陌生,我们在这头,他们在那头。<br></h3> <h3>  智利不仅是最远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角落。风光绮丽、地貌多变。</h3><h3> 智利的海岸线长约一万公里,是世界上最狹长的国家,南北长4352公里,东西宽96.8一362.3公里。境内多火山,地震频繁。气候地区差异大,北部是常年无雨的热带沙漠气候;中部是冬季多雨、夏季干燥的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南部为多雨的温带阔叶林和寒带草原气候。正是多样的气候、多变的地形造就了差异化的自然风光。</h3> <h3>  智利不但美丽和遥远,还有就是到智利不得不说的“夏活节岛”和岛上让人困惑的“巨大石像”?虽然我们沒能去岛,但站在智利也算是近距离接触吧?其中的感受也要体会一下吧?它的神密、神奇的不解之谜我们也要了解一、二吧?</h3> <h3>  复活节岛上的火山喷发口</h3><h3> 智利的复活节岛:是世界上最狐独的地方之一。它坐落在茫茫无际的南太平洋水域,离南美海岸大约有3700千米,离最近有人居住的岛屿也有1000千米之遥。小岛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厚厚的岩,浆和火山灰覆盖着整个小岛。可是,在岛屿周边沿海的地方却不知由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修建了300多座巨大的石头平台。这些平台由许多碎石堆成,大约长90米。中央还建有朝向内陆的石头斜坡。每座石台上都矗立着一些高大雄伟、面貌怪异的石像,一般为4至6尊,最大的平台竟并排摆着15尊石像。让人困惑的是:岛上那些巨大的石像是谁建造的呢?他们又为什么要建造这些石像呢?都是不解之谜!</h3> <h3>  复活节岛这个神奇名字的由来:1722年4月5日荷兰航海家雅克布.洛加文率领的一支有三艘战舰114人组成的船队路过复活岛时正好是基督教的复活节,于是他在海图上标注该岛的位置并在旁边顺手写了“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并不是一个无人小岛,至今岛上仍有2000人左右的原住民,这里的原住民属于波利尼西亚人的后代,被称为拉帕努伊人,拉帕努伊人的祖先也为该岛起了一个有特点的名字,翻译后叫做“世界的肚脐”<br></h3> <h3>  复活节岛上的众神像</h3><h3> 复活节岛上的确有很多奇怪的地方,该岛位于南纬27度,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地理位置也相当优越。据现代科学家考证,该岛是由于一百万年前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而火山灰土壤肥沃很适合植被生长,所以在理论上该岛应该植被茂盛才对,可实际上现在的复活岛“简直就是一个荒岛”。</h3> <h3>  复活节岛上的海浪🌊一一好大!</h3><h3> 复活节岛最让人记忆犹新的就属巨石人像了,当地人将这些石像叫做摩艾,目前该岛拥有880多尊石像,其中有288尊雕刻完成的巨石人像,立在被称为”阿胡“的祭坛上,其余大部分被放在采石场或者遗弃在运输途中。这些石像高度平均约4米,重12吨,而最大的一座巨石人像高21.6米,重160-182吨,遗憾的是该巨像并没有完工。而大部分雕像都是按照同一样式雕刻,大耳朵,大鼻子,深眼窝。</h3><h3> 对于这些石像的制作运输及摆放过程,至今都让人十分困惑,为此也衍生出了很多“神奇”的解释,比如将这些建筑归功于“天外来客”或者“史前文明”。</h3> <h3>  复活节岛的石像之谜。整座岛上所有完好的石像加起来有300座以上,每个石像都有7~10米之高,最吸引人的是像的面部表情,格外传神。个个额头狭长,鼻梁高挺,眼窝深凹,嘴巴噘翘,大耳垂肩,胳膊贴腹。所有石像都背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态威严。