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岭晒秋

songwen

<h3>  或许是很多年前的不约而同,但更相信是缘分。我们,五十年前从洪雅城关二小(王祠堂)走出的一伙已经不再年青的“年轻人”,凑成了一行取名为“晒秋”的民间江西婺源·景德镇采风团。团员有文青S君,摄影发烧友L君及夫人,民间政史学家D君及夫人,业余舞蹈家C女士,L女士,以及中途参加的文青J女士,在11月底出发,历时14 天的游历,途经成都-南昌-景德镇-婺源-九江-庐山-武汉-成都。所经之处,处处精彩,快乐。无疑,它是我们人生长河中难忘的一个片段。其中最为耀眼的三朵浪花是:《婺源·石城红叶》《篁岭晒秋》,《景德镇》。</h3> <h3> 篁岭晒秋</h3> <h3>篁岭晒秋<br>/宋文<br><br>山的婆姨怀胎十月<br>产下十个太阳,十个月亮交给苍穹<br>山的婆姨啊,唱着一支不搭调的山歌<br>她不会在诗中滥情<br>只会用红配黄再染秋实<br>伴成斑斓<br>摊成一簸箕一簸箕,秋的梦<br><br>山的男人总在梁上行走<br>滤去狂傲和不羁,卑微和浅薄<br>山的男人啊,用来自男人部落的喉音:<br>晒秋了……<br>阳光下袒露铁的筋骨<br>胸隆起秋的饱满<br>腮帮上全是抽剥之后的笃定,成熟<br><br>于是,我相信:<br>秋有多高,太阳有多高</h3> <h3>  摄影师L君提供给我20多张照片,由我挑选入篇。我看了又看,张张精彩,一张都舍不得删除。于是,全部收纳。L君不愧是高手,他从新的视觉角度,新的审美取向,去捕捉对象。当我们进入篁岭晒秋景区,美得让我们惊呆了;当我们在群里看到L君提供的美照时,美得让我们欢呼。</h3> <h3><br></h3> <h3>  后面部分是大家用手机拍摄的,主要由D君两口子。他们拍摄的晒秋,加入了瓜果的场景,更加凸显丰收后的喜悦之情。而我,更喜欢秋天的红柿子树。像过年挂的灯笼,很有喜庆的气氛。看来萝卜白菜,各有所爱。<br>  </h3> <h3><br>    其实,季节和生命,又是多么地神似和雷同啊!<br>    季节和生命的收成,为晒秋涂上一道道诗意的色彩。晒秋,不仅是传说中的民俗民风,更是一场大道至简的生命洗练和馈赠。</h3>