初步了解一下就知道这些石像都是千年之前的原著民们建造的,但是为何建造它们,为何石像的长相和我们人类会有这么大的区别?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随着原著民们的流失和历史的断代而无从知晓,也成了复活节岛吸引一代又一代人的永恒旋律。<br></h3> <h3>  这些怪异的石像被当地居民称为“毛阿伊”的石像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形态各异的长脸,略微向上翘起的鼻子、向前突出的薄嘴唇,略向后倾的宽额、垂落腮部的大耳朵、刻有飞鸟呜禽的躯干以及垂立在两边的手”。这些奇特的造型赋予石雕以独特的风釆,使人一眼就能认出它们。另外,有些石像头上还戴有圆柱形的红㡌子,当地人称为“普卡奥”,远远望去红帽子颇似一顶红色的王冠,更给石像增添了尊贵、高傲的色彩。</h3> <h3>  这批石雕人像最大的的重量超过80吨,有的石像还戴着帽子,单石帽最小的也有几吨。他们究竟是如何被制作者从釆石场上凿取出来?如何加工制成?它又釆用什么办法将它们运往安放的地方使之牢牢地耸立起来?而在前几个世纪岛上居民还未掌握铁器,这一切多么令人不可思议。</h3><h3> 这尊是岛上唯一的两眼保存完好的巨石人像。</h3> <h3>  雕刻之谜:一些科学家曾经向岛上的土著居民请教,但是他们都不知道巨石人像的来历,更没有人参加过雕刻。一般认为:雕刻者们先在岩石上雕刻出石像的正面,再将这些石像从岩石上完整地凿下来,然后对石像的背部进行磨平后再加刻上花纹和图案,最后把这些已经完成的石像运到海边的平台上竖立起来。</h3> <h3>  关于搬运:有人认为,他们先用砍伐下的树干搭成一个巨型的木撬,再把石像装上,然后用绳索拖着木撬,沿着芦苇或青草铺成的道路艰难地前行,一直运到海边的平台上。不过科学家考证后认为:即使在古代,岛上的土壤也不适合粗大树木的生长,而现在人们在岛上看到的也只是稀稀拉拉的小灌木。</h3> <h3>  末完工的釆石场在岛上还发现几处:釆石场上坚硬的岩石,像切蛋糕似地被人随意切割,几十万立方米的岩石被釆凿出来,到处是乱石碎砾,加工好的巨石人像被运往远方安放。采石场上仍躺着数以百计未被加工的石料,以及加工了一半的石像。有一尊石像最奇妙,它的脸部已雕刻完成,后脑部还和山体相联。其实再需几刀这件成品就可以与山体分离,然而,它的制作者却不这样做,好象他忽然发现了什么就怱怱离去了。工地上进度不一的件件作品,像凝固了时针,指在突然同时停工的时间上。小岛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雕刻这些巨石人像巳经是个谜了,而采石场为什么突然停工,更是谜中之谜。</h3> <h3>  华人在智利的历史:在智利的北部,有一个叫做伊基克的城市,这座城市是智利最为重要的一个港口城市,生存了近30万的华人。至于30万华人如何来的,这还要从清朝说起,清朝年间,爆发了一场太平天国起义运动,这场反清起义失败后,一些残留的太平天国军队就漂洋过海来到了智利这个地方。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作为战败者就要受到胜利者的处置,这些太平天国残军大部分被满清留下来做了苦力,剩余的一小部分则被卖到了南美各个国家做矿工,这些人中,有三万左右留在了智利干着矿工的工作。 这三万太平天国残军作为奴隶是没有任何尊严的,不仅吃不饱饭,还经常受到总管的毒打,所以他们心里都憋着一口恶气,想当年再不济也是战场上厮杀的汉子,如今还要受到这种小人的鞭打,要不是洋鬼子提着洋枪恐吓他们,早就干翻了他们。<br></h3> <h3>  1866年,由于智利的矿产太丰富了,遭到了周边玻利维亚和秘鲁国的觊觎,两国一合计,于是一起出兵讨伐智利,伊基克这个矿产大城当然受到了最高的关注。 一打二智利肯定是打不过的,所以全部精力放在秘鲁和玻利维亚身上的智利根本没工夫管理太平军,钻到空子的太平军立马杀掉了留在矿场的几名监工,把他们的洋枪抢了过来,然后占领了他们的位置。后来太平军又埋伏在秘鲁军队经过的地方,一举重创了秘鲁,这一战直接打出了太平军的威名。 智利也被太平军的勇猛吓到了,也不愿去和太平军对立,于是智利政府实行了怀柔政策,表示愿意收编太平军为正规军,智利政府的意思正中太平军下怀,太平军也知道,等智利腾出手的时候,他们绝对不是对手,所以太平军就正式和智利融为了一体,常年为智利东征西战,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华人在智利的地位非常高的原因。<br></h3> <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后来智利政府然太平军建立了一个自治县,让太平军安安静静的生活在智利,如果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还在世,看到太平军在海外发展的这么好,也会感到骄傲吧。</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智利政府还算有良心,让当年为他们卖命的华人收留了下来,不至于没有生存的空间到处被驱逐。<br></h3> <h3>  早餐后,从圣地亚哥驱车,前往120公里外有“海上葡萄园”和“天堂之路”美称的南美太平洋岸的重要港口瓦尔帕莱索。<br></h3> <h3>  一、瓦尔帕莱索</h3><h3> 南美洲太平洋西岸重要海港,智利阿空加瓜区(第五大区)和瓦尔帕莱索省首府。智利第三大城市,位于瓦尔帕莱索湾南岸,东南距圣地亚哥约130公里。人口80.3万(2010)。始建于1536年。屡遭海盗、风暴、大火、地震毁坏,现市区大多为1906年地震后重建;港湾开阔,筑有坚固的防坡堤以及现代化的港口设施。智利最大贸易港,其中输入占全国进口总值的半数以上。工业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有纺织、金属加工、化工、炼油、制糖、服装、制革、油漆等。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为旅游胜地。有多所大学和博物馆。 横贯安第斯山国际铁路的西部终端站,与首都电气火车相通。城市居民多为欧洲移民尤其是英德法意移民的后裔,城市同时也是智利国民议会、智利文化部和智利海军司令部的所在地。<br></h3> <h3>  瓦尔帕莱索市:圣地亚哥西侧约100Km, 西南太平洋的海边坐落着一座比圣地亚哥还要再美三分的城市: 瓦尔帕莱索 ,该港口城市既是智利重要的交通枢纽,又是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br></h3> <h3>瓦尔帕莱索市的时钟花坛,很有创意!不免留下身影。</h3> <h3>  智利的红酒世界闻名,我们从圣地亚哥出发前往瓦尔帕莱索的路上,会有很多对外开放参观的红酒庄园。可以游览、品尝或购买一点红酒,也可以单纯欣赏智利郊外的美丽风光。记得赵总购买了一瓶。</h3> <h3>  葡萄园内帅哥为三位美女摄影好尽业呀!</h3><h3><br></h3> <h3>  朋友!口下留情,馋人!太馋人了。😋</h3> <h3>酒庄内的小玩具好可爱哦!</h3> <h3>  徐行长是否想带瓶回家?</h3> <h3>好大的葡萄园!好美的郊外风光!</h3> <h3>  智利的国会大厦设在瓦尔帕莱索, 在大厦前的马路中间, 有一个铜雕,由4根巨大的铜管向上扭成一股绳, 寓意智利的四大政党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国家的管理。(它建立于1793一一1800年)</h3><h3> 作为国家重要的政治中心,各国的国会大厦一般都设立在首都,但智利的国会是个例外,位于距离首都圣地亚哥城以西约120公里的海港城市瓦尔帕莱索。这也成为智利政体的一大特别之处。<br></h3> <h3>这一铜雕,由4根巨大的铜管向上扭成一股绳, 寓意智利的四大政党联合起来, 共同参与国家的管理。<br></h3> <h3>  位于瓦尔帕莱索521海军广场上的智利海军司令部。<br></h3> <h3>  军人不忘本色,一个军礼有多神气!</h3> <h3>  我的帽子漂亮吗?</h3> <h3>  虽不是军人,但军民一家还是和谐的</h3> <h3>  第二位军人也神气!敬礼、立正都到位!</h3> <h3>  智利的瓦尔帕莱索曾经是太平洋东岸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九十年前的它突然沉寂。2003年,这座城市被列入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名录。瓦尔帕莱索的特色在于:既处在一个地球板块漂移所形成的地理断层上,又完整地保留着世界海运变迁所留下的历史断层。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智利瓦尔帕莱索市“人类遗产”称号。<br></h3> <h3>  从港口码头遥望这座城市,可以看到所有的房子都从海边最低处,一层接一层地沿着山坡向山上蔓延。聂鲁达曾经在诗作中写道,瓦尔帕莱索是“一座向天上凹陷的城市”。<br></h3> <h3>  瓦尔帕莱索的第一个特点是,老城的房屋排列和形状。老城区依山沿海,海岸就是山脚,由于山势陡峭,沿山而建的房屋高低落差很大。从港口码头遥望这座城市,可以看到老城所有的房子都从海边最低处,一层接一层地沿着山坡向山上蔓延,呈现出体育赛场看台般的形状。 <br></h3> <h3>  在瓦尔帕莱索老城,几乎没有平地,山直接连到海。瓦城的建筑,也就不得不沿山而建。由于山势陡峭,基本上每一家的屋顶,正好与他们邻居的地基持平。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在这座小城生活多年,他的故居共有五层,但每层都直接与地相连。它们既不是一层叠一层的楼房,也不是一间挨一间的平房,而是五间房子顺着地势呈45度左右角的倾斜连接。<br></h3> <h3>  瓦尔帕莱索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她的斑斓色彩。那里的大部分房子,并非富家大院,而只是渔民和码头工人的普通住宅。有意思的是,每一户人家都会把他们的屋顶和墙面涂成各种各样的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经过瓦尔帕莱索港口的船只,都要在这里装卸、补给或修理,常需要给船涂新的油漆。在码头上工作的人,就将剩下的油漆带回家去,来美化自己的房屋。由于所有的房子都傍山朝西而建,所以哪一家都不会被邻居挡住落日。傍晚时分,可看到整座山城的每一幢彩色的房子。<br></h3> <h3>  这就是是色彩斑斓、异彩纷呈的既沿海边又依山势而建的房子!</h3> <h3>  瓦尔帕莱索市位于一个地理的断层上。根据地球板块漂移理论,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由于太平洋板块插入南美洲板块之下,把南美洲板块拱起,形成地球板块的断层。智利整个国家就处在安第斯山脉西侧的一个狭长地带上,是地震和火山的活跃区。<br></h3> <h3>  二、美丽的海滨城市一一威尼亚</h3><h3> 智利威尼亚市有海上葡萄园之称,因城市位于太平洋沿岸及市内建设很多面积广大的花园而得名。沿着海边可以欣赏10里长滩、观看黑白岩、海豹礁。在市中心还能观看唯一的一尊从复活节岛运来的复活节岛人头像。<br></h3> <h3>  我俩在城市博物馆、复活节巨石人像前留影。智利政府为了游客特从复活节岛上搬来的,好让大家一睹芳容真像或是过把眼瘾拍个照,总之我们沒去岛是个遗憾!</h3> <h3>  我们女同胞在金色的沙滩上集体起舞,向往腾飞!</h3> <h3>  火山流侵入岩石,形成黑白礁,侬黑我白两相宜。</h3> <h3>  黑白岩实际上是个鸟岛,因岛粪堆积成了黑白色。这个岩石栖息着数百只海鸟,最多的是鹈鹕。鹈鹕身长约150厘米,全身长有密而短的羽毛,羽毛为白色、桃红色或浅灰褐色。有些种类的鹈鹕体形较大,其翼展宽3米,能以超过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长距离飞行。嘴长30多厘米,具有下嘴壳与皮肤相连接形成的大皮囊;皮囊可以自由伸缩。尾羽根部有个黄色的油脂腺,能够分泌大量的油脂,油脂被用来涂抹羽毛,保持羽毛光滑柔软,便于避水。<br></h3> <h3>  在海边、在沙滩🏖️思索和鸟儿一起飞翔!</h3> <h3>  威尼亚的海滩约有10公里最为美丽。沿海修了人行步道,海边金沙铺地,碧水蓝天,人们在沙滩上休闲娱乐,在大海中搏击风浪。<br></h3> <h3>  西太平洋边吹吹海风、晒着太阳🌞、舞动着身姿、好不惬意哦😯</h3> <h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h3> <h3>  什么好景引得我们开怀大笑😄😄😄</h3> <h3>  海豹礁是海豹的世界。这里海豹成群而栖,不时在海中游玩嬉戏。海豹是海洋动物,哺乳动物(胎生)。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四肢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海豹有一层厚的皮下脂肪保暖,并提供食物储备,产生浮力。海豹身体均呈纺锤形,适于游泳,头部圆圆的,貌似家犬,全身皮毛,前肢短于后肢。<br></h3> <h3>  前方的浪更大</h3> <h3>  夫妻俩开着泰桑尼客号巨轮准备驶向何方?嘻嘻😜嘻嘻😜</h3> <h3>  我们也秀一把</h3> <h3>  哇!六女攀岩🧗‍♀️登顶,身后就是西太平洋!离东方的家远着呢。哈哈😄!</h3> <h3>  蓝天白云下的我,在瓦尔帕莱索海边的岩石上好自然、好享受、好滿足。</h3> <h3>  董莲珍你好美!你的那一半呢?嘻嘻😁</h3> <h3>  恩爱的一对,形影不离,让人好羡慕😯!</h3> <h3>  美景吸引美女们聚在一起</h3> <h3>  威尼亚城虽小,但处于西太平洋边,加上古老的文化和传统建筑,给人一种美丽和谐的感觉。离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也只有一百多公里,到这里来吹吹海风的确是明智之举。<br></h3> <h3>  当晩我们回到宾馆,导游已早早地准备好饭菜而且很丰盛。噢😯原来团队又有人过生日。21天的游程中三位团友生辰,真是好热闹。寿星拿着酒瓶在演说。真是棒!</h3> <h3>  三位帅哥互敬,怎么沒敬寿星呢?先自己过把瘾吧!哈哈😄!</h3> <h3>  慧仪你好幸福哦,老公在为你添寿!</h3> <h3>  我们这个团的全家福👪,喔!缺了个娟儿,他在摄影,我们大家记住他了。</h3> <h3>此次行程中的三位寿星,感谢🙏大家的祝福、感谢旅行社的安排、更要感谢赵总的红酒。谢谢!🙏🙏🙏</h3> <h3>  都是五十年代的50后,三只老虎🐯🐯🐯!</h3> <h3>  大家异口同声地敬赵总!赵总你可要多喝点噢😯不要扫大家的兴哦!嘻嘻😁哈哈😄</h3> <h3>  整个行程将接近尾声,但大家彼此也结下了友谊。计划着下次再聚首同行,期待着、盼望着!</h3> <h3>  三、圣地亚哥:</h3><h3> 智利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南美洲第五大城市。位于国境中部,坐落在马波乔河畔,东依安第斯山,西距瓦尔帕来索港约100公里。夏季干燥温和,冬季凉爽多雨雾,碧波粼粼的马波乔河从城边缓缓流过,终年积雪的安第斯山仿佛一顶闪闪发光的银冠,天然山水增添了动人的风韵。圣地亚哥市所在的地区夏季(10月至次年3月)气温并不太热,最热的1月份平均温度是20℃左右;冬天也不太冷,最冷的7月份平均温度也有8℃左右。 圣地亚哥是由多个市镇构成的城市,虽均属圣地亚哥首都大区管辖,严格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市政机构;大部分市镇位于圣地亚哥省境内,其中最核心的市镇亦称为“圣地亚哥”。圣地亚哥虽是智利首都,但智利国会却设于该市以西120公里的海滨城市瓦尔帕莱索。圣地亚哥是智利工业与金融中心,城市贡献了智利全国45%的GDP。<br></h3> <h3>  智利总统府拉莫内达宫,位于在智利圣地亚哥,是智利旅游景点之一。 智利总统府北门外的宪法广场上,伫立着阿连德的高大铜像,拉莫内达宫一般都对游人免费开放,重大的国事活动除外;游客可在任何一个庭院内欣赏这座白色的殖民地风格建筑,还可以在东门-莫兰德街80号凭吊1973年军事政变中殉难的阿连德总统。 1973年9月11日事变后,美国支持的政变军人将阿连德的遗体经过东门运出总统府,从此东门再未被打开过。直到2003年,智利政府举行隆重仪式重新开启东门,并将其命名为民主之门,纪念用生命护卫宪法的阿连德总统。总统府北门外的宪法广场上,还伫立着阿连德的高大铜像。 <br></h3> <h3>  广场东北角上高高矗立的铜像是佩德罗·德·瓦尔蒂维亚,他是西班牙征服者,1541年开始建造圣地亚哥城,1548年成为第一任 智利皇家总督。此铜像是1960年西班牙人为庆祝智利独立150年时送给智利政府的礼物。</h3><h3> 我在百度的资料中了解到:这座雕塑受到智利当地原住民的激烈反对;而且反对的原因不是因为雕塑中的人物,而是因为马。原来,印第安人将马视为神物,广场中瓦尔迪维亚骑马雕塑的造型引起印第安人的反感,印第安人为此多次举行游行抗议。为缓解印第安人的激烈情绪,市政府在广场西南角塑造了一尊石雕印第安人头像。<br></h3> <h3>  确切地说,这是一尊石雕的印第安人脸像,而且还是一张不完整的脸,只有一只完整的眼睛。据说,雕像中模糊的眼部造型意味着对印第安历史和文化的追溯和思念。这真让人费解,莫非雕像设计者的初衷是,只有闭上一只眼睛看,才能看得清楚,才能深刻反思和追溯吗?我在此凝视了很久很久。 上述两尊雕塑的内容和风格差异很大,但是却都朝向西面,朝向大教堂所在的方向。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寓意?<br></h3> <h3>  &nbsp;武器广场:圣地亚哥的核心文化区域,四周汇聚着圣地亚哥城最重要的宗教、政治和文化机构。广场周边建筑为教堂、皇家法院、国库、市政厅、监狱以及权贵们的住所。现今圣地亚哥的武器广场北面自西向东分别为中央邮局智利历史博物馆和圣地亚哥市政府。西面自北向南依次为大教堂、神圣艺术博物馆、大主教堂。大教堂是建于十八世纪下半叶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武器广场周边分布了很多秘鲁风味的餐厅和秘鲁杂货铺。</h3><h3><font size="3"> </font>武器广场 1540 年西班牙征服者建圣地亚哥在城中心建武器广场象征皇家法权 。<br></h3> <h3>  司法宫殿前集体照</h3><h3><br></h3> <h3>  拉莫内达宫是一座白色的建筑,修建于西班牙殖民时期,最初是作为智利第一夫人的私人宅邸,到了十九世纪的时候才作为总统府使用,是智利殖民时期建筑的代表作品。</h3><h3> 拉莫内达宫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遗迹,因为它见证了直接影响智利生命的一些事件, 比如 1973年9月11日, 智利发生军事政变,空军接令轰炸了总统府。每隔两天,总统府门前都会上演一场卫兵交接仪式,有乐队演奏、骑兵巡游等等,很受游客欢迎。</h3><h3><br></h3> <h3>  从前国会大厦往南走,便来到圣地亚哥司法宫殿,即最高法院所在地,该建筑于1905年至1930年建成。<br></h3> <h3>  阿雷基帕市中心的阿玛斯广场,是每周日升国旗的地方。各大教堂围绕在四周,旅行社、酒店、餐厅、特产店林立,是当地人和游人休闲的地方。</h3><h3> 阿玛斯广场位于圣地亚哥市中心位置,广场上的教堂内有一幅“最后的晚餐”画像和一盏重达50磅的17世纪银灯。阿玛斯广场始建初期本是平坦开阔,阿马斯广场到了十九世纪跟随欧洲潮流,政府才又大植草木将阿玛斯广场公园化。而今人来此会友休息,长凳斜坐,尽享圣地亚哥暖洋洋的午后时光。<br></h3> <h3>  教堂立面有三个拱形开洞和装饰性壁柱,内部对应着三个拱形长廊,每个长廊长度均超过90米。大教堂在1951年被列为 智利历史文化建筑遗产。<br></h3> <h3>  阿玛斯广场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市的中心位置,它也是该城的行政、商业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阿玛斯广场被令人钦佩的西班牙殖民公共建筑物包围着,这一建筑群包括18世纪的大教堂和主邮局(这里曾是西班牙殖民所在地)。 自从1541圣地亚哥城建立以来,阿玛斯广场已渐渐变成为行政、商业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并且,在今天这里仍是城市生活的中心。从没有一个地方像它一样充满活力:白天,这里总是挤满了艺人和当地的画家;晚上,他们会在树下摆个桌子下棋,有不计其数的过客都不由自主的停下观战。这样一个文化中心,吸引着来自海内外游客的眼球。 尤其是阿玛斯广场上的教堂内那一幅“最后的晚餐”画像和一盏重达50磅的17世纪银灯,更是成为了许多游客大饱眼福的“餐宴”。<br></h3> <h3>  阿玛斯广场:是圣地亚哥的打卡胜地,是个享受圣地亚哥午后阳光的好去处!<br></h3> <h3>  圣地亚哥市立歌剧院:这是圣地亚哥最美的建筑之一,剧院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艺术团体,在此上演歌剧、芭蕾舞、音乐会。该建筑最早建成于1857年,此后因地震和火灾等原因,又经历多次重建。<br></h3> <h3>  圣地亚哥大教堂是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主教堂,是智利最主要的宗教活动中心之一。它位于圣地亚哥历史中心,正对着市中心的武器广场,紧邻圣地亚哥大主教宫。大教堂在1951年被列为智利历史文化建筑遗产。 大教堂始建于1748年,竣工于1800年。1780年,当时的主教向西班牙皇室推荐罗马建筑师华金托埃斯卡进行大教堂和小教堂正面的修缮,教堂加以了新古典主义风格,两座钟楼在他去世一年后的1800年底完成,使得大教堂呈现出了今天的模样。该教堂内共有三个拱形长廊,每个长廊长度均超过90米;教堂内部的雕栏石砌非常精美,以屋顶为最。圣弗朗西斯科沙乌略的木制雕像以及重达二十多千克的17世纪的银制灯具都很值得一看;圣具放置处的《最后的晚餐》图也非常值得一看。智利历任大主教的遗骸均保留在大教堂内。大教堂的南侧是大教堂博物馆,共有三个展厅,展示有圣具、宗教绘画等。<br></h3> <h3>  大教堂内的《最后的晚餐》这幅画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以《圣经》中耶稣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画面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收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br></h3> <h3>  这个高耸钟楼的建筑是智利国家博物馆,原建筑建于1807年,是智利皇家法院和国库所在地,后来经历了多次修缮,但建筑正面却保持了原样。1911年设立为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有自前哥伦布时期至20世纪的7万多件文物。<br></h3> <h3> 圣塔露西亚城堡:圣塔露西亚山是智利圣地亚哥市著名风景区,位于市中心。这座后来被巴尔迪维亚命名为圣露西亚的小山,成为今天圣地亚哥城的最初雏形,也是智利境内的第一座城市。如今的圣露西亚山上红花绿树、古木参天。殖民时代的古城堡依然屹立,傲视着脚下的城市。</h3><h3> 而情人山的得名,来自周围大学情侣,经常在此处幽会,并目无他人的亲吻,所以中国人给他起名“情人山”。其实圣露西亚山很小,从山下走大约十几分钟便可以到山顶,站在圣露西亚山的了望台上,圣地亚哥一览无余,向西是圣地亚哥市中心的繁华地段,总统府、大教堂、圣地亚哥剧院、国立图书馆和智利大学都在这里。<br></h3> <h3>  游玩圣塔露西亚山的三位帅哥!</h3><h3> 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盘旋而上,可直通山顶。在我身旁镶嵌在石壁中的铜牌上,刻有生物学家达尔文 的话语和亲笔签名,他在发现进化论的环球旅途中于1834年曾来过此地。</h3><h3> 登上山顶,是一个狭小的红砖了望台,可以360度俯瞰圣卢 西亚 山周围的景观,不过如今现代化高楼林立,阻挡了不少伸向远方的视线。</h3><h3> 从另一侧走下回看山顶,了望台掩映在形态各异的仙人掌和色彩艳丽的花草之中,岩石间喷出的人工泉水形成了一汪碧池。</h3> <h3>  圣塔露西亚山被称为“智利历史的起源点”,这座位于市中心东侧、将近70公尺高的小山丘曾是西班牙侵略者为了抵御原住民而建的要塞所在位置。如今已找不到当年激烈斗争的痕迹,成为了一座宁静、草木茂盛的绿色公园,当初残留下的,只有山顶上一座坚固的石造建筑遗址。调皮的小男孩!<br></h3> <h3>  上下圣母山的揽车</h3> <h3>  智利商店内的工艺品,我购买了一大二小的企鹅。煞是可爱!</h3> <h3> 圣母山是智利著名的旅游胜地,现在辟为“首都公园”,占地712 平方公里,是圣地亚哥最引人入胜的公园。圣母山北侧是贫民区,没有高楼;东侧是繁华市区。在圣母山上俯瞰圣地亚哥,全城景色尽收眼底。<br></h3> <h3>  圣母山海拔约900米,对比上海佘山的99米😄要高出很多。圣母山的的确确是俯瞰圣地亚哥全城的好去处。 我们上下山选择了缆车这条捷径,沿途可以慢慢欣赏大都会公园的风景和圣地亚哥的城巿全景。,</h3><h3>下缆车后,距离圣母像就很近了。圣母像规模虽不如巴西的耶酥像那么巨大,但她的历史更久远。圣母像建于1903年,是法国著名雕刻家瓦尔多斯内的杰作,像高14米,连座基共高23米,自重37吨。雕像坐北面南,洁白如玉,神形动人,像前烛架上插满烛火。抬头仰视圣母像,低头俯瞰圣地亚哥城,这番体验,对心中尚存对世界的敬畏的人来说,这是视觉的盛宴,是生命无偿的馈赠。 <br></h3> <h3>  简朴的小教堂</h3> <h3>  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圣地亚哥。从山脚下可以乘电缆车直达山顶。山顶上屹立着一尊用大理石雕塑的巨型圣母玛丽亚雕像,她风姿绰约,面带笑容。山上大大的十字架和圣母像遥相呼应。山上的宫殿不对外开放。<br></h3> <h3>  山高900米左右,不算高山,但是范围不小。爬圣母山已经是当地华人周末闲暇之余的乐趣。圣母山的顶部还有教堂和朝圣的地方,在圣母像下有台阶可以坐着俯瞰脚下的圣地亚哥城,伴随着山顶教堂终日传出的那种圣歌,不管你信不信天主教都会被此刻的氛围感动到,坐着坐着,思绪就飘回了家乡<br></h3> <h3>  美女们我们看到了什么?</h3> <h3>  在圣母山的山顶我们远眺了安第斯山脉的皑皑雪峰,俯瞰了整个圣地亚哥的全城景色。</h3> <h3>  第十九天,我们从圣地亚哥飞往达拉斯,再从达拉斯转机直接飞往上海回国,结束整个行程。同时也完成第15、16次飞行,再加上程中的两次直升飞机,我们一共飞行了18次。好伟大!</h3> <h3>  此次南美之行,我们行程跨越了5万多公里,飞行了18次,穿越了亚洲、非洲、南美洲三大洲,穿越了大西洋;从东半球穿越到西半球,从北半球穿越到南半球;由于时差的原因,在飞机上经历过日不落和天不亮的场景;体会过时光倒流和时光飞逝的神奇;领略了波涛汹涌的亚马逊河,亲眼看到了黑白河交汇的壮美场景;目睹了世界第一大跨度的令人震撼、刺激的伊瓜苏瀑布群;欣赏了失落的印加城市壮美的马丘比丘;乘坐小飞机观赏了世界奇迹纳斯卡大地画;看到了智利的摩艾石像;穿行了巴西的热带雨林;目睹了活着的蓝色莫雷诺大冰川;到达了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乘船深入到南太平洋看了群鸟起舞、景色迷人的鸟岛;经历过南美火热阳光的炙烤;也经历过一天四季的神奇变化;也曾参观过建筑风格独特的里约热内卢天梯大教堂;到访过古秘鲁的军事要塞布满巨石阵的萨萨瓦曼;漫步过秘鲁库斯科古城;在智利瓦尔帕莱索港口边散过步;游览过智利的总统府和古老的阿玛斯广场;多次穿行过阿根廷著名的七九大道;品尝过智利的葡萄酒,巴西、阿根挺独具特色的烤肉。南美一游,终生难忘。<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